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丙泊酚对犬脑不同区域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2 (EAAT2)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18只健康杂种犬,雌雄不限,12~ 18个月,体重10 ~ 12 kg,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低剂量组(L组)和高剂量组(H组),每组6只.L组15 s内静脉注入丙泊酚5.5 mg/kg诱导,55 mg/(kg·h)恒速静注维持;H组15s内注入丙泊酚7.0 mg/kg诱导,70 mg/(kg·h)恒速静注维持.静注50 min时取颈内动、静脉血各2 mL后静注10% KCI注射液2 mg/kg处死L组和H组动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HPLC-UV)检测动、静脉血浆丙泊酚浓度.C组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快速静注10% KCl 2 mg/kg处死.3组均于无菌条件下解剖获取下丘脑、底丘脑、背侧丘脑、海马、脑桥、顶叶以及额叶组织,qRT-PCR方法检测脑组织EAAT2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丙泊酚静注50 min时,L组和H组丙泊酚血浆浓度(动脉-动脉,静脉-静脉比较)差异显著(P<0.01),而两组颈内动脉和静脉丙泊酚血浆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丘脑、海马和顶叶EAAT2 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L组和H组均较C组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0.05);L组和H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背侧丘脑等其他脑区EAAT2 mRNA的相对表达量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丙泊酚恒速静注50 min,犬脑摄取达到平衡状态;此时丙泊酚可显著上调下丘脑、海马和顶叶EAAT2 mRNA的表达,但不同剂量对其表达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异丙酚浅麻醉时在犬脑不同区域的摄取及分布。方法:6条成年雄犬,静脉注射异丙酚4.5mg/kg,达到有效麻醉深度后3min,取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血并断头法将犬处死,解剖犬脑,分别取额叶、顶叶、颞叶、海马、扣带回、丘脑、中脑、桥脑、小脑组织。高效液相色谱-紫外线法测定血浆浓度及组织浓度。结果:各个脑区药物浓度分布呈桥脑>中脑>丘脑>小脑>扣带回>额叶>颞叶>顶叶>海马的趋势,动脉血药浓度明显高于静脉血药浓度。结论:异丙酚浅麻醉时在犬脑不同区域分布不同,其中以脑干和丘脑最高,可能在异丙酚静脉麻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下使女性患者意识消失的丙泊酚血浆靶浓度的半数有效剂量。方法:选择100例拟行子宫和/或卵巢切除的患者,常规给予硬膜外麻醉。术前按序贯法靶控输注丙泊酚,初始血浆靶浓度为3.8μg/mL,递增(减)梯度为0.2μg/mL。以呼之不应和睫毛反射消失作为入睡指标,将患者分为入睡组51例和未睡组49例。监测患者脑电双频谱指数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硬膜外麻醉下靶控输注丙泊酚使女性患者意识消失的血浆靶浓度的半数有效剂量为3.2μg/mL。应用丙泊酚后入睡组和未入睡组的脑电双频谱指数最低值分别为(61.2±4.65)和(80.4±4.6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调节丙泊酚的血浆靶控输注浓度,将硬膜外麻醉下女性患者的镇静程度调整到最佳水平,脑电双频谱指数可以很好地反映其麻醉镇静深度。  相似文献   

4.
利多卡因在二尖瓣置换术中的脑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观察利多卡因对二尖瓣置换患者的脑氧代谢和脑乳酸产生量的影响 ,探讨利多卡因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二尖瓣膜置换手术 2 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利多卡因组。利多卡因组在麻醉后用微量泵输入利多卡因 (15 0μg/ kg· min)。α稳态处理血气 ,通过桡动脉和颈内静脉球部血液的动态血气分析及乳酸浓度测定 ,计算全身动脉及颈内静脉的血氧含量、动 -颈内静脉血氧含量差、脑氧摄取率和动 -颈内静脉血乳酸浓度差。分析 CPB时利多卡因对脑氧代谢的影响。结果 :CPB开始后 ,两组的动脉血氧含量、动 -颈内静脉血氧含量差和脑氧摄取率下降 (P<0 .0 1,P<0 .0 5 ) ,随着复温又升高。 CPB降温至 2 6℃时 ,利多卡因组的动 -颈内静脉血氧含量差、脑氧摄取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1)。两组的乳酸浓度均升高 ,降温后动 -颈内静脉血的乳酸浓度差无明显变化 (P>0 .0 5 )。停 CPB时 ,两组的动 -颈内静脉血氧含量差仍明显低于转流前水平 (P<0 .0 1)。结论 :CPB中利多卡因能降低脑氧耗 ,有利于改善大脑氧供需平衡和保护体外循环中缺血脑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效果.方法:妇科择期腹腔镜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榆注全凭静脉组麻醉(R组)50例和芬太尼加丙泊酚静吸复合麻醉组(F组)50例.R组应用TCT双通道靶控输注系统行血浆浓度靶控,以丙泊酚血浆靶浓度3.5μg/mL为目标浓度,麻醉维持期浓度不变,雷米芬太尼血浆靶浓度为2.5 ng/mL,麻醉过程中通过调节雷米芬太尼血浆靶浓度调整麻醉深度.F组诱导时静脉注射芬太尼2μg/kg,丙泊酚血浆靶浓度4.2μg/mL为目标浓度,麻醉维持期浓度不变,插管后体积分数2.0%异氟醚持续吸入,术中通过调节异氟醚吸入浓度调整麻醉深度.比较2组诱导后即刻、进镜前、苏醒后动脉压、心率,麻醉诱导、手术、苏醒及观察时间变化.结果:R组诱导后即刻、进镜时动脉压较麻醉前下降、心率减慢(P<0.05),与F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组苏醒时间、观察时间较F组短(P<0.05),2组麻醉诱导时间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简便易行,管理方便,苏醒迅速,但诱导期可出现明显的窦性心动过缓和低血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麻醉诱导时合适的脑电熵指数水平和效应部位丙泊酚靶控浓度。方法:60名择期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A组(SE55组)和B组(SE45组)。在脑电熵监测下对两组患者实施靶控输注丙泊酚进行诱导,待A组和B组患者SE值分别降至55和45后,实施气管插管。记录SE值达到目标值时效应部位丙泊酚靶控浓度和麻醉诱导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B组患者麻醉诱导后和气管插管前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明显低于A组(P<0.05)。B组患者麻醉诱导中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5)。A组患者效应部位丙泊酚靶控浓度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老年患者实施麻醉诱导时将脑电熵SE目标值设定于55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性。老年患者麻醉诱导的满意效应部位丙泊酚靶控浓度为(3.1±0.8)μg/mL。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右美托嘧啶与丙泊酚作为小儿骶管阻滞麻醉辅助用药的镇静效果,评价右美托咪啶辅助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择期行尿道成形术尿道下裂的ASAⅠ~Ⅱ级患儿6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组和丙泊酚组各30例,在骶管穿刺后10min内,右美托咪啶组静脉泵注负荷量右美托嘧啶1μg/kg,丙泊酚组静脉泵注负荷量丙泊酚2mg/kg,之后分别以0.5μg/(kg·h)、2mg/(kg·h)速率静脉泵注至手术结束前15min。记录2组麻醉前(T0)、骶管阻滞后即刻(T1)、用药后10min(T2)、用药后30min(T3)、手术结束时(T4)心率、平均动脉压,术中氯胺酮用量、术后苏醒时间,评价镇痛合适率及术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右美托咪啶组T2、T3、T4时间点心率((112.8±13.8)、(103.4±14.1)、(95.7±16.1)次/min)低于丙泊酚组((129.2±18.5)、(124.1±14.2)(109.6±15.1)次/min)(P均<0.05),平均动脉压(98.5±12.7)、(92.4±12.1)、(74.9±8.2)mm Hg)高于丙泊酚组((84.6±11.7)、(78.5±11.5)、(67.9±8.0)mm Hg)(P均<0.05),心率与平均动脉压变化较丙泊酚组平稳;右美托咪啶组术中氯胺酮用量((2.5±0.9)mg/kg)少于丙泊酚组((5.0±1.7)mg/kg),镇静合适率(93.3%)高于丙泊酚组(63.3%),右美托咪啶组术中无呼吸抑制发生,丙泊酚组术中呼吸抑制发生率为13.3%,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啶辅助骶管阻滞麻醉用于行尿道下裂手术患儿麻醉镇静效果优于丙泊酚,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Schnider模型下进行剖宫产全麻诱导时,能提供足够麻醉深度的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effect-site propofol concentration,ECe)。方法:选择72例ASAⅠ~Ⅱ级择期全麻行接受剖宫产的产妇,按照不同的丙泊酚ECe(4.0、4.5、5.0、5.5、6.0、6.5μg/mL)分为6组,每组12例。采用Schnider模型进行丙泊酚靶控输注,意识消失后1min,脑电双频指数(BIS)值60且丙泊酚达到ECe时,行气管插管。采用Probit回归分析计算产妇全麻诱导时的丙泊酚ECe50和ECe95。记录产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BIS、Apgar评分、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和分娩时间。结果:各组间产妇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产妇全麻诱导的丙泊酚ECe50和ECe95分别为5.14μg/mL(95%CI 4.90~5.38)和6.07μg/mL(95%CI 5.72~6.96)。各组间产妇MAP、HR,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脐动脉血气结果和娩出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chnider模型下产妇进行择期剖宫产全麻诱导时,丙泊酚的ECe50和ECe95分别为5.14μg/mL和6.07μg/mL。  相似文献   

9.
瑞芬太尼和异丙酚效应室靶控输注全静脉麻醉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以效应室浓度为目标,观察瑞芬太尼和异丙酚靶控输注(TCI)全静脉麻醉的临床效果,并与持续微量泵输注(恒速)方式进行比较.方法:64例内窥镜鼻窦择期手术耳鼻咽喉科患者,按输注方式不同,随机分为效应室靶控(TCI)组(n=32)和持续微量泵(恒速)组(n=32).TCI组以瑞芬太尼6 ng/mL、异丙酚3μg/mL为初始靶浓度输注,诱导完成后调整为瑞芬太尼3 ng/mL、异丙酚2.5μg/mL维持;恒速组以瑞芬太尼2μg/kg、异丙酚1.5mg/kg静推诱导,然后以瑞芬太尼0.2μg/(kg·min)、异丙酚100μg/(kg·min)为初始浓度维持.根据手术需要调节两药用量,术毕停止输注.观察两组各时点血流动力学变化、用药量、麻醉效果(诱导时间、胸壁强直、术中流泪或知晓)、麻醉恢复情况(清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前PETCO2)、拔管后不良反应和手术前后血糖、尿素氮、肌酐值.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应激和安全性指标无明显差异,均能获得较满意的麻醉效果.TCI组血流动力学变化更稳定,SBP、DBP在插管前和术中最低值上均高于恒速组(P<0.05),术中最高值则低于恒速组(P<0.05),HR在插管前高于恒速组(P<0.05).TCI组诱导时间、清醒时间、拔管时间短于恒速组(P<0.05或0.01);瑞芬太尼和异丙酚用药量低于恒速组(P<O.05或0.01).同时,恒速组出现1例术中知晓.结论:瑞芬太尼和异丙酚效应室靶控输注应用于全静脉麻醉更方便、有效、安全、节约,而且无毒、无污染及并发症少,是一种较理想的全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监测吸毒患者无痛人工流产(人流)术中的脑电双频指数(BIS )寻找适合吸毒患者的丙泊酚用量。【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至2013年在本院行无痛人流术的20例吸毒患者为试验组,并随机选取20例行无痛人流术非吸毒患者为对照组。术前查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均为阳性;B超确诊宫内妊娠。禁食禁饮4~6 h。入室后取截石位,两组患者均连接BIS监测仪于正确的位置,并连接丙泊酚TCI泵,起始血浆靶控浓度均为4μg/mL ,根据BIS值和血流动力学以及患者体动,以每次0.3~0.5μg/mL调整靶控浓度。待BIS维持在45~60之间,睫毛反射消失/钳夹宫口无体动,开始手术。并记录麻醉前(T0)、睫毛反射消失/钳夹宫口无体动(T1)、扩开宫口后开始清宫(T2)、术毕(T3)、麻醉苏醒时(T4)的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BIS。术后查看丙泊酚 TCI泵,记录患者丙泊酚的总用量以及维持血浆靶控浓度。记录体动例数、呼吸抑制例数、手术时间以及苏醒时间。【结果】在相同的BIS值麻醉深度下,试验组的丙泊酚的用量为(179±51)mg明显大于对照组(124±27)mg ;而苏醒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3.2±2.1vs4.3±1.9,P <0.05),两组手术时间、患者体动次数、呼吸抑制例数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结论】单纯丙泊酚麻醉无痛人流术中,吸毒患者术中维持血浆靶控浓度约为(6.8±1.4)μg/mL。丙泊酚的用量显著大于非吸毒患者,而苏醒时间明显短于非吸毒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对全身麻醉妇科腹腔镜手术过程中患者的脑氧代谢和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身麻醉下行妇科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40例,ASA分级Ⅰ级,年龄35~50岁,体质量指数(BMI)20~30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D组在麻醉诱导前给予右美托咪啶0.5μg/kg,10 min内泵完,后以0.5μg/(kg·h)维持量泵至手术结束。相同的时间内,对照组给予等量等速氯化钠注射液,操作同右美托咪啶组。于麻醉诱导前(T0)、气腹前(T1)、气腹部后30 min(T2)、气腹后60 min(T3)抽取颈内静脉球部血和桡动脉血做血气分析。比较不同时段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颈内静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jv CO2)、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分压(Pjv O2)、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 O2)、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含量(Cjv O2)、脑动-静脉血氧含量差(Ca-jv DO2)、脑氧耗量(CMRO2)的变化。结果与麻醉前比较,C组气腹前Pjv CO2、Sjv O2、Pjv O2、Cjv O2和Ca-jv DO2等指标变化不明显(P0.05),Pa CO2较麻醉前显著降低(P0.05);气腹后各时间段Pa CO2、Pjv O2、Pjv CO2、Sjv O2、Cjv O2、Ca-jv DO2和CMRO2较气腹前有明显变化(P0.05);其中气腹后30、60 min,Ca-jv DO2、CMRO2较气腹前显著减少(P0.01),Sjv O2、Pjv O2较气腹前显著增加(P0.01)。D组气腹后各时间段与C组相比,Sjv O2和Pjv O2均增加(P0.05),Ca-jv DO2、CMRO2降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可以降低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脑氧代谢。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氟比洛芬酯(凯纷)预处理在靶控输注(TCI)丙泊酚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手术麻醉中的临床效应。方法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30例)和对照组(C组,20例)。D组按0.5μg/kg右美托咪定+凯纷50 mg稀释成20 ml泵注10 min,C组单纯给凯纷50 mg稀释成20 ml泵注10 min。靶控输注丙泊酚以3.5μg/ml的浓度开始诱导,以0.3μg/ml递增,直到脑电双频指数(BIS)达60以下。插镜完成后降低丙泊酚TCI浓度0.5μg/ml维持麻醉,术中当BIS<40时,则递减丙泊酚浓度0.3μg/ml,维持BIS值40~60,直至退镜停止丙泊酚注射。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诱导后、术中及苏醒后的Sp O2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D组经预处理后(T1)比C组HR明显减慢[(77.9±13.6)次/min vs.(86.8±9.2)次/min,P=0.03],丙泊酚诱导最高靶浓度及丙泊酚诱导剂量,在D组小于C组[(3.93±0.43)μg/ml vs.(4.35±0.59)μg/ml,P=0.014;(11.20±2.54)ml vs.(14.01±4.10)ml,P=0.027],两组手术时间及丙泊酚手术总用量无明显差别,两组术中各时点血压无统计学差异,患者苏醒(OAA/S≥4分)时的BIS值D组高于C组,而时间长于C组[74.09±9.96 vs.66.67±6.67,P=0.011;(14.29±7.69)min vs.(9.10±2.95)min,P=0.018]。结论右美托咪定、凯纷预处理后丙泊酚靶控输注给药,能很好完成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患者的麻醉,丙泊酚诱导剂量更小。全部患者无呼吸抑制,循环功能稳定。但BIS<60作为插镜指标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颈内动-静脉血气分析、算出脑氧摄取率,并探讨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及脑氧摄取率与颅脑损伤预后的关系.方法 泰州市人民医院ICU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0例,在经过紧急处理如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供氧、维持循环稳定,以及及时的开颅手术治疗后24 h抽取颈内动-静脉血进行血气分析.选轻度颅脑损伤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分析指标有颈内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氧分压(PaO2),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氧分压(PjvO2),颈内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颈内静脉二氧化碳分压(PjvCO2)、颈内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差(Sa-jvO2)=SaO2-SjvO2、颈内动-静脉氧分压差(Pa-jvO2)、颈内动-静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a-jvCO2)、颈内动脉血氧含量(CaO2)、颈内静脉血氧含量(CjvO2)、颈内动-静脉血氧含量差(Ca-jvO2)=CaO2-CjvO2,脑氧摄取率(%)CEO2=Ca-ivO2/CaO2.结果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较轻度颅脑损伤患者颈内静脉血气分析中SivO2,PjvO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Sa-jvO2,Pa-jvO2,Ca-jvO2,CEO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jvO2与CEO2联合分析能科学地表示脑组织摄氧量或耗氧量,能较好地反映颅脑损伤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啶与丙泊酚用于神经外科运动功能区手术术中唤醒期的效果,评价右美托咪啶在术中唤醒中的效果。方法:16例拟行大脑功能区手术的患者,术中需唤醒以确定大脑皮层功能区位置,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组(A组)和丙泊酚组(B组),两组均以丙泊酚、瑞芬太尼TCI全麻诱导,行气管内插管。调整丙泊酚血浆TCI浓度,维持麻醉深度级别Narcotrend Stage(NTS)D2~E1,根据手术操作需要调整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2~6 ng/mL。取出颅骨后,A组停止输注丙泊酚,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负荷量0.8μg/kg,15 min匀速静注。继以0.3μg/(kg.h)持续静脉输注,瑞芬太尼输注根据手术操作需要在2~6 ng/mL之间调整。A组准备唤醒时调整右美托咪啶输注速率为0.1μg/(kg.h),调整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1~1.5 ng/mL。B组准备唤醒时调整丙泊酚血浆靶浓度在1~1.5μg之间,调整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在1~1.5 ng/mL之间,直至NTS上升至B0~B2之间,行术中唤醒,唤醒期观察指标:唤醒时间、每分钟呛咳次数和体动次数、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唤醒期间指令反应情况。在清醒状态下通过皮质诱发电位监测及电刺激进行脑功能区定位和病灶切除,然后再次实施全麻至手术结束。结果:唤醒时间A组显著长于B组,每分钟呛咳次数和体动次数A组显著少于B组;唤醒期间A组SBP、MAP、HR均低于B组;唤醒期间指令反应情况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运动功能区神经外科手术术中唤醒期间,右美托咪啶在唤醒时间方面长于丙泊酚,不良反应的发生上少于丙泊酚,循环系统稳定性方面优于丙泊酚,对指令的反应情况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靶控效应室浓度输注用于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 择期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患者共4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n=20)与芬太尼组(F组,n=20),R组采用静注咪达唑仑50μg/kg,维库溴铵0.15 mg/kg,丙泊酚1.5~2 mg/kg,瑞芬太尼则以4.0 ng/mL为效应室浓度静脉输注;F组则以咪达唑仑50μg/kg,芬太尼5μg/kg,维库溴铵0.15mg/kg,丙泊酚1.5~2mg/kg,进行麻醉诱导.两组均吸入1.5%异氟醚维持麻醉深度,R组于手术结束撤除支撑喉镜时停止静脉输注.记录诱导前、气管插管前、置入支撑喉镜时3个时点的脉搏,平均动脉压(MAP)及手术进行期间患者的体动反应.记录麻醉诱导至意识丧失时间、呼唤患者睁眼时间.结果 R组患者呼唤睁眼时间短于F组(P<0.01).与术前相比,R组MAP下降幅度明显大于F组(P<0.05).而置入支撑喉镜时,F组心率变化幅度与R组相比差异存在显著性,明显高于R组(P<0.05).结论 瑞芬太尼靶控效应室浓度输注用于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是一种可靠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指导下,根据舒芬太尼不同效应室靶浓度,探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应用时的协同作用特点及舒芬太尼和芬太尼的效价关系。方法择期全身麻醉手术女性患者60例,ASAⅠ或Ⅱ级,30~50岁,50~70kg,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分别静脉输注舒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0.3ng/ml(S1组),舒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0.5ng/ml(S2组),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3ng/ml(F组),当各组患者效应室药物浓度与血浆药物浓度平衡时,丙泊酚血浆靶浓度按序贯法输注,观察记录各组患者意识消失时的丙泊酚血浆药物浓度及BIS值。利用回归分析方法计算出不同靶浓度舒芬太尼和芬太尼使患者意识消失的丙泊酚EC50。调节丙泊酚靶浓度持续输注,待所有患者BIS值降至60后给予维库溴铵0.12mg/kg,1min后行气管插管。分别记录各组患者入室时(基础值)、芬太尼类药物效应室药物浓度与血浆药物浓度平衡时、丙泊酚达到预定血浆药物浓度时、气管插管后即刻各时点心率(HR)、血压(BP)、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BIS。结果舒芬太尼靶浓度0.3ng/ml诱导时,丙泊酚意识消失EC50是4.13μg/ml,95%置信区间是3.95~4.32μg/ml;舒芬太尼靶浓度0.5ng/ml诱导时,丙泊酚意识消失EC50是3.58μg/ml,95%置信区间是3.39~3.76μg/ml。结论随着舒芬太尼靶浓度增加丙泊酚意识消失EC50下降,舒芬太尼和丙泊酚有更强的协同作用,舒芬太尼和芬太尼的效价比随刺激强度而变化,范围在(6~10)∶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靶控输注丙泊酚在维、汉族中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维吾尔族和汉族将择期行全麻的ASA Ⅰ~Ⅱ级患者各60例,两组均根据设定的BIS值(BIS值为50)调整丙泊酚血浆靶浓度,比较两组静注丙泊酚达到设定的BIS值时(T1)、气管插管即刻(T2)、插管后5 min(T3)时的丙泊酚血浆靶浓度及全麻诱导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A组T1时的丙泊酚血浆靶浓度(5.27±1.02)μg/mL与B组(6.61±1.30)μ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不良事件发生率与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呛咳、呼吸肌强直、心动过速、高血压、低血压不良事件发生率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汉族全麻诱导时达到设定的BIS时丙泊酚的血浆靶浓度和诱导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有差异,为指导临床工作中维、汉两族患者全麻诱导时丙泊酚的用量及预防全麻诱导时不良事件的发生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建学 《临床医学》2008,28(12):65-66
目的临床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流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60例早期妊娠孕妇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丙泊酚组(D组):丙泊酚2.5 mg/kg,缓慢静脉注射。丙泊酚加瑞芬太尼组(R组):静脉注射瑞芬太尼1.0μg/kg,丙泊酚1.0 mg/kg,再静脉泵入瑞芬太尼0.1μg/(kg.min)。必要时追加0.5 mg/kg。结果两组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R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D组,体动反应、术中SpO2下降、低血压的发生均少于D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与丙泊酚配伍,用于无痛人流的麻醉是一种理想的麻醉方法,能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艾司洛尔对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丙泊酚用量的影响。方法:40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艾司洛尔组(E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E组麻醉诱导前15min时,静脉注入艾司洛尔0.5mg/kg,随后以50μg/(kg·min)持续静脉输注直至手术结束;C组以等量的0.9%氯化钠液代替。采用芬太尼(3μg/kg)、丙泊酚(Ce=3μg/mL)及罗库溴铵(0.8mg/kg)诱导插管,术中调整丙泊酚预期血浆浓度Cp值,使得脑双频指数(BIS)波动于40-55。分别记录手术期间丙泊酚用量和苏醒时间,以及麻醉诱导前15min(艾司洛尔给药前,T0)、麻醉诱导前(T1)、插管前(T2)、插管后1min(T3)、气腹后30min(T4)、手术结束时(T5)、拔管后1min(T6)各时点的收缩压(SBP)、心率(HR)和脑双频指数(BIS)值。结果:E组手术期间丙泊酚用量(78.4±11.2μg/(kg·min)少于C组用量(89.3±15.2μg/kg/min),P〈0.05;E组苏醒时间(10.4±2.5min)短于C组(12.1±2.7min),P〈0.05。插管后1min(T3),C组SBP、HR和BIS均高于E组(P〈0.05)。而T4、T5、T6时点,C组HR均高于E组(P〈0.05)。结论:围术期小剂量艾司洛尔持续输注可减少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丙泊酚的用量,且使麻醉诱导和苏醒平稳、迅速。  相似文献   

20.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及生长激素与胎儿体重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淑琴  刘荷一  刘玉彩 《新医学》2005,36(3):161-162
目的:了解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及生长激素与胎儿出生时体重的关系.方法:对妊娠足月健康产妇71例所分娩的胎儿按其体重不同分为3组,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胎儿脐静脉血清IGF-1与生长激素浓度.结果:脐静脉血清IGF-1浓度分别为大体重组195~637(中位数416)μg/L,中体重组169~285(中位数227)μg/L,小体重组159~209(中位数184)μg/L.大体重组脐静脉血清IGF-1浓度高于中体重组和小体重组(分别为P<0.05,P<0.01),中体重组的哜静脉血清IGF-1又高于小体重组(P<0.05).脐静脉血清生长激素浓度:大体重组(36±13)μg/L,中体重纽(27±6)μg/L,小体重纽(20±10)μg/L.大体重纽脐静脉血清生长激素浓度高于中体重组和小体重组(分别为P<0.05,P<0.01),中体重组的脐静脉血清生长激素又高于小体重组(P<0.05).结论:胎儿出生时的体重与IGF-1和生长激素有一定关系,IGF-1与生长激素是胎儿在母亲子宫体内生长发育中的重要激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