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治疗老年闭塞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效果。方法老年闭塞性脑血管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搭桥组)和颞肌、颞浅动脉贴敷术(贴敷组)。术后随访3个月、1年。术后复查测定脑血流改变,评价脑血流动力学状态的改善情况,记录患者神经影像学结果,并根据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有效和无效的判定,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搭桥组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显著升高,血流阻力降低;搭桥组术后1年造影与术后3个月造影比较,颞浅动脉随时间推移出现逐渐增粗的现象,且颅内显影血管亦明显增粗、增多;搭桥组有效率明显高于贴敷组,无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贴敷组(P<0.05)。结论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较好,可显著改善脑部血流,不良并发症较少,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王明盛  金保哲 《山东医药》2012,52(45):48-49
目的 探讨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5例,CT或MRI检查显示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18例,顶枕交界区皮质小面积脑梗死5例,无异常发现12例.均采用颞浅动脉—桡动脉—MCA搭桥术.结果 患者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无发生手术死亡、颅内感染及脑脊液漏者.全脑血管造影证实吻合口通畅31例(占88.57%),其血流量增加,经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MCA)皮层支显影良好;17例肌力恢复正常,能进行简单的语言交流;4例术后3个月出现1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但发作持续时间缩短.术后随访3 ~12个月,患者疗效均稳定.结论 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外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收集脑梗死及短暂性缺血发作(TIA)患者158例,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分布及程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结果(1)本组中51例存在颅外血管狭窄(颈动脉颅外段36例,椎动脉起始部15例);78例存在颅内动脉狭窄(狭窄动脉共181条,其中大脑中动脉81条、椎动脉远端及基底动脉48条、大脑前动脉22条、大脑后动脉21条、颈内动脉虹吸段9条)。(2)116例患者的颅外血管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共374个斑块形成(稳定斑块212个,不稳定斑块162个)。结论颅外动脉狭窄以颈动脉发生率最高;颅内动脉狭窄以大脑中动脉发生率最高;颅内外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颅内外血管架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的再评价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 对颅内外血管架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进行再评价。 方法 对30例经正规内科治疗后仍有颈内动脉系统缺血症状的患者,进行了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并对术后患者的脑血流改善情况及临床情况进行了分析。 结果 术前患者均为一过性缺血发作神经性缺损(TIA),可逆性缺血性神经障碍(RIND)和不典型脑缺血症状,术前CT,MRI检查无大面积脑梗死,SPECT·rCBF均有脑血流减低区。术后血管造影显示吻合口通畅率为86.7%,术后局部脑血流改善率为70%,随访仅发现2例患者有2次TIA,无完全性卒中发生,术前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的8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结论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可预防颈内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障碍性脑缺血发展成完全性卒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颅内外大动脉狭窄致内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进行扩容治疗,提高患者平均动脉压,观察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入选43例大动脉狭窄所致内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应用药物升高平均动脉血压,按升高平均动脉压幅度的不同,设立两组,A组:平均动脉压升高10%~15%;B组:平均动脉压升高15%以上。行MRA检查观察大血管狭窄状况,按狭窄责任大血管部位的不同,设立颈内动脉狭窄组及大脑中动脉狭窄组两个亚组。通过TCD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责任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改变,评估患者升压治疗前后血压变化与血流动力学之间的关系。结果 B组患者患侧大脑中动脉TCD测定脑血流速上升值较A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容升压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分水岭脑梗死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治疗应用及CT脑灌注成像对术前、术后脑血流量及手术效果的评价。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3年6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进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的18例患者,脑血管造影或CT脑血管成像提示单侧血管闭塞或严重狭窄;术前行脑CT灌注成像,通过评估感兴趣区内相关指标,明确是否存在血流动力学改变。对脑血流动力学结果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按照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选取患者进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术后复查脑血管造影或CT血管成像以及CT灌注成像,通过测量术后相关指标,与术前进行比较,评估手术患者的血管吻合口状况及血流动力学情况。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状况。所有收集的数据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18例搭桥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CT灌注成像显示患侧脑血流量明显较术前升高(t=-6.443,P0.05),平均通过时间明显减少(t=6.270,P0.05),峰值时间也减少(t=3.574,P0.05)。术后12周随访NIHSS评分较术前下降(t=3.310,P0.05),神经功能症状有明显缓解。结论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通过增加手术侧的脑血流量,可以在短期内缓解缺血区域的脑血流量,对于存在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血管闭塞性疾病患者的神经功能症状有改善。CT灌注成像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术前评估及术后评价方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部位和年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存在脑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44例,按年龄分为青年组(18~44岁,12例)、中年组(45~59岁,45例)和老年组(≥60岁,87例)。通过CT血管造影检查,对脑动脉不同狭窄部位及年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44例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中,共检测到病变血管414支,单支性血管狭窄24例(16.7%),多发性狭窄120例(83.3%,P<0.01)。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和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颅外动脉(60.4%vs 31.3%vs8.3%,P<0.01)。颅内、外动脉病变好发部位依次为:大脑中动脉和椎动脉颅外段。单纯前循环狭窄和前后循环均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后循环狭窄(35.4%vs 41.7%vs 22.9%,P<0.05,P<0.01)。青年组和中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老年组(83.3%vs 75.6%vs 49.4%,P<0.05)。老年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年组(12.6%vs 2.2%,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以多发性为主;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脑动脉狭窄分布有随年龄变化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中的应用价值,以丰富临床诊治经验。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TCD检查,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甘露醇联合地塞米松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9%,高于对照组的74.5%(χ2=5.153,P=0.023)。两组患者治疗前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共出现8例轻微恶心呕吐,7例皮疹,均经对症治疗后消失。结论TCD在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行性较好;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甘露醇和地塞米松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疗效确切,有助于改善患者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9.
脑血管重建术是指采用手术方法重新建立脑的侧支循环通路,包括颅内-颅外动脉搭桥术等直接血管吻合技术,或头皮动脉-硬脑膜动脉-颞肌-脑皮质血管粘连成形术等间接建立脑血流等方法。颅内-外动脉搭桥术作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已被证实。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共进行颅内-  相似文献   

1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失语、瘫痪或感觉障碍为特点。颅内-外动脉搭桥术作为缺血性卒中的一种治疗方法,其治疗意义已被公认。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手术种类很多,最简便和最常用的是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吻合术(STA-MCA)。我院自2010年5月至2011年12月进行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对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预防卒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于2000年10月—2009年10月间因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行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2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患者术后的血管造影、临床症状等资料及氙CT检测脑血流的改善情况。结果①217例患者平均年龄(42±13)岁,其中男131例(60.4%),女86例(39.6%)。所有患者术前6个月内均存在脑缺血症状,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17例(53.9%)、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37例(17.1%)、完全性卒中63例(29.0%)。所有患者术前接受血流动力学评价,显示受累血管区局部脑血流量降低。②术前血管造影显示,烟雾病62例(28.6%),一侧颈动脉闭塞72例(33.2%),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57例(26.3%),介入治疗困难的颈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患者26例(12.0%)。③术后脑血管造影显示,388个吻合口中,380个通畅,通畅率为98.0%(380/388)。围手术期9例(4.1%)患者出现颅内血肿,1例(0.5%)因颅内血肿引发脑疝死亡。④217例患者中,10例患者失访,失访率4.6%。其中172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8±18)个月,81例患者于手术后1年临床症状完全消失。⑤共50例患者术后1个月接受氙CT定量检测脑血流,显示患侧局部脑血流量较术前明显改善(t=3.312,P〈0.05)。结论通过对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后的中长期临床随访,显示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对血流动力学性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改良颅内外血管吻合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方法 对5例颈动脉闭塞患者行改良颅内外血管吻合术,分析术前、术后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临床症状,并进行7-12个月的随访。结果 5例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在随访期间无卒中发生,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行局部脑血流量(rCBF)测定,显示脑血流量较术前有所增加。结论 颅内外血管吻合术可有效地改善脑局部血流动力学状况及临床症状,预防完全性卒中的发生,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3.
对于颅外-颅内动脉旁路术(EIAB)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目前尚未达成共识。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病理生理学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脑血流动力学状态改变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文章从脑血流动力学角度阐述了EIAB的临床意义,着重介绍了其术前评价、手术方式和疗效判定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运用灌注磁共振技术评价颈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的3种外科治疗方法的疗效和预后。方法2003年3月至2004年5月,对32例颈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的患者进行外科治疗,其中颈内动脉内膜切除2例,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血管吻合术13例,以及支架血管成形术17例。运用灌注磁共振技术对颈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的外科治疗进行比较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局部脑血流量没有显著性降低,但存在灌注明显延迟。术后与术前对比显示,所有患者灌注延迟的区域明显减少,其中分水岭区恢复正常,但大脑中动脉分布区仍存在灌注延迟。结论通过灌注磁共振技术,可以客观、准确地评价3种外科治疗方法前、后单侧前循环供血动脉狭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  相似文献   

15.
血压水平对脑血管和颈部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测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超声技术,探讨不同血压水平对脑血管和颈部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测指标的影响.方法 对225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血压患者,根据血压控制水平分为轻度高血压组(n=30)、中度高血压组(n=61)和重度高血压组(n=129).选择同期检测的无高血糖、高血脂及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且血压正常的患者94例作为对照组.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以及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的变化特征.采用颈部B超检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以及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 (1)各高血压组24 h动态血压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增高(P<0.05).(2)各高血压组脑部血管的平均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高血压组之间比较,随着血压水平的增加,脑部血管的平均血流速度降低,搏动指数增大(P<0.05).(3)各高血压组颈部血管的平均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高血压组之间比较,随着血压水平的增加,颈部血管的平均血流速度降低,搏动指数增大.结论 血压水平对脑部和颈部血管血液动力学均有影响,随着血压水平的增高,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异常程度呈现渐进加重的趋势.从脑血管和颈部血管的血液动力学角度看,理想的血压水平应不超过140/90 mmHg.经颅多普勒超声结合颈动脉超声可对高血压痛患者颅内外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进行客观评价,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0例为观察组,无缺血性脑血管病者3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比较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和颈动脉狭窄率.结果 观察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100.0%,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60.0%;对照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16.7%,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10.0%;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及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血管彩超检查可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时了解颈动脉血管狭窄,对预防或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An attempt was made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erioperative stroke by detecting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with preoperative head and neck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and by selecting the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technique. This strategy was used in 268 patients with ischemic heart disease who had undergone both head and neck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before elective coronary artery bypass in our hospital between May 1997 and April 2001. In patients with significant stenosis or obstruction detected by head and neck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the findings were evaluated and cerebral blood flow was examined using brain 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In those with a high risk of cerebrovascular ischemia,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was performed to maintain cerebral blood flow. No stroke occurred during surgery, and hemodynamic cerebrovascular ischemia was prevented in all 268 patients. Postoperative stroke occurred in 3 patients (1.1%), but the incidence of perioperative stroke was reduced.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征   总被引:102,自引:4,他引:102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方法 选择连续行主动脉弓 +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成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196例 ,将其中 171例存在脑动脉狭窄的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 (18~4 4岁 )、中年组 (45~ 5 9岁 )及老年组 (≥ 6 0岁 ) ,分析脑动脉狭窄随年龄变化的分布规律。结果  171例脑动脉狭窄的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 (80 .7% )明显高于颅外动脉 (5 6 .1% )。青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较高 ,主要发生在大脑中动脉。中年组及老年组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的比例较高。颅外动脉病变数目随年龄不断增加(P <0 .0 0 1)。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颅外。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有年龄特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