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认识喹诺酮类药物的抗结核作用?临床如何应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自从结核病的化学治疗 ,尤其是短程化疗问世以来 ,确切有效的抗结核药物的联合治疗可使 90 %以上初治肺结核患者痊愈 ,不仅显著提高了治疗水平 ,还取得了降低感染率、发病率、患病率和病死率等多方面流行病学效应。但由于诸多的主、客观原因 ,耐药结核病 ,尤其是耐多药结核病 (MDR TB)明显增加 ,已成为全球结核病疫情上升的四大原因之一。MDR TB的蔓延将有可能使可治的结核病成为难治的疾病。据估算全球已有 5 0 0 0万人感染了耐药结核菌。 1994~ 1997年间WHO/IUATLD抗结核药物耐药性监测工作组在 3 5个国家进行了监测[…  相似文献   

2.
耐多药结核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66,自引:40,他引:26  
马屿 《临床肺科杂志》2005,10(2):137-140
自1944年链霉素,氨柳酸等抗结核药物的问世,结核病化学治疗改变了结核病的预后。以异烟肼(INH)、利福平(RFP)、吡嗪酰胺(PZA)为主体的联合化疗方案广泛应用于临床,初治肺结核可获90%以上的治愈率。但是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再加上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3.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抗结核作用   总被引:96,自引:2,他引:94  
据WHO管理抗结核药物的有关人士称,今后10年内肺结核患者将增加3000万,使用现有的抗结核药物只能减少1500万人的死亡,另一半人的生命完全取决于能否开发抗结核新药。所以需要抗结核新药迫在眉睫[1],抗结核新药的开发研究乃当务之急。自第一个具有6氟和7哌嗪取代的诺氟沙星被开发进入新喹诺酮即氟喹诺酮阶段以来,喹诺酮类药物飞速发展,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的新品种不断出现。由于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抗分支杆菌活性,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使它们成为抗结核新药研究中的一个主要动向。其中,环丙沙星(cipr…  相似文献   

4.
西班牙抗结核药物所致严重肝毒性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判定抗结核药物引起的严重肝毒性反应的发生频率及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或死亡的预报指标.方法:西班牙肺科学会成员对1997-2001年18家医院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严重肝毒性反应界定为,无临床症状者转氨酶有10倍升高或胆汁郁滞参数3倍增加;有肝炎症状者则为肝功能参数增加或发生肝功能衰竭.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研究其预报因素.结果:3510例中共有166例发生肝毒性反应,其中90例(2.56%)为活动性结核病治疗所致.11例(10.3%)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其中3例进行了肝移植.总体病死率为4.7%(5例,其中3例与饮酒或肝毒性药物有关).预后不良的预报指标为总胆红素>2mg/dl(OR=9.4,95%CI:1.0-85.5)及血清肌肝>1.5mg/dl(OR=32.1,95%CI:2.4-424.6).结论:抗结核药物引起的严重肝毒性反应死亡率较高.必须进行经常性的临床检查及临床实验室观察,以预防其发生.  相似文献   

5.
结核分枝杆菌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严重性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80年代发现氟喹诺酮类药物(FQs)具有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以来,FQs被逐渐用于结核病的治疗之中,今天FQs已不仅仅是治疗耐多药结核病(MDR-TB)的主选化疗药物,多耐药结核病(PDR—TB)和单耐药结核病也在使用FQs,国际上甚至研究将FQs用于新发或初治肺结核患者的治疗,以期缩短疗程,增加患者的依从性,提高治愈率,从根源上控制或减少耐药结核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结核病这一古老的疾病至今已有超过4000年的历史,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缺乏有效的治疗办法。随着链霉素在20世纪40年代被发现可以用来治疗结核病,一大批抗结核药物被陆续发现,如对氨基水杨酸(1949年)、异烟肼(1952年)、吡嗪酰胺(1954年)、环丝氨酸(1955年)、乙胺丁醇(1962年)、利福平(1963年),结核病的化疗时代开始了,这代表着人们同结核病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相似文献   

7.
基因组的各种研究显示,DNA回旋酶是单独的Ⅱ型拓扑异构酶,而且很可能是喹诺酮类药物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唯一作用靶位。尽管在治疗分枝杆菌病方面不断显现出喹诺酮类药物的重要作用,但是,结核杆菌生长缓慢、致病性强已经阻碍了回旋酶的直接纯化及其深入分析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结核病是目前单纯感染死亡率最高的传染性疾病,每年全球约1600万人患病,200万人死亡。虽然结核病的短程化疗曾使人类在与结核病的斗争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近年来不断出现的耐药结核病,HIV  相似文献   

9.
抗结核药物肝毒性反应的危险因素及其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背景:肝毒性反应是抗结核药物(下简称ATD)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之一。虽然已有许多关于肝毒性反应危险因素的报道,但关于肝毒性反应严重程度的影响尚无系统研究。目的:评估肝毒性反应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慢性肝病、酗酒或滥用药物或营养不良)对ATD所致肝毒性反应严重性的影响。设计:对1998年1月至2002年7月期间在结核科门诊接受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治疗的471例活动性结核病人进行前瞻性队列分析。根据ATD所致肝毒性反应危险因素的暴露情况评价肝毒性反应的发生率及其严重性。结果:危险因素暴露组ATD所致肝毒性反应(血清转氨酶>3倍的正常上限值)的发生率为18.2%(42/231例),而对照组为5.8%(14/240例),(OR=3.5;95%CI:1.9-6.7;P<0.001)。暴露组的严重肝毒性反应(血清转氨酶>10倍的正常上限值)发生率为6.9%(16/231),而对照组为0.4%(1/240)(OR=17.7;95%CI:2.3-135;P<0.001)。结论:肝毒性反应危险因素暴露组病人的ATD所致肝炎显著多见且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线抗结核药物,异烟肼(INH)、利福平(RFP)、链霉素(SM)在结核病的防治、治疗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耐药结核分枝杆菌(DR-TB)在逐渐增加,成为结核病防治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PCR-SSCP技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三种耐药基因的突变,分析烟台地区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突变与耐药水平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印度市场销售的抗结核药物固定剂量复合剂(FDC)中的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及乙胺丁醇的物理及化学稳定性。方法:包装或散装药品储存于有光照或避光的ICH/WHO催化条件下(40℃/75%相对湿度)3个月。结果:RMP、INH、PZA的初始含量界于标注剂量的90-110%之间。然而,药品的某些化学特性甚至在观察刚开始时就不稳定。有一种片剂还存在物理性质的不稳定。在催化条件下,散装产品性状改变严重,包装制剂也有物理及化学性状的变化,光照条件下物理改变更为明显。PZA或许还有EMB可促进INH与RMP间的相互作用,这是一项有意义的发现。结论:本研究提示非坚固包装的抗结核药物FDC性状不稳定,应对抗结核药物FDC的药剂发展、包装以及稳定性检测试验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