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非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AF)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在AF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2月-2012年1月阳泉煤业集团总医院心血管内科90例非瓣膜病阵发性AF患者,AF转复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单纯口服胺碘酮,治疗组45例,口服胺碘酮及阿托伐他汀,疗程观察12个月.结果 治疗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左房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胺碘酮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阵发性AF,可有效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坎地沙坦酯、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在阵发性心房颤动药物(胺碘酮)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方法选择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成功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仅用常规治疗(胺碘酮200mg/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坎地沙坦酯片天阿托伐他汀20mg/天。随访12个月。结果 6个月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维持窦性心律的比率分别为83.33%,70.00%,P<0.05。12个月时维持窦性心律的比率分别为66.67%,56.67%,P<0.05。结论坎地沙坦酯、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维持窦性心律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左心房内径的影响。方法:选择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89例,分为胺碘酮治疗组(44例,单纯服用胺碘酮),联合治疗组(45例,服用胺碘酮及厄贝沙坦),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窦性心律维持率,左房内径的变化,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12个月后,与胺碘酮组比较,联合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提高(64.3%比81.4%),左房内径明显减小[(40.12±10.6)mm比(34.10±10.11)mm],P均〈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明显优于单用胺碘酮,且明显抑制左房扩大,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胺碘酮联用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4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口服胺碘酮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缬沙坦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将91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Ⅰ组,n=45)与胺碘酮加缬沙坦组(Ⅱ组,n=46),疗效观察18个月。结果治疗6个月后窦性心律维持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两组左心房内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与缬沙坦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延缓左心房扩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瑞舒伐他汀对阵发性心房颤动(PAF)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及P波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经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后的PAF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8例单独口服胺碘酮;治疗组42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2个月.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各时间段的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复律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6、12个月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最大P波时限(P(max))、P波离散度(Pd)比治疗前和对照组显著缩短(P均〈0.05).瑞舒伐他汀的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瑞舒伐他汀联合胺碘酮用于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效果良好,显著降低CRP水平,显著缩短最大P波时限和P波离散度,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胺碘酮联合氯沙坦治疗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80例具有转复窦性心律指征的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用胺碘酮治疗组(n=40)和胺碘酮+氯沙坦治疗组(n=40),12个月后停用胺碘酮,共随访18个月,观察药物对两组患者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及心房重构的影响。结果随访第12月和18月,窦性心律维持率在单用胺碘酮治疗组分别为45.9%和35.1%,在胺碘酮+氯沙坦治疗组分别为79.5%和56.0%;胺碘酮+氯沙坦组显著高于胺碘酮组(P均〈0.05)。胺碘酮+氯沙坦组转变为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8例)显著低于单用胺碘酮治疗组(13例),(P〈0.05)。左心房直径在单用胺碘酮组治疗前后有显著变化[治疗前(37.7±6.2)mm,治疗18月后时39.2±6.5mm)(P〈0.05)],而胺碘酮+氯沙坦组无显著改变[治疗前(38.1±5.8)mm,治疗18月后(38.4±6.1)mm]。结论胺碘酮联合氯沙坦能提高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和防止心房结构重构。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氯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复律效果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影响.方法 2003年1月至2005年10月将解放军421医院心内科86例非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分为胺碘酮治疗组和氯沙坦 胺碘酮治疗组,观察治疗24 h,3 d和7 d时心房颤动的转复情况.在心房颤动复律后,继续药物治疗并随访观察1年,评价两组窦性心律的维持效果.结果 胺碘酮组44例心房颤动患者治疗24 h,3 d和7 d心房颤动的转复率分别为65.90%,75.00%和86.36%,氯沙坦 胺碘酮治疗组的转复率为66.66%,80.95%和95.23%.两组在7 d时心房颤动的转复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1年时两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分别为71.05%和87.50%(P<0.05),两组左房内径分别为(37.45±1.44)mm和(35.83±1.38)mm(P<0.05).结论 氯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复律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均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可能与氯沙坦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降低心脏负荷,抑制心房电及结构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厄贝沙坦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 145例伴有阵发性房颤的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Ⅰ组)、胺碘酮加厄贝沙坦组(Ⅱ组)、胺碘酮加阿托伐他汀组(Ⅲ组)、胺碘酮+厄贝沙坦加阿托伐他汀组(Ⅳ组),治疗并随访2年,比较4组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 治疗后,Ⅰ组和Ⅲ组左心房内径均大于Ⅱ组和Ⅳ组(P<0.05),而Ⅰ组和Ⅲ组间,Ⅱ组和Ⅳ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和Ⅱ组CRP水平高于Ⅲ组和Ⅳ组(P<0.05),Ⅰ组和Ⅱ组间、Ⅲ组和Ⅳ组间无统计学意义;Ⅰ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低于Ⅱ组、Ⅲ组和Ⅳ组(P<0.05).结论 厄贝沙坦和阿托汀他汀联合应用能减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阵发性房颤的复发.厄贝沙坦能抑制左心房的扩大,而阿托伐他汀能有效降低血中CRP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非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患者应用替米沙坦在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 方法 76例非瓣膜病变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对照组和替米沙坦+胺碘酮治疗组(联合治疗组),观察治疗后3、6、12个月两组患者左心房内径的变化及评价窦性心律的维持效果. 结果 治疗3、6个月两组左心房内径和窦性心律维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0.04、0.51和t=0.03、1.12,均为P>0.05).治疗1年后,两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分别为48.4%和73.5%,左心房内径分别为(37.26±4.85)mm和(34.38±3.85)mm,联合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高于对照组(t=4.33,P<0.05),左房内径小于对照组(t=2.66,P<0.05). 结论 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随着时间延长,维持窦性心律效果越好,可能与替米沙坦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降低心脏负荷,抑制心房电及结构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高血压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AF)的患者应用缬沙坦在AF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6年2月至2007年8月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中心73例高血压伴有阵发性AF患者,AF转复后随机分为2组,在口服胺碘酮的基础上,时照组36例给予常规降压药物(除外ACEI和ARB类药物),治疗组37例给予包括缬沙坦的降压药物,疗程观察18个月.结果 治疗组左房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胺碘酮联合应用缬沙坦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AF,可在降低血压的同时,有效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复律后联用缬沙坦与胺碘酮的疗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口服胺碘酮和缬沙坦在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98例,成功转复窦性心律后随机分为两组:胺碘酮组48例和胺碘酮联用缬沙坦组(联用组)50例。随访2年,观察两组维持窦性心律及左心房内径。结果胺碘酮组和联用组维持窦性心律的有效率分别为68.8%和86.0%,联用组左心房内径明显缩小,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胺碘酮联用缬沙坦可降低心房颤动复发率,更有效地维持心房颤动转复后的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12.
阵发性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目前主张尽可能复律,而维持复律后窦性心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观察口服胺碘酮、普罗帕酮用于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和安全性。1资料与方法1.1给药方法将75例病人分为两组,A组37人,B组38人。两组病人均经复律转为窦性心律,复律方法包括药物及电击复律。复律后A组口服胺碘酮200mgTid,5d后减量为200mgBid,5d后减量为200mgQd,口服维持。B组口服普罗帕酮150mg,Tid。1.2观察项目以上病人均进行随访观察,随访时间为服药后1、2、3、4、6个月,6个月后每隔3个月随访一次,此外,如出现不适…  相似文献   

13.
联合应用胺碘酮及安他唑啉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及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观察(摘要)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临床药理研究室李青**朱兆仪向菊兰本文旨在探讨对顽固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复律后,单用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贝那普利(洛汀新)和胺碘酮联合应用维持心房颤动病人窦性心律的效果,探讨C反应蛋白(CRP)和脑钠肽(BNP)的检测对预测房颤复律及治疗的意义。方法75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在口服胺碘酮的基础上,依是否联合应用洛汀新分为洛汀新组(45例)和非洛汀新组(30例),随访12个月,统计窦性心律的维持情况,并于开始研究和12个月后分别检测CRP及BNP水平。结果在随访12个月,洛汀新组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显著优于非洛汀新组,洛汀新组CRP及BNP水平在12个月后显著低于非洛汀新组(P<0.01)。两组12个月后CRP及BNP水平均显著低于研究前(P<0.01)。结论洛汀新有助于改善胺碘酮维持心房颤动病人窦性心律的效果。CRP和BNP的检测对预测复律的治疗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硝苯地平联合胺碘酮对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纤颤(AF)复律及窦性心律维持的影响。方法2004年9月删8年9月将丹风医院内科76例高血压伴阵发AF患者分为胺碘酮治疗组和硝苯地平+胺碘酮治疗组,观察AF的转复的情况。在AF复律后,继续药物治疗并随访观察一年,评价两组窦性心律维持效果。结果治疗组AF的转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左房内经明显小于对照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苯地平联合胺碘酮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AF,可在有效持续降压的同时迅速复律,并且有效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胺碘酮与美托洛尔联用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房颤动58侧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房颤动58例,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23例,维持理想心室率29例,随访观察18个月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房颤动,能够有效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对不能转复窦性心律者,能较好地控制心室率。合理选择适应证及定期监测,长期用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观察厄贝沙坦与胺碘酮联合运用在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复律的作用。128例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A组64例,B组64例。A组单独给予胺碘酮治疗,B组联合给予胺碘酮和厄贝沙坦治疗。结果:B组转复房颤为窦性心律的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76.56%vs54.60%,P<0.01,),至6个月时仍维持窦性心律的比例亦高于B组(91.94%vs74.29%,P<0.05)。结论:联合胺碘酮和厄贝沙坦转复房颤并维持窦性心律的比例高于单独使用胺碘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雷米普利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颤动(AF)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2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36例)和对照组(132例)。对照组口服雷米普利(2.5~15)mg/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商品名:立普托)20mg/d。心房颤动发作时均给予胺碘酮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共随访1年。结果1年后,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75.73%、C反应蛋白2.71mg/L&#177;0.46mg/L均优于对照组55.30%、4.13mg/L&#177;0.45rag/L;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左心房内径缩小分别为2.58mm&#177;1.53mm、2.37mm&#177;1.59mm,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米普利联合阿托伐他汀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清C反应蛋水平,缩小左心房内径,降低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AF的复发及较好地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口服胺碘酮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在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入选61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口服胺碘酮)30例,实验组(口服胺碘酮+ARB)31例,疗程观察24个月。结果两组比较实验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口服胺碘酮联合应用ARB可逆转左心房扩大,更有效地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对阵发性快速心房颤动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144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A组(74例)给予胺碘酮注射液负荷量150mg,静推10min注射完毕,观察10min,未恢复窦性心律或心率仍较快者以0.5~1mg/min维持静脉滴注;复律成功后给予胺碘酮片口服维持窦律。B组(70例)给予普罗帕酮注射液70mg,静推10min注射完毕,观察10min,未恢复窦性心律,重复应用,最大累积量为210mg;复律成功后给予普罗帕酮片口服维持窦律。结果胺碘酮治疗组复律成功率为78.38%,普罗帕酮治疗组复律成功率为51.4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6、12个月后胺碘酮组左心房直径渐缩小,E、A及E/A渐提高,使E/A倒置得到恢复。结论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对阵发性快速房颤均有较高的转复率。胺碘酮复律后窦律维持率高于普罗帕酮,胺碘酮对逆转心房心肌重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