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比较Er∶YAG激光排龈法和排龈线排龈法的排龈疗效。方法收集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修复科龈下边缘单冠修复患牙100颗,随机分为A、B两组各50颗,分别采用排龈线排龈法和Er∶YAG激光排龈法,对两组排龈效果的满意度评价及操作过程中感觉疼痛或不适的患者数进行比较;采用牙周出血指数(GBI)和牙周袋深度(PD)评价两种方法对牙周健康的影响。结果两组间牙预备体、印模和模型满意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牙龈止血效果明显优于A组(P〈0.05);B组疼痛患者比例(12%)少于A组(92%)(P〈0.05);两种方法治疗前与治疗后及两种方法之间GBI值、PD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排龈法均可获得良好的排龈效果,Er∶YAG激光排龈法可减少牙龈出血,术中患者疼痛反应小,而且对牙周健康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Expasyl排龈膏排龈技术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择前牙金属烤瓷冠桥修复120例(164颗牙),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54例(74颗牙),采用Expasyl排龈膏排龈技术;对照组66例(90颗牙),采用排龈线排龈技术,比较两组患者的舒适度、牙龈出血、印模和模型边缘清晰度。结果两种排龈技术在牙龈止血、印模及模型边缘清晰度上都取得了良好效果(>0.05),但实验组疼痛较对照组轻(<0.05)。结论Expasyl排龈膏排龈技术可使印模及模型边缘清晰,操作便捷,患者无痛。  相似文献   

3.
王聪 《四川医学》2012,33(10):1726-1728
目的研究在楔状缺损修复前使用两种排龈方法对其牙周组织及充填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全口至少有3个楔状缺损位于龈缘或龈下的患者(150颗患牙),每例患者的患牙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直接树脂修复,实验组分别用ULTRA排龈线,Expasyl排龈膏排龈后再充填。分别在治疗后记录牙龈出血(BOP)及患者主观感受,1年后记录患牙牙龈指数(GI),并参考改良USPHS评价系统进行综合临床评价,观察充填体脱落,继发龋及边缘密合情况。结果充填后疼痛发生率:排龈线组与排龈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排龈线组有5例出血;1年后两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牙龈指数和边缘密和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种排龈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充填体脱落率和继发龋三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楔状缺损修复前进行排龈,可有效地保护牙周组织,提高充填质量。两种排龈方法均可达到理想临床效果,无创性排龈较排龈线操作时间短,简便舒适。  相似文献   

4.
采用排龈膏技术无创性排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当需要将固定修复体的边缘放置于龈下,如何才能在牙体预备时尽可能避免损伤周围组织,采集准确印模以获得精美持久的修复效果的排龈方法。方法对50例门诊患者的90颗牙进行冠桥修复,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于取模前应用排龈线和排龈膏排龈。结果90颗牙均取得良好效果,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应用排龈线或排龈膏排龈均能帮助取得清晰的软硬组织界限。但排龈膏无需麻醉,无牙周组织损伤,可以做到无创性排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烤瓷冠黏结前应用含药和不含药的两种排龈线对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追踪观察2004~2006年烤瓷冠黏结前排龈组(Ultrapak含药型排龈线、Ultrapak不含药型排龈线)和不排龈组,金属烤瓷全冠修复后患牙的牙周组织状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金属烤瓷全冠修复后牙周组织的主要变化为单纯性牙龈炎和牙周炎。于黏结前进行排龈处理和不排龈处理的牙周改变比较,排龈组优于不排龈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种排龈线牙周改变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前牙金属烤瓷全冠黏结前排龈,能够有效防止牙周组织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排龈技术的应用与临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采用排龈技术对修复后牙龈、牙周组织变化的影响进行评价比较。方法:选择临床上固定修复患者51例116颗基牙,随机分成3组,其中两组分别采用排龈线排龈和排龈膏排龈技术,另一组未使用排龈技术。结果:应用排龈技术的两组牙龈损伤及牙周疾病发生率明显少于未排龈组,近期效果满意。结论:合理选择排龈材料和正确的排龈操作技术,可减少牙体预备时对牙龈组织的损伤和修复后牙周疾病的发生,帮助获取清晰的软硬组织界限,提高修复体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探讨金属烤瓷单冠修复患者有效的排龈方法。方法:选择口腔门诊行金属烤瓷单冠修复的患者。78例159颗均为牙周组织健康的前牙,随机分成3组(A、B、C)。A组26例5颗牙采用磨切法排龈;B组26例53颗牙采用化学机械法(排龈线)排龈;C组29例53颗牙采用排龈膏排龈。对三种排龈方式的排龈止血的有效率、印模清晰的有效率及适合性的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排龈线法及排龈膏法排龈效果佳。结论:排龈决定着固定修复的成败,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现在医疗条件选择适合的排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临床应用和比较,对Expasyl排龈膏的疗效进行评估.[方法]48名需要上前牙冠桥修复的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25名患者共54颗上前牙区患牙,常规牙体预备后,采用Expasyl排龈膏进行处理,对照组23名患者共48颗上前牙区患牙,采用肾上腺素排龈线处理,常规取印模,分别统计止血和排龈的有效率,两组结果进行x2检验.[结果]Expasyl排龈膏止血有效率为93%,肾上腺素排龈线有效率为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Expasyl排龈膏排龈有效率为65%,肾上腺素排龈线有效率为75%,两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xpasyl排龈膏的排龈技术相对于传统的机械化学排龈法,其操作简单易行,耗时短,止血性能较好,对牙龈厚度适中的患牙有较为满意的排龈效果.  相似文献   

9.
两种排龈线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曲波 《华夏医学》2005,18(2):229-230
目的:探讨是否含有肾上腺素的两种排龈线的临床应用。方法:对金属烤瓷冠桥修复的89例患者211颗牙在备牙和取模过程中,分别用两种排龈线排龈,观察牙龈、牙预备体、印模、模型和修复体。结果:备牙前用两种排龈线排龈,效果无差异,取模前再排龈,效果有显著性差异,含肾上腺素组优于不含肾上腺素组。结论:两种排龈线应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和对比电刀排龈法与二次排龈法在固定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金属烤瓷冠桥修复患者36例68颗牙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二次排龈法和电刀排龈法完成排龈,制取印模,灌制工作模型.对排龈时间及排龈后的预备体肩台、牙龈状况、工作模型进行评价.结果:33颗牙齿采用二次排龈法,25颗达到满意标准,8颗未达到满意标准,满意率75.8%;35颗采用电刀排龈法,28颗达到满意标准,7颗未达到满意标准,满意率80.0%.两种排龈方法的排龈时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排龈效果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电刀排龈法操作简便,易于暴露清晰的软硬组织界限,能得到满意的排龈效果,且术后恢复快,是一种较好的排龈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陈渊  汪涌  韩爽  笪海芹 《安徽医学》2023,44(11):1314-1318
目的 探索糜烂型牙龈口腔扁平苔藓(OLP)伴牙周炎药物联合牙周基础治疗的时机。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9月合肥市口腔医院牙周黏膜科就诊的糜烂型牙龈OLP伴牙周炎患者33例,将患者随机分成A组(n=12,药物治疗后1周再行牙周基础治疗)、B组(n=10,牙周基础治疗后1周再给予药物治疗)和C组(n=11,牙周基础治疗与药物治疗同时进行)。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6周牙龈疼痛程度(NRS)变化及治疗前、治疗后6周牙周指标菌斑指数(PLI)、出血指数(BI)、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变化。结果 不同时间点3组患者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存在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治疗后1周时,3组NR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差值均大于B组(P<0.05)。3组治疗前PLI、BI、PD、CA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周均较前改善(P<0.05),但牙周指标(PLI、BI、PD、CAL)治疗前后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药物联合牙周基础治疗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镍铬合金烤瓷冠、钴铬合金烤瓷冠及二氧化锆全瓷冠修复对病人牙周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要求冠修复病人58例,分为镍铬合金烤瓷冠组(A组)25例,钴铬合金烤瓷冠组(B组)21例,二氧化锆全瓷冠组(C组)12例,用不同材料制作牙冠戴入.半年后检查各组病人的牙龈出血指数、菌斑指数、牙周探诊深度、龈沟液分泌量及龈沟液内白细胞介素(IL)-8含量变化.结果:半年后3组菌斑指数和牙周探针深度较修复前无明显变化,A组和B组的牙龈出血指数、龈沟液分泌量及龈沟液中IL-8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C组各项指标均与修复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修复后龈沟液分泌量较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和C组之间龈沟液分泌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人修复后IL-8分泌量较B组和C组显著增加(P<0.01),B组与C组IL-8分泌量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材料冠修复后均对病人牙周有一定不利影响,二氧化锆全瓷冠对牙周的不利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排龈线和高频电针在龈下楔状缺损充填中的作用效果。方法将临床需要进行龈下楔状缺损充填的35例患者(82颗患牙)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每组41颗患牙,对照组应用排龈线排龈,试验组应用高频电针进行龈切术后,两组均应用树脂充填缺损。分别对两组充填后1w和3个月出现悬突和充填体边缘不密合的发生率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治疗后龈沟出血指数(SBI)、牙周袋探诊深度(PPD)。结果试验组充填术后1w及3个月悬突和边缘不密合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SBI和PPD记录显示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高频电针龈切术后进行龈下楔状缺损充填效果良好,可以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排龈线预防牙体楔状缺损充填修复后出现悬突与炎症的效果。方法选择牙体楔状缺损于龈下的患者112例,每位患者选择患牙2颗共224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应用排龈线法对缺损排龈后充填复合树脂;对照组患者常规处理后直接充填复合树脂。比较2组患者充填前和充填后1、3、6个月充填体颊侧龈沟液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的变化,并观察2组患者牙体楔状缺损充填的保留率和悬突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牙体楔状缺损充填前AS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充填后1、3、6个月,2组患者充填体颊侧龈沟液AST水平均较充填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观察组患者AS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楔状缺损充填体保留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悬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排龈线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牙体楔状缺损充填修复后悬突和牙周组织炎症的发生,延长充填体的保留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的烤瓷冠对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对352颗临床上常用的七种不同类型的烤瓷冠(镍铬合金烤瓷冠、镍铬镀金烤瓷冠、钴铬烤瓷冠、钛合金烤瓷冠、纯钛烤瓷冠、金合金烤瓷冠、全瓷冠)修复1年后的牙龈变化、牙龈出血指数(GBI)、菌斑指数(PLI)、牙周袋深度(PD)进行检测,并与对侧或相邻近的健康天然牙进行对照。结果:镍铬合金烤瓷冠出现明显牙龈变化9/51;其中5例出现龈缘黑线;与健康牙和其他烤瓷牙相比,差异显著(P〈0.05);镍铬合金烤瓷冠GBI、PLI、PDL分别增加了0.45、0.53、0.17,镍铬镀金烤瓷冠GBI增加了0.05,与健康牙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镍铬合金烤瓷冠对牙龈和牙周健康有明显影响,做烤瓷牙修复时应尽量采用处理措施或采用其他高耐腐蚀性材料和贵金属材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使用牙科放大镜临床牙体预备后对金瓷冠唇侧牙周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广东省口腔医院修复科患者98例共233颗完善根管治疗后的上前牙,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采用配戴牙科放大镜辅助临床牙体预备;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牙体预备.在修复前、修复后6个月和1年分别采集金瓷冠唇侧龈沟液,测定金瓷冠唇侧牙周的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和牙周探诊深度(Pocket depths,PD)以及龈沟液(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GCF)的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和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的含量后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在修复后6个月和1年检测的PD、GI值和龈沟液ALP、MPO值与修复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在修复后6个月和1年检测的PD值和龈沟液ALP值与修复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修复后6个月测定的GI值和龈沟液MPO值与修复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修复后1年测定的GI值和龈沟液MPO值与修复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使用牙科放大镜临床牙体预备有利于改善金瓷冠唇侧牙周状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金属烤瓷桥(porcelain—fused—to-metalbridge,PFMB)固定牙周病松动牙列对基牙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选择34例因牙周病松动需要单侧固定修复松动牙,且对侧存留相应天然牙的病例,将对侧天然牙作为对照组。在修复后2周、6个月、12个月、18个月定期检测基牙与对照组的龈沟液(GCF)量、牙龈出血指数(GBI)、茵斑指数(PLI)、探诊深度(PD)等牙周指数的变化。结果:松牙用PFMB固定修复后,实验组GCF等牙周指数仍有不断升高趋势(P〈0.05),但与对照组(对侧相应天然牙)升高水平接近(P〉0.05)。结论:用PFMB固定松动牙列对牙周组织有刺激性,但短期对牙周组织影响不明显,长期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张秀荣 《河北医学》2014,(7):1127-1130
目的:观察龈下楔状缺损修复前不同排龈方法对修复后牙龈出血的影响。方法:将165例入选患者随机为三组,A组(n=55)采用不含药排龈线排龈,B组(n=55)采用含药排龈线(每英寸含有0.4±0.2 mg肾上腺素)排龈,C组( n=55)采用排龈膏排龈,记录三组患者治疗后的牙龈出血率与疼痛感以及随访1年后的牙龈指数( GI)。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的牙龈出血率与疼痛感差异显著( P<0.05);随访1年,三组患者均未见修复体脱落,在临床效果(包括充填体脱落、边缘密合性、继发龋、边缘着色)方面差异不显著( P>0.05)。结论:三种方法修复龈下楔状缺损均有显著疗效,但排龈膏排龈法在控制修复后牙龈出血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