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小浸润腋窝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9年5月在本院乳腺外科接受治疗的200例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小浸润患者的资料。按照患者是否出现腋窝前哨淋巴结转移分为对照组183例和病例组17例。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筛选出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小浸润患者出现腋窝前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200例患者中有17例出现腋窝前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8.5%。两组年龄、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3 cm、组织学分级为高级均为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小浸润患者出现腋窝前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肿瘤直径较大、癌细胞的分化程度低为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小浸润患者出现腋窝前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该种患者应积极的完成准确的前哨淋巴结组织活检。  相似文献   

2.
王伟  赵金良  赵冉 《吉林医学》2014,(15):111-3308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对乳腺原位癌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2例乳腺原位癌患者,8例实施单乳切除术(66.7%),2例改良根治术(16.7%),2例局部扩大切除术(16.7%),对于淋巴结转移及部分切除患者,术后给予放射性治疗,对于早期手术治疗、部分切除患者,术后辅以化疗治疗,对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乳腺原位癌患者中,10例乳腺导管原位癌,2例乳腺小叶原位癌。经过单乳切除术、改良根治术、局部扩大切除术等相应手术治疗后,平均随访3年,没有发现死亡病例。结论:采取合适的手术方式,彻底切除肿瘤病灶,是提高乳腺原位癌患者预后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Bim蛋白在乳腺正常组织、乳腺普通导管增生组织、乳腺导管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组织、重度不典型增生及导管原位癌组织、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1例乳腺石蜡包埋组织中Bim蛋白的表达。结果在乳腺普通导管增生、轻中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及导管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Bim蛋白表达阳性率呈递减趋势。Bim蛋白在乳腺普通导管增生与重度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组间、重度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组间阳性表达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Bim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临床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但与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结论Bim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4.
乳腺原位癌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乳腺原位癌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的方法。方法对28例乳腺原位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乳腺原位癌患者临床就诊发现者26例,健康人群普查发现者2例;术前乳房X线摄片发现11例,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发现14例,脱落细胞学检查发现3例。单纯乳房切除术13例,乳房全切除加腋淋巴结(levelⅠ)清扫术5例,保守性手术10例;术后复发2例,5年生存率100%。结论乳腺原位癌的早期诊断要在临床和(或)乳腺影像学检查发现异常的基础上,通过细胞学涂片或手术活检来实现;手术是乳腺原位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院2003年4月~2013年4月诊治的132例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2例患者中126例数字化乳腺机有阳性表现,阳性率达95.45%,分别采取肿块扩大切除、单纯乳腺切除、保乳手术、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及保留皮肤的乳腺癌切除+I期乳房重建,术后病理提示48.48%患者出现局部微浸润;行腋窝淋巴结分期的患者中有4例出现淋巴结转移;术后随访1周~10年,其中一例出现局部复发,其余患者无复发或转移。结论:乳腺原位癌的早期诊断需结合临床和数字化乳腺机、乳管镜等检查发现异常的基础上通过手术活检来实现;手术方式的选择受患者主观意愿的影响较大;对于导管原位癌伴有局部微浸润者是否行腋窝淋巴结分期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钼靶和超声诊断乳腺原位癌伴早期浸润的影像学特点;方法本研究所选40例乳腺原位癌伴早期浸润患者均为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3月所收治,全部患者分别给予乳腺钼靶检查和超声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诊断符合率方面,乳腺钼靶检查显著高于超声检查(P0.05),在诊断不符合率、漏诊率方面,乳腺钼靶检查显著低于超声检查(P0.05)。结论在诊断乳腺原位癌伴早期浸润患者时,和超声诊断相比,乳腺钼靶诊断的符合率更高,联合应用乳腺钼靶检查和超声检查,能让临床漏诊率有效降低。  相似文献   

7.
胡军  张福明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3):1516-1517
目的:探讨保乳手术及整形处理在乳腺原位癌伴微小浸润治疗中的合理性.方法:总结回顾1997年1月至2002年12月间,32位患者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随访资料.结果:乳腺原位癌伴微小浸润保乳治疗,中位时间为32个月,无一例发生复发和转移. 结论:乳腺原位癌伴微小浸润保乳治疗,可以达到与传统根治术相当的治疗结果.且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明显优于传统的根治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原位癌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的危险因素及其临床病理特点与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4月至2012年8月期间接受手术且经病理确诊的所有乳腺导管原位癌及乳腺微浸润癌病例,对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乳腺微小浸润癌患者进行随访,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与局部复发或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DCIS患者中多发病灶的存在与肿瘤间质微浸润的发生有关(P=0.005<0.05),肿瘤最大直径<3.5 cm的DCIS-Mi患者生存率高于直径≥3.5 cm患者(χ2=11.88,P=0.003<0.05)。结论具有多发可疑病灶的DCIS伴或不伴可疑浸润的患者存在微浸润的可能性大。肿瘤最大直径<3.5 cm的患者可能有更高的生存率,但未发现其与DCIS-Mi局部复发或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和生存素(Survivin)在乳腺良性病变、乳腺导管原位癌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乳腺良性病变、乳腺导管原位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OX-2和Survivin的表达情况。结果:COX-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1.67%,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50.00%)和乳腺导管原位癌(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rvivi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阳性表达率为70.00%,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41.67%)和乳腺导管原位癌(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2阳性表达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雌激素受体(ER)阳性表达有关(P<0.05),而与患者发病年龄、肿瘤大小、孕激素受体(PR)情况、患者是否绝经无关(P>0.05)。Survivin阳性表达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ER、PR、患者是否绝经无关(P>0.05)。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OX-2阳性表达与Survivin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33,P<0.05)。结论:COX-2与Survivin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COX-2与Survivin阳性表达密切相关,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乳腺原位癌的超声表现情况进行分析。方法以乳腺原位癌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时间选取为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其均接受超声检查,对其超声表现情况作观察分析。结果乳腺原位癌患者接受超声诊断,其疾病检出率为88.00%,其中小叶原位癌5例,导管原位癌39例;56.82%的患者经超声诊断为肿块型、29.55%为片状低回声、9.09%为导管扩张型、4.55%为单纯微钙化型;乳腺原位癌经超声检测,其PSV值为(18.43±6.55)cm/s,其RI值为(0.73±0.10)。结论乳腺原位癌患者接受超声检查,其声像图具有一定特征,实施高频超声检查,对乳腺原位癌的诊断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SDF-1及其配体CXCR4在乳腺浸润癌、导管原位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两者与乳腺浸润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SDF-1/CXCR4生物学轴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性。 方法 免疫组化检测80例乳腺浸润癌、15例导管原位癌和15例癌旁组织中SDF-1及CXCR4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40例乳腺浸润癌、5例导管原位癌和5例癌旁组织中SDF-1及CXCR4mRNA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检测SDF-1、CXCR4在乳腺浸润癌与导管原位癌,导管原位癌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均有差异(P<0.05),其中CXCR4表达与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和分期有关(P<0.05)。RT-PCR检测 SDF-1与CXCR4mRNA在乳腺浸润癌与导管原位癌,导管原位癌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均有差异(P<0.05)。两者蛋白及mRNA在乳腺浸润癌中的表达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SDF-1/CXCR4生物学轴在促进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以及侵袭转移过程中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的组织学分级及 ER、PR、C-erbB-2、Ki67、P53在各级别乳腺导管原位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56例无浸润成分的乳腺导管原位癌标本,按细胞核的分级、有无坏死对其进行组织学分级,并对所有标本行 ER、PR、C-erbB-2、Ki67、P53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56例 DCIS 分为低级别、中级别和高级别,且 ER、PR、C-erbB-2、Ki67、P53在各级别组中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 DCIS 主要根据细胞核的分级、有无坏死进行组织学分级;肿瘤细胞分化越高,恶性度越低,ER、PR 的阳性率越高;肿瘤细胞分化越低,恶性度越高,C-erbB-2、Ki67、P53的阳性率也越高,可见 ER、PR、C-erbB-2、Ki67、P53在乳腺 DCIS 分级、发展和预后判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转移相关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7(matrix metallo proteinases-7,MMP-7)在乳腺导管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导管原位癌2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68例和正常乳腺组织17例中VEGF和MMP-7的表达,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VEGF、MMP-7在乳腺导管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分别为92.00%、88.24%和84.00%、83.82%,显著高于正常乳腺组织的表达47.06%、52.94%(P<0.01).VEGF 、MMP-7的表达与乳腺癌的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VEGF和MMP-7与乳腺导管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并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乳腺癌发生发展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及血管生成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SP法)分别检测8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25例乳腺原位癌、15例乳腺不典型增生和100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术后标本中VEGF的表达水平及微血管密度(MVD)值.结果 乳腺良性病变、乳腺不典型增生、乳腺原位癌和乳腺癌标本中VEGF阳性率分别为22.0%(22/100)、33.3%(5/15)、56.0%(14/25)和70.5%(62/88),乳腺良性病变组最低,乳腺癌组最高,4组VEGF表达水平呈依次升高趋势(P=0.000);乳腺癌组中淋巴结转移阳性组VEGF表达水平高于未转移组(P=0.015),VEGF在Ⅱ b期+Ⅲ期组中表达水平高于Ⅰ期+Ⅱ a期组(P=0.006).C-erbB-2阳性组中VEGF表达水平高于阴性组(P=0.016),随着癌组织学分级的升高VEGF表达水平也呈逐渐升高趋势(P=0.017);乳腺良性病变、乳腺不典型增生、乳腺原位癌和乳腺癌标本中MVD值(个)分别为14±4、18±4、20±6和23±15,良性病变组中MVD值最低,乳腺癌组中MVD值最高,4组MVD值旱逐步升高趋势(P=0.000),其中在乳腺癌组中发现随着癌组织学分级的升高MVD值也呈现出逐渐增加趋势(P=0.006);在VEGF阳性组中MVD值高于VEGF阴性组(P=0.000),乳腺癌组中随着VEGF表达水平的升高MVD值也呈现出逐渐增加趋势(P=0.000).结论 VEGF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肿瘤血管生成及转移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VEGF和MVD值可作为反映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VEGF可能与乳腺痛的发生发展有关.以VEGF为靶点的抗血管生成治疗策略有望成为治疗C-erbB-2阳性患者的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乳腺钼靶X射线影像在乳腺原位癌早期诊断效果。方法随机收集早期乳腺原位癌患者50例,分别对其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及乳腺钼靶X射线影像的检查,分析两种方法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乳腺钼靶X射线影像的方法对乳腺原位癌患者进行诊断后,诊断效果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早期乳腺原位癌患者实施临床诊断时,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乳腺钼靶X射线影像均能够起到较好的临床诊断效果,有着很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Xu WG  Wang G  Liu Y  Zou YH  Song JN  Yang XQ  Wang WY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2):802-804
目的 观察乳腺良性病变、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及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值的变化与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问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SP法)分别检测100例乳腺良性病变(包括乳腺纤维瘤35例、乳腺囊性增生35例和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30例)、15例乳腺不典型增生和25例乳腺原位癌患者术后标本中VEGF的表达水平及MVD值.结果 乳腺良性病变、乳腺不典型增生和乳腺原位癌标本中VEGF阳性率分别为22%、33%和56%,乳腺良性病变组最低,原位癌组最高,3组VEGF表达水平呈依次升高趋势(P<0.05);3组中MVD值分别为14.3±3.5、18.5±3.6和20.1±6.1,良性病变组MVD值最低,原位癌组MVD值最高,3组MVD值呈依次升高趋势(P<0.05);在VEGF阳性组中MVD值高于VEGF阴性组(P<0.05).结论 VEGF在乳腺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VEGF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解析乳腺导管不典型增生及早期乳腺导管癌造影表现与病理基础,以期能够为临床诊疗工作的开展提供凭据,最终优化乳腺癌患者生存质量.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诊的,临床表征为乳腺导管不典型增生,同时已经进行过手术治疗、病理诊断为早期乳腺导管癌患者30例,应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观察患者乳腺导管影像学表现,继而与病理结果比较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导管原位癌9例;浸润性导管癌8例;导管原位癌合并早期浸润7例;复合型癌2例,其中导管原位癌合并浸润性小叶癌2例,浸润性导管癌合并浸润性小叶癌1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癌变1例,其中乳腺X线平片没有发现异常4例,毛刺或分叶状肿块7例,肿块伴钙化6例,多形性钙化灶8例.早期乳腺导管造影主要表现如下:乳腺规格增大、乳房出现硬结、淋巴结增大,乳腺疼痛,尤其是在月经来潮前加重,经后疼痛逐渐减轻或消失,疼痛位置多数位于乳腺外上端,也可呈双乳腺弥漫性胀痛.在本次研究中乳腺导管造影诊断乳腺癌的符合率为86.7%.结论:乳腺导管造影可以被视为乳腺导管不典型增生及早期乳腺导管癌诊断的一种安全性、可靠性手段,定性与定位价值已经得到医学界的肯定,特别是对临床触诊阴性的早期乳腺癌能作出较精确的诊断结果,大幅度提高了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在临床上具有推广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癌组织中nm23、MMP-2和TIMP-2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20例乳腺纤维腺瘤、24例乳腺导管内原位癌、5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26例无淋巴结转移,32例有淋巴结转移)组织中上述3个指标进行检测.结果:乳腺浸润癌组织中nm23和TIMP-2蛋白阳性率低于乳腺纤维腺瘤和导管内原位癌组织(P<0.05);乳癌组织中MMP-2蛋白阳性率高于乳腺纤维腺瘤组织(P<0.05).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浸润性导管癌组织nm23阳性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结论:联合检测上述3种指标将有助于乳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乳腺癌组织中MMP-9、p53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与患者腋淋巴结及远处肿瘤转移之间的关系,以探讨它们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机制。方法 通过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MP-9、p53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在显微镜下计算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值,观察其与患者腋淋巴结及远处肿瘤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 MMP-9主要分布在胞浆,20例乳腺纤维腺瘤细胞均未表达MMP-9,乳腺癌细胞内随同侧腋淋巴结转移量的增多,MMP-9阳性级别增加,两者成正相关;p53主要表现为核阳性,20例乳腺纤维腺瘤细胞中18例未表达p53,随同侧腋淋巴结转移量的增多,p53表达级别增加,两者成正相关;随同侧腋淋巴结转移量的增多, 微血管密度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肿瘤细胞中MMP-9、p53蛋白的高表达及MVD值可以作为评估患者腋淋巴结转移及其它部位远处转移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p53蛋白; MMP-9;微血管密度;乳腺癌;肿瘤转移 【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相似文献   

20.
在英国,一年中约有8000名女性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应用钼靶筛查后,乳腺导管原位癌的发生率有所增加,目前占到筛查发现的乳腺癌新患者的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