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姜高分  杨佳  陈峰 《医学临床研究》2005,22(8):1130-1132
【目的】探讨硝苯地平控释片对原发性高血压(EH)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EH患者给予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30mg,每日一次.连服4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ET)及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并与30例健康人血浆ET、NO进行对照。【结果】①EH组患者治疗后77.5%显效(31/40)。17.5%有效(7/40).5%无效(2/40)。②EH患者ET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NO显著降低(P〈0.01)。经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血浆ET显著下降(P〈0.01),NO显著升高(P〈0.05)。【结论】硝苯地平控释片不仅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并能改善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应用替米沙坦或贝那普利治疗前后血清内皮脂肪酶(EL)和脂联素(APN)水平的变化。【方法】将63例轻度EH患者随机分成替米沙坦组(n=32)和贝那普利组(n=31),进行12周的药物治疗,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测定健康人及EH患者治疗前后血清EL和APN的水平。【结果】EH患者治疗前血清EL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APN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与治疗前比较,替米沙坦组和贝那普利组治疗后血清EL水平显著降低,而APN水平显著升高(P〈0.01),其中替米沙坦组EL水平下降,APN水平升高的幅度显著大于贝那普利组(P〈0.05)。【结论】替米沙坦和贝那普利均能使EH血清EL活性降低及APN水平升高,但替米沙坦更显优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患者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水平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活性的变化及阿托伐他汀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lSA)、发色底物显色法分别对155例轻至中度高血压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和正常对照组者血浆siCAM-1水平和PAI-1活性进行检测。【结果】高血压患者血浆siCAM-1水平和PAI-1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及P〈0.05),经阿托伐他汀治疗8周后其浓度明显下降(P〈0.01及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浆sI-cAM-1水平和PAI-1活性较正常人明显升高,阿托伐他汀在有效调脂的同时能降低高血压患者血siCAM-1浓度和PAI-1活性,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脂联素(APN)与N末端B型脑钠钛前体(NT—proBNP)水平的变化及相关性,探讨其与心功能不全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CHF患者63例,根据1994年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NYHA)分为Ⅱ级17例,Ⅲ级28例,Ⅳ级18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7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其身高、体重、血脂、APN、NT—proBNP,计算体重指数,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CHF患者血清APN和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随着NYHA分级的增加而明显升高,心功能Ⅱ级、Ⅲ级、Ⅳ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CHF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血清APN、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数转换的血清APN水平与血清NT—proBNP呈明显正相关(r=0.7u,P〈0.01)。【结论】联合监测血清APN和NT—proBNP水平对于判断CHF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a(TNF-α)、核转录因子-κB(NF-κB)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分级为Ⅰ、Ⅱ、Ⅲ级的E H患者各30例,并以30例健康者为对照,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TNF-α、NF-κB水平。【结果】EH组血清 TNF-α、NF-κB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 P <0.01);EH不同级间患者血清TNF-α、NF-κB水平均有统计学差异( P <0.05或 P <0.01),且随病情加重而升高。EH 组及 EH 不同级组 TNF-α水平与 NF-κB水平间均呈正相关( P <0.05)。【结论】TNF-α、NF-κB可能参与EH的发生与进展,监测血清TNF-α、NF-κB水平可作为判断EH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hypertension,EH)患者与健康人血清脂肪细胞因子内皮脂肪酶(EL)和脂联素(APN)水平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EH患者68例和健康人3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血清EL和APN的水平。【结果】EH患者血清EL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409.11±35.35)μg/Lvs(319.78+17.31)μg/L(P〈O.01)];而APN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E(5.13土0.59)mg/Lvs(8.36土0.30)mg/L(P〈O.01)];②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EH患者血清EL水平与收缩压呈显著正相关(r-0.380,P-0.002);与APN水平呈负相关(r:平升高;②EH患者EL水平与收缩压呈正相关,而与-0.282,P-0.025)。【结论】①EH患者血清EL水APN水平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β2微球蛋白(血β2—MG)、血清胱抑素C(Cys—C)及其他标志物在高血压病不同血压分级、年龄及病程中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随机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70例,按血压程度、年龄、病程进行分组,随机选取同一时间的非高血压者为对照组,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尿素氮(BUN)、肌酐(Cr)、血清Cys—C和血β2—MG浓度,比较各观察指标的阳性率和结果。【结果】各标志物均随血压分级升高呈不同升高趋势(P〈O.05),血β2—MG表现尤为显著(P〈0.05)。1级高血压中,血β2-MG阳性率高于其他标志物。血β2-MG、血Cys—C、Cr与血压分级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P〈0.05),且其阳性率随病程延长而增加,各病程中,血pz—MG阳性率均最高(P〈0.01)。在50~60岁高血压患者中,血β2MG已反映出阳性,其余各标志物均在70~80岁开始呈现阳性率明显增长(P〈0.05)。【结论】血β2MG的检测是早期高血压肾损害诊断的重要指标,联合检测血Cys—C、β2-MG有助于发现早期高血压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8.
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瘦素、NO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清瘦素和一氧化氮(NO)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48例AP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的血清瘦素水平,同时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NO水平。【结果】AP急性期组血清瘦素及NO水平显著高于AP恢复期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0.001),AP恢复期组血清瘦素及NO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AP患者血清瘦素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γ=0.685,P〈0.01);与脂肪含量呈正相关(γ=0.456,P〈0.01);与血清NO水平呈正相关(γ=0.474,P〈0.01)。【结论】血清瘦素和NO与AP的病情发展、转归有密切关系;瘦素对AP的保护作用与NO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轻、中度EH患者40例,给予替米沙坦80mg/d,共6周,检测治疗前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活性。另设28例正常人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H组t-PA活性降低(P〈0.01),PAI-1活性明显增高(P〈0.01)。EH组经替米沙坦治疗后,在血压明显降低的同时,其t-PA活性增强,PAI-1活性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EH患者存在纤溶活性降低,替米沙坦降血压的同时,能改善EH患者的纤溶活性异常。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高血压与瘦素、胰岛素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瘦素(LEP)和胰岛素(IS)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86例EH患者(EH组)和40例非高血压患者(对照组)的血清LEP和IS水平,并进行对照统计分析。结果:EH组血清LEP和IS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相互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且均分别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重指数(BMI)成显著正相关(P均〈0.01)。EH组高LEP血症和高IS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87.2%和67.4%,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在1、2、3级高血压组间,血清LEP和IS水平均依次递增(方差F检验,P〈0.01)。结论:EH患者血清LEP和IS水平显著升高,相互间成正相关,且均与SBP、DBP、BMI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张志翔  周全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2):2248-225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与炎症因子及血脂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1例及血压正常者42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将高血压组分为伴颈动脉硬化组(IMT≥0.9mm)40例和无颈动脉硬化组(IMT〈0.9mm)51例。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脂。【结果】①高血压组收缩压、舒张压、TC、LDL-C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高血压组hs—CRP、IL—1、TNFa、颈动脉IMT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高血压患者中颈动脉硬化组hs—CRP、IL-1、TNF-α、颈动脉IMT值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组(P〈O.05),③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hs—CRP(r=0.426;P〈0.05)、IL-1(r=0.327;P〈0.05)、TNF-α(r=0.284;P〈0.05)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在高血压患者中,收缩压、hsCRP及LDL-C是影响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增厚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形成与血压增高、炎症因子及血脂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冠心病及其不同分型患者血清中半乳糖凝集素-3(Gal-3)的水平,分析其与高敏 C反应蛋白(hs-CRP)、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的相关性,探讨 Gal-3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97例作为冠心病组,其中稳定性心绞痛组31例,不稳定心绞痛组35例,急性心肌梗死组31例,并收集冠脉造影正常的非冠心病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入选病例一般临床资料,检测其血清 Gal-3、MCP-1及血浆 hs-CRP浓度。【结果】冠心病组血清 Gal-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稳定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 Gal-3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P<0.05),而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 Gal-3水平高于不稳定心绞痛组,但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 >0.05);冠心病患者血清 Gal-3水平与 hs-CRP、MCP-1水平显著正相关(P <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 Gal-3水平明显增高,血清Gal-3有望成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新的生化标志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联合检测 Gal-3、hs-CRP及 MCP-1对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危险分层及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 ,EH)患者炎症因子血清人软骨糖蛋白(YKL-40)、人正五聚蛋白3(PTX-3)水平变化以及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的关系。【方法】选取60例EH患者及39例健康受试者,酶免疫吸附法(enzyme immunoassay ,ELISA)测定血清 YKL-40、PTX-3浓度。按照有无合并M S将高血压组分为两组:高血压合并M S组23例、单纯高血压组37例。比较高血压组合并MS组、单纯高血压组、健康对照组间血清YKL-40、PTX-3浓度的差异。【结果】高血压组血清YKL-4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54.3±29.0) ng/mL vs(27.2±8.7) ng/mL ,P<0.05],而PTX-3在两组在之间无差异(P>0.05)。高血压合并MS组血清YKL-40高于单纯高血压组[(69.2±35.9)μg/L vs(45.1±19.1)μg/L ,P<0.05]。YKL-40与收缩压、舒张压、白细胞数、PTX-3呈显著相关(r=0.341、0.268、0.299、0.371,P<0.05);PTX-3与心率、血尿酸、血肌酐相关(r=0.209、0.206、0.242,P <0.05)。【结论】EH患者炎症因子YKL-40升高,提示YKL-40可能参与了EH的病理生理过程,在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预后评估等方面优于PTX-3。  相似文献   

14.
孙旦晖  张帆  孙亚楠  钱华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12):2262-2264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意义,探讨脑梗死与HCY、血脂、血糖(GLU)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g)的关系.[方法]测定分析98例脑梗死患者及40例正常健康体检人群血清HCY、甘油三酯(TG) 、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GLU及Fg.[结果]脑梗死组的血清TC、血浆Fg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脑梗死组血清HCY、TG、LDL-C、GLU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的血清HDL结果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梗死与HCY升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抵抗素和脂联素水平的变化及其病理生理意义。【方法】酶联免疫法测定76例ACS患者的血清抵抗素、脂联素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4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30例,并选取24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CS患者血清抵抗素、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均P〈0.01),脂联素水平降低(P〈0.01);另外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相比较,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抵抗素(P〈0.05)、超敏C反应蛋白(P〈0.01)和脂联素(P〈0.01)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中,血清抵抗素与超敏C反应蛋白(r=0.536,P〈0.01)呈正相关,脂联素与超敏C反应蛋白(r=-0.446,P〈0.01)呈负相关。[结论]ACS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升高,脂联素水平降低,与超敏C反应蛋白具有相关性,提示了脂肪细胞分泌的血清抵抗素和脂联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ACS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和健康人血清脂肪细胞因子apelin-13和脂联素(APN)水平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EH患者32例和健康人32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血清apelin-13和APN水平.[结果] ①EH患者血清apelin-13和APN浓度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17.61±6.52)pg/mL vs (29.58±15.19)pg/mL (197.55±54.48)μg/L vs (248.29±35.32)μg/L,均(P〈0.01)] ②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EH患者血清apelin-13与收缩压呈显著负相关(r=-4.616,P〈0.01),与APN呈正相关(r=2.480,P〈0.05).[结论] EH患者血清apelin-13水平降低,并与APN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53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单独治疗组(n=27,阿托伐他汀20mg/d)和联合治疗组(n=26,普罗布考0.5g/d,阿托伐他汀20mg/d)。疗程均为4周。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服药前和服药1个月后的外周血血脂和hs-CRP等指标变化。【结果】①血脂变化:经治疗4周后,两组总胆固醇(TC)水平均显著下降,其中联合治疗组TC水平下降更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在治疗4周后均显著下降,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联合治疗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下降(P〈0.01);而单独治疗组HDL-C水平无明显变化。②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但联合治疗组降低的幅度较单独治疗组大(P〈0.05)。【结论】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与单用阿托伐他汀均可明显降低AMI患者近期TC、TG及LDL-C水平.联合治疗组同时降低HDL-C水平;联合治疗可显著降低血清hs-cRP水平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