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对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与预后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对 16例病人的年龄、症状与体征、病理组织学检查、治疗与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本病以青壮年多见 ,临床上以发热、浅表淋巴结肿大和白细胞减少为特征 ,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 :本病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小儿川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对小儿川崎病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15例川崎病患者儿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本病以发热、粘膜炎、皮疹、颈淋巴结肿大和肢端改变为其临床特征。本组早期误诊率高达70%。结论:本病需与化脓性淋巴结炎、传染属于单核细胞增多症、猩红热、风湿热等鉴别。主要用口服阿斯匹林及静脉注射丙种蛋白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周杨启  武露 《实用新医学》2001,3(9):786-787
目的:对6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进行探讨。方法:收集1985年6月-1999年12月期间经淋巴结活检确诊6例病人,结合献进行复习,综合分析,讨论。结果:本病多数预后不良,缺乏特异性的药物治疗,是病因尚不明确的一种淋巴结免疫增生性疾病。结论:本病易误诊为结核病,淋巴瘤,结缔组织病,药物疹。常因合并肺炎,败血症等继发感染,如转变为恶性淋巴瘤,病情迅速恶化而死亡,反复进行淋巴结病理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对15例病人的发病特点、诊疗经过进行分析。结果 长期发烧、淋巴结肿大、白细包减少、对激发治疗敏感是其临床特点,淋巴结活检是确诊依据。结论 本病是一种自身免性疾病,正确诊断及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结合文献探讨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特征。方法报道2例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病例,并就本病的临床生物学特征、病因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是一种以细胞凋亡为病理特征的非特异性临床表现的淋巴系疾病。以区域性淋巴结肿大为主,易误诊。结论病理学诊断是唯一可靠依据。糖皮质激素治疗可见显著效果并缩短病程,抗生素和抗结核药物治疗无效。本病为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数周或数月,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阴囊Paget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对14例阴囊Paget病患的临床、病理资料以及治疗和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4例患均经病理检查证实并行手术治疗,随访期2-12年,1例腹股沟淋巴结阳性1年后死于全身转移,3例死于非癌疾病,3例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2例发生皮肤坏死、淋巴瘘等并发症。结论: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阴囊局部扩大切除术是首选治疗方法,预后主要取决于病变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程度以及邻近内脏器官癌肿的有无,早期诊断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52例青年乳腺癌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青年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88年1月-1997年5月收治的52例小于35岁的青年乳腺癌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治疗方式,预后情况,结果:临床Ⅱ期、Ⅲ期患者占78.8%,腋淋巴结转移率达61.5,病理类型中以浸润性非特殊性癌最多见,达76.9%,当肿瘤>3cm,或腋淋巴结转移数≥4枚时,5年生存率明显下降,治疗以上单纯手术为多,结论:青年乳腺癌在临床上以中晚期多见,恶性程度高,淋巴结转移率高,预后差,临床上应大力提高早期发现以及规范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诸多临床因素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统计85例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患者的各个临床因素、生存情况和术后淋巴结病检转移情况,分析后者与前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中肿瘤大体类型、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血清CEA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相关;多因素分析中肿瘤大体类型、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相关:无淋巴结转移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组,淋巴结转移个数〈3个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个数≥3个组。结论:直肠癌的临床特征与淋巴结转移之间存在联系,了解这些联系有利于对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判断,以及制定治疗方案和进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9.
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超声检查与手术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B型超声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9例胃癌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进行术后病理与术前B型超声结果对比分析。结果:B型超声可检出最短径为0.6cm的转移性淋巴结,89例中共检出转移性淋巴结22例,敏感性25%,特异性为100%。各组淋巴结检出率不同,以9、16两组检出率较高,均为56%。结论:B型超声对胃癌淋巴结检出率低,特异性高,各站淋巴结以第二、三站检出率较高,结合淋巴结转移由近至远的规律,B型超声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和预后具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改变、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2例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临床上以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热及外周血白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病理特征为淋巴结广泛凝固性坏死和组织细胞增生。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具有典型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但应注意防止误诊。  相似文献   

11.
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12例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患者的诊断及治疗结果。本病以淋巴结肿大,发热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淋巴结活检是确诊的主要依据。本组患者院外误诊率为100%需与淋巴结结核,恶性淋巴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鉴别。强的松治疗有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18例小儿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小儿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18例经淋巴结活检确诊为HNL患儿的临床与病理组织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儿临床以长期发热、淋巴结肿大、白细胞下降为特点;病理特征为淋巴结的副皮质区或皮质区碎屑样坏死和组织细胞增生。本组抗生素治疗无效,5例仅给予对症治疗,体温在热程14-38d自行降至正常;6例用非甾体类消炎3-7d后体温降至正常,7例使用糖皮质激素体温均降至正常。1例出院后1年8个月再次入院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提示HNL是一种良性自限性淋巴结病变,预后多良好,临床与组织学易与淋巴瘤混淆,个别可发展为SLE,临床应注意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对18例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患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临床上以淋巴结肿大、发热及外周血白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病理特征为淋巴结广泛凝固性坏死、组织细胞增生、无中性粒细胞浸润现象。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是一个自限性淋巴结病变,在临床上及组织学上易与淋巴瘤相混淆。  相似文献   

14.
唐华  傅仲学  张才全 《重庆医学》2003,32(10):1394-1395
目的:探讨小肠平滑肌肉瘤临床与病理关系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小肠平滑肌肉瘤临床、病理与随访资料。结果:腹痛、便血、腹块是本病三大临床特点;46.7%病例以并发症急诊手术;全组术前诊断符合率20.0%;大体病理学腔外型肿瘤多见(66.7%),病理分级Ⅲ级多见(60.O%)。局部淋巴结转移率13.3%;肿瘤手术切除率86.7%;术后2例辅以表阿霉素为主联合化疗;5年生存率全组40.3%,病理Ⅲ级25.6%;腹膜炎急诊手术者0%;化疗2例术后6年和11年健在无复发。结论:因并发症急诊手术是本痛诊断率低的原因之一;凡50岁左右中年人有腹痛、便血和腹块表现者应警惕本病可能。全消化道钡餐造影、纤维十二指肠镜、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B超和CT有诊断价值;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部分病例有必要行区域淋巴结清扫;表阿霉素可能对本病有效;本病预后不容乐观,组织学分级是影响预后重要因素,恶性程度高者易发生瘤体破渍穿孔或破裂出血,增加腹腔种植转移机率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鼻咽癌临床生物学特性及预后的关系,更好地评估预后,指导临床治疗。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测定81例鼻咽低分化鳞癌VEGF表达,对阳性和阴性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VEGF在不同分期、颈淋巴结转移、放疗后远处转移病例中的表达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鼻咽癌组织中VEGF表达与临床N分期、颈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有显著相关;单因素分析VEGF表达与鼻咽癌的预后呈正相关,可考虑作为预测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后远处转移和预后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状腺髓样癌(MTC)的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方法:对我们1971—2003年收治的23例MT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均以颈部肿块就诊,其中3例伴有腹泻。散发型MTC21例,家族2例。治疗方法以切除原发灶或加颈淋巴结清扫为主。术后随访15例死亡,8例至今存活。结论:MTC术前诊断比较困难,对于颈部肿块合并淋巴结肿大并伴有顽固性非炎症性腹泻、有家族史、血清降钙素明显高于正常,应考虑本病。对MTC均应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加颈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隐匿性乳腺癌(OBC)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62例OBC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对其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OBC患者3、5、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7.4%、76.4%、73.2%。其中淋巴结数目≤4个以及术后病理切片发现原发灶患者3、5、10年生存率显著高于淋巴结数目〉4个以及术后病理切片未发现原发灶患者。结论:OBC预后与阳性淋巴结数、乳腺病理切片能否发现原发灶以及有无复发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6例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临床上以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热及外周血白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病理特征为淋巴结广泛凝固性坏死和组织细胞增生。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是一个自限性淋巴结病变,在临床上及组织学上易与淋巴瘤相混淆,应引起临床医师注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对川崎病的诊断水平及治疗效果。【方法】对 91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 ,影象学特征 ,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病以发热、皮疹、肢端变化、黏膜改变、颈淋巴结肿大为临床特征 ,6 7%有冠状动脉病变。本病主要用阿司匹林及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早期误诊率 6 0 % ,复发率 4%。【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长期随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德纯  明伟 《四川医学》2003,24(1):25-26
目的:探讨特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的病因、临床特征、诊断、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1988年1月至2001年10月收治6例,均经手术证实。对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诊断、手术治疗及预后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6个月至1年,2例不全瘫完全恢复;4例全瘫1例仅部分恢复;3例无效。结论:根据临床特征、MRI检查可明确诊断。一旦诊断明确,应尽快手术治疗。本病治疗及预后较差。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可提高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