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心率变异性(HRV)是临床评价自主神经系统(ANS)功能最常用的指标。经穴效应特异性是针灸理论与临床的核心内容。笔者通过检索收集经穴效应特异性及HRV相关研究文献,并进行分析整理,发现经穴效应特异性产生与经脉循行和经气会聚多少(部位)有关,经穴效应不同于其安慰效应及非穴点效应,这种效应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与针刺调节HRV密切相关。然而研究多以健康受试者为观察对象,他们的自主神经功能调节有别于患者,且针刺对于与HRV相关的中枢ANS涉及较少。因此,今后的研究中应以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针刺效应与HRV相关的ANS中枢响应的研究,对于进一步阐释经穴效应特异性及其规律的产生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四总穴探讨经脉的体表特异性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总穴歌是针灸临床治疗的经典歌赋,是穴位循经远治的经典范例,同时也是经穴效应特异性的集中体现,尤其体现在基于经脉循行路线的穴位与其主治部位之间的体表特异性联系,基于大量四总穴的相关临床与实验研究支持这种体表特异性联系的客观事实,提示穴位与主治部位的体表直接联系或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中介的间接联系可能是经脉体表特异性联系的重要生物学基础。既往关于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研究,多聚焦于穴位与内脏的相关性研究,实际上,经脉体表特异性联系是一个十分重要却被忽视的研究领域,对于全面、深刻地揭示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基本规律和科学内涵,促进针灸理论与临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饶泽华  岳增辉 《河南中医》2021,41(2):185-187
肺经是经络系统中气血运行的起始经脉,其起始穴是气血在体表经脉循行的起点,然而肺经起始穴的临床研究并不多见,这与肺经起始穴的争议不无关系.对于云门、中府何者为肺经起始穴的争论,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穴起中府"之说始于《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认为,手太阴肺经经气从云门穴发出,肺经起始穴应为云门穴.从穴位名称分析,...  相似文献   

4.
杜鑫  王舒 《吉林中医药》2012,32(6):630-631
前斜角肌综合征乃积累性劳损或感受风寒而诱发,使经络受阻,气血不行,为肿为痛.治疗以就近取穴为原则,通过针刺疏通经气,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消肿止痛.天鼎穴为手阳明经穴,针刺天鼎穴可使针感沿经脉下传至手指,使经脉得以疏通,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以治疗前臂和手尺侧痛.这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在有效的针刺手法基础上,得气感传导的循经特异性,即经穴效应的循经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认为经穴具有生理效应、病理效应与治疗效应,其中治疗效应体现在经穴特异性和刺法特异性两个方面,影响经穴治疗的效应有五大要素:1脉气所发是构成经穴治疗效应的经络基础;2各经经气多少及逆顺流注等机体状态是体现经穴特异性的时间和空间要素;3经穴配伍是构成经穴治疗效应多种形式的必要条件;4得气补泻是针刺获取经穴治疗效应的关键;5经穴特异性与刺法特异性并重是发挥经络治疗效应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高莹  杨建 《世界中医药》2023,(24):3589-3592
经穴特异性理论是针灸传统经典理论,它既是经络理论研究的切入点,也是指导临床合理用穴以提高疗效的关键所在。经穴是经脉上特定的点,是脏腑经络气血转输出入的特殊部位,经穴与非经穴效应不同,本经穴与他经穴疗效迥异,同一经脉中的特定穴与非特定穴效应有别,加强对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研究对促进针灸学的现代化、国际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三阴交穴对心、肝、脾、肾、胞宫调治作用的分析,探讨三阴交穴的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及经穴与脏腑的联系。梳理与三阴交穴直接相连的肝、脾、肾三条经脉的循行路线,分析三阴交穴与心、胞宫间接相连的途径,归纳心、肝、脾、肾、胞宫的生理功能,结合具体病症,探讨三阴交穴对心、肝、脾、肾、胞宫的调治作用。认为刺灸三阴交穴可以调治心、肝、脾、肾、女子胞的功能,从而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三阴交穴可对与其直接或间接相连的脏腑功能产生治疗作用,是其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的体现,说明三阴交穴与上述脏腑之间的确存在某种联系,且这种联系是通过经络作为媒介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数据挖掘技术在经穴选用及其特异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经穴选用及其特异性研究的可行性。方法以针灸治疗偏头痛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古今针灸处方信息为样本数据,采用数据库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进行处方数据的结构化和规范化处理,以关联规则挖掘技术为数据分析方法,运用自主研制的针灸数据挖掘系统进行经穴选用规律挖掘。结果共纳入偏头痛处方634条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处方386条。在偏头痛处方中,分布在胆经和三焦经的古代选穴为40.5%、现代选穴为50.6%;古代、现代选穴中特定穴分别占84.0%、82.8%。在功能性消化不良处方中,分布在任脉、膀胱经和胃经的古代选穴为62.1%、现代选穴为75.7%;古代、现代选穴中特定穴分别占70.0%、83.3%。结论数据挖掘结果体现了循经取穴、选取特定穴为主的经穴选用规律,表明经穴具有"经脉循行、经气汇聚"的效应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检索近5年国内发表的经外奇穴的文章,筛选出临床应用的文章108篇,整理出广泛认可的经外奇穴123个.其中被纳入最新国家标准者有23个,其余100个经外奇穴有48个穴位位于十四经脉循行路线上,有4个穴位与经穴位置重合,另外还有52个无文献资料表明位于经脉循行路线上.通过对这些穴位的整理,可见经外奇穴数目众多,临床应用广泛,但穴名与定位不统一,有待标准化.  相似文献   

10.
赵敬军  李少源  李霞  贲卉  荣培晶 《中医杂志》2014,(23):1996-1999
穴位和脏腑之间的特异性联系依据经穴所属经脉的不同而各异。在相同经脉,其腧穴具有主治本经和本腑病症的功能,也就是所谓的“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在临床应用中则讲究气至病所。从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入手,以合谷穴与面口部联系为例探讨穴位与疾病的关联,重点探析合谷穴对面口部存在生理、病理上的特异性调节现象,分析产生合谷穴与面口部特异性联系的物质基础。从刺激合谷穴对面口部的特异性影响相关的中医认识、物质基础、经穴刺激效应及治疗效应等方面加以探讨,以此阐述合谷穴与面口部的特异性联系。  相似文献   

11.
楼新法  蒋松鹤 《中国针灸》2012,32(4):319-323
目的:探讨穴位的实质,并进行解剖学分类。方法:在前期大量穴位解剖研究的基础上,选用经红色乳胶灌注固定成人标本男女各1例,对全身穴位定位后进行层次解剖和断层解剖观察,重点观测穴位的已知结构配布的特异性并据此进行分类。结果:①穴位的配布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神经血管束或含血管神经的筋膜结缔组织富集部,具有气血输注之功能,为穴之内核;二是骨、肌或筋膜围成的孔隙或隧道,为穴之外壳。人体不同功能状况会影响"穴壳"开合,对"穴核"起节制、调节作用,以调节气血运行。②穴位依据解剖学特征可分为孔隙型、隧道型和终末型穴三类。孔隙型、隧道型穴多见于十二经穴,由"穴核"和"穴壳"构成;终末型穴包括任脉、督脉诸穴和耳穴,脑脊神经终末及其伴行血管终末交汇于浅筋膜,是经络气血输注体表的部位。结论:穴位是神经血管束或含血管神经的筋膜结缔组织穿经骨、肌或筋膜围成的孔道和脑脊神经终末及其伴行血管终末在身体中轴的浅出交汇部位,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体表路径中的节点和终末点。  相似文献   

12.
Lin D 《中国针灸》2011,31(11):1049-1051
就目前穴位-针刺效应机制研究中注重于腧穴特异性的现状展开分析,通过剖析穴位刺激方式及经穴自身属性之间的联系,提出基于“经络唤醒阈”的穴位刺激效应研究思路,以探讨针刺作用机制的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13.
Zhuo LS 《中国针灸》2011,31(11):1045-1048
检索古代医学典籍,发掘有关经脉、经气、营气、卫气以及相关刺法等方面的论述,用以考察“循经感传实验”的方法、思路、设想和理论.结果发现,“循经”之气并非来自于经气,而是卫气的反应,此亦可从这类实验的结果中获得解释.因此,“循经感传实验”是否揭示了经脉现象以及与之有关的假说和设想都将会受到质疑.虽然“循经”与卫气有关,但却不能据此就认为“感传实验”揭示了卫气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穴位的外周神经密集支配及其易反射激活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穴位与经脉的神经末梢支配特点。方法:在40只Wistar大鼠和15只SD大鼠上,通过电生理学的外周单神经传入纤维的记录、鉴定和感受野测定以及激活C类纤维并诱发感受野的伊文氏蓝血浆外渗的形态学方法,比较穴位区与非穴位区的神经末梢支配密度的差异,并比较穴位刺激诱发的反射活动与穴位和经脉的关系。结果:按解剖学的标准,在相当于传统的穴位区,神经生理学记录到的A纤维末梢密度及刺激C纤维诱发的伊文氏蓝渗出显示的传入神经末梢的密度,均远比非穴位区高,其中,重点穴位神经末梢最为密集,神经末梢密集带沿着经脉的走向分布;穴位刺激特异性地诱发同经性的反射性传出活动。结论:所谓"穴位"实质上是神经支配密集的易兴奋的皮肤/肌肉-神经复合体。  相似文献   

15.
将《黄帝内经》中出现的经脉、络脉、经水、经气、血络、节、会、腧、穴、脏腑、经筋、皮部等12个核心经络相关概念彼此联系起来,构成6个层层递进的命题:"经络是脉动的流体";"经络是由气血驱动的,以脉动形式运动的流体";"经络是由气血驱动的,以脉动形式运动的流体,经分支成络处为气血互动的交界,谓之节(会),具有重要调控功能";"脏腑生成与转化气血,并通过经络传输与调控气血,以保持自身的机能以及彼此间的平衡";"脏腑生成之气血通过经络传输于经筋,使之得以正常运动,从而使机体获得了行为的能力";"脏腑生成之气血通过经络传输于皮部,与环境信息进行交换,使机体内外得到和谐统一"。而这些命题则可进一步整合成一个有助于理解经络功能的完整认识框架。在这个框架中,能够更为准确地解析每个概念的内涵,避免误读或随意解释。  相似文献   

16.
明确"依脉引筋气"治疗经筋病的作用机制与方法,为临床治疗经筋病提供参考。"依脉引筋气"是杨上善对《黄帝明堂经》中经筋病治疗思路的概括总结,但其具体论述已散佚,笔者通过对现存典籍的考究,对筋气的具体含义、经筋与经脉的关系、"依脉引筋气"的方法及其取穴侧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标本兼顾治疗经筋病。  相似文献   

17.
中医外治法具有作用迅速、疗效显著等多种优点,但其理论系统的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疗法的进一步发展。笔者在多年临证实践基础上,提出经气法时中医外治法的概念,认为不同年运及主客气的更替变化,对人体经气运行会产生影响。并根据此理论,针对人体经络所产生的相应气血运行变化及功能偏颇,应时而治,应时辰、运气规律而调经气,补虚泻实,达到和调气血阴阳,调体质之偏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偏头痛的选穴特点及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针灸治疗偏头痛的RCT文献,提取中医四诊信息,经过数据标准化处理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20.0系统挖掘其选穴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94篇,其中涉及配穴方案48例。主穴取穴主要在头部,以胆经穴为多,通过系统聚类得到5组腧穴组合;配穴的选穴主在四肢,以脾经、胃经、肝经、胆经穴为多,通过系统聚类得到6组腧穴组合。结论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主穴取穴注重局部取穴与辨经取穴的有机结合,而重在治痛;配穴取穴强调远部辨经、辨证取穴,而重在扶正祛邪。针灸治疗偏头痛的选穴重在培本祛邪,标本兼顾,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寻找慢性硬膜下血肿十二正经能量值变化的规律,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中医病因病机。方法:应用中医经络检测仪对2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钻孔引流手术前后及25例健康受试者十二经原穴能量值进行检测,观察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手术前后异常正经的变化。结果:术前血肿组与对照组十二经原穴能量值比较,两者左右两侧数值的平均数都基本相等,呈对称平衡状态,左右各项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术前血肿组能量值较对照组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经、脾经、肾经、肝经左右两侧的原穴能量值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焦经、大肠经、小肠经原穴与同侧原穴平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肿组左右两侧原穴能量值比较,肾经、小肠经左右两侧的原穴能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焦经、膀胱经原穴与同侧原穴平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中医病因病机是:阳气亏虚,津液失布,痰饮内生,郁久生热,热伤脑络,血溢络外,痰瘀互结,内迫脑髓。测定十二正经24个原穴的能量值,可以了解脏腑阴阳气血和邪气性质,为辨证论治提供了客观指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曲衍海经络(腧穴)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以腹部病痛为主症的病人183例,其中上腹病痛56例,脐部病痛26例,小腹病痛70例,侧腹病痛31例。按照曲氏经络(腧穴)诊断方法,探查相关经络腧穴压痛敏感情况,做曲氏经络(腧穴)诊断符合率统计,并对1周内临床痊愈的病例,于治疗前和病痛消失1周后,做自身前后经络(腧穴)诊断阳性情况对照观察。结果:所有纳入病例曲氏经络(腧穴)诊断符合率为95.1%;治疗前经络(腧穴)诊断阳性率和例数,显著高于病痛消失1周后阳性率和例数(P=0.001)。结论:曲衍海经络(腧穴)诊断结果与腹部病痛有显著相关性,对中医临床尤其是针灸临床诊疗有很高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