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基底节型Virchow-Robin间隙(VRS)扩张的MRI影像表现,分析误诊原因,以提高诊断符合率。方法收集曾误诊的8例扩张的基底节型VRS,并对照基底节区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及脉络膜裂囊肿的影像特点,分析其MRI影像特征。结果8例扩张的VRS均为单侧,位于基底节区下1/3(前联合水平),信号类似脑脊液,FLAIR示边界清楚的低信号,DWI未见弥散受限征象,随访观察病灶无明显变化。结论扩张的基底节型VRS有特定的发生部位及MRI影像特征,仔细分析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2.
<正>患者,男,57岁,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21 h入院。患者于21 h前呛咳后突发左侧肢体无力,不能持物及行走,伴口角歪斜,言语不清。于外院行头颅CT扫描显示颅内多发低密度灶,右额部头皮下血肿。给予"甘露醇、醒脑静"静脉滴注。约2 h后,患者自觉肌力基本恢复。但1 h后再次出现上述症状,转院  相似文献   

3.
<正>患者,男,43岁。因头晕、眼胀伴失眠10余天于2015年12月30日入院。无头痛、恶心、呕吐,无语言及肢体活动障碍,无发热、抽搐,无意识障碍。10岁时有脑外伤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入院时查体:血压158/74 mm Hg,意识清楚,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共济运动和感觉检查正常,腱反射正常,病理征未引出,脑膜刺激征(-)。入院后完善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3.62×10~9/L,中性粒细胞0.38,ALT 51 U/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管周围间隙(VRS)的 CT、MRI 特征,以提高诊断符合率.方法 随机选择98例经磁共振(MR)检查发现的VRS患者并对其中16例进行了MR增强扫描,19例行MR弥散加权成像(DWI),38例行CT检查.结果 本组患者VRS均为双侧多发、呈圆形或椭圆形点状、条状或线状图像,边界清晰锐利.条形或线形的血管周围间隙多成簇出现,且沿纤维方向排列.发生部位包括基底节前联合水平(基底节下1/3)(100%,98/98)、近大脑凸面的半卵圆中心(87.8%,86/98)、脑干大脑脚处(36.7%,36/98)、外囊(23.5%,23/98),小脑齿状核旁白质(2%,2/98).CT图像上仅能分辨大血管周围间隙,呈水样低密度,增强扫描无强化;MRI不同序列显示间隙信号与脑脊液信号完全一致,即T1WI及FLAIR像呈低信号、T2WI表现为高信号、DWI为低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结论 明显扩张的血管周围间隙影像学表现具特异性,易于和其它颅内腔隙灶鉴别.  相似文献   

5.
李志强 《北京医学》2010,32(7):578-578,580
周围血管疾病与腰椎管狭窄均可以出现间歇跛行的症状,临床上易误诊,我院1997年6月至2008年12月共有3例周围血管病变合并腰椎管狭窄误诊手术患者,就诊治中的体会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血管周围间隙(perivascular spaces,PS),又称为VirchowRobin间隙(virchow-robin spaces,VRS),是指脑穿支血管由蛛网膜下腔进入脑实质时,邻近的软脑膜内陷在小血管周围(不包括毛细血管)形成的介于两层软脑膜间的间隙,直径一般为1~2 mm。CT和MRI问世以前,受成像技术的限制,对血管周围间隙的研究仅仅局限于解剖和病理学领域;随着影像技术的  相似文献   

7.
<正>患者,男,54岁,因左侧肢体无力1 d入院。患者1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无力,不能持物及走路。于外院查头颅MR显示胼胝体部及右侧额颞顶部多发异常信号,左侧顶叶腔隙性脑梗死,具体治疗不详。3 h后自觉肌力未有恢复,转来我院,考虑脑梗死,颅内多发异常信号原因待查。患者1个月前因"肝癌"行肝脏部分切除术,既往体健。查体:BP 136/88 mmHg,神清,左侧鼻唇沟变浅,示齿口角右偏。左侧肢体肌张力下降,左上肢肌力近端Ⅲ级,远端0级,左下肢肌力Ⅲ级,左侧肢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脑血管周围间隙(VRS)低场MR表现,评判其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患者VRS低场MR表现,观察其发生部位、形态、大小及信号特点。结果 120例患者VRS在低场MR均得到很好显示,常为多发,与穿通动脉走行一致,部位主要在基底节下前联合区(90%,108/120),其次为大脑凸面半卵圆中心(60.8%,73/120),外囊(15%,18/120),脑干(6.7%,8/120),小脑(2.5%,3/120),信号与脑脊液信号一致。结论 VRS的MRI表现具有特异性,低场MRI同样是较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49例周围神经损伤漏误诊原因的总结分析,发现在基层医院中周围神经损伤漏误诊率高。漏误诊病例中开放性损伤42例,闭合性损伤7例,就诊时均有明显周围神经损伤的病史和体征。认为漏诊的主要原因可能与专业知识水平,病史、体查不仔细等有关。周围神经损伤并有中枢神经损伤,肩关节半脱位时要注意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刘玉梅 《新疆医学》1998,28(1):30-31
周围型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或轻微,容易延误诊断和误诊。我院1987年8月~1995年8月经X线胸片及病理学证实的220例肺癌中,51例被误诊为肺结核并与同期收治的20例疑诊为肺癌的肺结核病人作对照,对其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进行分析,以便提高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1.
周围血管损伤不仅因缺血引起肢体坏死而残废 ,还会引起危及生命的大出血。早期诊断、及时正确处理既可挽救患者的生命 ,又可保存肢体及功能。1 987年 1 1月~ 1 998年 1 2月 ,我院收治周围血管损伤患者 2 2例 ,现对诊治失误的预防措施、治疗的具体方案总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 :2 2例患者年龄为 3~ 56岁。致伤原因 :锐器伤 6例 ,车祸伤 5例 ,火器伤 2例 ,坠落伤3例 ,医源性伤 2例 ,牛角戳伤 1例 ,其它损伤 3例。开放性损伤 1 2例 ,闭合性损伤 1 0例。单纯动脉伤1 6例 ,单纯静脉伤 1例 ,动静脉伤 5例。损伤部位 :股动脉 8例 ,月国动…  相似文献   

12.
13.
血管周围间隙(PVS)可以存在于所有人群中,但其大小和数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目前对PVS的认识主要是通过磁共振成像(MRI)进行,在一些情况下PVS会扩张,即为PVS扩大(EPVS)。在MRI上EPVS常与腔隙性梗死(LI)、白质疏松(LA)等脑小血管病共存,尤其与LI鉴别困难,导致EPVS对脑组织造成的损害被LI、LA等掩盖,长期以来被视为良性改变。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EPVS与认知功能障碍有一定关系,与脑出血、LI及大动脉粥样脑梗死等脑血管病相关,是脑小血管病的一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15.
对10例周围血管损伤进行分析,其中股动、静脉伤3例,胭动、静脉伤1例,股动脉伤2例,股静脉伤、髂外静脉伤、颈总动脉伤及桡动脉伤各1例。合并休克5例。诊断依据外伤史、外出血、搏动性肿块及远端肢体缺血征象。伤后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防治休克,尽快重建血管,恢复肢体血液循环是急救的基本原则。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强调Ⅰ期彻底手术处理,遵循血管外科技术原则,选择正确术式并及时、正确处理好各种合并伤。  相似文献   

16.
17.
黄玲丽 《中原医刊》2001,28(2):57-58
青光眼是眼科常见病,居致盲眼病的第4位,其致盲原因主要与误诊,漏诊,失去最佳治疗时机有关。作者收集18例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8例26眼中,男4例6眼,女14例20眼;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77岁。入院时视力≥3.87眼,眼前指数或光感15眼,光感消失4眼。出院时视力≥3.8者13眼;眼前指数或光感10眼,光感消失3眼。 1.2误诊情况: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0例(包括膨胀期白内障继发青光眼),误诊为高血压脑病3例,脑膜炎及脑肿瘤各1例,偏头痛1例,急性胃肠炎1例,神经痛1例,上呼…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分析脑血管周围间隙的MRI影像表现及解剖特征,提高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依据。方法回顾两年中颅脑MRI影像检查资料并分析V-R间隙影像表现。结果135例颅脑实质内见V—R间隙显示,其中前连合区最为多见,其次大脑半卵圆中心大脑凸面、基底节区、脑桥等;其形态大多数呈条索状、斑点状,边缘清楚光整,信号均匀,等同于脑脊液信号影像,无明显占位效应。结论MRI能发现脑实质内血管周围间隙征像,其表现具有特异性,能与其他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扩大的脑血管周围间隙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磁共振检查显示扩大的脑血管周围间隙患者30例;所有病例均常规行T2WI、T1WI、FLAIR及DWI扫描,其中17例行MR增强扫描。结果:30例扩大的脑血管周围间隙均发生在大脑半球,单侧9例,双侧21例;单发7例,多发24例,呈圆形、椭圆形及蜘蛛网状:直径2~2.5mm;MRI不同序列显示扩大间隙信号与脑脊液信号一致,增强扫描无强化。30例扩大的脑血管周围间隙见于任何年龄组,其中年龄〈20岁6例,20~60岁13例,〉60岁11例。结论:MRI在显示扩大的脑血管周围间隙位置形态、信号特征及强化特点均有典型表现,可以进行准确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