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冠心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检测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纤溶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40例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结果急性心肌梗死(14例)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10例)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40例);急性心肌梗死组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P〈0.05);稳定性心绞痛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比其他各组明显缩短(P〈0.01);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组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组各组间4个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体内存在着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血小板活化,凝血激活系统及内皮细胞损伤在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余蓉晖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2):264-265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对冠心病(CHD)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08年10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0例CHD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2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8例,将三组的D-D与FIB检测结果与3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三组冠心病组的D-D与FIB检测结果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对照组与SAP组对比FIB和D-D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AMI组与UAP组的D-D与FIB明显高于对照组和SAP组(P<0.01)。结论血浆FIB、DD水平影响着冠心病的发病和病变程度,对预测心血管事件和判断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肝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检测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肝硬化患者(ChildA级12例,ChildB级20例,ChildC级18例)、20例慢性乙肝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测定其血浆D-D和Fib水平。结果肝硬化Child分级三组之间血浆D-D含量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Fib含量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肝硬化各组与慢性乙肝组相比,血浆D-D和Fib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硬化各组血浆D-D和Fib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浆D-D和Fib水平与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观察血浆D-D和Fib含量的变化,有助于对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判断,指导临床用药治疗,对预后估计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与分析D-二聚体(DD)与纤维蛋白原(FG)的检测在冠心病诊断的临床运用。方法对2008年~2009年我院收治的106例冠心病患者与45例健康体检者,均给予DD与FG的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MI、UA、SA组的DD、FG值均高于对照组,且三组间比较,并且越严重,DD与FG值越高。AMI、UA、SA组的DD、FG异常阳性检出率均高过对照组,并且三组间比较可发现,病情越为炎症,其检出率越高。上述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二聚体与FG的检测为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临床诊断依据,从而提高了临床治愈率,降低了其风险度。  相似文献   

5.
杨顺来  靳宝兰 《天津医药》2004,32(4):211-213
目的 :探讨D -二聚体、纤维蛋白原 (Fg)水平以评估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凝血、纤溶活性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冠心病患者126例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 (AMI)42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36例 ,稳定型心绞痛 (SA)48例和30例正常对照组的D -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 :D -二聚体和Fg的阳性发生率及含量,UA和AMI患者组明显高于SA组及对照组(P<0.01) ;SA组患者的D -二聚体和Fg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UA组D -二聚体阴性组的Fg水平小于阳性组 (P<0.05) ,而AMI这两组Fg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D -二聚体及Fg 含量越高 ,越易发生AMI ,UA组D -二聚体、Fg增高者可有血栓形成。D -二聚体和Fg含量测定可作为冠心病患者发生新鲜血栓形成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CHD)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G)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3例稳定型心绞痛(SA)和对照组20例的DD和FG含量。结果①D-二聚体(DD):AMI组(196.92±106.88)μg/L,UAP组(152.91±62.76)μg/L,与健康对照组(68.56±32.88)μg/L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SAP组(113.86±52.05)μg/L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②纤维蛋白原(FG):AMI组(3.68±1.06)g/L,UAP组(3.08±0.49)g/L,与健康对照组(2.23±0.33)g/L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SAP组(2.77±0.38)g/L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FG水平的联合检测对CHD的诊断和预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虹  董虹 《福建医药杂志》2008,30(2):108-10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及纤维蛋白原(FG)含量的变化及在疗效观察中的意义。方法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CHD)患者125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1例,不稳定心绞痛(UAP)组47例和稳定性心绞痛(SAP)组57例。健康对照组65例。检测各组及UAP组患者抗凝治疗后D-二聚体和FG水平。结果AMI组与UAP组、SAP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浆D-二聚体和FG水平明显升高(P<0.001);UAP组与SAP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亦明显升高(P<0.001);SAP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略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AP组患者抗凝治疗后D-二聚体、FG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检测血浆D-二聚体和FG水平对冠心病的危险分层及疗效监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软组织损伤患者血中D-二聚体(D-D)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bg)水平的变化特点。方法选取入院治疗的110例软组织损伤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皮肤及皮下组织损伤78例(70.9%),肌腱及椎间盘损伤32例(29.1%),同期本院健康体检人员110名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程度软组织损伤患者伤后2h的D-D和Fbg含量、不同时间点伤后D-D和Fbg含量,以及观察组与对照组不同时间点凝血指标、D-D和Fbg含量。结果皮肤及皮下组织损伤患者中,中度、重度损伤患者2hD-D、Fbg含量均明显高于轻度损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肌腱及椎间盘损伤患者中,Ⅱ~Ⅴ级患者2hD-D含量明显高于Ⅰ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软组织损伤患者伤后2、4d时D-D含量均明显低于伤后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伤后2h、2d和4d时D-D、Fbg含量逐渐降低,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Fbg和D-D能够早期反映病情变化,对软组织损伤病情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慢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测量48例房颤患者(其中风心病28例,冠心病20例)和30例正常人血浆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Fg)。结果房颤患者与正常人相比,血浆D-dimer浓度极显著升高(P<0.01),纤维蛋白原水平也显著升高(P<0.01)。风心病患者与冠心病患者之间D-dimer,Fg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房颤患者血浆D-dimer和Fg水平升高,可能与其高发血栓栓塞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10.
冯秋斌  王春华  赵瑞春 《河北医药》2011,33(11):1726-1727
脑血栓(cerebral thrombosis)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如不及时救治甚至会导致死亡的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目前,溶栓是治疗脑血栓的首选方案[1]。  相似文献   

11.
江艳柳  周农 《中国基层医药》2014,(10):1463-1465
目的:探讨血浆铁蛋白(SF),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水平和脑小血管病(SV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59例SVD患者,按照头颅MRI结果进一步分为腔隙性梗死组( LI )186例和白质疏松组(LA)173例。同时选择健康对照组146名。检测各组的SF(放免法)、FIB及D-二聚体(Clauss 法)水平。结果 SVD组SF、FIB及D-二聚体水平[(171.82±156.28)μg/L,(3.27±0.93)g/L,(1.10±1.06)mg/L]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00.37±70.11)μg/L,(2.97±0.88) g/L,(0.83±0.55) mg/L](均P<0.05)。将SVD分为LI和LA进行比较发现,LA组各观测值[(185.22±108.55)μg/L,(3.32±0.86) g/L,(1.29±1.17)mg/L]均较LI组[(159.36±89.69)μg/L,(3.23±0.99)g/L,(1.03±0.80)mg/L]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校正相关因素后发现,高SF水平组(SF>151.16μg/L)患SVD风险是低SF水平组(≤151.16μg/L)的3.44倍(OR=3.444,95%CI为2.097~5.158,P<0.001)。高D-二聚体水平组(>1.02 mg/L)患SVD的风险较低D-二聚体组(≤1.02 mg/L)明显增加(OR=1.767,95%CI为1.114~2.803,P=0.016)。结论 SVD患者SF、FIB及D-二聚体水平高于健康人群,且SF及D-二聚体与SVD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2.
王永光  匡永东 《江西医药》2006,41(10):737-738
目的观察天保宁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影响。方法58例高血压病患者被随机分为天保宁治疗组和普通治疗组.服药前及服药后1个月检测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天保宁治疗组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低于普通治疗组。结论天保宁能明显降低高血压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含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145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病例的D-二聚体水平。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脉造影阴性组和冠脉造影阳性组,冠脉造影阳性组又分为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比较各组间D-二聚体水平。结果冠脉造影阳性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冠脉造影阴性组(P〈0.05),冠脉造影阳性组中冠脉多支病变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冠脉单支病变组(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脉病变程度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4.
张勇  陈才  郑茜 《中国医药》2013,8(1):31-32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在急性脑梗死(ACI)病情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80例因ACI入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于治疗前和治疗第3、7、14天取血检测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以40名社区健康老年人为正常对照组。于治疗前和治疗第3、7、14天取血检测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纤维蛋白原水平为(3.5±1.0)g/L,D-二聚体(0.4±0.1)g/L,观察组治疗前,治疗第3、7、14天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分别为(12.7±3.2)g/L,(1.8±0.3)g/L;(9.6±5.0)g/L,(1.4±0.7)g/L;(6.6±3.4)g/L,(0.9±0.3)g/L;(3.7±1.0)g/L,(0.6±0,4)g/L。观察组治疗前与治疗第3、7天二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3、7、14天二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结论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检测对患者的病情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汪永辉  曾建辉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2):1781-1783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在冠心病中的作用,及纤维蛋白原与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将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220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20例和正常对照组100例,比较两组间纤维蛋白原水平,并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纤维蛋白原在冠心病患者中(3.64±0.76)g/L明显高于对照组(2.89±0.62)g/L,P<0.05,对冠心病的相对危险为3.34(P<0.05).结论:纤维蛋白原在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中有促进作用,可作为预测冠心病风险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小板联合D-二聚体预测川崎病冠脉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16年1月~2020年6月儿科收治的47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分为试验组(合并冠脉损伤,13例)和对照组(非冠脉损伤,34例),并分别于丙种球蛋白治疗前后测定两组患儿血小板指标PLT、PCT、MPV、PDW、TSP-1与TSP-2以及血D-二聚体水平,比较观察指标差异。结果治疗前,试验组PDW(16.53±0.44)%,TSP-1(34.17±10.63)μg/L、TSP-2(10 962.45±3 714.61)μg/L、D-二聚体(3.84±1.61)ng/L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试验组PLT(349.52±96.83)×109、PCT(0.46±0.10)%、MPV(8.96±0.54)fl、PDW(16.39±0.51)%,TPS-1(27.96±5.81)μg/L,TPS-2(8 022.59±3 971.54)μg/L,D-二聚体(1.12±0.64)ng/L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动...  相似文献   

17.
脑梗塞与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金书 《淮海医药》2005,23(5):348-349
目的探讨脑梗塞与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的关系。方法对48例脑梗塞患者测定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同时测定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并与25名健康正常人对照。结果脑梗塞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脑梗塞与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蒋建宇 《淮海医药》2010,28(3):210-211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级状态下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变化趋势及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住院患者89例,基础疾病为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瓣膜病、心肌痛,心功能按NYHA分级分为Ⅰ~Ⅳ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同时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左房内径(LAD)。结果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心功能Ⅱ、Ⅲ、Ⅳ级显著高于心功能Ⅰ级(P〈0.01),心功能Ⅳ级显著高于心功能Ⅱ级(P〈0.01);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变化与患者左房内径、左室舒张内径成正相关,与左室收缩功能EF呈负相关。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存在高凝状态、继发纤溶,随着心衰程度加剧而加重;并且与左房、左室的结构重构有相关性;而且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可用于心衰病情评估和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19.
易晓君  周崇伦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2):3394-3395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结果将326例疑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根据狭窄血管支数分成单支、两支和三支组和对照组,术前检测血清FIB和血脂。比较FIB浓度在不同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组间有无差异,FIB浓度与血脂进行相关分析并与冠脉病变血管支数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冠心病各组与对照组FIB浓度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或0.01);FIB与HDL-C、ApoAI、TG、LDL-C、TC和ApoB明显相关(P〈0.05);偏相关分析发现FIB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明显相关(P〈0.01)。结论:FIB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