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对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梗死事件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予以探究并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自2013年3月—2015年2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200例,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高敏C-反应蛋白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探讨。结果:高敏C-反应蛋白与中医证候中的风证、虚证和痰证三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结论: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梗死事件的预测一般可以通过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的变化预测和分析,且高敏C-蛋白反应蛋白与中医证候中的风证、虚证和痰证之间具有相关性存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与心脑血管梗死事件及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26例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的血清IL-6浓度,分析IL-6与心脑血管梗死事件及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结果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清IL-6浓度与并发心脑血管梗死事件呈显著正相关(P〈0.01)。痰证患者的血清IL-6浓度[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显著高于非痰证患者[30.56(99.40)pg/mL vs 3.03(99.87)pg/mL,(P〈0.01)],并且IL-6与痰证的出现呈正相关关系(r=0.371,P〈0.01)。结论 IL-6对评估高血压病患者并发心脑血管梗死事件的风险和辅助中医痰证的辨证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脑干梗死中医始发证候特征。方法:对我院95例急性脑于梗死患者依据《中风病辩证诊断标准》进行辨证,研究急性脑干梗死各种证候要素的出现频率、脑干梗死部位与中医始发证候的关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中医始发证候的相关性。结果:我们通过对95例急性脑干梗死患者始发证候特征的临床研究发现,证候分布排序为:风证(94.74%),痰证(86.32%),瘀血证(69.47%),火热证(52.63%),阴虚阳亢证(23.16%),气虚证(6.32%)。风证、痰证在桥脑病变和中脑、延髓病变相比出现频率均较高,但火热证在中脑、延髓病变明显高于桥脑病变(P〈0.001)。所有病例中,危重症患者痰证、火热证出现频率明显高于轻中度患者(P=0.006,P〈0.001)。结论:急性脑干梗死始发证候以风证、痰证、瘀血证、火热证等实证为主,而阴虚阳亢证、气虚证等虚证少见,梗死部位、病情严重程度与痰证和火热证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急性丘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急性丘脑梗死与其他部位脑梗死中医单证分布差异,丘脑痛与非丘脑痛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差异,从多角度分析丘脑梗死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对103例急性丘脑梗死及92例其他部位脑梗死患者进行分期,同时进行中医辨证,进行分组比较。结果:103例急性丘脑梗死患者中,风证出现率最高,为84. 47%,其次为瘀证、痰证、火证、阴虚证、气虚证;证候组合形态以风痰瘀证最多,占15. 53%,其次为风火瘀证及风火痰证,占13. 59%;急性丘脑梗死患者与其他部位脑梗死患者比较;瘀证及阴虚证出现率明显增高,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其他证型出现率无明显差异,丘脑痛组瘀证出现率明显高于非丘脑痛组。结论:丘脑梗死患者急性期,风证为最显著,急性期后风证出现率迅速下降,在丘脑梗死的整个病程过程中,痰证和瘀证持续存在,是丘脑梗死的重要病理因素,贯穿于中风病的始终。丘脑梗死瘀证和阴虚证较其他部位脑梗死出现率高,其他证型无明显差异,丘脑痛较非丘脑痛患者血瘀证出现率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清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检测对辅助缺血性中风诊断和辨证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89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清IL-6浓度。比较合并和未合并缺血性中风两个亚组的IL-6浓度差异,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IL-6对辅助缺血性中风诊断的临床意义。分析不同IL-6浓度下的中医证候差异,并通过相关分析来探讨IL-6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结果高血压合并缺血性中风组的血清IL-6浓度[中位数(25%位数,75%位数)]显著高于未合并中风组[21.47(5.52,45.44)vs 2.92(1.68,4.67)pg/m L,P0.01]。高血压病患者血清IL-6诊断缺血性中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4(P0.01),最佳临界值为10.10 pg/m L,对应的敏感度为72.1%,特异度为88.4%。与IL-6低浓度组比较,IL-6高浓度组的痰证出现率高,虚证出现率低(P0.01)。相关分析显示,血清IL-6与痰证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404,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清IL-6浓度对辅助缺血性中风诊断和痰证辨证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何小泉  黎志彬 《新中医》2019,51(1):22-25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并发肺动脉高压(PAH)的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及相关性。方法:纳入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150例,分为PAH组及非肺动脉高压(N-PAH)组,采集其中医四诊信息进行辨证分型得出其中医证候规律,比较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比较不同中医证候下各临床指标的水平,探讨其相关性。结果:不同中医证候的PAH患病率不同(P 0.05),气阳虚衰证、血瘀证患者的PAH患病率较高(P 0.05)。MHD患者的中医证候与一些临床指标存在相关性,阴阳两虚证患者的舒张压高于气阴两虚证患者(P 0.05);脾肾气虚证患者每周透析时间少于肝肾阴虚证患者(P 0.05);血瘀证患者透析龄较长、血钙较高、甲状旁腺激素(PTH)较高(P 0.05)。结论:脾肾气虚证、血瘀证是透析患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高危证候,可以作为预测血液透析患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傅凯丽  霍磊 《湖南中医杂志》2021,37(7):110-113,121
目的:研究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方法:采用后循环梗死中医证候学调查问卷对388例后循环梗死患者进行发病初期(3 d之内)、14 d、28 d、90 d 4个时间点的证候学调查,收集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证候要素、证候类型等,以得出其4个时间点的证候演变规律.结果:各阶段证候要素及主要证候的构成比较高的是:0 d,风痰瘀阻证;14 d,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28 d,痰浊内阻证、气虚血瘀证;90 d,气虚血瘀证、气血亏虚证.转移概率矩阵得出的证候演变规律为:0~14 d,风痰瘀阻证可转变为风痰瘀阻、痰浊内阻证;14~28 d,风痰瘀阻证可转变为痰浊内阻、气虚血瘀等证,气虚血瘀证可转变为气虚血瘀、肾精不足等证;28~90d,痰浊内阻证可转变为气血亏虚、痰浊内阻等证,气虚血瘀证可转变为肾精不足、气虚血瘀等证.结论:风痰瘀阻证为发病初期常见证候类型,气虚血瘀证自发病中期起为常见证候类型.即发病时实证多见,随着病情恢复虚实夹杂证、虚证多见.  相似文献   

8.
杨楠  王本国  何丽  林棉 《新中医》2013,(1):21-23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中风合并脑微出血(CMB)患者中医证候的演变,并探讨与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348例,常规行核磁共振T2梯度回波加权扫描(GRE-T2*W)I,分为合并CMB组及不合并CMB组。入院后2天、2周及12周分别进行中医证候采集,比较2组患者不同时点中医证候组成及演变。结果:对348例急性中风患者入院2天进行中医证候采集,显示实证为主,虚证较少,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痰证>血瘀证>火热证>风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入院后2天合并CMB组与不合并CMB组比较,血瘀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它证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合并CMB组出现痰证及血瘀证的频率最高,而不合并CMB组出现痰证及火热证频率最高。入院2周合并CMB组与不合并CMB组比较,血瘀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它证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均以出现痰证及血瘀证的频率最高。入院12周合并CMB组与不合并CMB组比较,血瘀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它证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均以出现血瘀证的频率最高。结论:合并CMB的急性中风患者,血瘀证作为缺血性中风的主要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贯穿整个病程的始终,成为核心证候,血瘀证与合并CMB的中风具有相关性,建议对此类患者进行活血化瘀的二级预防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急性中风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辨证特点。方法:选取中风合并高血压患者426例,其中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236例(H组),非H型高血压患者190例(非H组),依据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辨证,比较分析两组的证候分布特点。结果:1两组基本证候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风证、痰证、血瘀证,其中H组痰证、气虚证较非H组明显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基本证候以2个组合最多,其次是3个组合;3H组最多见的临床证型为痰瘀证,占16.1%;其次为风痰瘀证和气虚痰瘀证,各占11%和8.1%,属仅次于最常见的证型;非H组最多见的为风瘀证,占14.2%;其次为风痰瘀证,占9.5%。结论:中风病临床证候表现复杂多变,合并H型高血压的证候特点更多表现在痰、瘀、气虚等基本症候的组合上,可作为特殊类型中风病辨证治疗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脂异常痰浊阻遏证患者的丝氨酸代谢产物特点及其丝氨酸代谢产物浓度与体质量指数(BMI)、中医证候积分的相关性。方法选择41例中医辨证为痰浊阻遏证血脂异常患者,应用代谢组学方法测定患者血清丝氨酸代谢产物丝氨酸和甘氨酸浓度,对患者进行中医证候积分量化证候程度,分析丝氨酸浓度与甘氨酸浓度间的相关性及丝氨酸和甘氨酸浓度与BMI、中医证候积分的相关性。结果血脂异常痰浊阻遏证患者丝氨酸浓度与甘氨酸浓度呈正相关(P0.05);丝氨酸浓度和BMI呈负相关,但未显示统计学意义;甘氨酸浓度和BMI呈显著负相关(P0.05);丝氨酸浓度、甘氨酸浓度与中医证候积分均呈显著负相关(P均0.05)。结论血脂异常痰浊阻遏证患者丝氨酸代谢产物具有特征性变化,其变化特点与该病中医病因病机分析相一致,BMI、丝氨酸代谢产物浓度结合临床症状有可能成为评价该证型患者证候程度的参考指标,为揭示该疾病的中医病机及生物学特征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患者中医证候与体重指数(BMI)的关系。方法对333例住院EH患者行中医辨证和身高、体重测定,并计算BMI。333例EH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9组,另外根据虚实辨证及夹痰、夹瘀辨证原则进行辨证分组。结果333例EH患者证候分布如下:阴虚阳亢证26例(7.8%),气虚痰浊证13例(3.9%),气虚血瘀证52例(15.6%),气阴两虚证20例(6.0%),痰瘀互阻证30例(9.0%)、气阴两虚,痰浊蕴阻证19例(5.7%)、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证74例(22.2%),气阴两虚、痰瘀互阻证61例(18.3%),气虚痰浊、瘀血阻络证38例(11.4%);根据虚实辨证将333例EH患者分为单纯虚证、单纯实证、虚实夹杂证3组,其中单纯虚证(气阴两虚证)与单纯实证(痰瘀互阻证)高血压患者的BMI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夹痰、夹瘀不同将333例EH患者分为夹痰证、夹瘀证、夹痰夹瘀证、非夹痰夹瘀证4组,夹痰夹瘀证高血压患者BMI水平较夹瘀证和非夹痰夹瘀证增大P〈0.05或P〈0.01),夹痰证患者BMI水平较夹瘀证增高P〈0.05)。结论EH患者痰证的存在可能是影响BMI水平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EH合并肥胖的患者需要结合中医辨证采用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温化寒痰、润燥化痰、治风化痰等方法协助减轻体重、降低血压。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vWF、TXB2与6-Keto-PGFlα水平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型的临床观察,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指导临床的辨证分型。方法:选取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90例,中医辨证分型为气虚证、痰证、血瘀证各30例,选取健康对照组30例,测定各组患者血浆中vWF、TXB2、6-Keto-PGFlα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证型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浆vWF、TXB2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1),6-Keto-PGFlα水平明显降低(P均0.01);3个不同的中医证型间,vWF水平血瘀证高于气虚证及痰证(P0.01),气虚证与痰证间无显著性意义;TXB2水平血瘀证痰证气虚证(P均0.01);6-Keto-PGFlα水平气虚证低于痰证(P0.01),气虚证低于血瘀证(P0.05),痰证与血瘀证间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血浆vWF、TXB2及6-Keto-PGFlα水平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探讨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型与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关系以分析病因。方法:选择300例高血压病患者依照中医辨证分型方法作为实验观察对象,以40个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并依照调查表的形式,以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B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心电图等为客观指标,依照中医的证型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吸烟、喝酒、家族史、TC、TG、LDL-C高血压组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性均有显著性意义,HDL-C、FBC的比较,差异并无显著性意义。在高血压组各证型的比较中瘀血组LDL-C明显升高;肝肾阴虚组高龄、TC正相关;TC正相关;痰瘀阻络组吸烟、年龄、TG正相关;痰上火扰组吸烟、喝酒、家族史、腹型肥胖、BMI超标正相关;肝火亢盛组家族史病例明显增多,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具备显著性意义。结论:通过实验研究,得出了高血压中医证型与心血管危险因素有一定相关性的论断。  相似文献   

14.
曾洁  浦莉俊  郑敏 《辽宁中医杂志》2013,(12):2412-2415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分型与C肽、尿微量蛋白、β2微球蛋白等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按本证(阴虚燥热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阴阳两虚证)、标证(湿证、瘀证、痰瘀互结证)辨证分型,同时检测血糖、C肽、尿微量蛋白,β2微球蛋白等实验室检测指标,分析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发现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59例,以阴虚燥热证(62.7%)及气阴两虚证(30.5%)为主,多兼有湿证(78.0%),中期糖尿病肾病患者50例,以脾肾气虚证(72.0%)为主,多兼有瘀证(62.0%),晚期糖尿病肾病患者11例,以阴阳两虚证(81.8%)为主,多为痰瘀互结证(72.7%)。本证中脾肾气虚证及阴阳两虚证的尿微量蛋白、血、尿β2微球蛋白水平高于其他证型,而C肽水平低于其他证,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证中痰瘀证、瘀血证的尿微量蛋白、血、尿β2微球蛋白水平高于湿证组,C肽水平低于湿证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型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无关(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本证的演变规律为阴虚燥热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阴阳两虚证,标证为湿证-瘀证-痰瘀证。C肽、尿微量蛋白、血、尿β2微球蛋白水平可反映中医证型的动态变化,与中医主证标证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中医证素分布与组合的特征,指导中医临床辨证.方法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要求,制定《高血压病临床调查表》,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调查并建立证素研究数据库,应用因子分析得出高血压病的中医证素,并进行统计描述.结果 因子分析得到7个公因子,分别是:F1(血瘀证素)、F2(阳虚证素)、F3(痰浊证素)、F4(阳亢证素)、F5(气虚证素)、F6(血虚证素)、F7(阴虚证素).7个证素出现的频次和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血瘀51 (45.95%)>气虚48 (43.24%)>阴虚36 (32.43%)>阳亢31 (27.93%)>痰浊29(26.13%)>阳虚28 (25.23%)>血虚12 (10.81%);证素组合情况以2个证素相兼最为常见,占60.4% (67/111);其次是单证素,占21.6%(24/111);3个证素相兼占16.2%(18/111);4个证素相兼占1.8% (2/111).结论 高血压病的主要中医证素是血瘀、气虚、阴虚;证素组合情况以2个证素组合最常见,其中又以阴虚+阳亢的组合所占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癌的中医证型及其舌象分布特点。方法:选取肺癌患者372例,通过中医辨证,统计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痰湿、痰热、热毒、气滞、血瘀9个单一证型的出现频次,分析证型构成比,以及舌象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1)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痰湿证、痰热证、热毒证、气滞证、血瘀证9个单一证型共出现1053例次,其中血瘀证最多,其次为气虚证,痰证(包含痰湿证10.07%、痰热证7.12%)居第3位,阳虚证最少(3.23%)。(2)9个单一证型舌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气虚证与痰热证、气虚证与气滞证、血虚证与阳虚证、阴虚证与热毒证、痰热证与气滞证外,各证型间舌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9个单一证型舌苔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气虚证与气滞证、气虚证与血瘀证外,各证型间舌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的中医证型以血瘀证、气虚证、痰湿证、痰热证为多;各证型的舌证符合率比较,以实证的舌证符合率较高,而虚证符合率较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型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表现的相关性,为急性脑梗死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303例患者予以中医辨证分型及头颅MR-DWI检查,观察患者梗死病灶部位、大小及表现弥散系数(ADC)值。结果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风痰阻络证125例,风火上扰证49例,气虚血瘀证64例,阴虚风动证38例,痰热腑实证27例。不同梗死病灶部位与中医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梗死病灶在基底节区以风痰阻络证多见,梗死病灶在脑干部位以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多见,梗死病灶在脑叶部位以痰热腑实证多见,梗死病灶在小脑部位以风火上扰证多见(P <0.05)。不同梗死病灶类型与中医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腔隙性脑梗死中风痰阻络证、风火上扰证、阴虚风动证居多,局灶性脑梗死中气虚血瘀证多见,大面积脑梗死中痰热腑实证多见(P <0.05)。不同中医证型梗死病灶ADC值之间,以及各组对侧正常脑组织ADC值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 0.05),但不同中医证型患者梗死病灶ADC值明显低于对侧脑组织(P <0.0...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分期分型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对确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依据黄如训SAH分期标准进行划分,1个月内为急性期,并结合蛛网膜下腔出血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分为1d~3d、4d~7d、8d~14d、〉14d四个时段,按照Hunt—Hess分级标准进行分型。依据《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进行辨证。结果病程中1d~3d以风证、血瘀证、火热证为主;4d~7d以痰证、火热证、瘀证为主;8d~14d以痰证、火热证、气虚证为主;〉14d以痰证、阴虚证、气虚证为主。病情轻重分型无论病情轻重风证、瘀证、火热证发生率均很高,而痰证随着病情的加重发生率增加。结论本病分期和病情分型与中医证候有一定的相关性,临床分期分型可作为中医辨证时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心脑合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其血压与中医四诊症状及中医证型间的关系。方法: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采用横断面调查法。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包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血压与中医证型间关系研究采用频数(构成比)及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血压与四诊症状间关系研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判别分析及ROC曲线法。结果:①心脑舍病患者既往史中高血压排在首位,占73.73%。②高血压在心脑合病风痰阻络证、痰瘀阻络证、气阴两虚证、痰浊中阻证、肝阳上亢证、痰瘀互结证及风痰阻络气阴两虚证中的分布高于气虚血瘀证。③建立了心脑合病中高血压与四诊症状的判别模型:高血压=0.926%肥胖+0.879言謇+2.055*腹部凹陷+0.6478舌苔稍后+0.829*燥苔-1.388*半身不遂-1.739*肌肤甲错-0.677*头晕耳呜-0.898*涩脉-6.048*舌态吐弄+0.296。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720。结论:①高血压患者在心脑合病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高血压在心脑合病中医证型中分布排在前四位的是:痰瘀阻络证(82.76%)、风痰阻络证(82.43%)、痰浊中阻证(82.35%)及肝阳上亢证(82.35%)。③本研究挖掘出肥胖、言謇、胸闷程度、燥苔、舌苔滑腻、舌苔黏腻、半身不遂、数脉、涩脉、舌态吐弄等中医四诊症状与心脑舍病患者的血压具有相关性,并可建立相应的判别模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AECOPD呼吸衰竭临床病例症状、体征等的横断面调查研究,得出该病证素、证候的分布,并分析其证候与胃肠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以选用的症状、体征辨证素表,症状、体征对证素贡献度(权值)表为基准,计算症状、体征对相关证素的贡献度,根据标准选用达到或超过20的证素,得出常见证素;根据证素组合证候规律及临床实际组合证候,确定AECOPD呼吸衰竭临床常见证候,进一步分析中医证候与胃肠功能障碍的相关性。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等。结果:1)AECOPD呼吸衰竭病位证素以肺出现频率最高(100%),其次为脾(81.32%)、心(72.29%)、肾(71.08%)等;虚性病性证素气虚出现频率最高(92.17%),其次为阳虚(72.29%)、阴虚(58.43%)等;实性病性证素痰出现频率最高(100%)、热(48.8%)、饮(48.19%)、血瘀(47.59%)等。AECOPD呼吸衰竭的主要证候为肺脾气虚痰浊阻肺证(21.69%),肺肾气阴两虚痰热壅肺证(16.27%),肺脾肾阳虚痰饮停肺证(15.06%)等。2)AECOPD呼吸衰竭中医证候间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肺脾肾不足痰蒙神窍证发生率最高(100%),且胃肠功能障碍评分整体偏高(9.7±3.3),病情严重。结论:AECOPD呼吸衰竭的证素以痰、气虚、阳虚、阴虚、热、饮、血瘀等为主,期间常互相联合,易侵袭肺、脾、心、肾等脏,主要证候表现为肺脾气虚痰浊阻肺证,肺肾气阴两虚痰热壅肺证,肺脾肾阳虚痰饮停肺证等,其各证候间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