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药物外治的吸收及机理药物外治的方法种类繁多,其吸收途径归纳不外皮肤(俞穴)和粘膜两条途径。(一) 皮肤透入:中药经皮肤透入吸收的方法甚多,如敷、贴、涂、擦、熏、蒸、洗、浴等。皮肤是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三层组成。一般药物若能透过表皮屏障,都容易从真皮吸收到人的身体里。因为真皮有90%是血管丰富的结缔组织,药物通过活跃的血液 相似文献
2.
祝世讷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
系统中医学是以系统科学为主导的中医现代研究。它植根于人的复杂性,继承和坚持经典中医学研究人的复杂性的方向和成就,在系统科学主导下,把人的生命运动及其健康与疾病的复杂性作为研究方向和主题,突破经典中医学遇到的"复杂性"瓶颈,把中医学对人的复杂性的认识和调理提高到全新水平,成为中医现代研究和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个研究方向由钱学森倡导和引领,首先在山东形成,经过奠基、起步、展开,在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上都取得重大进展,正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3.
论中医学的艺术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理论和技能的实践过程中表现的种种艺术性特征,是由于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明之中,受中国古代思想史、哲学史、文化史影响所致。中医学虽然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天人关系的调适和和谐方面有积极作用,但必须摆脱其“艺术”外壳,才能科学化、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5.
6.
陈大舜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6(1):1-2
论文首次提出“经典中医学”与“现代中医学”的概念,并加以论述。认为,当代中医正处在由“经典中医学”向“现代中医学”转化的关键时期。必须把握好现代中医学的发展方向,坚持经典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又必须扬长避短,与时俱进,不断吸取现代科学(含现代医学)的手段和方法,坚持在临床上“以中医药为主体,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结合”的原则,逐步实现由经典中医学向比较成熟的现代中医学转化。 相似文献
7.
8.
中医学论母乳喂养及其现代意义赵学黄红李啸红中医系关于母乳喂养这种近代逐渐被忽视而今重新又被重视的传统喂养方式,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而进入了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其实中医自来主张“乳贵有时,食贵有节”,提倡初生婴儿喂养应以母乳最适合。且绝大多数医家主张“...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源远流长 ,在历史的长河中 ,不断地发展、完善和提高 ,对人类的繁衍、生息起着重要作用。它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但从 19世纪末以来 ,中医的发展速度明显减缓 ,甚至停滞 ,解放后人民政府的大力扶持也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针对中医如何发展 ,前贤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笔者作为年青的中医工作者 ,现就中医发展这个大命题阐述一点个人看法。1 加快中西医结合的步伐中医学在我国有长达几千年的历史 ,历代医家经过长期的积累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对前人的东西进行系统的整理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也应该看到… 相似文献
10.
论心身医学与中医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祖灏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4,4(11):981-982
目的 心身医学研究心身疾病。方法 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对正常或异常生理功能的影响,以及社会心理因素与生物因素在病因、症状、病程和预后中的交互作用。结果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理论,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一致。结论 中医学中的精神、行为治疗方法,对躯体疾病的防治、康复,值得发掘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12.
蒋力生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5):29-30
中医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在发展演进的过程中,与传统文化的各种形态、各个方面彼此碰撞,交融渗透,同源共生,声气相通,一方面不断吸取中华文化的知识营养,在基因谱系上深深烙下了传统文化的印记,一方面不断丰富充实中华文化的内容,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中华文化更具魅力和丰采。中医药养生保健、诊疗疾病,不仅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生命智慧,同时凝聚着中华民族特定的精神情感,作为人类伟大精神创造的天才代表,其灵魂深处蕴藏着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脉搏跳动始终贯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和价值。中医的理论和实… 相似文献
13.
论中医外治法的发展演变及其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安平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6,18(3):5-7
本文回顾了中医外治法的起源及历史发展概况,讨论了中医外治法的演变分化,以及历史局限对钙治法的发展影响,包括儒医的偏见和封建统治者的限制和干预。作者还分析了中医外治法的现状,并展望了中医外治法在当今世界性医学中的发展前景和地位。 相似文献
14.
15.
杨华莺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8,10(3):108-108
遗尿是儿科常见病,中医治疗每从肺、脾、肾3脏入手。肾主封藏,膀胱所以能约束小便,全赖于肾阳开阖,若肾阳虚则膀胱失约而遗尿,故治遗尿首先强调温肾固摄,常用桑螵蛸、覆盆子、菟丝子、金樱子、菖蒲、炙远志之类。然而,治疗本病疗程较长,不是三五天能治愈的,患儿... 相似文献
16.
17.
中医外治法,《内径》、《伤寒》中均有详载,鼻祖华伦通过虚实寒热,结合脏腑辨证,施治于人更是得心应手,为后世医家研究该疗法提供了宝贵的药鉴。近代医家在外治法的给药途径:方式、部位、时间上,无不对先圣的经验及主旨做了进一步的推演发挥,使不少疑难杂症,应用外治法,每获效验。但也有不少值得讨论改进之处。笔者通过翻阅文献及临床观察.认为按诊在外治法中的诊断作用要优于脉诊。 1.外治法的特点 上古时代,先民就已经知道用火烤过的石块来熨引治疗关节疼痛之类的疾病。《内径》详细描述了药膏疗法的方法,“其化脓者,泻则… 相似文献
18.
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迅速发展,文化、科学技术进步,黄老哲学、儒学思想、谶纬神学等哲学思想盛行,《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从分散的经验积累开始进入理论总结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9.
张道诚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4,16(1):40-41
外治法是祖国医学治疗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它是在肌肤或感官上使用不同方药,达到治疗目消,而且具有简便验廉,又无副作用的特点。只要辨证准确,用之得当,财可收到满意的效果,深受广大病友欢迎。现简要介绍数则,供同道参考。外激治疗疟疾疟疾临床常见,我采用槟榔吴茱萸糊外敷内关穴治疗,收到满意效果。用法。按榔21g、吴某虽7g共研细末,过筛装入瓶中备用,发作前3小时,用冷茶水调k药成糊状,取蚕豆大小置于双侧内关穴上,再用纱布决资好、咬布固定,ID小时后去掉;三日1次,立法连从3次,一般商次后即可控制症状。此法简单,局部…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