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高龄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使用情况。方法:对我院245例高龄患者(年龄≥75岁)是否使用华法林进行统计,对患者血栓危险因素、华法林使用率高低进行分析。结果:高龄房颤患者的华法林抗凝治疗率仅6.12%,高龄患者合并危险因素较多,但华法林用药情况无增加。结论:高龄老年患者,血栓高危因素较多,华法林治疗率低。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房颤)主要危害之一是血栓栓塞,脑栓塞是房颤引起的最主要的栓塞事件,也是房颤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最高的并发症.我国部分地区房颤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资料中,房颤患者脑卒中的患病率为17.5%[1].北京协和医院单中心研究发现,未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年发生率为4.1%,且半数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障碍[2].因此,国内外建议与共识[3,4]均高度强调了房颤防栓的重要性,建议除孤立性房颤和有禁忌证外,所有房颤患者应当抗栓治疗.房颤血栓栓塞预防试验的荟萃分析提示,华法林使脑卒中的相对危险降低68%[5].目前临床上公认的首选抗栓药物仍是华法林.  相似文献   

3.
徐梅  韩强  杜金凤 《北方药学》2014,(11):33-35
华法林是最古老的口服抗凝药物,目前仍是长期抗凝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华法林能有效减少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是目前唯一可以降低房颤患者卒中和栓塞风险、降低病死率的药物。华法林是双香豆素的衍生物,可以抑制新的血栓形成,减少血栓扩大和进展,抑制血栓脱落预防栓塞,有利于清除形成的血栓。华法林抑制凝血因子羧基化,使凝血因子不能与磷脂表面结合,破坏其加速血液凝固[1]。出血风险增高是华法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也是临床医生不能积极使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龄房颤应用华法林治疗的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66例高龄房颤患者,根据年龄分为70~79岁组、80~89岁组、>90岁组。全部患者均行控制心律、血小板与华法林抗凝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影响因素与出血风险。结果:全部患者抗栓效果良好,未见深静脉血栓、脑卒中及心房血栓,>90岁组的出血率最高,约为27.3%。结论:华法林治疗高龄房颤,抗栓效果较好,但存在一定出血风险,必须严格把握用药强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非瓣膜性房颤住院患者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状况,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抗凝治疗,减少抗凝治疗中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发生。方法收集2017年6-1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用药情况,监测患者住院期间INR值。采用CHA2DS2-VASc评分对所有患者进行卒中风险评估。随访2年,观察患者因血栓栓塞事件、出血事件再入院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病例662例,其中144例使用华法林。在CHA2DS2-VASc评分分层中,中、高危卒中风险患者服用华法林组的INR处于1.5~2.5区间的比例高于无服用组(P<0.05)。在140例服用华法林且INR数据完整患者中,63例(45.0%)INR处于1.0~1.5区间,仅29例(20.7%)INR处于2.0~3.0区间;高危卒中风险患者INR在1.5~2.0组发生血栓栓塞、出血事件再次住院的比例低于INR非1.5~2.0组(P<0.05)。结论临床上华法林使用率低,抗凝强度低。对于中、高危卒中风险患者来说,正确服用华法林有助于将INR控制在1.5~2.5区间。当高危卒中患者的INR处于1.5~2.0区间时可减少血栓栓塞、出血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之一。房颤最严重的后果是栓子脱落导致脑卒中,因此对于房颤患者治疗关键在于预防脑卒中的发生[1]。经现有的风险评估,房颤患者长期应用口服抗凝药物可降低卒中或系统性栓塞的风险[2]。因华法林研究证据较充分,目前临床应用较为普遍,但因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剂量个体差异大及频繁监测凝血指标等,限制了华法林的应用[3-4]。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弥补了华法林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华法林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的使用方法及临床效果,以减少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强调需密切监测标准化比值(INR),以减少华法林的不良反应。方法总结2004年5月至2009年5月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后脑卒中的年发生率为3.33%、无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无抗凝禁忌证的房颤患者,均应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但应密切监测服用期间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确保华法林的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8.
《家庭药师》2013,(11):29-29
柯大夫: 我今年58岁,是一名房颤患者,为了预防血栓,我服用抗凝药物华法林,但有人告诉我,这样做有导致器官出血的危险。请问,口服抗凝药物到底安不安全?  相似文献   

9.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其导致人类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研究证实房颤使脑卒中的发病率增加5倍以上,大约25%的缺血性卒中来源于心房颤动[1],脑卒中的病死率是20%,而存活的患者中有60%最终发展成严重瘫痪。药物抗凝治疗是房颤治疗中能够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血栓栓塞性事件的危险性,华法林是传统的、能够长期口服的抗凝血药物,然而,华法林抗凝作用的个体差异很大,部分患者服用常规剂量也可以发生出血性并发症,需要频繁监测凝  相似文献   

10.
瓣膜性心脏病引起房颤及脑栓塞高危患者的非瓣膜病性房颤发生脑卒中危险眭大,系统在长期应用华法林口服抗凝治疗可以降低脑栓塞发生率为68%,因此早期及时应用华法林抗凝洽疗是降低高危房颤患者致残率及致死率关键。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持续48 h即可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导致动脉栓塞,其中90%是缺血性脑卒中,而慢性肾脏疾病可进一步增加房颤患者的卒中和出血风险。因此,在伴有慢性肾脏疾病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的抗凝尤为重要。华法林用于肾功能不全的房颤患者虽可减少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但是随着肾功能的恶化,华法林可增加出血的风险,且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目标范围的时间非常困难。与华法林相比,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能显著地降低卒中、颅内出血和死亡风险。然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轻度、中度、重度,甚至血液透析房颤患者的应用仍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房颤抗凝治疗的选择主要是基于卒中危险分层。但抗凝治疗不可避免会带来出血风险。临床实践中。对房颤抗凝重要性认识不充分、担心出血并发症、频繁监测国际化标准比值(INR)等因素使得目前华法林的应用严重不足。本文结合具体病例重点讨论房颤抗凝治疗中常见误区及危害。误区一、卒中高危,视而不见病例:患者,女,62岁,持续性房颤,合并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曾因肢体动脉栓塞及肠系膜动脉栓塞前后接受了动脉溶栓、小肠切除、截肢等7次手术,曾发生过1次脑卒中。直至最近一次术前心内科会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房颤)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华法林是目前预防中高危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惟一有效药物,但该药具有个体差异大、可与多种食物和药物发生相互作用、治疗窗窄等缺点,临床应用时需密切监测凝血指标,频繁调整药物剂量,给医患双方带来诸多不便.目前,以Xa因子和Ⅱa因子(凝血酶)为靶点的新型抗凝药物备受关注,它们有可能代表新一代口服抗凝药物,为房颤患者预防脑卒中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和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在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的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科住院的接受达比加群酯或华法林抗凝治疗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09例,根据使用抗凝药物不同,分为达比加群酯组65例和华法林组44例,监测凝血功能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情况。结果: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存在危险因素多、伴随疾病多、需要联合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比例高的特点。达比加群酯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3.06%,华法林组6.81%,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抗栓效果相当,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华法林不同抗凝强度治疗非瓣膜性房颤的安全性,以及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3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根据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强度分为中强度组:华法林中等强度抗凝治疗,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控制在2.0<INR≤3.0;低强度组:华法林低等强度抗凝,INR控制在1.6≤INR≤2.0,记录2组患者治疗和随访期间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栓塞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ROC曲线法分析INR诊断抗凝出血风险,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 中强度组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外周动脉栓塞发生率分别为6.70%,3.45%和1.72%,与低强度组的8.33%,4.17%和4.17%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强度组华法林用量(3.13±0.45)mg·d-1,INR值2.61±0.32,出血发生率为24.14%;低强度组华法林用量(2.63±0.32)mg·d-1,INR值 1.84±0.30,出血发生率为9.72%。采用INR诊断患者出血风险,ROC曲线下面积为0.858(95%CI:0.791~0.924),INR的cut-off值2.85,该值下判断出血敏感性为81.1%,特异性为67.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脑卒中病史、INR、治疗窗内时间、卒中危险评分是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中、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均有较好的抗凝效果,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伴有血栓栓塞危险因素应尽早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严密监测INR,INR值控制在1.6≤INR≤2.0,降低和避免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危消化内镜干预对服用华法林患者的临床安全性。方法入选服用华法林同时需行高危内镜操作的患者148例,术后分为早期抗凝组73人(术后8h内恢复抗凝治疗)和延迟抗凝组75人(术后第3 d恢复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和血栓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9%vs.4.00%,P=0.304),早期恢复抗凝治疗出血风险的OR值为1.28,延迟抗凝组血栓事件发生率较高(12.00%vs.2.74%,P=0.031),延迟抗凝血栓风险的OR值为3.83。结论对于服用华法林的患者,高危消化内镜术后8 h内恢复抗凝治疗可以降低血栓发生风险,而出血风险增加相对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南京市第一医院住院老年房颤患者华法林的应用情况,为指导临床合理应用华法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临床300例服用华法林的老年房颤患者的血栓危险分层、房颤类型分布、联合用药、出血发生情况等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服用华法林的老年房颤患者中,合并血栓高危因素的患者占88.0%(264/300)。瓣膜病房颤与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构成比分别为61.3%(184/300)和38.7%(116/300),后者中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评分标准(CHADS2评分)为5分的患者应用华法林的比例最高。联合用药排序居前4位的是排钾利尿药、抗生素、螺内酯和地高辛。有7.67%的患者(23/300)发生出血不良反应;年龄≥75岁及肝肾功能不全的老年房颤患者的出血发生率显著增加(P<0.05)。结论:老年房颤患者(尤其年龄≥75岁者)病情复杂、肝肾功能低下、联合用药多,使用华法林时应加强用药监护,进行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18.
马闻建  刘水平  毕齐 《中国药房》2015,(8):1112-1114
目的:观察达比加群酯对伴有房颤的急性卒中患者的抗凝治疗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伴有房颤的急性卒中患者104例,均具有明确抗凝治疗指征。根据患者对药品价格、药物耐受性、患者意愿、可能存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分成两组。观察组(55例)使用达比加群酯,对照组(49例)使用华法林,维持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0~3.0。比较两组患者血栓事件、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和凝血功能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均无血栓事件发生。出血事件的发生率观察组患者为3.6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29%(P<0.01);连续INR离异度观察组患者为4.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2%(P<0.01)。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华法林比较,对伴有房颤的急性卒中患者行抗凝治疗应用达比加群酯具备同等疗效,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 ,有较高的栓塞发生率 ,特别是既往有栓塞病史、超声诊断左心房内有血栓、严重二尖瓣狭窄、接受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者均属高危患者。对于高危患者一般主张给予长期抗凝治疗 ,但很多人担心长期服用华法林会导致出血等不良反应 ,而放弃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我们对长期服用华法林和阿司匹林的心房颤动患者进行对比观察 ,研究心房颤动患者长期服用华法林治疗的安全性。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所选病例全部来自我院 2 0 0 0年 11月至2 0 0 3年 2月住院和门诊的心房颤动患者。患者需符合以下条件 :1心房颤…  相似文献   

20.
田力  杨艳敏 《中国新药杂志》2012,(15):1756-1759,1773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合并脑卒中的有效手段。目前能够长期服用的口服抗凝药物只有华法林,但华法林存在个体差异、复杂的药物和药物及药物和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定期抗凝监测和频繁调整剂量,具有局限性。研发新型口服抗凝药成为新的热点,活化凝血因子X抑制剂和凝血酶抑制剂在房颤抗凝领域的研究进展迅速,已经取得了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现将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