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顾新泉  徐旭斌  沈贤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9):2963-2964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提高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CT影像学表现,均行CT平扫+增强扫描.结果:本组12例中恶性8例,潜在恶性2例,良性2例;发生于食管1例,胃6例,十二指肠2例,空回肠2例,结肠1例;CT平扫肿块密度较均匀3例,肿块密度不均9例,肿瘤内见片状新鲜出血灶1例,病灶中见钙化影1例.增强后肿块实质部分呈中度或明显强化,瘤内坏死区无强化,3例病灶于静脉期强化程度较动脉期显著.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能清晰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及与邻近周围组织关系等特征,对GIST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并评价采用CT与MRI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对我院经病理证实的4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与MRI影像学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46例肿瘤患者中42例为单发,其中16例在胃,20例在小肠,6例在结肠,其余4例为胃肠道及其系膜多发.呈现出分叶状或类圆形的肿块,其长径在4~21 cm范围内,CT结果显示平扫肿块密度不均匀,大部分出现坏死及囊变,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出现强化,静脉期强化比动脉期强化要明显.MRI结果显示平扫病灶T1WI低或信号微弱,信号不均匀,T2WI混杂信号,主要是高或略高信号,且可见长T1与短T2的包膜.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显示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强化比动脉期要明显,坏死及囊变区均未显示强化.包膜强化者4例,包膜不强化者6例.全部患者均未见肠梗阻现象.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CT与MRI影像学表现出一定的特征性,两种诊断方法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潘鑫  毕纯龙  万霞 《重庆医药》2009,38(13):1610-1612,16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以提高对GIST的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32例,回顾性分析其CT和病理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32例肿瘤均为单发,位于胃部17倒,空肠和回肠7例,结肠及直肠3例,食管1例,十二指肠和肠系膜各2例。良性9例,恶性23例。CT表现为黏膜下富血供性肿块,肿瘤倾向于腔外生长,可有囊变、坏死及钙化。双期增强扫描见静脉期较动脉期强化显著。结论CT是GIST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判断以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定性诊断需依赖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特点,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资料。结果发生于胃部15例,小肠14例,结肠1例,CT平扫肿块呈软组织密度均匀者10例,瘤内有低密度坏死者15例,肿块内有钙化者3例,边缘清晰者22例,病灶多呈圆形或半圆形,增强扫描肿瘤实质明显强化,CT值在40-100HU,内部坏死囊变区无强化;良性10例,恶性20例,良性肿块直径小于5cm10例(10/10),恶性肿块直径大于5cm16例(16/20)。结论CT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手段,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在诊断和鉴别良、恶性上有更大优势,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16排螺旋CT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小肠间质瘤的患者行16排螺旋CT表现。结果良性间质瘤表现为肿块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增强扫描肿块呈轻度至明显强化,肿块强化以静脉期明显。恶性间质瘤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主要向腔外突出,密度不均匀,中央密度低,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边缘强化明显,中央见低密度坏死区不强化。结论 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对小肠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刘景昌  刘洪涛  宫学华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1):1482-1483,I0002
目的 探讨胃肠道平滑肌肿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使用GE HISPEED CT/I对8例胃肠道平滑肌肿瘤患者进行扫描,发现和确定病灶后进行增强扫描,观察分析其CT表现.结果 8例胃肠道平滑肌肿瘤均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4例胃部平滑肌肿瘤,4例肠道平滑肌肿瘤(十二指肠平滑肌瘤1例,结肠平滑肌瘤1例,空肠平滑肌瘤1例和空肠平滑肌肉瘤1例).平滑肌肿瘤CT表现:良性肿瘤大多呈圆形,肿瘤表现光滑、边界清楚、实质均匀、CT值40 Hu;增强扫描,肿瘤强化显著,肿瘤与周围分界清晰、周围无明显浸润,CT值一般为53 Hu.胃肠道平滑肌肉瘤体积较大,CT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块影,其内见有低密度液化坏死区,如向外浸润和临近脏器粘连并肝脏转移,可形成肿块,无一例形状边界不规则.结论 胃肠道平滑肌肿瘤的CT表现有其特异性,CT检查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胃间质瘤33例,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经病理免疫组化检查证实.结果 33例胃间质瘤的主要螺旋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腔内、外或腔内突出.增强后,肿块强化较明显或呈中心坏死、囊变,周边强化.33例胃间质瘤中,良性8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cm;恶性25例(包括潜在恶性6例),肿决直径多大于5cm,边界多不清楚,其中19例肿块内有坏死.12例既向腔内生长又向腔外生长的胃间质瘤患者中,11例病理证实为恶性,有5例在3年内出现复发.结论 螺旋CT对胃间质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它能准确显示胃间质瘤的部位和形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食管间质瘤的CT影像学特点,分析探讨CT影像学表现对本病的诊断价值。通过其临床病理,进一步研究食管间质瘤的良恶性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食管间质瘤的CT影像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利用CT平扫和增强扫描并参照其病理免疫组化,进行良恶性分析。结果 29例患者以食管胸下段发生最为常见,胸中段次之,胸上段少见;其中良性肿瘤21例,恶性肿瘤8例;良性肿瘤的CT平扫:表现为腔内黏膜下类圆形密度均匀的软组织肿物影,增强扫描轻度均匀强化;恶性肿瘤CT平扫:肿瘤边缘呈分叶状、伴有囊变坏死,增强扫描不规则强化,囊变坏死区不强化。结论食管间质瘤的CT表现多为腔内生长的肿块,通过CT检查及其影像学特点有助于提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对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肝脏炎性假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实行CT平扫和螺旋CT增强扫描。结果全部研究对象都呈现单发孤立肿块,进行CT平扫时有8例表现出低密度,6例表现为稍高密度;进行动态增强扫描时发现有5例动、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呈分隔状强化,4例动、门脉期及延迟期没有得到强化,2例动、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呈环形强化,3例动脉期和门脉期没有强化,在延迟期呈中心结节状强化。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能够充分反映病灶的供血特点,在IPL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胃间质瘤15例,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并经病理免疫组化检查证实。结果:15例胃间质瘤的主要螺旋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腔内、腔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生长,平扫肿瘤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15例胃间质瘤中,良性3例,潜在恶性2例,肿块最大径都小于5cm,多呈均匀强化;恶性10例(包括低度恶性,高度恶性),肿块最大直径多大于5cm,其内见不同程度坏死,呈不均匀、不规则强化。结论:螺旋CT对胃间质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肿瘤定位,良恶性鉴别,术前评估及手术方式选择有重要指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曾清华  黄志涛  徐岚  刘云 《江西医药》2012,47(12):1056-1058
目的 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16例间质瘤种肿瘤位于胃11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1例,回肠1例.其中恶性10例,良性6例.CT表现为圆形或类椭圆形软组织肿块,体积较大者可见小分叶,部分伴有囊变坏死,囊变坏死有11例;直径<5cm者5例,≥5cm者11例,11例大于5cm肿瘤中9例为恶性间质瘤.肿瘤可分为胃肠道黏膜下型、胃肠道腔外型、肌壁间型及胃肠道外型.10例恶性间质瘤中9例中心伴有坏死囊变;增强扫描实性部分中度不均匀性强化,囊变坏死区无明显强化.结论 CT能明显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和MRI特点,探讨CT及磁共振成像(MRI)在GIS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CT、MRI资料.结果:20例GIST中,肿瘤位于胃10例,十二指肠2例.空回肠5例,肠系膜3例.MRI和CT均发现肿瘤,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可坏死,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MRI表现为T1加权图像上呈较低信号或等信号,T2加权图像上呈不均匀等、高信号.结论:CT、MRI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并可清楚定位提供肿瘤及其与毗邻组织的解剖关系,对胃肠道问质瘤的诊断有着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分析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10月~2012年10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资料。结果:30例起源于胃17例,小肠9例,结直肠3例,肠系膜1例;肿瘤形态多不规则,4例呈分叶状(均为恶性);良性肿瘤最大横径为4.6cm,最小者横径1.8cm,恶性肿瘤最大横径为17.6cm,最小者横径3.1cm;平扫密度多均匀,增强所有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呈持续明显强化,4例发生转移;25例准确诊断,准确率83.3%。结论:多层螺旋CT对判定胃肠道间质瘤的部位、形态和内部结构较为准确,对其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边芳 《中国实用医药》2010,5(36):137-138
目的 探讨MRI和CT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09年1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胃肠道间质瘤的MRI和CT诊断.结果 13例胃肠道间质瘤发生于胃8例,小肠5例,其中十二指肠1例,空肠2例,回肠2例;瘤体位于消化道腔外8例,腔内外混合生长3例,腔内2例.MRI和CT表现为肿块密度及信号多不均匀,可有包膜、囊变、坏死、出血、转移灶等.结论 胃肠间质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二者结合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提示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万载鑫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7):2653-2653,2665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表现特征,提高CT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平扫和增强表现。结果肿瘤位于胰尾4例,胰体2例,胰头3例。CT平扫9例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囊实性肿块,边界清楚。CT增强扫描表现为动脉期肿瘤实质性部分呈均匀轻度强化,静脉期延迟期逐渐强化明显是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重要征象,囊性部分在动脉期和静脉期均无强化,增强扫描肿块各期强化CT值均低于正常胰腺实质部分。结论 CT是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重要检查方法,动脉期肿瘤实质性部分呈均匀轻度强化,静脉期延迟期逐渐强化明显,是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胃肠间道质瘤的螺旋CT图像的表现特点,探讨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诊断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的26例患者的螺旋CT表现特点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并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结果26例胃肠间道质瘤患者中有17例患者的肿瘤形状呈类圆形或椭圆形,9例患者呈不规则分叶状。在进行多期增强扫描时,肿瘤呈现出明显的不均匀强化,其实质部分的强化程度呈现从中等到高度的明显强化,而坏死区域则不强化。胃肠问道质瘤的螺旋CT表现与患者的术后病理结果对照,螺旋cT对肿瘤的定位准确率92.3%,良性与恶性的鉴别符合率为80.8%,诊断是否转移的符合率为91.7%。结论螺旋CT扫描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价值和重要作用,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转移的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较高,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性有一定的难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s23例,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 23例中,肿瘤发生于胃12例,空、回肠7例,十二指肠2例,食管和小肠系膜各1例。良性间质瘤5例,交界性2例,恶性间质瘤16例。良性平均直径3.6cm,交界性平均直径4.4cm,恶性者平均直径6.7cm。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平扫:呈均匀等密度7例;肿块周边呈等到密度,中央低密度区15例;混杂密度1例。增强: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6例;病毒灶不均匀强化,其中可见散在囊状坏死17例。结论多层螺旋CT是目前GISTs检查的最佳选择,并能通过多方位重建(MPR)更清晰显示病灶各项特征,多层CT血管造影三维成像(3D-MSCTA)寻找肿瘤血管及其他血管变化,显著提高了GISTs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对GISTs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的CT表现,研究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肠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并与病例结果相对照。结果肿块呈类圆形或椭圆形37例,分叶状24例;在多期增强扫描中,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实质部分强化程度从中等到高度明显强化,坏死区域不强化。螺旋CT对胃肠间质瘤定位准确率为95.1%,良恶性的诊断符合率为81.9%;对有无转移的诊断符合率为90.9%。结论螺旋CT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定性和有无转移,与病理诊断结果有很高的符合率,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脑转移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脑转移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脑转移瘤患者的CT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27例患者,平扫40个病灶,增强59个病灶。其中幕上平扫30个病灶,增强45个病灶;幕下平扫10个病灶,增强14个病灶。瘤周水肿55个病灶。结论: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脑转移瘤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江才明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1):1639-1640
目的:探讨肾柱肥大的CT表现与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肾柱肥大病例的CT表现进行回顾分析,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结果:CT平扫均表现为局部肾实质增厚,可见条状等密度肿块影突人肾窦内,肾窦内脂肪影减少、变形.三期增强扫描肿块都呈均匀强化,与肾实质一致.结论:肾柱肥大具有典型的CT表现,特别是三期增强扫描在诊断上有重要的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