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评估动态增强病变强化特征、强化曲线类型、早期强化率、峰值时间,对乳腺良恶性病变有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乳腺疾病40例,均行MR平扫,动态增强。统计良恶性病变形态学改变、强化类型、早期强化率、峰值时间。结果良性病变增强后大部分呈类圆形,边缘光滑,内部强化均匀。Ⅰ型曲线占68%,Ⅰ/型曲线占52%,早期强化率〈50%,50%-100%,〉100%均可见。峰值时间〉3min占89%。恶性病变多呈分叶状,边缘有毛刺,环形强化及Ⅲ型曲线为特征表现。Ⅱ型曲线占78%,与良性病变有明显重叠早期强化率均大于100%,峰值时间≤3min占87%。结论分析乳腺疾病血液动力学改变,可提高对良恶性病变鉴别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磁共振检查,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乳腺疾病5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乳腺疾病中,良性病灶16例,恶性病灶40例。全部病例均行增强扫描。良性病灶一般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团块,形态规则,边缘光滑,无毛刺样结构,增强后均匀强化(14/16例);恶性病灶大部分表现为形态不规则结节或肿块,边缘分叶或毛刺,增强扫描多呈不均匀强化(36/40例)。结论MRI是评价乳腺疾病的一种有效的影像学方法;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良恶性疾病的判定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钼铑双靶X线摄影乳腺肿块边缘征象及周围结构对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014—2015年度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20例乳腺肿块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钼铑双靶X线摄影乳腺肿块边缘征象及周围结构情况,分析X线征象在良恶性病变中的检出率差异及X线征象的良恶性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间的一致性。结果边缘清晰、周围结构正常在X线诊断良性患者的检出率高于X线诊断恶性患者( P<0.01);边缘浸润、星芒状及周围结构扭曲在X线诊断恶性患者的检出率高于X线诊断良性患者( P<0.01)。边缘浸润、星芒状及周围结构扭曲在恶性病变的检出率高于良性病变(P<0.01)。乳腺肿块边缘征象及周围结构在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4%、91.8%、89.1%、91.3%、87.1%。 X线征象的良恶性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782,P<0.001)。结论钼铑双靶X线摄影乳腺肿块边缘征象及周围结构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中具有重要价值,该检查简单、易操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动态CT增强扫描对肺孤立性肿痛及肿痛样病变检查,观察分析病变强化特点及形态学表现,提高良恶性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对51例直径<4.5cm肺孤立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动态CT增强扫描检查。增强值=病灶最大增强CT值-病灶平扫CT值。规定增强值<10Hu为不强化,增强值10~20Hu为强化,增强值>20Hu为明显强化。结果肺癌明显强化,结核球不强化,炎性假瘤和错构瘤可强化或不强化。多数肺良性肿瘤、结核球、炎性假瘤边缘光滑。棘突、毛刺、分叶、脐凹征肺癌多见,良性病变少见。钙化、胸膜凹陷征、良恶性病变均可见到。结论明显强化、棘突、毛刺、分叶、脐凹征是肺癌的重要征象。不强化是结核球的重要征象。边缘光滑多见于肺良性肿瘤和结核球。病变形态学良恶性病变有重叠。动态CT增强扫描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乳腺良恶性肿块的X线表现特征,以提高钼靶X线鉴别诊断水平。方法通过对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66例75个乳腺肿块钼靶X线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恶性肿块41例(45个乳腺肿块),良性肿块25例(30个乳腺肿块),5例为双侧乳腺肿块。结果乳腺肿块具有以下表现特点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应高度提示恶性肿块。①肿块边缘不规则,分叶状或带毛刺状的肿块;②肿块内或邻近有成簇微细钙化灶;③肿块密度不均匀;④肿块周围见不规则透明晕及局部结构紊乱、扭曲。其中是带毛刺状的肿块和肿块内或邻近有成簇微细钙化灶是诊断乳腺癌特异性X线征象。而乳腺良性肿块边缘清楚、光滑,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可见粗大钙化或脂肪低密度影,肿块周围均匀的宽窄一致的透明晕。本组良恶性乳腺肿块钼靶X线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6.8%和92.1%。结论乳腺钼靶X线检查在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乳腺钙化灶的X线表现及其对鉴别乳腺良、恶性疾病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05例乳腺钙化的大小、形态、数目、密度、分布等特点及与病理结果的关系.结果 105例乳腺钙化病例中,恶性病变66例,良性病变为39例.结论 乳腺X线钙化灶的特点有助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叶媛媛  刘万花  曾晓英  潘淑淑  吴旻 《江苏医药》2012,38(19):2267-2270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FDM)表现为非肿块样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病理证实的FFDM表现为非肿块样乳腺病变患者57例共61个病灶:恶性23个病灶,良性38个病灶.对病灶及对侧正常乳腺行DWI扫描,分析良、恶性病灶的DWI信号特点.结果 81.58%的良性病灶面积大小表现为逐渐减小,65.21%的恶性病灶面积不变.炎性渗出的DWI信号强度均表现为逐渐减低,面积为逐渐减小;但当脓肿形成时,其信号强度及面积未见明显变化.同一b值下,恶性病变ADC值明显有别于正常腺体和良性病变(P<0.05);不同b值下,恶、良性病灶及正常腺体三者的ADC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取b=1000 s/mm2,以恶性病变可信区间上限1.33×103mm2/s定为良、恶性病变诊断阈值,ADC值对乳腺癌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73.91%、76.32%和75.41%.结论 DWI有助于FFDM表现为非肿块样乳腺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滕君 《哈尔滨医药》2006,26(6):42-43
目的探讨X线及CT对回盲部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回盲部良恶性病变的X线及CT表现。结果46例中良性病变20例,主要是炎症性病变,X线表现:2例克隆氏病(Cron's病)位回肠末端狭窄,粘膜粗乱,有“卵石症”;CT表现为不均匀软组织团块,肠壁及筋膜增厚,不均匀或环形中等度强化。恶性病变26例,X线表现:不规则块状充盈缺损;其CT表现为肠腔内外软组织肿块,肠腔不规则狭窄,肠壁增厚肠周浸润,高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X线及CT对回盲部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韩贺山  管京乐 《安徽医药》2013,17(6):1003-1004
目的评估MRI动态增强在乳腺环形强化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乳腺患者MRI环形强化病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患者均行3D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动态增强扫并描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结果 21例乳腺环形强化病变中,恶性病灶16例,良性病灶5例,病灶增强形态特征及时间一信号强度时间曲线在良恶性乳腺病变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差异(P0.05)。结论动态增强MRI可以作为鉴别诊断乳腺环形强化病灶的良恶性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的技术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病变53例:恶性病灶35个,良性病灶22个.扩散敏感系数(b值)取0、500、1000 s/mm2,以恶性病变的ADC值95%可信区间的上界作为诊断病变良、恶性的界值,所得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结果 DWI显示95.5%(21/22)的良性病变,97.1%(34/35)的恶性病变,敏感性96.5%(55/57).恶性病变组的ADC值与良性病变组或正常腺体组的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我们把良、恶性病变ADC值的界值定为0.98×10-3 mm2/s,即<0.98为恶性,>0.98为良性.乳腺ADC值随着b值的增大而减少.结论 依据ADC值可以对乳腺良、恶性病变作出诊断和鉴别诊断;ADC值随着乳腺病变的不同和采用的b值的不同而改变,b值取1000 s/mm2时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最有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李莉  李洪福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9):2885-2886,I0001
目的 探讨磁共振灌注成像在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经磁共振灌注成像诊断为乳腺病变患者68例,将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对照分析.结果 经磁共振灌注成像行并行手术治疗,68例乳腺病变患者中,经病理证实良性肿瘤32例及恶性肿瘤36例;良性肿瘤Ⅰ型(流入型)、Ⅱ型(平台型)和Ⅲ型(廓清型)分别为78.1% (25/32)、18.7% (6/32)、3.2% (1/32),恶性肿瘤分别为2.8%(1/36)、33.3%(12/36)、63.9%(23/3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磁共振T1灌注成像对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有较高应用价值,且具有操作简单、无创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胃肠道良恶性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评价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GIST患者35例CT平扫及增强影像,以临床病理学结果及免疫组化结果将病灶分为良性、交界性及恶性3组,比较3组病灶的生长部位、体积、形态、密度、强化程度、有无转移等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35例GIST患者均为单发病灶,其中良性肿瘤13例,交界性肿瘤6例,恶性肿瘤16例。良性、交界性及恶性间质瘤病灶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强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灶的边缘光滑程度、病灶形态分叶性状及密度均匀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间质瘤CT平扫示密度多均匀,边缘多光滑,增强程度11~62Hu,肿瘤最大径线均<5.0cm;交界性、恶性间质瘤CT平扫密度大多不均匀,边缘光滑或不规则,增强扫描均呈不均匀强化,最大直径均>5cm。结论 CT可作为GIST良恶性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加速时间指数(acceleration time index,ATI)鉴别乳腺癌及乳腺良性肿物,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其可靠性。方法 ATI=加速时间/心动周期。所检测血流样本均来自肿物内部,不包括周边的血流信号。以病理结果为标准。利用ROC曲线评估ATI的诊断价值。结果 106个病变中,良性67个(纤维腺瘤34个,乳腺增生26个,乳腺腺病7个),恶性39个(非浸润性癌24个,浸润性癌15个)。良性肿物的ATI值(0.064~0.159,平均0.105)低于恶性肿物(0.084~0.250,平均0.176)。对于乳腺良、恶性肿物,AT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956,诊断价值高。以ATI=0.155作为最佳临界值具有较高的灵敏度(90%)和特异度(99%)。结论 ATI在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物方面具有极大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超声造影对比常规超声及增强CT在提高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71例常规超声检出的肝脏局灶性病变,根据二维及彩色多普勒特点,结合病史给出初步良恶性判断后,进一步超声造影检查,对病灶造影剂灌注过程进行分析,得出综合判断;所有患者均行增强CT检查,最后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据常规超声检查特点,初步诊断:良性肿瘤21例(29.6%),恶性肿瘤50例(70.4%);经超声造影诊断:良性肿瘤24例,恶性肿瘤47例;增强CT诊断:良性肿瘤26例,恶性肿瘤45例;经病理检查,良性肿瘤25例,恶性肿瘤46例。超声造影检查肝脏良恶性肿瘤诊断敏感性为93.61%,特异性为91.67%,准确度为92.96%,明显优于常规超声。超声造影与增强CT在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与增强CT在诊断肝脏的肿瘤及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均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R动态增强联合扩散加权成像在乳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1年8月-2013年2月有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的60例乳腺疾病患者的MR检查资料,分析病灶的形态学特点、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及表观扩散系数(ADC),总结不同乳腺疾病的MRI特征及在乳腺疾病诊断的价值。结果60例患者中,良性36例,恶性24例,诊断良性34例.恶性23例,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4%、95%。结论综合MR动态增强及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的磁共振成像(MRI)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 参照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标准,回顾性分析80例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的MRI表现.结果 MRI诊断为良性31例,恶性49例.MRI诊断乳腺导管原位癌的符合率为61.2%(49/80),其中肿物型诊断符合率为80.0%(16/20),高于非肿物型的55.0%(33/60)(χ2=3.95,P<0.05).肿物型20例,形态呈圆形7例(35.0%),分叶状6例(30.0%),不规则型7例(35.0%);边缘清楚7例(35.0%),不规整12例(60.0%),毛刺1例(5.0%);肿物均匀强化7例(35.0%),边缘强化7例(35.0%),内部分隔强化6例(30.0%);时间-强度曲线呈Ⅰ型3例(15.0%),Ⅱ型9 例(9/20,45.0%),Ⅲ型8例(40.0%).非肿物型60例,均匀强化6例(25.0%),不均匀强化24例(30.0%),点状强化3例(5.0%),丛状环形强化27例(45.0%);强化分布呈局灶样15例(25.0%),导管样3例(5.0%),区段样24例(40.0%),区域样18例(30.0%);时间-强度曲线呈Ⅰ型20例(33.3%)、Ⅱ型31 例(51.7%)、Ⅲ型9例(15.0%).结论 MRI对肿物型乳腺导管原位癌诊断符合率高于非肿物型,非肿物型乳腺导管原位癌的主要表现是区段、区域样分布的丛状或不均匀强化,时间-强度曲线以平台型居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序列( DWI)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并与钼靶摄影及超声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28例乳腺病变的术前DWI、钼靶摄影及超声的诊断准确率,测定表面扩散系数(ADC值),并做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1)DWI扫描:恶性病变诊断准确率90.9%(20/22),恶性病变ADC值为(0.955±0.199)×10^ -3 mm^2/s;良性病变诊断准确率83.3%(5/6),ADC值为(1.660±0.339)×10^ -3 mm^2/s,两者AC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1,P<0.05)。(2)钼靶摄影:恶性病变诊断准确率81.8%(18/22);良性病变诊断准确率33.3%(2/6)。(3)超声检查:恶性病变诊断准确率86.4%(19/22);良性病变诊断准确率50.0%(3/6)。三种检查方法对于乳腺恶性肿瘤诊断准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752,P>0.05),但在良性病变诊断准确率方面DWI序列明显好于钼靶摄影及超声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46,P<0.05)。结论 DWI序列对于发现乳腺病变以及在良恶性诊断方面优于钼靶摄影及超声检查,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肌上皮细胞标记物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SMMHC)、34βE12、CD10在乳腺良、恶性上皮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肌上皮细胞标记物SMMHC、34βE12及CD10在60例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乳腺良、恶性上皮病变的关系及意义。结果34βE12、CD10和SMMHC在乳腺良性病变中的表达率均为100%;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26%、30%、35%;三者阳性表达率及其强度在良性病变与癌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乳腺癌中,SMMHC与34βE12和CD10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MMHC、34βE12及CD10可作为乳腺病变鉴别诊断中肌上皮细胞的标记物,但SMMHC在标记乳腺肌上皮细胞时特异性及敏感性均优于34βE12和CD10。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粗针穿刺病理活检对于乳腺肿块术前诊断及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64例患者采用超声引导行穿刺组织病理活检的乳腺肿块的资料,对其穿刺组织病理结果进行分析,并与术后病理活检结果对比,从而评估穿刺组织病理活检在乳腺肿块病例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64例患者中良性病变33例(51.6%),其中包括炎症疾病6例(9.4%),纤维腺瘤25例(32.8%),良性叶状肿瘤2例(3.1%);恶性肿瘤28例(43.8%),包括乳腺浸润性导管癌27例(42.2%),淋巴瘤1例(1.6%)。本组病例阳性率为95.4%,准确率为98.4%。结论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具有方便、创伤小、有较高的阳性率及准确率,在乳腺肿块的早期诊断方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