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脾虚论治老年糖尿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霞 《陕西中医》2004,25(11):1052-1054
老年糖尿病多属于 2型糖尿病 ,在中医属“消渴病”范畴。关于消渴病的中医病机 ,历来偏重于“阴虚燥热”,且以上、中、下三焦分病位 ,故有上、中、下三消。近世从临床及理论研究发现“气阴两虚”是消渴病的主要病机 ,而且瘀血伴随着糖尿病的始终 ,脾虚在消渴病的发病及发展中渐受到重视 ,笔者在诊治糖尿病的临床实践中发现 ,脾虚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极其重要病机 ,尤其是老年糖尿病 ,因而在临床提倡从脾虚辨治老年糖尿病 ,收到较好疗效 ,试述如下。1 历代关于脾虚致消渴的论述 消渴之名始见于《内经》,《素问·奇病论篇》:“此肥美之所发也…  相似文献   

2.
活血化瘀法在糖尿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沛雨 《河南中医》2007,27(7):75-75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历代医家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阴虚燥热”,因而至今将“阴虚”或“燥热”作为治疗消渴的用药依据,而对于阴虚燥热所致全身广泛瘀血之病理改变却认识不足。其实早在《内经》中就已阐述了消渴与瘀血的关系。如“怒则气上逆,胸中积热,血气逆流,骨筝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金匮要略》亦阐述了瘀血做渴,  相似文献   

3.
脾虚在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翁銮坤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0):2158-2160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历代医家对其病因及治疗都有独特的见解。引述古代医家对消渴的论述及现代医家的见解和临床研究,从脾虚与消渴病的发病、脾虚致消与传统三消的关系等方面分析,论述了脾虚与消渴的关系。认为脾虚在消渴病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故开展"脾虚致消"学说病机的理论整理及其现代研究是极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2型糖尿病从肝论治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振杰  林国清 《陕西中医》2005,26(12):1399-1400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长期以来阴虚燥热病机论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早在《素问.奇病论》即有“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在《素问.阴阳别论》提出了“二阳结谓之消”,从而阐发了胃热津伤,阳明燥热致消的机制。后世对论治消渴,有从脾论,有从心论,虽有一定的发展,但总不离阴虚致燥论。随着对糖尿病的深入认识,特别是由于目前检测手段的提高,大量早期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者被发现,这些患者大多无典型的。三消”症状,甚至无任何临床表现。这对阴虚致消的传统理论受到了挑战。消渴病从肝论治早在《内经》中即有认识,其后又有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糖尿病的研究深入,消渴病从肝论治得到了日益重视。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亦称"消瘅"、"消中"等名.早在<灵枢·本藏篇>就有"脾脆则善病消瘅"之说.张锡纯指出:"消渴一证,古有上中下之分,谓皆起于中焦及于上下."目前消渴病病机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除阴虚燥热外又有新说创立,其中"脾虚致消"学说尤为引人瞩目[1].现就近年来关于"脾虚致消"病机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从脾论治糖尿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彪 《中医研究》2001,14(4):12-13
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范畴。《内经》称之为“消渴”、“消瘅” ,根据发病因素和临床表现的不同而有“肺消”、“膈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本病三多症状的主次又随机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种类型 ,病机属阴虚燥热 ,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治疗多以滋润寒凉之品为主用之于临床。若三多症状明显者 ,则症状改善及疗效满意 ,但是停药后多易复发 ,不能长期巩固疗效。尚有一些糖尿病病人症状不明显 ,应用西药血糖控制尚可 ,但是病程迁延 ,血糖不稳 ,导致并发症的出现 ,疗效也不满意。近年来 ,我们翻阅大…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病机心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典型临床症状。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多认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三消》中说:“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体会到,阴虚燥热可能仅为现象,脾气虚弱、运化失常才是本质,现浅述如下。阴虚燥热尚不能完全概括消渴病机。尽管糖尿病表现出烦渴多饮、消谷善饥、形体消瘦等症状,看似一派阴虚燥热之象,但阴虚应皮肤口舌干燥而少尿,何以多尿?此其一;2型糖尿病患者以肥胖者居多,阴虚何以肥胖?此其二;患者舌体…  相似文献   

8.
消渴是一个病名 ,也是一个症状 ,现代医学多以糖尿病论之。消渴病的最早记载见于《内经》 ,有消瘅、膈消、消中之称。在《医学心悟·三消》中 ,把消渴分为上、中、下三消 :渴而多饮为上消 ;消谷善饥为中消 ,口渴小便如膏者为下消。许多医家在治疗消渴病时 ,多从养阴润燥入手 ,以阴虚为本 ,燥热为标。然后病必求其本。消渴一症虽以阴虚一派之症状现于外 ,然究其病因、病机、变病 ,多以火热为本。1 消渴病的病因多滋生火热1 1 饮食不节长期过食肥甘 ,醇酒厚味 ,滋生内热 ,致失脾胃远化失常 ,内热蕴积 ,胃火炽盛 ,发为消渴。《素问·奇病论》…  相似文献   

9.
黄静  邹彦 《陕西中医》2003,24(9):845-845
糖尿病 ,中医多按“消渴”病进行辨证施治 ,历代医家均认为消渴病以燥热与阴虚为主要病机特点。但通过临床观察 ,笔者认为 ,脾虚也是糖尿病的病机根本 ,糖尿病以脾辨治 ,临床效果显著 ,现具体分析如下 :1 理论依据 脾位于中焦 ,主运化升清 ,统摄血液 ,主肌肉四肢 ,为气血津液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亦称“消瘅”、“消中”,历代医家多以“阴虚燥热”为病机,治疗上多宗朱丹溪以“三消”论治,即从肺、胃、肾,分上、中、下三焦论治,从脾论治较少。昆明市名中医梁建勋老师在临床中采用健脾益气,养阴清热,活血化瘀法联合降血糖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28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七味二术降糖汤治疗Ⅱ型糖尿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Ⅱ型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历代医家多把消渴归于燥病门类,认为阴虚燥热是其病机的主旋律,常采用滋阴清热法治疗。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深感脾虚湿阻是Ⅱ型糖尿病不可忽视的重要病机,自拟七味二术降糖汤以健脾化湿为主治疗Ⅱ型糖尿病56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温阳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历代医家论治消渴病多以阴虚燥热立论,采取滋阴清热之法,药物多用人参、花粉、生地、麦冬、玉竹等益气养阴清热之品。然而古人对阳虚所致消渴亦有所涉及,早在《灵枢·本脏》云:“肾脆,则善病消瘅”,指出肾虚是本病的发病原因,为后世从肾阳虚治疗消  相似文献   

13.
张喜奎 《国医论坛》1998,13(6):36-37
十一、莫道消渴属燥热,治需辩证化瘀血糖尿病属中医消渴之证,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中老年。是病国医早有所载,自《内经》以降,多崇辨证论治,每多获效。然于金元,河间学派力主阴虚燥热说,如其多次批评“腰肾虚冷”而用燥热之谬,“岂可以燥热毒药助其强阳而伐衰阴乎?”张子和更直接地批评肾气丸治消渴之法:“以八味丸治消渴,水未能生而反助火也。”这种治疗上的偏执性,至清代温病学说的鼎盛,愈演愈烈,以至医者论治消渴,多重于阳虚液涸、火热炽盛之说,如邹滋九在们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按中说:“三消一症,虽有上中下…  相似文献   

14.
近 10年来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由 0 .6 0 9%上升到 2 .3% ,且以Ⅱ型糖尿病居多 ,本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 ,中医界应用传统的整体观念 ,有效地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用于治疗Ⅱ型糖尿病 ,收到很好疗效 ,现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消渴又名“消瘅” ,《灵枢·五变篇》言 :“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明确指出五脏虚弱是发生本病的基本因素。《素问·阴阳别论》又云 :“二阳结谓之消”。即所谓胃肠有结热 ,热结伤津导致消渴。《金匮要略》立消渴专篇 ,提出三消症状及治疗方药。后世医家认为消渴涉及胃、脾、肝、肾多个脏腑。认为阴虚为本、燥热为…  相似文献   

15.
《内经》中对消渴病症有一定认识,后世医家发展消渴理论时往往源据于此,然而在《内经》时代,尚未形成对消渴病的系统认识和科学分类,《内经》中提到的和利消渴相关的病名亦非现代所指的糖尿病。《内经》中提到的和消渴相关的病名约为10个,分别为“消痒”、“消渴”、“肺消”、“鬲消”、“脾瘅”、“肾热病”、“漏风”、“风消”、“消中”、“食亦”等,相关论述散见于14篇经文中。这些病名有从症状立,有从病机立,不一而是,所指内涵亦不相同。本文以《内经》为中轴,结合其前后时期的古代文献,对这些病名逐一考辨,从理论上、临床上将消渴病从消渴诸症中分离出来,以便科学有效的指导中医临床对糖尿病的治疗和经验整理。  相似文献   

16.
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尿崩证等常参照本证进行辨证施治。祖国医学对消渴证早有认识,在病因、病机、症状特点、辨证论治、予后等各方面均积累了丰富知识,本文结合接触的近年文献,简述消渴证在辨证论治上的进展。一、阴虚燥热观:这是一种传统的认识论,一直是指导古今临床医家对消渴进行论治的准绳。内经首先奠定了本证阴虚燥热观的基础,《灵枢·五变篇》指出:“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浅析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方法:总结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临床分期,以及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和辨证论治方法。结果:对于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认识不能简单地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为论,将其归结为下消、肾消,应该将其置于消渴、水肿、虚劳等几个疾病中综合考虑。痰湿、瘀血、燥热皆可为标,阳虚、阴虚、气虚皆可为本。结论:中医辨证论治糖尿病肾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五脏脏真”与“消渴病”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 ,久则形体消瘦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对消渴病病机的认识传统上一直认为是阴虚为本 ,燥热为标。《灵枢·五变》篇 :“人之善病消瘅者 ,何以候之 ?少俞答曰 :五脏皆柔弱者 ,善病消瘅。”消瘅即五脏脏真不足在消渴病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随着中医理论及临床的发展 ,对消渴病病机的认识也日趋深入 ,现结合《内经》中有关论述及后世医家之说 ,对其病机作如下探讨1 心脏与消渴的关系心主神明 ,主血脉。《医宗己任编·消症》“消之为病 ,源于心火炎炽……然其病之路 ,皆由不节嗜欲 ,不慎喜怒。”说明了心与消渴…  相似文献   

19.
辨证治疗糖尿病208例淮阴市中医院(223001)严冰糖尿病属中国传统医学“消渴”的范畴。历代医家认为本病的病因主要在于燥热伤阴。笔者认为,本病始终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病初多为燥热伤阴,病久则肾虚阴损,入络致瘀。病位主要在肺、胃、肾三...  相似文献   

20.
试论肾虚血淤与消渴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渴”可见于现代医学之糖尿病。历代医家多认为其主要病机在于阴虚燥热,治疗均遵循上消治肺、中消治胃、下消治肾的原则。笔者在仲景治“消”思想启迪下,通过多年临床实践观察探索,认为肾虚血淤乃消渴之主要病机,补肾活血为治疗消渴之基本大法。肾虚血淤致“消”渊源于仲景消渴与肾虚血淤之关系,源于仲景。如《金匮》云:“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而无热,此为阴伏,是淤血也。”“阴伏”乃肾阳虚衰,阴寒内盛,阴潜藏于下,阳浮越于上之意。从仲景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