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残肝再生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和β(TGF—β)的表达。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①组1为大部(68%)肝切除组,15只;②组2为大部(68%)肝叶切除加部分(50%)胰腺切除加近端十二指肠切除组,15只。每组3只大鼠,于术后12、24、48、72和168h分别处死并采集肝脏样本,计算肝再生率。切除的肝脏组织用RT—PCR技术检测HGF、TGF—α及TGF—β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并与免疫组化法检测的肝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组1残肝再生率逐步增加,至术后第7天达最高水平;PCNA峰值在术后24h,随后逐步下降。HGF和TGF—α的表达在术后12h逐渐增强,24h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168h时达最低水平,而TGF—β的表达在48h时达高峰,然后下降。与组1相比,组2可显著减低残肝再生及PCNA峰值,并可显著减少肝细胞HGF、TGF—α及TGF—β的表达。结论:肝胰十二指肠联合切除可减低残肝再生反应,除了肝细胞自身分泌的HGF及冗F—Q等细胞因子外,起源于胰腺和十二指肠的其他细胞因子亦可对肝细胞的增殖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3.
丹参对大鼠肝缺血后残肝再生促进作用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大鼠部分肝缺血后肝部分切除除模型,研究了术后第1、3、7天残肝肝再生度、肝细胞有丝分裂指数、血清甲脂蛋白阳性率、血清谷丙转氨酶和白蛋白的变化,以及动物10d存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NevinⅤ期胆囊癌的外科治疗经验,探讨胆囊癌侵犯周围脏器后的手术方式(肝叶切除+胰十二指肠部分切除)和根治性切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4年1月间,经手术治疗并有病理诊断的8例NevinⅤ期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1例术后1周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仅生存9个月,其余6例生存超过2年,无生存超过3年病例。结论:对部分伴有十二指肠和胰头前方受侵犯的胆囊癌患者,特别是起源于胆囊体底部的NevinⅤ期胆囊癌患者,如无明显远处转移,患者全身情况能够耐受手术,应积极行手术探查,联合肝叶及胰十二指肠部分切除治疗是一种确实可行的手术方式,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并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残胰重建方式与胰瘘发生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映波  关远祥  詹友庆 《广东医学》2003,24(11):1204-1205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残胰不同重建方式后胰瘘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残胰的重建方式分别按胰空肠套入式端端吻合22例,胰胃吻合13例,分析两种不同吻合方法后胰瘘的发生率。结果:35例术后共发生胰瘘3例,其中胰肠套入式吻合2例,胰胃吻合1例。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残胰的重建采用胰胃吻合有操作的简便性,但不能降低术后胰瘘的发生率,胰胃吻合的真正价值有待更大量的随机性前瞻性研究才能作出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用胰胃吻合术式在行胰十二指肠联合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总结了10例因胰头癌和壶腹周围癌行胰十二指肠联合切除术,采用胰胃吻合术式重建消化道的病例资料。术后通过监测腹腔引流液中淀粉酶含量判断胰瘘的发生。结果术后10例患者均无胰瘘发生。结论胰十二指肠联合切除术采用胰胃吻合术式方法简便、安全、有效,明显减少了胰瘘的发生率,生活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7.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最严晕的并发症是胰瘘,死亡率高,本文报告20例采用胰胃吻合术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病例,其中胰头癌10例,胆总管下段癌6例,十二指肠壶腹癌4例。治疗效果:20例,除2例死于肝功能衰竭外,余下18例均痊愈出院,无1例胰瘘。现就本组资料结合文献对此种消化道重建的方法及其并发症进行了讨论,此法安全简单,能够预防胰瘘的发生,且井发症较少,值得基层医院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9.
以连续三次(间隔4h)部分肝切除(CPH)大鼠为模型,分析了CPH对肝脏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和对构成性热休克蛋白70/诱导性热休克蛋白68(HSC70/HSP68)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第1次切除肝左叶后4h,ACP和AKP活性及HSC70/HSP68和PCNA表达量均增加;第2、3次分别切除肝中叶、右叶后,ACP活性和PCNA含量与AKP活性  相似文献   

10.
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半月以上的胰腺残端迟发大出血较少见。现将我院1984年至1994年间共发生的3例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例1 男性,56岁,确诊胰头癌按Whipple术式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胰残端采用端端套入空肠吻合,胰腺管内放入约8cm内支撑管,术后恢复顺利。于术后第21天感上腹闷胀不适,随即呕吐出腊肠型凝血块、鲜血和胰腺胰腺管内置管,出血量约2000ml以上,很快进入休克。诊断胰残端大出血,行急诊手术,切开胰空肠吻合口前壁空肠侧见肠腔充满积血块,胰残端组织坏死脱落约2cm,残端动脉裸露喷…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组织学及组织化学方法,对大鼠实验性肝硬变部分肝切除后剩余肝组织的再生及细胞的功能进行观察,发现肝硬变部分肝切除后剩余肝组织的再生活动持续时间短于正常,且大多数再生肝细胞不能发育成熟,缺乏正常功能,甚至部分发生变性、坏死。作者认为肝硬变部分肝切除后,再生肝细胞对术后肝功能的恢复作用较小,对肝硬变患者行部分肝切除术前应慎重估计其术后剩肝的代偿能力,不应过多地依赖再生肝细胞的代偿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普通肝素对大鼠50%肝切除术后肝再生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54只,体重为230~290g,随机分为:A、B、C组。A组为50%肝切除术后3h皮下给予生理盐水(4ml/kg),B组为50%肝切除术后3h皮下给予肝素(1000U/kg),C组为假手术组(术后给予同剂量生理盐水)。各组在分别在术后72、120、168h随即处死6只,秤取肝脏重量,计算肝再生指数,机械法制肝脏单细胞悬液,碘化吡啶PI染色后流式细胞仪上机,ModFit LT forMacV.3.0软件分析,计算肝细胞增殖指数。结果 A、B两组肝切除术后72h、120h肝再生指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间术后168h肝再生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肝切除术后72、120、168h肝细胞增殖指数计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与C,B与C各时间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指数差异明显(P<0.05)。结论普通肝素(1000U/kg)可促进大鼠50%肝切除术后肝脏再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肝豆灵对铜负荷肝纤维化大鼠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凋亡的影响,探讨肝豆灵防治Wilson病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5只大鼠分成空白组、模型组、肝豆灵组、青霉胺组及肝豆灵+青霉胺组,采用喂食硫酸铜饮食复制铜负荷大鼠模型,采用TUNEL法检测HSC的凋亡。结果模型组可见大量HSC增生;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HSC数量显著降低(P0.01),HSC凋亡指数显著升高(P0.01);肝豆灵+青霉胺组AI显著高于肝豆灵组和青霉胺组(P0.01)。讨论肝豆灵可促进铜负荷大鼠HSC的凋亡,其与青霉胺联合用药的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再生肝细胞表面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表达分布状态 ,对肝细胞再生程度作出动态评价。方法 :制备亚急性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模型 ,以 PCNA单克隆抗体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结果 :大白鼠术后不同时期 ,AL T、TB水平呈进行性增高 ,术后 2 4h PCNA阳性细胞百分率进行性下降 ,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为 2 4h(18.8± 11.2 ) % / (30 .7± 16 .8) % (P <0 .0 5 ) ,36 h (7.7± 5 .7) % / (2 8.5± 12 .3) % (P <0 .0 1) ,48h(5 .7±8.9) % / (2 5 .8± 8.9) % (P <0 .0 1) ,72 h(2 .8± 6 .4) % / (15 .6± 7.2 ) % (P <0 .0 1)。结论 :实验性亚急性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模型中肝细胞的再生进行性受到抑制 ,可能与机体免疫因素参与有关。  相似文献   

15.
实验性暴发性肝衰竭大鼠肝脏NK细胞与肝再生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实验性暴发性肝衰竭时大鼠肝脏自然杀伤 (NK)细胞与肝再生的关系。方法 :制备实验性暴发性肝衰竭大鼠模型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分析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阳性细胞百分率 ,采用乳酸脱氢酶释放试验计算NK细胞活性。结果 :实验组肝细胞PCNA表达占 (9.2 0± 2 .6 4 ) % ,低于对照组 (2 6 .6 5± 3.91) % ,P<0 .0 0 1;实验组肝脏NK细胞活性 (16 .38± 3.32 ) % ,高于对照组 (11.70± 3.17) % ,P<0 .0 0 1。实验组肝细胞PCNA表达百分率与实验组NK细胞活性之间呈较强的负相关。结论 :实验性暴发性肝衰竭大鼠肝再生不充分 ,肝脏NK细胞活性增加 ,肝再生与NK细胞活性呈较强的负相关。提示实验性暴发性肝衰竭时大鼠肝脏NK细胞对肝再生可能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不同配方胃肠外营养支持对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再生的影响及其机理,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 A 组正常切肝后用强化支链氨基酸胃肠外营养(强化 B C A A T P N)治疗; B组正常肝切除后用标准胃肠外营养(标准 T P N)治疗; C、 D组制成肝硬化模型后切肝和营养支持分别同 A、 B组;术后第三天处死动物测定肝再生情况。结果:肝 D N A 合成率和有丝分裂率在 A、 B组分别显著高于 C、 D组;肝再生率、 D N A 合成率及有丝分裂率在 A、 C组分别显著高于 B、 D组。以上提示:切肝后在相同胃肠外营养支持下硬化肝再生较正常肝差;在强化 B C A A T P N 支持下正常肝和硬化肝的再生均优于标准 T P N 支持  相似文献   

17.
橄榄解酒饮对大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脂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橄榄解酒饮对大、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防治效果 ,初步探讨其对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 :采用白酒灌胃法造模 5d ,计算肝指数 ,检测血清及肝匀浆Tch、TG ,并与护肝胶囊对照。结果 :小鼠实验显示 :橄榄解酒饮各组均可降低肝指数 ,而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大鼠实验显示 ,橄榄解酒饮各组和对照组均可显著降低肝指数和血清及肝匀浆Tch、TG水平 ,中剂量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橄榄解酒饮能明显降低大、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肝指数、血清及肝匀浆Tch、TG水平 ,而起到保肝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化痰行瘀汤对肝纤维化的疗效,并进一步探讨其抗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化痰行瘀汤低、中、高剂量组、复方鳖甲软肝片组6组,每组10只。采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CCl4)橄榄油溶液复制肝纤维化模型,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肝功能,放免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含量。[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化痰行瘀汤高剂量组可明显降低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含量(P〈0.05);化痰行瘀汤中、高剂量组可明显降低血清透明质酸含量(P〈0.05)。[结论]化痰行瘀汤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具有护肝、抗纤维化的功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胰腺组织HGF表达对大鼠肝卵圆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体重150~200 g的雄性Wistar大鼠,建立肝卵圆细胞增殖模型(2-AAF/PH).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方法,观察不同时间点胰腺、肝脏组织中HGF蛋白和mRNA的表达及其变化.结果 实验组大鼠胰腺HGF表达上调,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意义,其高峰时间与肝脏HGF表达及肝卵圆细胞增殖高峰时间同步.结论 胰腺可能通过HGF的内分泌调控对大鼠肝卵圆细胞介导的肝再生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五苓散对肝硬化门脉高压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造模成功的肝硬化门脉高压SD雄性大鼠动物模型40例随机分成肝硬化对照组、五苓散治疗组(高、中、低剂量组)、西药对照组各8例,以及正常对照组8例。肝硬化对照组,继续以常规方法饲养;五苓散治疗组,分高、中、低剂量组,加用中药五苓散灌胃,高剂量为5g/kg体重,中剂量为2.5g/kg体重,低剂量为1g/kg体重,西药对照组,用普萘洛尔灌胃,剂量为0.6mg/kg体重。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所有大鼠实验期间自由进食和饮水。于第10、20和30天,记录大鼠24h尿量。实验结束时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仪进行血流动力学测定。血流动力学测定后,门静脉取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肾素、醛固酮。结果:五苓散高剂量组门静脉血流量和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量与对照组及低、中剂量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西药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五苓散高剂量组肾素、醛固酮明显低于其它各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五苓散具有降低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