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中乙型肝炎病毒X抗原表达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基因工程技术由大肠杆菌合成重组乙型肝炎病毒(HBV)X抗原(HBxAg)并制备兔抗-HBxIgG以检测HBxAg,合成一对以HBVX基因序列为模板的引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HBVDNA。免疫组织化学和血清学方法分别用以分析肝病患者肝组织中的HBxAg和血清标本中的HBxAg、抗-HBx。发现HBxAg在慢性活动性肝炎(CAH)患者肝组织中检出率为72.7%,在肝炎后肝硬化(LC)中为92.6%,而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在LC中检出率为47.8%。在CAH、慢性迁延性肝炎和LC的血清中HBxAg的阳性率分别为44.4%、66.6%和33.3%,与HBeAg的阳性率相似,而且在这些HBxAg阳性的血清中可检出HBVDNA的存在,HBxAg的表达与HBV复制紧密相关,HBxAg可能是一慢性HBV感染的重要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通过对乙型肝炎患者前S1抗原(Pre-S1抗原)检测,了解乙肝病毒(HBV)的复制情况,并用于指导e抗原(HBeAg)阴性的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方法 在我院2004年4月~2006年5月门诊及住院慢性乙肝患者中,采用外周血进行肝功能、Pre-S1抗原、乙肝五项等检查,其Pre-S1抗原阳性、HBeAg阴性的29例患者,采用α-干扰素抗病毒治疗6月,分析Pre-S1抗原在抗病毒治疗前的血清学变化.结果 经α-干扰素抗病毒治疗6月后,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Pre-S1抗原阴转26例,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ALT 52±17 U/L.结论 HBeAg阴性而Pre-S1抗原阳性的患者,在体内存在病毒复制,同时存在肝功能的损害,仍需要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4.
5.
6.
7.
8.
目的 探讨对乙型肝炎(乙肝)患者检测血清前S1抗原(Pre-S1Ag)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550例乙肝患者检测血清Pre-S1Ag及HBV-DNA、HBeAg、ALT、AST、γ-GT.结果 HBV-DNA阳性者HBeAg、Pre-S1Ag的检出率分别为31.5%和81.1%;与HBV-DNA检出符合率比较,P分别<0.01和<0.05.Pre-S1Ag阳性与阴性患者的ALT、AST及γ-GT水平比较,P分别<0.01和<0.05.结论 Pre-S1Ag与HBV-DNA检出率相近,可作为HBV存在的指标,Pre-S1Ag的存在与肝功能的损害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价值,为早期诊断提供实践经验。方法 2017年7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80例和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50例,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肝脏声像图特征、超声半定量评分和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结果 肝硬化患者肝脏被膜、肝实质回声、肝内韧带、胆囊壁、脾脏面积、肝静脉清晰度和肝边缘形态彩色多普勒半定量评分分别为(4.1±1.1)、(2.5±0.5)、(1.5±0.2)、(2.7±0.3)、(2.6±0.6)、(2.7±0.4)和(2.3±0.3),显著高于CHB患者[分别为(1.4±0.3)、(1.4±0.3)、(1.0±0.1)、(1.2±0.2)、(1.3±0.3)、(1.2±0.1)和(1.0±0.3),P<0.05];肝硬化组门静脉内径为(1.5±0.1) cm,显著大于CHB组[(1.1±0.1) cm,P<0.05],血流速度为(12.6±1.3)cm/s,显著慢于CHB[(22.3±3.6)cm/s,P<0.05],血流量为(1114.4±117.4) ml/min,显著低于CHB[(1278.3±121.4) ml/min,P<0.05];以肝组织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采用超声半定量评分>15分为截断点,其诊断肝硬化的灵敏度为93.8%,特异度为88.0%,阳性预测值为92.6%,阴性预测值为89.8%。结论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并半定量评分肝脏和门静脉指标可有效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应用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情况,以及SIBO与其肝功能状况、HBV-DNA之间的关系。[方法]将42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分为A级、B级、C级三组,并入选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者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通过葡萄糖氢呼气试验(GHBT)检测并比较分析各组SIBO情况,同时检测并比较分析肝硬化患者各组的HBV-DNA水平及其SIBO阳性率。[结果]肝硬化各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SIBO阳性率及试餐后呼气氢浓度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患者的SIBO阳性率及试餐后呼气氢浓度均随着Child-Pugh分级低下而呈渐进性增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患者各组间的SIBO阳性率及试餐后呼气氢浓度比较,HBV-DNA10~3时均明显高于HBV-DNA≤10~3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常存在SIBO,且随着肝功能恶化、HBV-DNA拷贝数增加,其SIBO加重,由此推测防治SIBO,可能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改善、乙肝病毒清除有益。 相似文献
11.
我们回顾性地研究了1119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其中包括400例乙肝肝硬化肝癌患者)的各种细菌感染的发生率。探讨乙肝肝硬化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结果显示肝硬化病人的细菌感染率为15.4%,与肝硬化肝癌病人的细菌感染率15.3%相近,当肝硬化程度按 Child-Pugh 分级时,肝硬化病人 A 级感染率为2.3%,B 级为8.0%,C级为26.4%;肝硬化肝癌病人 A 级感染率为3.3%,B 级为11.1%,C 级为31.2%。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增加,细菌感染率越高,严重的细菌感染发生在 B 级和 C 级患者。说明乙肝肝硬化病人的细菌感染率主要与肝硬化有关,与肝癌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2.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前S1抗原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reS1抗原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42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PreS1抗原和HBV标记物;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结果在42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VDNA阳性者367例,其中PreS1Ag阳性者188例(51.2%),HBeAg阳性者119例(32.4%),后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高HBVDNA载量(105~107copies/ml和107copies/ml)组患者中,PreS1Ag阳性率(60.2%,60.0%)显著高于HBVDNA阴性组(33.3%)和低载量(103~105copies/ml)组(41.9%,P0.01);但在421例患者中,PreS1Ag阳性率(48.9%)低于HBVDNA(87.2%,P0.01)。结论 PreS1Ag能够较HBeAg更好地反映HBV在体内的复制状态,但尚不能代替HBVDNA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
我们回顾性地研究了1119例乙肝肝硬化患(其中包括400例乙肝肝硬化肝癌患)的各种细菌感染的发生率,探讨乙肝肝硬化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结果显示肝硬化病人的细菌感染率为15.4%,与肝硬化肝癌病人的细菌感染率15.3%相近,当肝硬化程度按Child-Pugh分级时,肝硬化病人A级感染率为2.3%.B级为8.0%,C级为28.4%;肝硬化肝癌病人A级感染率为3.3%,B级为11.1%,C级为31.2%。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增加,细菌感染率越高,严重的细菌感染发生在B级和C级患,说明乙肝肝硬化病人的细菌感染率主要与肝硬化有关,与肝癌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研究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gen,HLA)-DRB1基因多态性与福建汉族人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遗传易感性关系.方法:以93例福建地区汉族人群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同一地区84例健康人为对照人群,采用DNA测序分型技术(sequencing-based typing,SBT)对HLA-DRB1等位基因精确分型,计算各组等位基因频率,对照人群等位基因分布进行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应用遗传统计方法进行关联分析,确定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相关的易感基因及基因型.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组HLA-DRB1*04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OR=2.536,95%CI:1.292-4.978,P=0.0068).HLA-DRB1*1101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OR=0.339.95%CI:0.119-0.964,P=0.0425);HLA-DRB1 04基因型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3.456,95%CI:1.553-7.692,x2=9.227,P=0.0024),乙型肝炎肝硬化与HLA-DRB 04基因型剂量线性相关(OR=2.457,95%CI:1.274-4.737,x2=7.197,P=0.0073).结论:HLA-DRB1*04主型等位基因及其基因型可能是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易感基因,HLA-DRBI*1101等位基因可能为其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电图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对心脏功能异常的检出情况,从而对诊断肝硬化性心肌病的意义。方法纳入肝硬化患者167例(A级45例、B级64例和C级58例)、乙型肝炎患者75例和健康体检者90例,使用日本光电9130K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机在安静状态下采集心电图,常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室舒张未期直径(LVDd)、左心房前后径(LA)、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射血分数(LVEF)、E峰速度、A峰速度、E峰/A峰速度(E/A)比值等参数指标。结果在167例肝硬化患者中,心电图正常55例,异常112例(67%), 在75例乙型肝炎患者中,心电图异常30例(40.0%),在90例健康对照组中,心电图异常20例(22.2%),3组差异显著(P<0.05);Child C级组心电图异常45例(77.5%),与A级组异常24例(53.3%)比,差异显著(P<0.01),与B级组异常43例(67.1%)比,差异也显著(P<0.01),B级与A级组比,心电图异常率也有显著差异(P<0.05);肝硬化组LVDd为(45.62±4.32) mm、LA为(32.21±4.12) mm、IVS为(10.01±1.25) mm、LVPW 为(9.8±1.25) mm、A峰为(0.80±0.20),与乙型肝炎组LVDd(43.01±4.7) mm 、LA(30.45±1.52) mm、IVS(9.4±0.55) mm、LVPW(9.10±0.22) mm、A峰(0.75±0.45) mm和健康对照组LVDd(42.35±3.1) mm 、LA(28.85±2.24) mm、IVS(9.2±1.5) mm、LVPW(9.2±0.80) mm、A峰(0.72±0.13)值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E/A比值为(1.01±0.33),较乙型肝炎组(1.18±0.20)或健康对照组(1.21±0.32)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多种心电图异常,且与病变程度相关。左心功能不全以舒张功能不全为主。故对肝硬化患者应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心动图,及早认识肝硬化心肌及心功能损害,为治疗干预及评价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分析由肝活组织检查确诊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高危因素。方法采用1∶2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收集2009年4月-2012年10月住院并行肝活组织检查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79例设为病例组(肝硬化组);同期住院的CHB非肝硬化患者158例设为对照组(非肝硬化组)。对2组的临床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中,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然后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肝硬化组的男性例数、HBeAg阴性例数、年龄、AST、GGT、IgG、透明质酸(HA)水平明显高于非肝硬化组,而Alb、PLT、HBV DNA、层粘连蛋白(LN)水平肝硬化组明显低于非肝硬化组,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是否肝硬化为因变量,以其他因素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大(β=0.046,OR=0.955)、GGT升高(β=0.040,OR=0.960)、IgG升高(β=0.179,OR=0.836)是发生肝硬化的高危因素,而Alb升高(β=-0.114,OR=1.120)、PLT升高(β=-0.024,OR=1.024)是肝硬化的保护因素。结论年龄增大、Alb减低、GGT升高、PLT减低、IgG升高是ALT波动在0~80 U/L之间的CHB患者发生肝硬化的高危因素,临床中对于此类患者应注意监测上述指标,特别是对PLT、IgG、GGT指标的检测,有针对性地进行肝活组织病理检查,避免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20.
HBV前S1抗原在乙型肝炎临床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病毒前S1抗原在乙肝病毒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1088例HBV前S1抗原阳性结果与乙肝5项病毒学指标和HBV DNA结果的关系。结果前S1抗原阳性的乙肝5项病毒学指标结果出现6种模式,其中HBsAg、HBeAg、抗HBc阳性患者的前S1抗原阳性率为88.74%;HBsAg、抗HBe、抗HBc阳性患者前S1抗原阳性率为41.32%,2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而HBsAg及抗HBc阳性组前S1抗原阳性率介于HBsAg、HBeAg、抗HBc阳性组与HBsAg、抗HBe、抗HBc阳性组之间。HBsAg、HBeAg、抗HBc阳性患者前S1抗原阳性率随着HBV DNA载量的升高而增加(各组间P<0.05)。HBeAg、前S1抗原与HBV DNA三者间有很好的一致性。结论检测前S1抗原是对HBsAg、HBeAg及HBV DNA检测的重要补充。在防止乙肝漏诊、误诊及了解疾病的转归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