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术后复发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浙江省萧山区第三人民医院行保守性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8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可能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行腹腔镜术后复发的因素。根据有无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n=46),无复发组(n=138),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影响因素,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各因素的综合作用。根据多因素分析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结果 18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46例(25.00%)术后出现复发,逐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年龄、术后妊娠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术后复发的保护性因素,术前痛经史、临床分期、宫腔操作史、子宫腺肌病及后穹窿触痛结节为危险因素(P<0.05)。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模型,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患者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e,AUC)为0.899,95%CI:0.843~0.955。再以Bootstrap自由抽样1000次进行内部验证,结果显示平均绝对误差为0.021,模型表现与理想模型基本拟合。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术后复发率较高,主要受手术年龄、术后妊娠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与区分度。  相似文献   

2.
杨蔡江 《实用医技杂志》2022,(12):1288-1291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癌(EAO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 纳入2012年1月至2018年7月经手术病理明确诊断的卵巢透明细胞癌及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9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有子宫内膜异位症(EM)恶变分为2组,51例卵巢癌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者设为EM-EAOC组,47例无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的卵巢癌患者设为NEM-EAOC组,对2组基础资料、病理特征、预后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EM-EAOC组年龄≤50岁者,初潮年龄≤13岁、已绝经、促卵泡生成素(FSH)≥10 U/L、肿瘤长径、病理分期Ⅰ~Ⅱ期比例均高于NEM-EAOC组,CA125>200 U/ml、淋巴结转移比率低于NEM-EAOC组(P<0.05);EM-EAOC组5年生存率大于NEM-EAOC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分期、是否EMT恶变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 EAOC与EM-EAOC存在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病理分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否恶变是影响卵巢癌预后的重要因素;由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而来的卵巢癌有相对较好的预后,但仍应积极防治,降...  相似文献   

3.
杨珈苹  苏翠滢  贾英 《重庆医学》2023,(7):1015-1020
目的 探究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相关性卵巢癌(EAOC)的临床及预后特点。方法 收集2011年1月1日至2019年12年30日于该院治疗的114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包括卵巢透明细胞癌(CCOC)和卵巢子宫内膜样癌(ENOC)。根据是否合并EMs分为EAOC组47例和非EAOC(NEAOC)组67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征,分析生存情况。结果 EAOC组确诊年龄小于NEAOC组[(48.57±6.76)岁vs.(52.27±9.58),P=0.017)];EAOC组患者腹部不适发生率低于NEAOC组(31.91%vs. 58.21%,P=0.006);EAOC组患者术后残留病灶≥2 cm比例高于NEAOC组,而残留病灶<2 cm低于NEAOC组(6.4%vs. 0,93.6%vs. 100%,P=0.0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EAOC组3年和5年存活率高于NEAOC组(70.2%vs. 52.2%,53.2%vs. 32.8%,P=0.100、0.05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提示月经异常(P=0.032、0.004)、残留病灶(均P&...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其特定类型的卵巢癌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住院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48例,其中单纯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141例,设为A组;另取同期未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已确诊为卵巢癌的患者74例,设为B组;内异症合并有卵巢癌的患者7例,设为C组;健康体检者70例,设为D组。根据患者年龄,各组又分为绝经前和绝经后两部分,检测各组血清HE4、CA125、CA199等,计算ROMA指数。结果绝经前、后患者中四组两两比较CA125、HE4、CA199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绝经前单纯内膜异位症较健康组肿瘤标志物检测升高,ROMA风险评估显示: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卵巢癌的发生有相关性;内异症合并卵巢癌患者各项指标检测高于单纯内异症,但要低于单纯卵巢癌患者组,且有可能发生卵巢肿瘤。绝经前合并组与单纯卵巢癌患者比较ROMA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单纯卵巢癌组与合并组比较:单纯卵巢癌组主要为III期,合并组患者主要为I期,与单纯卵巢癌组比较有差异(χ2=4.96,P<0.01)。单纯卵巢癌组与合并组比较,合并组发生透明细胞癌的比例较单纯卵巢癌组要高(χ2=8.59,P<0.01)。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可能发生卵巢肿瘤,且主要与透明细胞癌相关,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合并早期肿瘤比例较高,因此临床上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早期诊断及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自然妊娠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239例,以6∶4比例将患者分为建模组143例和验证组96例,根据术后是否自然妊娠,将患者分为未妊娠组(n=46)和妊娠组(n=9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自然妊娠的因素。采用R软件构建预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自然妊娠的列线图模型,应用ROC曲线探索列线图模型对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自然妊娠的预测效率。结果 未妊娠组患者术后采用促排卵治疗的比例低于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妊娠组年龄≥35岁、不孕时间≥3年、r-AFS分期为Ⅲ~Ⅳ期、术前AMH<1μg/L占比均高于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5岁、r-AFS分期为Ⅲ~Ⅳ期、术前AMH<1μg/L是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未妊娠的危险因素(P<0.05),采用促排卵治疗是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妊娠的保护因素(P<0.05)。基于以上影响因素用R软件建立预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自然妊娠的列线图模型,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内部验证■=6.854,P=0.552;外部验证■=5.741,P=0.676;内部验证ROC曲线下面积为0.819;外部验证ROC曲线下面积为0.811。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预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自然妊娠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分析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患者在接受腹腔镜保守手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构建一个临床预测模型,旨在为EMT腹腔镜保守手术后的患者提供复发筛查工具,有利于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方法 对接受腹腔镜保守手术并经病理诊断为EMT的470名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复发的诊断标准,470名患者被分为复发组(100人)和未复发组(370人)。运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出导致EMT腹腔镜保守手术后复发的关键因素。使用R语言构建EMT腹腔镜保守手术后复发的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ROC曲线、校准图和临床决策曲线来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和临床效果。本研究使用随机拆分法,将470名EMT患者划分为训练集(330名)和验证集(140名)。结果 产次、月经不规律、ASRM分期高、既往盆腔手术史、合并子宫腺肌症是EMT术后复发的相对危险因素(P<0.05)。本项研究构建的EMT患者腹腔镜保守手术后复发预测模型在ROC曲线下的面积(AUC=0.839,灵敏度为61.4%,特异度为90.4%)表现出了良好的区分能力;校准图展示了理论值与预测值的一致性,其斜率近似为1;决策...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将2013年1月-2014年1月的60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按照他们的入院顺序进行排列,然后从中随机抽出30例为观察组,30例为对照组.通过对于观察组和对照组中患者的不同的手术操作,然后分析两组中的子宫内膜的异位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相关的内膜病理的特征及合并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经过了治疗之后发现,对照组中的患者产生的各种不良反应的人数所占的比例比观察组比例更高.其中数据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所有患者而言在治疗之后发现,观察组中的患者内膜正常的患者比对照组中所占比列更多,其中数据的比较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癌患者会同时的合并子宫的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的单纯增生等等内膜病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各年龄段女性中的发病率,分析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研究组患者260例,均为2011年6月~2013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对照组为随机选取的同期来本院就诊的非子宫内膜异位症妇科患者260例。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5~50岁年龄段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好发年龄,40~44岁时患者的发病率高达24.62%。个体因素:职业为干部及技术人员、学历在大学以上、血型为A型及O型的患者具有较高的发病危险性(P<0.05)。月经状况:初潮年龄≤13岁、月经周期<27d、经期≥8d及原发性或继发性痛经的患者具有较高的发病危险性(P<0.05)。生殖活动:产次为1次、人流次数不低于2次、原发或继发不孕、避孕方式为IUD患者具有较高的发病危险度(P<0.05)。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月经周期、经期、人流次数及初潮年龄(P<0.05);保护因素包括孕次及产次(P<0.05)。结论多种因素均会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造成影响,临床应采取相应措施对相关因素进行预防及干预。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期妇女最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率<1%,约80%以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恶性肿瘤发生在卵巢,另外20%发生在包括肠道、直肠阴道隔、腹壁、胸膜等性腺外器官。子宫内膜异位症一旦恶变,将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目前探索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恶性肿瘤的方法是临床上的主要挑战。文章针对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恶性肿瘤的高危因素、临床病理特点、发病机制等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观察、分析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卵巢癌的超声鉴别诊断效果。方法:选取150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50例卵巢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与卵巢癌患者均进行超声检查。分析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与卵巢癌患者的超声正确诊断率、肿块最大直径、阻力指数、收缩期血流速度等指标。结果: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与卵巢癌患者的超声正确诊断率、肿块最大直径、阻力指数、收缩期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诊断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与卵巢癌患者具有较高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并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34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研究组)和346例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对照组)的相关资料(包括年龄、个体因素、月经状况和生殖活动等),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 ①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年龄高峰为25 ~ 50岁.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危险因素有:干部和技术人员,大学以上学历;A型和O型血;初潮年龄≤13岁;月经周期<27 d,经期≥8d;痛经;足月产1次;人工流产次数≥2次;不孕;放置宫内节育器(IUD)避孕.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潮年龄早、月经周期短、经期长、人工流产次数多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危险因素;孕次增多、产次增多使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危险性减少,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保护因素.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与初潮年龄早、月经周期短、经期长、人工流产次数多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形成的影响因素,为预防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6年1月-2011年1月在浙江省三门县人民医院妇科治疗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32例及确诊为其他卵巢良性囊肿患者23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人工流产、自然流产、个人卫生情况差、经期性行为及经期运动是发生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人工流产、个人卫生情况差、经期性行为及经期运动是发生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危险因素.结论 人工流产、个人卫生情况差、经期性行为及经期运动的育龄妇女更易发生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  相似文献   

14.
自1860年首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报道至今有多达十余种病因学说但其发病机理的主导理论是经血倒流、种植、体腔上皮化生、免疫缺陷等。临床上诸因素在患者身上皆有所体现,现总结如下。1子宫内膜种植学说在1921年Sampson就指出月经来潮时子宫内膜细胞可随月经血经输卵管逆流入腹腔种植于盆腔腹膜上在卵巢周期性激素的作用下种植于盆腔腹膜的子宫内膜同样发生周期性的脱落出血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临床上常见在月经结束时行腹腔镜手术或剖腹手术时发现陶氏腔内积血。也可见剖宫产后发生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及会阴侧切口的子宫内膜异位症…  相似文献   

15.
061653 AHSG和IL-6基因多态性与Ⅳ期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相关性研究;061654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子宫内膜病理特征分析;061655 11例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析;061656 中期因子在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和在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061657 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盆腔痛与盆腔病变特点分析。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妇产科常见病,给育龄期妇女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影响。内异症恶变作为内异症的严重并发症,近年来发病呈上升趋势,但是其发病机制及与妇科恶性肿瘤的相关性尚有待探讨。本文就内异症的发病机制,内异症与妇科恶性肿瘤、特别是与卵巢癌的相关性,内异症相关性卵巢癌的起源,内异症相关性卵巢癌的信号通路等相关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以期更好地了解内异症恶变。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子宫内膜异位症一直是妇科领域的难治之症,国内外妇产科学者一直在努力探索其发病机制,但至今尚无定论。Sampson于1921年首次提出经血逆流种植学说,被作为经典理论,但它无法解释80%一90%的妇女存在经血逆流现象,却只有10%-15%的人发生异位症的现实,分析可能还存在如遗传、环境、免疫等其他相关因素。近年我国郎景和等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新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假说——在位内膜决定论,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这一学说是对Sampson经血逆流种植学说的重大修正。现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分析10年来经腹腔镜检和剖腹手术的129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前五年占24.0%,后五年占76.0%,发病率逐年上升,这与腹腔镜的应用及医师认识提高有很大关系。本文术前诊断率为46.5%,前五年为41.9%,后五年为48.0%,有逐年增高趋势。究其发病因素,考虑与机械因素及雌激素升高有关,并证实了本病可以由局部种植而引起。提出临床医师应大力宣传计划生育知识,减少人工流产数量,保护好剖腹产及会阴侧切切口,减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子宫内膜异位症体外细胞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谯建  令狐华  姚珍薇 《重庆医学》2007,36(24):2540-2543
目的从子宫内膜组织分离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体外多细胞模型。方法收集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其他良性疾病的在位子宫内膜,采用高浓度胶原酶消化法进行内膜细胞的原代培养,以及传代培养。观察两组细胞形态,SABC免疫细胞化学进行细胞鉴定,MTT法绘制两组细胞的生长曲线。结果高浓度胶原酶消化后,子宫内膜异位症组和对照组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大部分在48h内都能贴壁;腺细胞平均生长时间为6周;间质细胞平均生长时间为15周。腺上皮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阳性,渡形蛋白(vimentin)为阴性;间质细胞角蛋白染色为阴性,而波形蛋白为阳性。两组生长曲线接近。结论高浓度胶原酶消化法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体外多细胞模型简单、易行。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细胞的形态、生长和正常内膜细胞无明显差异。可以用作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基因型特征、及其他因素对异位内膜细胞的影响的模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特点、临床治疗及发病因素。方法选取民权县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并且同期抽取30例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月经状况以及生殖活动。结果观察组患者痛经、月经经期时间<24 d、初孕年龄>29岁、人流手术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因素与女性患者痛经、月经周期短、经期长、月经初潮年龄小、晚孕、人流手术关联密切,需要临床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