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肾间质、肾小管损害间的关系。方法:对156例肾病患者行肾穿刺活检、血清TGF-β1检测,参照Katafuchi标准进行肾间质浸润、纤维化评分及肾小管萎缩评分,分析肾间质、肾小管评分与血清TGF-β1关系。结果:(1)肾间质浸润评分≥0.5组血清TGF-β1、肌酐(Scr)、尿素氮(BUN)显著高于0分组,肾间质浸润评分与血清TGF-β1显著相关,相关系数0.296,P〈0.01。(2)肾间质纤维化评分≥0.5组血清TGF-β1、Scr、BUN显著高于0分组,肾间质纤维化评分与血清TGF-β1显著相关,相关系数0.248,P〈0.01。(3)经Logistic回归分析,肾间质纤维化评分是影响血清TGF-β1水平的相关因子。结论:血清TGF-β1与肾间质浸润和纤维化相关,是评估肾间质浸润和纤维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慢性马兜铃酸肾病患者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目的探讨慢性马兜铃酸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关系。方法以慢性马兜铃酸肾病患者的肾组织为标本,作常规Masson染色化病理检查;用天狼星红组织化学(组化)染色检查胶原Ⅰ、Ⅲ表达;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查角蛋白(CK)、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波形蛋白(Vim)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对结果进行定量或半定量分析。结果 肾间质Masson染色纤维化面积及胶原Ⅰ、Ⅲ面积,与肾小管间质α-SMA及Vim阳性表达面积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肾小管CK阳性表达面积呈显著负相关(P<0.05);病变过程中健存肾小管TGF-β1表达明显增强。结论慢性马兜铃酸肾病患者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可转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参与肾间质纤维化,而这细胞转分化很可能与其自身高表达TGF-β1相关。  相似文献   

3.
慢性肾脏疾病的进展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最终导致终末期肾功能衰竭。肾间质纤维化几乎是所有肾脏疾病进展到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共同病理途径。本文综述近几年关于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分化(EMT)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病理学意义,分子机制及治疗干预的研究。其中转化生长因子-beta1(TGF-β1)是上皮-间充质细胞转分化重要的诱导剂,完整的TGF-β1/Smad信号传导途径介导EMT。整合素连接酶ILK是诱导EMT的关键调节因子。  相似文献   

4.
<正>肾纤维化,尤其是肾小管间质纤维化(RIF)是各种肾脏疾病发展致肾衰竭的共同途径[1],其病变的程度与肾功能的损害程度密切相关。肾间质纤维化是一个缓慢的动态过程,涉及到各种细胞因子的释放、炎症细胞的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分化(EMT)、肾小管上皮细胞(RTEC)的凋亡、细胞外基质的过度积聚及降解失衡等因素。近年来,随着对肾间质纤维化的深入研究,发现ALR在抑制肾间质纤维化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5.
肥大细胞与慢性马兜铃酸肾病间质纤维化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探讨慢性马兜铃酸肾病(CAAN)患者肾间质肥大细胞浸润与间质纤维化之间关系.方法:随机选取CAAN 16例、非CAAN的慢性间质性肾炎(CIN)16例及微小病变病(MCD)11例患者肾穿刺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方法观察类胰蛋白酶(Try)染色阳性的肥大细胞(MCs)、蛋白酶活化受体-2(PAR-2)、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Ⅰ型胶原(ColⅠ)表达的变化.结果:与MCD对照组相比,CAAN、CIN组肾间质MCs数量、肾小管上皮细胞PAR-2和TGF-β1及肾间质ColⅠ表达面积显著增加,而CAAN与CIN两组间上述指标无统计学差异;MCs数量与肾小管上皮细胞PAR-2和TGF-β1表达面积及肾间质ColⅠ表达面积呈显著正相关,肾小管上皮细胞PAR-2与TGF-β1表达面积之间也呈显著正相关;MCs数量分别与肾间质PAR-2和TGF-β1阳性细胞数量呈显著正相关,PAR-2阳性细胞数量和TGF-β1阳性细胞数量间也呈显著正相关.肾间质中Try染色阳性细胞与PAR-2或TGF-β1染色阳性细胞存在部分重叠.结论:MCs可能参与CAAN细胞外基质蓄积,推理可能与活化PAR-2,增加TGF-β1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6.
Smad与肾纤维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是介导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关键的细胞因子,其作用包括趋化和活化炎性细胞,介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分化,以及刺激细胞外基质蛋白的合成及降低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活性和俄增加蛋白酶抑制剂的合成来促进细胞外基质的沉积。由于TGF-β在肾纤维化中的核心作用,TGF-β信号传导机制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相似文献   

7.
慢性肾脏疾病的进展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最终导致终末期肾功能衰竭。肾间质纤维化几乎是所有肾脏疾病进展到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共同病理途径。本文综述近几年关于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分化(EMT)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病理学意义,分子机制及治疗干预的研究。其中转化生长因子-betal(TGF—β1)是上皮-间质细胞转分化重要的诱导荆,完整的TGF-β1/Smad信号传导途径介导EMT。整合索连接酶ILK是诱导EMT的关键调节因子。  相似文献   

8.
蛋白尿和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关系研究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蛋白尿不仅是肾脏疾病的结果,而且在肾脏慢性病变的进行性发展中独立地起重要作用。这些作用包括:①尿蛋白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直接毒性;②尿蛋白本身或通过其诱导巨噬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趋化物质,使炎症细胞浸润间质,继发肾组织损伤;③尿蛋白刺激系膜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促使肾小管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细胞外基质蛋白,导致基质蛋白的大量沉积和肾间质纤维化。本文综述了蛋白尿在慢性肾脏病变进行性发展到慢性肾功能衰竭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观察关木通相关肾小管间质肾病(GMT-TIN)肾小管间质内纤维化相关生长因子表达及细胞外基质(ECM)沉积的特点,探讨其纤维化病变发生与发展的有关环节。方法 22例GMT-TIN患者根据病理特点分为急性组8例、慢性轻型组8例和慢性重型组6例,对其纤维化程度进行半定量分析。应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肾活检组织标本中,肾小管间质内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纤连蛋白(FN)、IV型胶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和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的表达情况。分析上述指标之间以及与纤维化病变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1)各组肾小管间质内均检测到高表达的α-SMA、FN和IV型胶原,随病变慢性化加重3者表达均明显增强,并与肾间质纤维化程度正相关(P<0.01)。(2)各组肾间质内均出现CTGF及TGF-β1表达,2者间显著正相关(r=O.771,P<0.0001),但在时相上存在一定差异。(3)肾间质内CTGF表达分别与FN及IV型胶原沉积正相关(r=0.6855和0.5964,P<0.01)、与纤维化病变程度正相关(r=0.4941,P<0.05)。结论(1)GMT-TIN肾间质内CTGF的高表达、CTGF与ECM沉积以及纤维化病变的相关性,提示其在GMT-TIN肾间质纤维化病变中起重要作用。(2)CTGF与TGF-β1的相关关系及2者表达时相的差异,进一步支持CTGF可能作为TGF-β1的下游效应因子在纤维化病变  相似文献   

10.
<正>肾间质纤维化(RIF)是慢性肾脏病(CKD)的主要病理学基础,是各种肾脏疾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的最终共同途径,以细胞外基质(ECM)在肾间质中异常沉积为特征。RIF是多种信号通路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TGF-β1/Smad具有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凋亡、自噬等作用,是RIF的主要信号转导通路。受损组织的修复再生有赖于瞬时信号通路的激活,但持续的信号激活会刺激纤维瘢痕增生并替代正常的肾单位,损伤肾功能[1]。  相似文献   

11.
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ubulointerstitial fibrosis,TIF)几乎是所有慢性肾脏疾病进行性发展的共同通路[1],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病理基础.TIF以肾小管萎缩及消失、肾间质慢性炎细胞浸润、肾间质纤维化为特征[2].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疾病中,肾间质纤维化都可作为肾功能恶化的一个十分准确的预测指标,肾间质纤维化的程度与肾功能的相关性比肾小球硬化与肾功能的相关性更为密切,故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发生机制正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相似文献   

12.
肾脏纤维化是所有慢性肾脏疾病发展的最终结果,也是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各种各样的肾脏损害引起了肌成纤维细胞的聚集、肾间质炎性细胞的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并在一些促纤维化因子的作用下,使细胞外基质降解减少、生成增多,产生了肾间质的纤维化,最终导致肾功能的严重受损.本文介绍了近年来肾间质纤维化机制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肌成纤维细胞在此过程中的作用、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以及一些治疗新进展.  相似文献   

13.
肾小管一间质纤维化与肾功能受损密切相关,其程度预示着慢性肾脏病患者的预后。除微小病变型肾病外,所有原/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和小管-均有单个核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增多。这些病理性增多的细胞与肾小管上皮细胞或合成和分泌细胞外基质直接参与间质纤维化形成;或通过释放细胞因子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的沉积,从而间接参与间质纤维化过程;或兼有上述两种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丹酚酸B对输尿管梗阻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建立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UUO).设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丹酚酸B 30 mg·kg-1·d-1)术后第9天处死各组大鼠.采用光镜观察肾间质纤维化、炎细胞浸润,免疫组化观察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Vimentin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1)治疗组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2)UUO模型第9天时大鼠肾组织TGF-β、α-SMA和Vimentin表达明显增强,炎细胞浸润明显增加.采用丹酚酸B治疗后,肾组织TGF-β1、α-SMA和Vimentin表达的异常增强能得到有效抑制,炎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结论:丹酚酸B具有减轻肾组织纤维化的作用,而这一作用与其能有效抑制炎细胞浸润和TGF-β1过度表达,进一步阻押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EMT)有关.  相似文献   

15.
肾脏间质细胞,小管细胞在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与肾功能受损密切相关,其程度预示着慢性肾脏病患者的预后,除微小病变型肾病外,所有原/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和小管一间质性疾病均有单个核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增多。这些病理性增多的细胞与肾小管上皮细胞或合成和分泌细胞外基质直接参与间质纤维化形成;或通过释放在子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的沉积,从而间接参与间质纤维化过程;或兼有上述两种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腺病毒介导的反义ERK2(A-dant-ERl(2)基因转染供肾对减缓肾移植后发生慢性移植肾肾病(CAN)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间肾移植模型.按供肾移植前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空载病毒组和基因转染组,每组6只.对照组供肾灌注无菌HTK液0.5 ml,空载病毒组供肾灌注含5x109>pfu LaeZ基因腺病毒(Ad-LacZ)的HTK液0.5 ml,基因转染组供肾灌注含5x 109>pfu Adanti-ERK2的HTK液0.5 ml.肾移植术后24周行移植肾的病理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肾小管上皮细胞表面标志蛋白E-Cadherin、Vimentin、TβRⅠ的表达以及CD4+、CD8+T淋巴细胞和ED-1+细胞的浸润情况;酶联免疫法检测受者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含量.结果 肾移植术后24周,对照组和空载病毒组移植肾呈CAN表现;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明显,伴严重间质纤维化以及明显的CD4+、CD8+T淋巴细胞和ED-1+细胞浸润;病变区肾小管上皮细胞E-Cadherin表达减少,Vimentin、TβRⅠ表达显著增多.基因转染组移植肾间质内仅有少量CD4+、CD8+T淋巴细胞和ED-1+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E-Cadherin表达正常.对照组和空载病毒组血清中TGF-β1>,含量明显高于基因转染组.结论 Adanti-ERK2基因转染移植肾可减缓CAN的发生,对移植肾具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机制可能与减少炎症细胞的浸润、下调TGF-β1>,等致纤维化因子的表达以及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的转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肥大细胞与间质性肾炎间质纤维化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急性间质性肾炎(AIN)、慢性间质性肾炎(CIN)肾间质中肥大细胞(MCs)浸润与间质纤维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患者肾穿刺组织作为研究样本。其中AIN组11例,CIN组16例,另选取微小病变病(MM)11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方法观察MCs、蛋白酶活化受体-2(PAR-2)、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Ⅰ型胶原(ColⅠ)在肾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结果(1)与MM对照组相比,AIN、CIN组肾间质。MCs数量明显增加。(2)MCs数量与肾小管上皮细胞PAR-2和TGF-β1表达面积及肾间质ColⅠ表达面积呈显著正相关;肾小管上皮细胞PAR-2与TGF-β1表达面积间也呈显著正相关。(3)MCs数量分别与肾间质PAR-2和TGF-β1阳性细胞数量呈显著正相关,MCs与肾间质PAR-2或TGF-β1染色阳性细胞存在部分重叠。结论。MCs可能参与AIN、CIN细胞外基质蓄积。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活化.PAR-2.增加TGF-β1表达,促进ColⅠ合成。  相似文献   

18.
肾络宁对IgA肾病大鼠肾小管间质损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IgA肾病大鼠肾小管间质损害及中药复方肾络宁的干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肾络宁组、肾炎康复片组。采用牛血清白蛋白和葡萄球菌肠毒素B复合感染的方法建立大鼠IgA肾病模型;实验共16周,药物干预后常规检测尿红细胞、尿蛋白、血尿素氮、肌酐、尿NAG酶,以及免疫荧光观察肾组织病理;原住杂交,免疫组化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观察大鼠肾小管间质损害的病理变化,以及Ⅲ型胶原(Col-Ⅲ)、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线粒体结构消失,数量减少,间质成纤维细胞增生及胶原纤维形成;尿红细胞、尿蛋白、NAG酶、血肌酐、尿素氮明显增高,Col—Ⅲ、TGF-β1、PAI-1、TIMP-1表达明显增高,MMP-1表达明显降低。肾络宁及肾炎康复片组小管间质损害明显减轻;血尿、蛋白尿、血肌酐、尿素氮、尿NAG明显降低,Col—Ⅲ、TGF-β1、PAI—1、TIMP—1表达明显降低,MMP—1表达明显升高。结论:肾络宁可明显减轻IgA肾病大鼠肾小管间质损害,改善肾功能,延缓间质纤维化及肾衰竭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ubulointerstitial fibrosis,TIF)的关键发病机制,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是慢性肾脏病进展为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重要共同通路。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阻断剂氯沙坦对于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有一定的作用,但其能否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继而抑制肾间质纤维化尚不清楚。本实验通过体外TGF-β1诱导HK-2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分化,观察氯沙坦对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在体外使用TGF-β1诱导HK-2细胞表型改变并给予氯沙坦大鼠含药血清干预。氯沙坦大鼠含药血清按照既定的操作程序获取。HK-2细胞行E-cadher-in,Vimentin,β-catenin和ZEB1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分析。结果:TGF-β1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HK-2转化为间充质细胞,细胞形态由卵圆形变为长梭形,上皮标志物E-cadherin表达下调,间充质标志物Vimentin表达上调,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相关分子β-catenin在胞浆、胞核的积聚增多以及ZEB1表达增强;氯沙坦大鼠含药血清能够部分抑制TGF-β1诱导的HK-2转化为间充质表型,并维持HK-2细胞的上皮表型,抑制E-cadherin的表达下调和Vimentin的表达上调;同时抑制β-catenin在胞浆、胞核的积聚以及ZEB1的表达。结论:研究结果提示氯沙坦可抑制体外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其机制可能与氯沙坦抑制β-catenin/ZEB1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20.
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是肾间质纤维化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TGF-β可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从而促进肾间质纤维化的形成,而BMP7则起抑制作用,最新发现的一种新型蛋白KCP可能通过增强BMP7与其受体的结合能力而发挥抗肾间质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