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5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住院期间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分析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50例AMI患者住院期间Q-Td动态变化揭示了Q-T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密切关系,38例急性心肌梗死Q-Td及Q-Tcd入院时较出院有非常明显延长(P<0.05)。结论Q-Td可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项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Q-T间期离散度对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的预测价值.方法:对58例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者与存活者之间的Q-T间期离散度(Q-Td)Q-Tc离散度(Q-Tcd)进行研究对比.结果:心力衰竭患者猝死者与存活者Q-Td Q-Tcd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结论:Q-Td对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中Q-T间期离散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3例AMI患者的Q-T离散度(Q-Td)、Q-Tc离散度(Q-Tcd)与正常人群组、未发生过AMI的冠心病组和AMI死亡组的Q-Td、Q-Tcd进行研究对比。结果:AMI与正常人群组、未发生过AMI的冠心病组、AMI死亡组的Q-Td、Q-Tcd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其差异性对判定AMI的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前后Q-T间期离散度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患者血液透析前后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及与其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采用同步体表12导联心电图机、测量标准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选用QRS波群和T波振幅较高的导联、同一导联测量3个Q-T间期,取其平均值,每个患者测量导联不少于6个,计算Q-Td及Q-Tcd。结果:14例透析前Q-Td、Q-Tcd在正常范围内的血透患者透析后Q-Td、Q-Tcd变化较透析前略有增加,但透析前后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对于18例透析前Q-Td.Q-Tcd就已延长,透析结束后,除3例缩小外,其余15例均明显延长,前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Q-Td、Q-Tcd正常组透析过程及透析后,出现心律失常概率明显低于透析前Q-T间期延长组病人,测定透析前后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可以预测心律失常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从而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Q-T离散度(Q-Td)及其心率校正值(Q-Tcd)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心电学参数,与心室肌复极的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的程度有关。分析了贵阳医学院附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1例及非心肌梗死患者40例Q-Td及Q-Tcd的变化,并与40例健康成人作对照,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Q-Td)昼夜变异性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72h做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检查,5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作对照组,测量每小时的Q-Td,将8:00~20:00定义为日间,0:00~次日5:00为夜间,按心率校正公式计算出日间和夜间的Q-Tcd。结果急性心肌梗死(观察组)患者Q-Tcd呈日间(昼)高,夜间(夜)低,昼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昼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昼Q-Tcd观察组亦大于对照组(P<0.05),夜Q-Tcd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存在昼夜变异性,日间Q-Td高于夜间,值得临床医师重视。  相似文献   

7.
健康青年Q-T离散度与P波离散度测定的正常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健康青年Q-Td(Q-T间期离散度)、J-Td(J-T间期离散度)及Pd(P波离散度)的正常值及正常变异的心电图检出率,为完善心电图数据库提供信息.方法对548例19~37岁健康青年进行常规12导联ECG检查,测量计算得到Q-Td、Q-Tcd、J-Td及Pd,并统计TⅢ>TⅠ综合征、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检出率.结果健康青年Q-Td为28.14±15.81,Q-Tcd为30.01±14.54,J-Td为23.91±13.83,男性长于女性,性别差异有显著性(P<0.05);Pd为29.96±13.99性别差异无显著性(P>0.05).Q-Td与J-Td有良好的相关性(P<0.01).结论健康青年Q-Td及Q-Tcd的正常值应<50ms.J-Td的正常值为23.91±13.83,且均为男性长于女性;Pd正常值应<40ms.TⅢ>TⅠ综合征的检出率为20.8%,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检出率为8.76%.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脏病的Q-T离散度(Q-Td)及其心率校正值(Q-Tcd)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3例临床确诊为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脏病患者的体表12导联心电图并与50例单纯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及5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脏病组、单纯甲状腺机能亢进组及正常人组Q-Td分别为(53.9±10.2)ms、(31.8±7.9)ms、(29.8±6.2)ms;Q-Tcd分别(62.0±12.4)ms、(36.5ms±8.5)ms、(32.8±6.8)ms显示甲状腺机能亢进Q-Td及Q-Td明显延长(P<0.01).结论揭示Q-Td、Q-Tcd延长对临床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脏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蒙秋云 《广西医学》2006,28(11):1718-17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Q-T离散度(Q-Td)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AMI病人急性期、亚急性期、陈旧期心电图Q-Td、Q-Tcd的变化及差异。结果①急性心肌梗死部位与Q-Td、Q-Tcd无明显关系(P〉0.05);②猝死组Q-Td、Q-Tcd显著高于非猝死组(P〈0.01);③再发组在亚急性期、陈旧期Q-Td、Q-Tcd显著高于首发组(P〈0.05)。结论Q-Td、Q-Tcd可作为预测AMI后猝死发生和再发梗死的危险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陕西医学杂志》2014,(8):1040-104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致心脏损害与Q-T间期离散度(Q-Td)之间相关性临床价值的分析。方法:选取我院风湿科收治的SLE患者91例,对照组为我院体检健康者100例,测量每份心电图十二导联的QT间期计算Q-Td。结果:通过对SLE患者与健康受检者Q-T间期离散度的比对,91例SLE患者Q-Td为58.23±12.26ms,100例健康者Q-Td为36.23±7.89ms,前者明显较后者延长(P<0.01)。结论:Q-Td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脏损害有显著的相关性。Q-Td是用来评价心室肌复极同步程度的一项新指标,Q-T间期离散度的增大常预示着心肌组织有明显的受累。因此,在SLE心脏损害的患者中,Q-Td无疑可提供更有临床价值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Q—T离散度的关系。方法:对156例高血压患者做24h动态血压监测及同步12导联心电图检查。根据动态血压监测情况分为两组,晨峰组(86例),血压晨峰(起床后2h内平均收缩压一睡眠时最低平均收缩压)≥55mmHg(1mmHg=0.133kPa),其他为非晨峰组(70例)。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间期(Q—T),校正Q—T间期(Q—Te),Q—T离散度(Q—Td),校正Q—T离散度(Q-Ted)。结果:晨峰组与非晨峰组Q—Tc,Q—Td,Q—Tcd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有晨峰现象的患者,Q—Te,Q—Td,Q—Ted显著延长,心室肌电不稳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12.
陈利宏  冯云霞  齐向明 《安徽医学》2015,36(11):1346-1349
目的:了解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心室重构情况及其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0(MMP-10)、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浓度的关系。方法选取肾内科住院 CAPD 及临床符合诊断慢性肾脏病(CKD)患者135例,分为 CKD3、CKD4、CKD5期组和 CAPD 组,其中 CAPD 组68例;多普勒心脏彩超仪测量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和左室相对厚度(RLVT);血清 MMP-10,MMP-8, TIMP-1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 CAPD 组 IVST 值最大,与 CKD3、CKD4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APD组中 IVST 增厚占38.23%;CAPD 组 LVDd 值低于 CKD5期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较 CKD3、CKD4期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APD 患者存在左室肥厚(LVH)及向心性肥厚均占48.53%;CAPD 患者血清 MMP-10,MMP-8,TIMP-1浓度明显高于 CKD3、CKD4、CKD5期患者;CAPD 患者中 IVST 增厚组 MMP-10,MMP-8,TIMP-1浓度较 IVST 正常组均增高,仅 MMP-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APD 患者中向心性肥厚组和无向心性肥厚组 MMP-10,MMP-8,TIMP-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APD 患者中 LVH 组 MMP-10,MMP-8,TIMP-1水平高于无 LVH 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Spearman 直线相关分析提示 IVST 与 MMP-10(r =0.382,P =0.010),TIMP-1(r =0.252,P =0.038)成正相关,与 MMP-8无相关性,RLVT 与 MMP-10成正相关(r =0.243,P =0.045),LVDd、LVMI 与 MMP-10,MMP-8,TIMP-1间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CAPD 患者心室重构较早期 CKD 患者明显;CAPD 可能不能逆转尿毒症患者已经存在的心室重构;MMP-10,TIMP-1与心室重构之间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清N-末端脑钠素(NT-PRO-BNP)与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左心室结构功能及干体重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腹膜透析中心随访稳定的CAPD患者24例为CAPD组,另外将来自体检中心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测定法检测两组对象NT-PRO-BNP浓度。根据NT-PRO-BNP浓度将CAPD组患者分为3个等级,比较各等级患者年龄、性别、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数、体重指数、总kt/V;并根据Penn公式采用彩色多普勒测算CAPD患者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同时计算下腔静脉直径(IVCD)与体表面积(BSA)的比值(VCD),用以评估CAPD患者干体重。结果 CAPD组患者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Ⅲ级患者的LVMI最高,LVEF最低,VCD最高;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APD患者NT-PRO-BNP水平与LVMI、VCD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LVEF(β=-0.775,P=0.018)、LVMI(β=0.592,P=0.031)与VCD(β=0.645,P=0.009)均与NT-PRO-BNP独立相关。结论血清NT-PRO-BNP水平可能是有用的评估CAPD患者左心室功能和干体重的临床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运动试验后Q-Tc离散度在老年陈旧性心肌梗塞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地64例老年陈旧性心肌梗塞患者(心梗组)进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24h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测及临床随访平均24.12±7.7月;并以30例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结果:心梗组运动试验前为Q-Tcd(40.21±15.21)ms,运动试验后为(59.3±20.17)ms;对照组Q-Tcd运动试验前、后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Q-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Q-T 间期离散度(Q-Tcd)预测表阿霉素导致早期心肌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44例乳腺癌患者均采用含表阿霉素的方案化疗,使用剂量为75mg/m2,治疗1-5个周期。根据肌钙蛋白Ⅰ水平将患者分为心肌损伤组和未发生心肌损伤组,比较患者的Q-T间期离散度和心脏超声结果。结果:44例患者中心肌损伤组16例、未发生心肌损伤组28例。心肌损伤组患者Q-T间期离散度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肌损伤组(P<0.05);两组心脏超声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阿霉素对心肌损伤的评价指标中,Q-T间期离散度较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和射血分数更为敏感,对表阿霉素致心肌病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醛固酮合酶 CYP11B2基因 - 344 C/T遗传多态性与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方法 临床收集 89例中国成都地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外周静脉血样本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 (PCR- RFL P)检测基因型并分为 TT、TC、CC和 TT+CC四组 ,经胸超声心动图技术测量左心室结构和功能指标 ,回顾性的对分组后的各种数据进行收集和统计。结果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内径、心肌质量及左室射血分数在各基因型组之间无明显差异 (P>0 .0 5 )。结论 小样本研究表明醛固酮合酶 CYP11B2基因遗传多态性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结构和功能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量化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前后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左心室结构与心功能变化。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存在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并接受PCI术的NSTEACS患者20例,比较术后与术前超声心动图反映左心室结构与收缩功能指标的变化:室间隔(IVS)与左室后壁(LVPW)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和收缩末期内径(LVDs),左室射血分值(LV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舒张末期容量(LVVd)和收缩末期容量(LVVs)等。结果LVEF、FS术后与术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1),其余各指标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20例患者PCI术后左室收缩功能显著提高;左心室结构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心脏核磁共振(CMR)在室性心律失常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以自2016年1月-2017年11月确诊并接受治疗的45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经心脏核磁共振检查,对图像进行首过灌注和延迟扫描分析(LEG),观察其在心脏结构和心肌缺血的检测信息,记录其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面积、左心室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射血分数和右室射血分数等心脏功能检测参数,并将检查结果与超声心动图(UCG)、冠脉造影(CAG)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CMR测得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面积、左心室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射血分数、右室射血分数与UCG的测量结果均呈正相关(r=0.782、0.811、0.743、0.822、0.774、0.830,P<0.05),在左心室结构及功能评价方面,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CMR共检出10例右心室扩大和16例右室收缩功能不全病例,而UCG均未检出相关类型病例。在冠脉不同病变范围情况下,CMR与UCG对心肌缺血的检测性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冠脉不同程度狭窄程度下,CMR对心肌缺血的检出率高于UCG。 结论 CMR检测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右心室生理结构病变的鉴别能力更强,对冠脉不同程度狭窄情况下心肌缺血状况的检出率更高,在室性心律失常诊断与治疗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心动图(3DE)技术在诊断扩张型心肌病(DCM)中的实用性、准确性,并分析DCM左室重量(LVMASS)与左心功能的关系.方法:DCM组共39例,正常自愿组20例,均分别用二维超声心动图(2DE)、3DE测量LVMASS、左心功能,分别比较两组中2DE、3DE所得的LVMASS、左心功能;将3DE所测的LVMASS、左心功能作相关分析.结果:正常自愿组中2DE、3DE测量LVMASS、左心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M组LVMASS及左室舒张、收缩末容积2DE、3DE所得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DE所得值有所低估,左心EF、SV的2DE、3DE各所得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E所得LVMASS与左心功能EF呈负相关(r=-0.897).结论:3DE重建DCM左心室安全、准确、可行,能较准确地判断DCM的心肌重量、心功能.对心腔明显扩大变形者3DE测值有异于2DE,2DE可能低估测值.LVMASS与左心功能呈负相关,有效减少LVMASS可改善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