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内皮细胞功能、血小板活化、凝血因子活性、纤溶活性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134例冠心病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9例、不稳定心绞痛(UA)19例、稳定性心绞痛(SA)组66例,应用ELISA法检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Ag)、P-选择素(P-selectin)、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及D-二聚体(D-D),应用Clauss法检测纤维蛋白原含量(Fg),并比较各指标在冠心病患者与正常对照者(n=40)的差别.结果所有冠心病患者的各项止凝血和纤溶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AMI组和UA组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SA组除D-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外,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MI组与UA组比较,Fg、vWF:Ag、TFPI、TF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P-selectin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UA组与SA组比较,P-selectin、D-D二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vWF:Ag、TFPI、TF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着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凝血激活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高,且各项指标异常程度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相一致(AMI>UA>SA)  相似文献   

2.
王渊铭  马瑾  陈德  黄晴  王萍  戴月  王蕊 《血栓与止血学》2015,(3):136-138,143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ELISA法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59例﹑不稳定心绞痛(UA)42例;并与同期确诊的48例稳定心绞痛(SA)和体检正常人50例的TF﹑TFPI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 AMI组和UA组血浆中TF含量明显高于SA组和体检正常组(P0.05);AMI组和UA组总TFPI(t-TFPI)、全长TFPI(fl-TFPI)明显高于SA和体检正常组;截短TFPI(tr-TFPI)在AMI组明显低于SA和体检正常组(P0.01);而UA组仅低于体检正常组,与S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行TFP比值分析在AMI及UA组TF/tr-TFPI明显高于SA和体检正常组,尤以AMI组更为突出,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急性冠状动脉血栓性事件在发生过程中血浆TF与tr-TFPI的平衡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和冠心病临床类型、病变程度的关系 ,以了解D—二聚体在冠心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方面的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 1 1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1 5例稳定性心绞痛 (SA)、1 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 (UA)、1 5例健康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 :AMI组、UA组、SA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均 <0 0 1 ) ,且AMI组明显高于UA组和SA组 (P均 <0 0 1 ) ,而SA与UA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冠心病患者存在凝血和纤溶功能异常 ,且异常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至于UA与SA相比 ,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 1(sICAM - 1)和P选择素 (sP -selectin)水平与冠心病活动性间的关系。 [方法 ]用ELISA法测定 19例稳定型心绞痛 (SAP)、1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13例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血清sICAM - 1和sP -selectin浓度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MI组血清sICAM - 1、sP -selectin浓度高于UAP组 ,UAP组血清sICAM - 1、sP -se lectin浓度高于SAP组 (sICAM - 1在 3组中比较P值均 <0 .0 0 1;sP -selectin在AMI组与SA组P <0 .0 0 1,UA组与SA组比较P =0 .0 3,AMI组与UA组P =0 .0 2 ,均有显著性差异 )。方差分析表明 ,血清sICAM - 1及sP -selectin浓度均与冠心病的活动性呈现正相关。 [结论 ]sICAM - 1、sP -selectin浓度与冠心病的活动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P-selectin、TF、TFPI水平的变化.方法 应用单克隆荧光抗体标记法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SA)组及对照组外周血中P-选择素(P-selectin)、组织因子(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水平的变化.结果 ①ACS组、SA组和对照组比较,P-selectin均值之间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以ACS组中最高,SA组次之,对照组最低.TF、TFPI均值在ACS组中显著增高,较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TF、TFPI均值之间的差异在SA组和对照组中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P-selectin、TF、TFPI 3种检测指标均值在UA组和AMI组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③3种因子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④SA组、UA组和AMI组冠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外周血中炎性细胞因子及凝血因子相互作用共同参与了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栓必灵对冠心病介入术后内皮细胞的修复作用。方法 :选择冠心病或心肌梗死住院患者行PTCA及 /或冠脉内支架术 10 6例。分为两组 ,一组应用栓必灵 ,一组未应用栓必灵 ,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浆中内皮细胞标志物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WF :Ag)和D 二聚体 (D D)值 ,比较术前、术后及未应用组的变化。结果 :组间比较 ,应用栓必灵组和未用栓必灵组术前、术后即刻vWF :Ag与D D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 2 4h、一周、3 0d未应用栓必灵组vWF :Ag与D D均较应用组高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5 ) (其中 2 4h组间P <0 .0 0 5 ,一周组间vWF :AgP <0 .0 0 5 )。组内比较 ,应用栓必灵组和未应用栓必灵组术后即刻、2 4h、一周vWF :Ag ,D D均较术前高 ,差异有显著性 ( P <0 .0 5 ) (其中D D术后 2 4hP <0 .0 0 1,vWF :Ag P <0 .0 0 5 )。结论 :栓必灵对加速血管内皮细胞修复及改善凝血—纤溶平衡有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组织因子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变化.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48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16例;心肌梗死(AMI)患者16例;正常健康(NC)组11例血浆TF、TFPI.结果:AMI组血浆TF活性及TFPI含量与NC组、SAP组比较显著升高(P<0.01);AMI组与UAP组比较血浆TF活性和TFPI含量显著升高(P<0.05);AMI组的TF比UAP组显著升高(P<0.05);TFPI含量AMI组与UAP组比较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AP、AMI发病期间存在异常增高的TFPI浓度TF活性增高,UAP、AMI的发病与斑块不稳定及血栓形成有关,TFPI可能是冠心病内皮细胞损伤后凝血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和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体内组织因子(TF)、抗凝血酶Ⅲ(AT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变化,反应不同程度冠心病患者的凝血纤溶状态。方法实验分3组,不稳定型心绞痛(40例),稳定型心绞痛(60例)和正常对照组(20例),分别测定上述项目的血浆含量。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TF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UA组与SA组比较,TF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绞痛患者存在内皮细胞损伤,止凝血功能增强和纤溶活动受抑,TF及PAI-1增高及tPA、ATⅢ降低对心绞痛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活化血小板内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TFPI)的表达及其与低分子肝素(LMWH)抗凝机制的关系。方法用RT-PCR和ELASA法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及正常对照组(CG)进行血小板内TFPI水平和mRNA及三组患者应用LMWH前后血浆游离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FTFPI)水平的检测。结果 (1)AMI组、UA组血小板内TFPI mRNA的表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MI组、UA组和SA组的FTFPI水平分别为93.39、74.91、62.98μg/L,与对照组相比,前两组水平明显升高。(3)血小板TFPI mRNA的表达与AMI组、UA组、SA组血浆FTFPI水平具有良好的相关性。(4)三组患者应用LMWH后,FTFPI水平分别为141.87、116.82、107.28μg/L,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活化血小板内TFPI mRNA的表达升高,并且血小板内TFPI参与LMWH的抗凝机制。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病人血小板活化状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血小板功能变化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探讨各类型冠心病发展的危险因素 ,预测冠心病的预后、寻找治疗方法及为观察疗效提供指标。对 30例健康人及 11例急性心肌梗塞 (AMI) ,2 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18例隐匿型冠心病进行血浆GMP -14 0、vWF、TXB2 测定 ,以判断血小板的活化状态。结果 :血浆GMP -14 0、vWF、TXB2 浓度AMI、UA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 ;在隐匿型冠心病组病人中以上三项指标未见明显改变。认为血浆GMP -14 0、vWF、TXB2 测定可作为冠心病病情监测及疗效观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Inrecentyears,muchresearchonangiography,pathologyandhematologyshowedthatthrombosisplayedaveryimportantroleinthepathogenesisofcoronaryheartdiseases(CHD).ItwasreportedthathypercoagulablestateexistedinCHD.However,littleresearchwasconductedtoobservethedifferenceincoagulationandfibrinolysisamongthedifferenttypesofCHD.AstheclinicalfeaturesofSA,UAandAMIarequitedifferent,itisnecessarytodo'amoreprofoundresearchonthedifferenceincoagulationandfi.brinolysisamongthethreegroupsandthiswillbehelpfulforb…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及可溶性E-选择素(soluble E-selectin, sE-selectin)的变化,探讨其在冠心病发病机制、病情诊治及监测中的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的方法(ELISA法)测定60例冠心病患者血浆vWF及sE-选择素的水平,并选取20例体检者作为对照;通过病史询问及调查获取实验组冠心病危险因素的资料,进一步分析其与冠心病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的血浆vWF及sE-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7及P<0.001)。急性心肌梗死(AMI)组vWF水平与稳定型心绞痛(SA)组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10及P=0.194),而SA组比UA组有明显升高(P=0.012)。sE-选择素水平则AMI组及UA组高于SA组(P<0.001及P=0.010),SA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284)。AMI组与UA组无明显差异(P=0.066)。性别、血浆vWF及sE-选择素水平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浆vWF及sE-选择素水平是冠心病的危险因子,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过程。sE-选择素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提示sE-选择素可能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有关,可以作为临床监测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组织因子抗原(TF:Ag)含量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发生、发展中的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81例老年ACS患者不同分型和稳定心绞痛(SAP)及健康老年体检者(对照组)血浆中的TF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AMI,36例)和不稳定心绞痛组(UAP,45例)急性发作时TF含量明显高于稳定心绞痛组(SAP,38例)和正常对照组50例(P<0.01)。监测TF含量变化,其AMI组和UAP组治疗后第1周、第3周与SAP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1);至第3月、第6月AMI和UAP组TF含量下降较明显,虽仍高于SAP和对照组,但比较未显示有差异(P>0.05);不管是AMI组还是UAP组第3月、第6个月TF含量与急性发作期、发作后1周、3周比较均下降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对AMI和UAP组不同时间点TF含量动态观察并进行分析后发现,在ACS发生后3月,TF含量下降仍不明显者与伴有诸多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有关。结论对ACS患者进行不同时间点的TF检测,可作为临床判定预后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BG)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36例(S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38例(UA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0例(AMI组)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体检健康人4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另根据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CHD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48例、双支病变组34例和3支病变组32例,分别测定并比较各组患者血浆DD及FBG水平。结果 AMI组患者血浆DD水平显著高于UA组、SA组和NC组(P<0.05);AMI组患者血浆FBG水平显著高于SA组和NC组(P<0.05),但AMI组与UA组患者血浆FB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A组患者血浆DD、FBG水平显著高于SA组和NC组(P<0.05),SA组与NC组患者血浆DD、FB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3支病变组患者血浆DD、FBG水平显著高于NC组(P<0.05);冠状动脉3支病变组患者血浆DD、FBG水平显著高于双支病变组和单支病变组(P<0.05),冠状动脉双支病变组患者血浆DD、FBG水平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结论血浆DD和FBG水平随着CHD的严重程度加重而升高,并与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有关;血浆DD和FBG可能在CHD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的临床意义,以及与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23例)、稳定型心绞痛(SA,22例)、健康对照者(20例)血清HGF、vWF和hs-CRP水平.结果:AMI组、UA组急性阶段血清HGF、vWF、hs-CRP显著高于SA组和正常人组(均P<0.05),后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AMI与UA组患者病情稳定后,血清HGF、hs-CRP、vWF水平较急性阶段显著下降(P<0.05),与正常人组无显著差异(P>0.05).AMI与UA组患者急性阶段血清HGF、hs-CRP与vWF之间存在正直线相关关系.结论:研究结果提示HGF作为特异的内皮细胞损伤修复因子,在急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时血清水平明显增高,可能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及脑梗死患者组织因子途径相关凝血因子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观察分析69例急性心肌梗死、7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以及50名健康老年人组织因子、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因子Ⅶ等指标。血浆中组织因子(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活性测定采用发色底物法,抗原测定用ELISA法;凝血因子Ⅶ(FⅦ)促凝活性测定采用一期凝固法,FⅦa水平测定采用重组可溶性组织因子法。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中TF活性、TF抗原、TFPI活性与TFPI抗原均显著增加(P均〈0.051,而血浆中FⅦ:C无显著变化(P≥0.051,但FⅦa显著增加(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TF活性、TF抗原均升高(P均〈0.05),TFPI活性、TFPI抗原均降低(P均〈0.05),而血浆中FⅦ:C、FⅦa显著增加(P均〈0.05)。两病例组相比,急性心肌梗死组TF活性、抗原升高更为显著俨均〈0.05);急性心肌梗死组TFPI活性、抗原增加,而急性脑梗死组均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FⅦ:C在急性脑梗死组显著升高(P〈0.05),而FⅦa两组差异并无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存在组织因子途径的启动,血栓形成风险增加,测定上述指标对了解疾病发展趋势具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共132例,冠心病的诊断标准为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有一支心外膜血管直径狭窄≥50%,并结合心电图、心肌酶学等检查结果分为对照组(3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P,3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35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I,33例)4组,采用免疫比浊法(IMT)检测血清Cys C的浓度。结果①各组间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各组间HsCRP比较,UA高于对照组和SAP,同时AMI明显高于对照组和SAP;各组间Cys 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68,P值=0.002),其中UA高于对照组和SAP,AMI低于对照组和SAP。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Cys C水平在ACS分层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前后外周血中血栓标志物(D-二聚体D-D,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变化和血小板活化状态标志物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及溶酶体膜糖蛋白CD63的阳性表达率与血管再通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39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前后和36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D-D、vWF水平和CD62P及CD63的阳性表达率。结果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再通组和未通组溶栓前D-D、vWF水平和CD62P、CD63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再通组和未通组溶栓前各项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通组溶栓后D-D、vWF水平和CD62P、CD63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低于溶栓前组(P<0.01),未通组溶栓后D-D水平明显低于溶栓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WF水平和CD62P、CD63的阳性表达率却高于溶栓前组,后两者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标志物D-D、vWF和CD62P、CD63表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溶栓成功与否,其水平可作为临床判断溶栓后血管再通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内皮素(ET-1)、P-选择素、肌钙蛋白I(CTn1)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中的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ET-1,流式细胞术测定P-选择素,Access化学发光测CTn1,共检测23例AMI患、21例UA患及28例健康对照。结果:AMI组的ET-1、P-选择素、CTn1值均显高于对照组(P<0.05-0.005);UA组的ET-1、P-选择素显高于对照组(P<0.05);UA组的CTn1与对照组差异无显性(P>0.05);UA组的P-选择素、CTn1显低于AMI组(P<0.05)。多元回归分析发现P-选择与CTn1相关,相关系数r=0.404,P<0.01。结论:ET-1、P-选择素是检测血栓前状态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0.
脑血管病与高凝状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患者内皮细胞功能、血小板活化、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及意义。方法116例脑血管病患者,其中脑出血组48例、脑梗死组39例、腔隙梗死组29例,应用ELISA法检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P-选择素(P-selectin)、内皮素-1(ET-1)、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应用Clauss法检测纤维蛋白原含量(Fg),并比较各指标在脑血管病组与对照纽(n=40)间的差异。结果各项指标,除腔隙性梗死组的ET-1、TFPI外,与对照组比较,脑血管病患者均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与腔隙梗死组比较,除vWF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比较,除TF有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脑血管病患者存在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凝血因子的激活,脑梗死和腔隙梗死各项指标的异常程度与梗死的面积大小相一致。脑血管病患者均存在有高凝状态,特别是脑出血患者同样存在着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