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高龄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情况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间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干四科住院治疗的高龄老年(年龄≥75岁)冠心病患者75例,分为双联抗血小板组(n=32)、单用阿司匹林组(n=16)、单用氯吡格雷组(n=12)及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组(n=15)。比较双联抗血小板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患者凝血功能及血栓弹力图指标。结果 75例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双联抗血小板占42.7%,单用阿司匹林占21.3%,单用氯吡格雷占16.0%,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占20.0%。双联抗血小板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常规凝血指标及血小板计数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97.9%服用阿司匹林治疗者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IRAA)50%,70.5%服用氯吡格雷治疗者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IRADP)≥30%。双联抗血小板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3组患者R、K、Angle、MA值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MAADP、IRADP、IRAA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双联抗血小板组MAADP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及氯吡格雷组(P0.05),IRADP显著高于阿司匹林组及氯吡格雷组(P0.05),氯吡格雷组IRAA显著低于双联抗血小板组及阿司匹林组(P0.05)。结论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率较高,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均获得较好的抗血小板疗效,但阿司匹林反应低下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对抗血小板治疗的依从性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504例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患者进行临床随访,调查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情况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平均随访6~57(21.19±11.75)个月.术后498例(98.8%)的患者应用阿司匹林,503例(99.8%)的患者使用氯吡格雷,其应用时间为(9.56±3.95)个月. 随访时64例患者擅自停用氯吡格雷, 33例(6.55%)患者未服用阿司匹林;30例(5.95%)停止所有的抗血小板治疗.完全停止抗血小板治疗使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10.00%:1.05%,OR 9.77,95% CI 2.32~40.10,P<0.01)及MACE(20.00%:7.38%,OR 3.25,95% CI 1.26~8.41,P<0.05)的发生明显增加.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校正组间不匹配因素后,这种关系依然存在(非致死性MI,OR 15.35, 95% CI 2.02~78.06, P<0.01;MACE OR 3.21,95% CI 1.19~8.65, P<0.05).结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对抗血小板治疗的依从性良好,完全停止抗血小板治疗会增加非致死性MI及MACE的危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通过前瞻性连续入选在我院因稳定性冠心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分析探讨糖尿病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效应的影响。方法:2008年8月至2011年11月前瞻性连续入选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入院后服用氯吡格雷前测定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和基线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之后给予氯吡格雷300 mg负荷量口服,继续服用氯吡格雷75 mg/d至1 d后,再次测定服用氯吡格雷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入选了355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103例,非糖尿病252例。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18.6%,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20.4%vs.17.9%,P=0.578),将患者基线特征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校正后结果显示,糖尿病并未增高阿司匹林抵抗的风险(OR=1.3,95%CI=0.7~2.7,P=0.439)。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为20.8%;糖尿病组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33.0%vs.15.9%,P<0.001);Logistic回归校正后结果显示,糖尿病是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OR=5.7,95%CI=2.9~11.1,P<0.001)。结论: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基础上,糖尿病未增高阿司匹林抵抗的风险;但是糖尿病明显增高了氯吡格雷抵抗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广泛应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以降低死亡率和支架内血栓形成.多项随机对照研究证实,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较阿司匹林单药治疗显著改善ACS患者临床转归,指南推荐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作为ACS和PCI术后患者的首选抗血小板方案[1].但两药联用增加了上消化道出血风险,因此相当数量患者需同时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最近,多项研究涉及氯吡格雷与PPI联用的不良反应,备受临床医师关注,现就其研究进展做此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流式细胞术观察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所服用药物氯吡格雷的作用特点及氯吡格雷抵抗现象。方法:选取60例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在服用氯吡格雷前、术前(服药后5天)、术后2小时及术后5天分别采血,利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其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表面活化的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PAC-1)的表达情况。结果:60例患者在服用氯吡格雷前及术后5天的血小板聚集率和PAC-1的表达基本符合正态分布曲线。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在术前为25%,术后2h为30%,术后5天为13%。不同基础血小板聚集率组中,术后2h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在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现象。氯吡格雷抵抗可能不受基础血小板聚集率高低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血栓弹力图(TEG)检测血小板聚集率,观察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应用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ACS患者2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应用氯吡格雷患者18例与应用替格瑞洛患者8例,观察患者血小板抑制率的情况。结果氯吡格雷治疗患者,阿司匹林完全抑制5.6%(1/18),氯吡格雷完全抑制0%(0/18例),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完全抑制0%(0/18);替格瑞洛治疗患者,阿司匹林完全抑制25.0%(2/8),氯吡格雷完全抑制25.0%(2/8),替格瑞洛+阿司匹林患者25.0%(2/8);出现不同程度皮肤、黏膜、口腔及鼻出血。结论接受标准抗血小板治疗的部分ACS患者,存在替格瑞洛与阿司匹林双重完全抑制现象,降低血栓形成风险的同时也增加了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预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长期效果的预测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预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长期临床效果的预测因素。方法:收集592例冠心病患者PCI后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随访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并经多元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这些事件的相关因素。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8.96(3~57)个月。MACE的发生率为7.6%,全因性死亡率为2.4%,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为1.5%。MACE发生的预测因素有PCI方式、近段病变、参考血管的直径及氯吡格雷的应用时间,年龄、有心肌梗死史及氯吡格雷应用时间可预测全因性死亡,术后未戒烟及完全停止抗血小板治疗增加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危险。结论:高龄、单纯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或置入金属裸支架、小血管病变、近段病变和对抗血小板治疗及戒烟的依从性差是预测PCI后不良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国产氯吡格雷和进口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5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国产氯吡格雷组230例,进口氯吡格雷组220例。另选健康对照组220例。两治疗组分别于PCI术前3天开始服用氯吡格雷,服用氯吡格雷前、PCI术前、术后10min及PCI术后1周检查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指标。结果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状态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治疗前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治疗组PCI术后10min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状态均较术前明显增高,PCI术后1周两治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CI术后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状态明显增高,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均有良好的抗血小板作用,两者抗血小板聚集和活化的作用相似。  相似文献   

9.
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十分重要,患者虽接受规范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但仍可发生支架内血栓事件。氯吡格雷治疗后血小板残留高反应性(HRPR)为PCI后支架内血栓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1]。研究表明,细胞色素P450 2C19(CYP2C19)基因多态性是冠心病患者口服氯吡格雷疗效及预后欠佳的主要影响因素[2]。因此个体化抗血  相似文献   

10.
陈斗仁 《山东医药》2013,53(10):66-68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抗血小板治疗中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方法 选择PCI术后患者336例,术后立即服用氯吡格雷600 mg及阿司匹林500 mg,随后应用氯吡格雷75 mg/d、阿司匹林100 mg/d.术后同时服用PPI类药物以预防消化道出血的患者148例(观察组),其中122例给予口服泮托拉唑,14例给予口服奥美拉唑,12例给予口服埃索美拉唑.没有服用PPI类药物的18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在服用氯吡格雷48 h后检测两组血小板聚集率,以氯吡格雷抵抗(CLR)评价抗血小板聚集效果.比较不同PPI药物与CLR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血小板阻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CLR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对CLR影响较大.结论 接受氯吡格雷+阿斯匹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服用PPI标准剂量时,短期内不影响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目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在冠心病的各项治疗中,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是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首选方案,而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常规剂量口服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的随访中,仍然有部分患者再次发生MACE事件。有研究表明,氯吡格雷的低反应(高残留血小板反应性(HPR))可能是导致再缺血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氯吡格雷抵抗——不可忽视的临床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病机制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及术后血栓形成的并发症中,血小板的聚集和激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因此,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ACS及PCI术后的常规疗法,其中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则是最常用的药物。关于阿司匹林抵抗的报道较早,一些试验已经证实其发生与部分冠心病(CAD)患者接受PCI治疗后再发心血管不良事件相关[2]。最近研究表明,在服用常规剂量氯吡格雷的患者中,约有4%~30%的患者对氯吡格雷无反应或未达到预期的抗血小板作用[3-6]。有专家认为这一现象与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TEG)检测血小板聚集率,观察接受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应用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疗效。方法选取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住院的84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氯吡格雷组(n=42)与替格瑞洛组(n=42),通过TEG检测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后的血小板抑制率情况。结果氯吡格雷组中11例出现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为26.19%,替格瑞洛组中1例患者出现替格瑞洛抵抗,发生率为2.38%,两组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22,P=0.002);氯吡格雷组中有1例(2.38%)发生阿司匹林抵抗;替格瑞洛组中有2例(4.76%)发生阿司匹林抵抗,两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χ2=0.346,P=0.557)。结论接受标准抗血小板治疗的部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存在抗血小板抵抗,TEG监测结果显示,替格瑞洛的抗血小板聚集效果明显优于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14.
<正>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已经成为防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基石。现已明确,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能够有效抑制PCI术后患者支架内血栓的形成[1]。然而,尽管接受规范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部分患者仍会出现反复的缺血事件[2-4]。氯吡格雷抵抗是导致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不达标的重要原因之一。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证实与相关基因多态性、药物相互作用、患者依从性、糖耐量异常、肥胖等因素相关[5-8]。近来,人们对氯吡  相似文献   

15.
背景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常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以降低术后血栓发生风险,但部分患者存在不耐受现象,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缺血事件,因此双联抗血小板降阶治疗方案逐步应用于临床,但该治疗方案对PCI后血栓高危患者的治疗效果尚处于探索阶段.目的 探讨双联抗血小板降阶...  相似文献   

16.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已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重要手段,PCI治疗后患者常规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以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从而避免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近期一些研究显示,CYP2C19基因变异患者体内的氯吡格雷活性代谢物水平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增加。本文就CYP2C19基因多态性指导冠心病患者PCI治疗后抗血小板治疗的价值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术后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2 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8例行P-PCI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A组术后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2 a;B组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1 a,以后均长期应用阿司匹林。评估两组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及安全性指标。结果 A组2例(3.1%)发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与B组6例(9.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安全性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P-PCI术后应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2 a可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老年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0例行PCI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被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52例,接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和西洛他唑组(48例,在常规治疗组治疗基础上接受西洛他唑治疗)。用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PAR),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月PAR及血小板平均体积(MPV)。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术前两组MPV和PAR均无显著差异,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术后1周及1月西洛他唑组PAR显著降低[术后1周:(48.7±6.3)%比(43.5±5.7)%,术后1月:(46.8±5.8)%比(42.4±5.4)%],P均0.05。随访6个月后,西洛他唑组和常规治疗组的总MACE发生率(16.7%比17.3%)无显著差异,P0.05;西洛他唑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6.25%比19.23%,P0.01)。结论: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比较,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聚集效果更显著,且出血事件明显减少,在PCI术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测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江苏省中医院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58例,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分为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各29例,替格瑞洛组术前1次口服阿司匹林300 mg+替格瑞洛180 mg,术后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00 mg,1/d,替格瑞洛90 mg,2/d;氯吡格雷组术前1次口服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术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1/d,氯吡格雷75 mg,1/d。术后24 h和术后3个月时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测两组血小板抑制率,评价血小板抑制效果,记录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出血性不良事件。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比、身高、体重、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冠心病类型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术后24 h和3月时的血小板抑制率均高于氯吡格雷组(P0.05)。术后24 h和3个月时替格瑞洛组患者血小板抑制效果均优于氯吡格雷组患者(P0.05)。出院后3个月内替格瑞洛组MACE发生率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出院后3个月内两组出血性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出血分级标准,两组出血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对于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的抗血小板疗效更佳,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血小板聚集和活化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急性血管闭塞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较为复杂,因此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检测不同性别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服用相同剂量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后,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的阳性血小板百分率,为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