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肿瘤放疗过程的常见并发症,发生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细胞因子作为分子水平的生物效应调节因子,在RILI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简要阐述相关细胞因子作用的同时,进一步探讨其在RILI的预测及防治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相关生物学因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放射性肺损伤(acute radiation pneumonitis,ARP)是胸部肿瘤放射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到放疗剂量及近期疗效。目前ARP发病机制不十分明确,治疗无特效办法。早期采用有效措施防治ARP意义重大。放射性肺损伤发生发展过程中细胞因子的变化可以是导致损伤发生的原因或启动因素,也可以是损伤发生过程中的伴随变化,检测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有望预测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或检测其发展过程,细胞因子还可以作为放射性肺损伤的干预靶点,预防放射性肺损伤的  相似文献   

3.
放射性肺损伤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回顾和总结国内外放射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方法:应用Pubmed和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以"胸部钟瘤、放射性肺损伤"为关健词,检索1998-01-2009-01有关放射性肺损伤的文献.纳入标准:1)放射性肺损伤的分子生学机制;2)放射性肺损伤的临床影响因素及防治.根据纳入标准分析34篇文献.结果:与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主要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和肿瘤坏死因子(TNF-a)等.剂量体积参数V20、V30、MLD和基础肺功能等成为预浏放射性肺损伤的因素,阿米福汀、还原型谷脱甘肽及中医中药对放射性肺损伤均有一定防治作用.结论:期待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减轻放射性肺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肿瘤放射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其一旦出现,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产生重要影响,所以该病重在预防.本研究旨在总结国内外影像学领域在放射性肺损伤预测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 利用PubMed和CNKI全文数据库,以“PET,SPECT,MR,CT,放射性肺损伤”等为关键词,检索1990-01-2016-10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影像学预测放射性肺损伤相关基础研究;(2)影像学预测放射性肺损伤相关临床研究.排除标准:(1)存在研究设计缺陷或统计方法错误;(2)数据不完整,结局效应不明确.根据上述标准纳入49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肿瘤放疗剂量提升的重要限制因素.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早期放射性肺损伤风险分级成为可能.(1) FDG-PET治疗前SUV值以及治疗过程中SUV值的变化与放射性肺损伤显著相关;(2)治疗前SPECT肺灌注图像、SPECT功能性剂量学参数可以预测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风险;(3)基于超极化气体的MRS在放疗过程中相关数值变化与放射性肺损伤存在相关性;(4)治疗前CT图像表现为肺气肿、肺间质改变与放射性肺损伤相关,此外治疗前CT图像相关纹理参数,以及治疗过程中纹理参数的变化可以用于放射性肺损伤的预测.结论 影像学预测放射性肺损伤相关研究是当前放射性肺损伤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是由于该领域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新的放疗技术(如适形放疗和影像引导的放疗等)的应用减少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疗过程中射线下正常肺组织的暴露,但放射性肺炎和肺纤维化仍是提高肺癌靶区剂量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血浆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β,TGF-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等细胞因子与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关系密切。放疗前血浆TGF8、IL-6和剂量体积参数V20、V30和MLD是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重要预测因子。几种药物减轻放射性肺损伤的作用已经在动物实验或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如皮质醇激素、氯磷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荆和角化细胞生长因子等。  相似文献   

6.
钱莘 《肿瘤学杂志》2010,16(12):914-917
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恶性肿瘤放疗、骨髓移植预处理后常见并发症,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在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研究已证实TGF-β、IL-17、IL-6及TNF-α不仅是调控Th17细胞发育分化的关键因子,而且在放射性肺炎和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中具有关键作用。Th17细胞很可能参与了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细胞因子介导多细胞间相互作用的起始并维持放射性肺损伤全过程[1-2],但具体过程及关键步骤、因素仍不清楚.本研究通过不同剂量单次照射大鼠右全肺,检测受照射组织中CD34、CD105表达,以探讨放射性肺损伤的相关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8.
胸部肿瘤放疗过程中正常肺组织不可避免受到照射,发生放射性肺损伤,主要病理表现为受照区域炎性细胞聚集、细胞因子释放、成纤维细胞聚集和增殖以及肺泡间隔胶原过度沉积。放射性肺损伤严重影响胸部放疗患者治疗顺应性和生存质量,甚至威胁其生命。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Th1、Th2免疫失衡与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相关细胞因子网络在放射性肺损伤进展过程中发挥执行作用,因此恢复体内Th1、Th2免疫平衡可能为防治放射性肺损伤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刘珺  钟军 《实用癌症杂志》2006,21(6):660-662
肺是胸部肿瘤放射治疗时主要的剂量限制器官,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机制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虽然传统的理论认为放射性肺损伤与肺组织受照射的体积和剂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但却无法解释其发生的个体化情况。故人们逐渐把目光投向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解释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机制,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是其中研究较多的因子之一。TGF-β是人体多种上皮起源细胞的生长调节因子,在细胞的生长、分化及细胞外基质沉积和机体免疫反应方面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1,2]。TGF-β1作为TGF-β的1种亚型,已被证实是…  相似文献   

10.
TGF-β在放射性肺损伤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晓  陈明 《中国肿瘤》2008,17(10):856-860
目前对放射性肺损伤的研究已由传统的病理形态学向分子水平转变。细胞因子在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作用受到广泛重视。文章论述了TGF—β的作用机制以及在组织纤维化中的作用。预测TGF—β发生及抗TGF—β相关治疗对放射性肺损伤的防治,对胸部肿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BALB/C小鼠肺组织照射后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0( IL-10)三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放射性肺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雄性BALB/C鼠,体重25 g左右,随机分为照射组(R)和对照组(C ),R组:30只,C组:10只,照射组采用6MV-X照射,小鼠肺组织常规照射,总剂量为25 Gy/5次,小鼠在照射12 w后被处死,对照组在同样的条件下处理,假照射。分别取R组及C组小鼠右肺组织,经蜡块包埋、切片后,经HE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R组及C组中小鼠肺组织IL-6、IL-8和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免疫组化示IL-6、IL-8和IL-10三种细胞因子主要在巨噬细胞及炎细胞内表达,结果显示R组小鼠肺组织照射12 w后IL-6和IL-8的表达水平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0的表达水平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小鼠肺组织受照12 W后,病理变化提示出现肺损伤,参考免疫组化结果,细胞因子IL-6、IL-8和IL-10与放射性肺损伤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三维适形放疗致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4年1~12月在本院行乳腺癌保乳术后接受三维适形放疗的86例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致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相关因素。结果 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为10.47% (9/86)。单因素分析显示,照射野、患侧肺平均照射剂量及患侧肺V5、V10、V15 、V20、V25与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20是影响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 患侧肺V20是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行三维适形放疗致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孙昕  王义高 《陕西肿瘤医学》2009,17(11):2120-2122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超氧化物歧化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使用黄嘌呤氧化酶法、硫代巴比妥酸法和ELISA酶联免疫法测定了55例肺癌、33例肺部疾病及40例对照组血清中的SOD活性、MDA含量、TNF-α和IL-6水平。结果:肺癌患者SOD活性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5);MDA、TNF-α和IL-6则显著的高于对照组(P〈0.05);随治疗后,患者血清中的SOD活性逐渐增强;MDA、TNF-α和IL-6则迅速下降,临床症状得以缓解,其变化与肺癌的治疗效果与病情相关。结论:血清中SOD活性、MDA含量、TNF—α和IL-6水平可能与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测定这些指标可作为临床病情观察和监测疗效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80岁以上老年食管鳞癌调强放疗致放射性肺损伤(radiation-induced lung injury,RILI)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接受调强放疗的94例80岁以上老年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ILI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94例患者RILI发生率为24.5%(23/94),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史、肺部有基础疾病、双肺V5和双肺V20与RILI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V5≤55%是RILI的保护因素(OR=0.072,95%CI:0.017~0.308,P<0.001),肺部有基础疾病是发生RILI的危险因素(OR=11.289,95%CI:2.186~58.312,P=0.004)。结论 80岁以上食管鳞癌患者调强放疗致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较高,肺部有基础疾病可增加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风险,控制双肺V5≤55%可有效减少RIL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乳腺癌术后放疗引起放射性肺损伤的临床相关因素,为优化放疗计划提供参考。方法 对96例术后放疗的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手术方式,术后放疗的照射野、照射剂量,辅助化疗的种类、年龄、肺部原有基础疾病与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96例乳腺癌患者中发生放射性肺损伤19例,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与照射野、照射剂量有关(P<0.05)。结论 术后放疗照射野的设计和放疗剂量的增加是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增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放疗在肺癌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放疗中放射性肺损伤是治疗过程中的主要并发症,如何在临床治疗中早期预测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对于疾病的治疗及预后具有重大意义。 TGF-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可诱导炎性细胞包括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促使纤维化的形成,采血检测发现放疗后发生放射性肺损伤的患者中,在放疗不同时期血浆TGF-β1表达水平发生变化,因此本文从细胞因子TGF-β1着手,综述了其单独、联合放射物理、其他细胞因子、基因等多方面探讨其在预测放射性肺损伤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顺铂和长春瑞滨对脊髓损伤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减低毒副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光镜、电镜观察脊髓的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引起脊髓损伤相关基因蛋白的变化。结果盖诺和顺铂+盖诺均可引起脊髓的损伤,但顺铂+盖诺对脊髓的损伤要重于单用盖诺,即灰质出现血管增多、神经元固缩等改变,白质内部分有髓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髓板增厚、扭曲、皱缩,部分结缔组织排列紊乱,其凋亡因子bax及caspase-3、炎症因子IL-1β、iNOS在脊髓损伤各组均有过表达,且联合治疗组明显高于单药组(P〈0.05)。结论不论盖诺还是顺铂+盖诺都能引起脊髓损伤,其损伤机制与bax、caspase-3、IL-1β与iNOS基因蛋白过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痰热清注射液对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大鼠水通道蛋白1(AQP1)表达的影响,探讨痰热清注射液对大鼠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地塞米松组(5 mg/kg)、痰热清组(0.67 ml/kg)、单纯照射组(0.9 % NaCl溶液0.2 ml)、正常对照组(0.9 % NaCl溶液0.2 ml),每组5只;肺照射剂量为17 Gy,照射后1 d开始腹腔注射,7 d后处死大鼠。对肺组织行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行免疫组织化学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观察AQP1的表达。结果 地塞米松组、痰热清组炎症改变较单纯放疗组有所减轻。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放疗后AQP1表达减低(P<0.05),而地塞米松及痰热清治疗之后AQP1表达升高,与放疗后相比P<0.05。RT-PCR显示正常对照组AQP1呈高表达(0.8006±0.05846),放疗后表达降低(0.4938±0.03477),地塞米松组、痰热清组照射后7 d AQP1表达较单纯放疗组增加(0.6492±0.03477、0.6664±0.03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痰热清注射液对放射性肺损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AQP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血浆内皮素-1与放射性肺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肺癌放疗前、中、后血浆内皮素-1(ET-1)的水平和肺剂量体积因素V20与发生放射性肺损伤的相关性。方法接受三维适形放疗的48例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总照射剂量62~66Gy,常规分割2Gy/次,5次/周。计划控制V20≤30%,脊髓剂量≤45Gy。ELISA方法对每位患者放疗前、放疗40Gy及放疗后血浆ET-1的浓度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全组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为27.1%(13/48)。放疗40Gy时,ET-1升高的患者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为41.7%,高于ET-1水平正常者12.5%(P=0.023);放疗结束时ET 1水平升高者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为44%,显著高于ET-1水平正常者的8.7%(P=0.006); V20≥25%,放疗结束时ET-1升高,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为69.2%,明显高于其他组别;而V20<25%,放疗结束时ET-1正常的患者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为5.9%,明显低于其他组别。结论放疗中及放疗结束后血浆内皮素-1水平升高与放射性肺损伤密切相关。V20≥25%同时放疗结束时血浆ET-1升高者,属于发生放射性肺损伤的高危人群,可作为放射性肺损伤的预测指标,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体部伽玛刀联合长春瑞滨、顺铂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自2008年1月-2010年7月,对10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伽玛刀联合长春瑞滨、顺铂(联合组)52例和单纯应用长春瑞滨、顺铂(对照组)49例,比较两组治疗后的近期疗效、生存期及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2.69%和53.06%,两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69.23%,42.86%。联合组的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11.54%,急性放射性食管损伤发生率9.62%,均为1—2度。两组的血液毒性主要表现为白细胞下降,另外还合并有恶心、呕吐等,联合组发生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经过对症治疗均能顺利完成治疗。结论:伽玛刀联合长春瑞滨、顺铂治疗能显著提高局部晚期肺癌患者的近期疗效、生存时间;白细胞下降、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较单纯化疗组也明显增加,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急性放射性肺损伤,急性放射性食管损伤,但经过对症处理基本恢复正常不影响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