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脑梗死病例临床少见且临床表现比较复杂,现将我科近5年来收治的经CT、MRI证实的14例小脑梗死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4例中,男性9例,女性5例。年龄34~74岁,平均58-3岁,50岁以上者11例,占78-5%。有高血压病史者6例,有TIA发作史2例,有冠心病史1例,有风心病史1例,有甲亢史1例。1.2 临床表现急性起病13例,亚急性起病1例,本组常见症状及体征为眩晕、恶心呕吐、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头痛、眼震等,见附表。附表 14例小脑梗死的主要症状及体征例数例数眩晕10…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RI对小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小脑梗死MRI图像资料.结果:MRI不同程度显示了小脑梗死的影像学改变,各有其特点,且与病程长短病灶大小有关.MRI检查,直接确诊23例为小脑梗死,1例误诊为小脑胶质瘤,准确率达95.8%.梗死部位小脑上动脉(SCA)54.2%和小脑后下动脉(PICA)37.5%明显多于小脑前下动脉(AICA)8.3%.结论:MRI的影像学诊断准确,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23例小脑梗塞,临床表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步态不稳定及共济失调,常伴长束征,从其病因,发病部位及上述临床表现进行探讨,对患者头颅CT,MRI分析比较,认为MRI对该病例的诊断率较高,发现高血压,高脂血症与本病有密切关系,对早期有意识障碍者应高度重视,及时预防与治疗,提高其存活率。  相似文献   

4.
王嗣华 《中外医疗》2014,(33):191-192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4年2月该院收治的42例脑梗死样病变的患者,分别采用CT检查和核磁共振成像仪检查的两组数据进行对照分析。结果42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出血性脑梗死患者23例,CT检查出16例(漏诊7例),采用核磁共振成像仪检查出20例(漏诊3例),检出率分别为69.56%,86.96%;原发性脑出血患者19例,CT检查出10例(漏9例),采用核磁共振成像仪检查出17例(漏诊2例),检出率分别为52.63%,89.47%。把两组(对照组和检查组)数据检出率(例)的结果进行对照比较,用χ2检验χ2为5.325,P=0.031,可见诊断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对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很高,它可以根据病人的情况分辨出梗死区域,有效避免了漏诊、误诊的情况,为临床诊断、治疗节省了时间,具有很大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6.
小脑梗死的CT和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兴龙  王曼玲 《四川医学》2003,24(12):1308-1309
目的 分析小脑梗死CT和MRI表现,探讨CT和MRI对小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8例小脑梗死的CT和MRI图像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CT和MRI不同程度显示了小脑梗死的影像学改变,各有其特点。且与病程长短和病灶大小有关。结论 MRI的影像学价值较CT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7.
小脑梗塞的临床CT与MRI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小脑梗塞的临床表现与CT、MRI间的相关性以及CT、MRI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20例经CT、MRI证实的小脑梗塞,从其病因、临床特点、CT、MRI有无特征性改变、临床分型及治疗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高血压动脉硬化是小脑梗搴主要原因。MRI对小脑梗塞的诊断明显优于CT。结论 轻症小脑梗塞预后较好;对重症小脑梗塞,应加强脱水降颅压,必要时应尽早手术减压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应用核磁共振成像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6月21日~2017年5月19日我院7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诊断方式的不同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CT检查,观察组予以核磁共振成像。观察诊断准确性及诊断特征。结果观察组诊断准确概率(94.29%)显然高于对照组(P0.05)。在图像表现方面,可见斑片状或者大片状信号(长T1长T2),T1WI序列斑点状、类圆形等低信号区,高信号区表云雾状,边界清晰;T2WI序列可见内信号不均匀(大片状高信号区);增强扫描表现为地图样、花边状强化(11.43%),脑回样强化(2.86%);出血信号以低信号或等信号为主;额叶、颞叶、顶叶、颞及顶叶、小脑半球和颞、枕及顶叶概率分别为28.57%、14.29%、20.00%、11.43%、8.57%、17.14%;在梗死类型方面,脑深部血肿)、不规则出血、梗死区外周出血、混合型分别为11.43%、57.14%、20.00%、11.43%。结论针对出血性脑梗死患者,采取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临床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小脑梗死的C T诊断水平。方法:对经确诊的96例小脑梗死C T 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 T检查96例,确诊70例,M RI检查26例,确诊26例。小脑半球梗死46例,小脑半球伴蚓部梗死21例,小脑半球伴脑干梗死12例,小脑扁桃体梗死9例,扁桃体伴蚓部梗死8例。内科保守治疗89例,外科治疗7例。治愈56例,好转32例,死亡8例。结论:小脑梗死主要原因是高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表现主要为眩晕与共济失调,影像学检查可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头部CT常为重要检查手段,以发病后48~72h检查或复查较佳,后颅窝薄层扫描更利于观察,有条件者应尽早做M RI检查。只有及早检出病灶,对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都具有较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核磁共振与诱发电位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李润今,钱志敏(内蒙古自治区医院)多发性硬化(MS)是中枢神经系统(CNS)的炎性脱髓鞘疾病。其诊断除了临床表现和结合病史外,磁共振成像(MRI)和诱发电位对MS的诊断帮助较大,现就两种方法对MS的诊断介绍如下。1...  相似文献   

12.
核磁共振波谱技术诊断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低磁场质子核磁共振波谱仪,采用双重抑制法,冷冻干燥法及预饱和法抑制血液样品质子NMR谱中的水峰,分别测量和比较甲基,次甲基的平均线宽及其两者的平均线宽。通过NMR检测236份临床血标本发现,恶性肿瘤患者血的甲基和次甲基峰明显窄于正常人和良性肿瘤患者,其平均线宽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检测准确率均达85%以上,此法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恶性肿瘤的检测方法并可用以监测癌症患者的治疗过程。  相似文献   

13.
小脑梗死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脑梗死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7年12月经磁共振成像(MRI)证实的小脑梗死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小脑由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小脑梗死发生率不高,其症状各异,缺乏特异性,头颅CT未发现异常者行头颅MRI检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助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防止并发症,从而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结论:小脑梗死表现各异,头颅MRI检查早应用,早诊断,早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4.
颈椎病的核磁共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60例经临床诊断为颈椎病的MRI表现,并与颈椎平片、CT及CTM比较,MRI有如下优点:1.能清晰显示椎间盘的变性及突出情况;2.能明确显示蛛网膜下腔与脊贿受压的原因、方位、范围及程度;3.能清楚显示脊髓组织的变化,如水肿、软化灶、囊性变及陈旧出血等。  相似文献   

15.
小脑梗死的MRI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小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与MRI之间的相关性,探讨MRI对小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MRI证实的小脑梗死,从其病因、临床特点、MRI改变及治疗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高血压动脉硬化是小脑梗死的主要原因。病变部位以小脑半球最为多见,梗死灶以直径<3cm者为主。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较多无小脑定位体征。结论无定位体征的小脑梗死发病率高,MRI对小脑梗死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小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临床诊断较为困难,以往多为手术或尸检报告.由于 CT 或 MR 的应用,临床医生对小脑梗死的认识逐渐深化,本文统计了我院自1997年以来经 CT 或 MR 确诊的小脑梗死,综合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小脑梗死的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若不及时作CT、MRI检查,常有误诊,有必要对临床特点进行探讨,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脊髓纵裂的核磁共振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弘  车素华 《医学争鸣》1997,18(2):189-190
脊髓纵裂的核磁共振诊断印弘车素华尤志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放射科西安710033)关键词脊髓纵裂核磁共振诊断中图号R44脊髓纵裂是一种少见的脊髓背侧复合畸形,常与其它椎管闭合不全畸形合并发生.X线平片及CT检查对脊髓纵裂的诊断较为困难,而核磁共振(...  相似文献   

19.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脑梗死,尤其是对超早期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高度怀疑脑梗死的患者,分别做头CT、MRI、DWI检查,根据发病时间分3组进行比较,并比较发病<12小时和12~24小时两组DWI阳性病例弥散系数(ADC)。结果6小时之内的DWI检查阳性率为66.7%,发病6~12小时阳性率为73.1%,其中,脑干、小脑梗死7例中DWI检查阳性的4例,阳性率为59.1%,发病12~24小时阳性率为100%。从12小时以内与12~24小时两组脑梗死DWI阳性病例弥散系数(ADC)的比较看出<12小时组与12~24小时组首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计算结果显示两组方差齐。两组间ADC值有显著性差异,12~24小时组与<12小时组比较ADC值降低更为明显。结论DWI扫描可以明确的诊断早期脑梗死,尤其对脑干和小脑的早期梗死诊断更有临床价值,能正确的指导临床治疗及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20.
祝玉芬 《医学综述》1999,5(1):46-47
<正>脑梗死通常指颅内动脉闭塞使供血区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凝固性坏死,在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后,将被液化而成空腔。CT表现为局部低密度,MRI呈长T1和长T2信号。若缺血时间短或中等程度缺血,动脉阻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