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大面积早期食管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消化内科2013年12月-2020年12月行ESD治疗的179例病变长径大于3 cm的早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病变长径将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3 cm≤d <5 cm组、5 cm≤d <7 cm组和d≥7 cm组。分析3组患者手术安全性(迟发穿孔率、气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出血率和狭窄率)及有效性(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和局部复发率)的差异。结果 3组患者迟发性穿孔率均为0.00%,3 cm≤d <5 cm组、5 cm≤d <7 cm组和d≥7 cm组气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21%、8.33%和13.04%,出血率分别为1.04%、3.33%和8.70%,整块切除率分别为98.96%、95.00%和91.30%,3组患者气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出血率和整块切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组患者病变狭窄率分别为9.38%、23.33%和4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 cm≤d <5 cm组和5 cm≤d &...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单发早期胃癌(EGC)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2月山东省单县中心医院收治的126例单发EG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n=50)和青中年组(65岁,n=76)。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和并发症等围术期状况及随访结果。结果老年组的年龄、高血压史、冠心病史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青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糖尿病史、病灶形态、大小、病理结果和浸润深度等其余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ESD术,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均未出现肿瘤转移及死亡,共有3例出现复发,老年组与青中年组的复发率分别为2.0%与2.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单发EGC患者而言,ESD术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与青中年患者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评价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从2003年5月~2009年12月门诊工作中发现的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病例及外院转入的此类病例中,选择符合内镜下治疗的适应证者70例,在全身麻醉(非气管插管)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所有病例行内镜下切除术前均行超声内镜检查进一步明确肿物局限于黏膜层,并且无淋巴结转移.术中及术后严密现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及时进行处理.结果 共完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49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20例.发生术中出血2例,出血量均少于100 mL,经保守治疗成功止血;发生术中食管穿孔1例,转外科行手术治疗;未发现术后出血及术后穿孔病例.随访3个月~4年未发现局部复发及食管狭窄病例.结论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56例上消化道早期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28例,EMR)和试验组(28例,ESD)。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试验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术中穿孔率、≤20 mm病灶完全切除率、整块切除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试验组的轻度疼痛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两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VEGF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嗜铬粒蛋白A(CgA)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的社会功能、认知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EMR和ESD均在上消化道早期癌治疗中有一定效果,但后者效果更显著,能减轻患者疼痛,降低VE...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剥离术(ESD)下治疗早期食管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2009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就诊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内镜黏膜切除术(EMR)为对照,回顾性分析接受ESD和EMR治疗的共75例早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学治愈切除率、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等。结果共纳入75例患者,其中41例患者接受ESD治疗,34例接受EMR治疗。ESD和EMR组病灶整块切除率分别为90.2%(37/41)和44.1%(15/34);治愈切除率分别为78.0%(32/41)和50.0%(17/34),整块切除率(P<0.001)和治愈切除率(P=0.011)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ESD组患者手术平均时间(39.5±11.4)min,而EMR组手术平均时间(33.5±18.6)min,但二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此外,术后延长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在两组间的分布亦无明显差异。结论早期食管癌患者接受ESD治疗可获得更高的整块切除率和组织学治愈切除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结直肠癌前病变与早期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116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与结直肠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61例患者采用EMR治疗,为EMR组,55例采用ESD治疗,为ESD组。比较EMR与ESD在结直肠癌前病变与早期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EMR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ESD组患者,两组患者的病理情况、异型增生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病变最大径≥2 cm的整块切除和病变最大径≥2 cm的组织治愈性切除的患者明显多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病变最大直径≥2 cm的患者明显多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和ESD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6.56%和23.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和ESD组患者的复发率分别为5(8.20%)例和3(5.4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操作经验和病变大小(P0.05)。结论 ESD术和EMR术均能较好的整块切除病变最大径≥2 cm的早期结直肠癌与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率较低。ESD术相对于EMR术更适合较大的病变,但术后复发率较高,且手术医师的操作经验和病变大小为ESD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8.
赵阿红 《护理学报》2010,17(18):35-36
总结14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胃癌患者的护理。ESD治疗早期胃癌是一种较新的治疗方法,患者对其知之甚少。护士更加耐心地与患者做好护患沟通,说明ESD手术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安全性高、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详细讲解手术过程、麻醉方法、术后注意事项等,提高患者对医疗、护理活动的依从性。ESD术后密切观察患者腹部体征的变化,根据患者的疼痛特点,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护理和宣教;密切观察患者术后有无呕血、黑便等出血及腹部压痛和反跳痛等穿孔情况发生;同时做好饮食护理与出院指导。本组14例行ESD治疗患者经精心护理,均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病灶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4例患者,其中消化道黏膜病变8例,黏膜下肿瘤16例,进行ESD治疗。结果 ESD手术时间为30~150 min,平均55 min。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灶率为95.8%(23/24);术中少量出血经内镜下电凝等处理出血停止,1例因术中出血较多,难以止血,转外科手术。2例术中出现穿孔,术后予钛夹夹闭裂孔,经保守治疗痊愈;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再次内镜下止血术后出血停止。未出现消化道迟发性穿孔。所有病例随访,术后3个月复查胃肠镜创面愈合率达100%,半年后复查局部无残留或复发。结论 ESD为消化道病灶提供了一种微创治疗方法,能实现较大病变的完整剥离,局部的复发率低,并发症少,但对操作技术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十二指肠癌前病变及十二指肠早期癌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21年3月16例于该院发现并行ESD及EMR治疗的十二指肠癌前病变或十二指肠早期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ESD及EMR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16例患者中,14例病变位于降段乳头对侧或偏对侧,2例病变位于球降交界部,病变大小0.8~2.6 cm,平均(1.2±0.7)cm,切除标本大小1.5~3.5 cm,平均(2.2±0.8)cm,手术时间54~127 min,平均(68.6±25.9)min。9例一次性整块切除病变;7例沿病变外周3 mm环形切开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用圈套器圈套切除,残留组织用碗状热凝钳切除;用止血夹对吻缝合或止血夹联合尼龙绳行荷包缝合创面。术后1例患者行ESD整块剥离后发生术后穿孔,追加腹腔镜下局部修补手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出院,其余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效果良好。结论 对于十二指肠黏膜的癌前病变及十二指肠早期癌,内镜微创切除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疗效确定,术后迟发性穿孔是主要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按照严格的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70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除效果、术中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及术后3年存活率。结果:两组切除效果及3年生存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传统手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具有相当的手术效果,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安全性高、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大面积(剥离范围超过1/2周)食管早期癌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2019年1月1日在该院治疗的55例病灶范围超过1/2周的食管早期癌患者资料。根据剥离面积不同,分为A组(1/2<术后黏膜缺损<3/4周组)42例,B组(3/4≤术后黏膜缺损≤全周组)13例。对比两组疗效、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随访周期3~48个月,A组狭窄率7.1%(3/42),B组都有不同程度的狭窄(100.0%)。两组在性别构成和病理类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狭窄发生率和狭窄程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能安全有效地治疗大面积食管早期癌,但术后需规律随访。ESD术后黏膜缺损范围在1/2~3/4者术后狭窄发生率较低,术后梗阻程度与病变位置有关,食管上段的狭窄程度较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1年1月治疗的80例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SD组与EMR组,各40例。EMR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ESD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手术及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结果:ESD组在病变直径≥2 cm中的完全切除率(87.50%)高于EMR组(44.44%),手术时间(93.67±15.72) min、住院时间(11.59±1.86) d短于EMR组(264.18±40.09) min、(16.28±3.01) d,ESD组并发症总发生率(5.00%)低于EMR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病变直径<2 cm中的完全切除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手术耗时短且患者恢复快,能够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完全切除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外科手术对早期胃癌患者长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8年3月该院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n=46)行ESD,对照组(n=46)行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和住院费用较对照组少,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1、2和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1、2和3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57%,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与外科手术相比,对早期胃癌患者实施ESD,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患者出血量少,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低,有助于提高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析消化道早癌患者应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对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5月该院收治的50例消化道早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成对照组(25例)与实验组(25例).对照组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实验组应用ESD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情况、疼痛程度、手术...  相似文献   

17.
何修玲  刘燕 《大医生》2022,(2):62-64
目的 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患者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济南市钢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早期胃癌患者,选例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ESD治疗,将手术过程中及结束时未出现活动性出血,在术后48 h观察期出现黑便、呕血、便血症状的患者分为术后出血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予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复发率。  相似文献   

19.
选取2007年3月~2012年3月期间入院进行治疗的早期胃肠肿瘤患者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规范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治疗组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均大块切除、于术后3个月复查完全康复,且术中、术后未见感染,术后未见局部病情复发现象,整体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能完整、大块切除胃肠早期肿瘤,且术中、术后感染率低,术后复发率低,安全、有效、彻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癌或癌前病变的长期疗效以及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73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和Breslow检验,以及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胃和结直肠ESD术后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DFS)大于该研究最长随访时间(65个月),食管中位生存时间为44.5个月;与胃和结直肠相比,食管ESD术后DFS明显减少(χ~2=12.61,P=0.000;χ~2=7.09,P=0.008);病灶异型程度(浸润深度)和病灶面积影响ESD术后DFS(P=0.027,OR=2.38,95%CI:1.10~5.12;P=0.074,OR=0.90,95%CI:0.80~1.01)。结论 ESD术是切除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并维持长期不复发的有效内镜下手术方法 ;异型程度(浸润深度)是影响ESD术后DFS的独立危险因素;病灶面积在影响ESD术后的DFS方面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