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术中冷冻组织切片是病理诊断的“急诊”,不仅对取材的准确性、制片质量以及病理诊断医师的技术水平要求高,而且需要在冷冻组织切片前术者提供患者临床表现及术中所见,才可能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的诊断。因冷冻诊断可直接影响术者所采取的术式,所以在冷冻诊断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错误诊断而给患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甚至发生严重的医疗纠纷。为提高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术中冷冻切片的诊断水平,本文对我院3年间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冷冻切片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程英 《江西医药》2011,46(11):1047-1048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观察36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并采用平滑肌肌动蛋白SMA、ER、PR、P63、3413E12和CK5/6进行染色。结果36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其中7例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6例为非典型性乳头状瘤,23例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结论乳腺管内乳头状肿瘤有特定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免疫标记SMA、P63和CK5/6对其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王迎秋 《淮海医药》2007,25(2):135-135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及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证实的导管内乳头状瘤及导管内癌患者5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6例患者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7%,并对导管内乳头状瘤及导管内癌的超声表现归纳总结.结论 高频超声对导管内癌及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河云 《云南医药》2012,(4):381-382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及导管癌的病灶较小,无自觉症状,触诊难以扪及,临床上常由于乳头血性溢乳而发现。以往通常通过X线钼靶诊断。随着超声技术的进步,超声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及导管癌已越来越为临床医师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63/SMA免疫组化双重染色在乳腺疑难病变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各种乳腺病变切除标本,住院及门诊手术标本各100例,采用免疫组化双标记(P63/SMA)的方法检测同一张组织切片中P63和SMA两种抗原,采用pH值2.0,0.05%HCl洗脱的方法灭活第一重染色中所有抗体的活性,避免双重染色中引起的交叉反应。结果 49例乳腺良性病变和34例导管原位癌中存留的肌上皮几乎全部P63和SMA(+)。导管内癌中,外周可见完整的p63阳性的肌上皮环绕(23.8%),部分肌上皮不完整(62.6%),甚至无肌上皮细胞(13.6%)。在浸润性癌的癌巢外缘未见p63阳性的肌上皮细胞。结论在P63/SMA免疫组化双重染色能够准确地观察到同一细胞中两种抗原的表达,有助于提高乳腺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导管造影检查对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观察5 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特征及导管造影钼靶照片表现。结果:导管内乳头状瘤在导管造影钼靶照片上表现为:典型的充盈缺损,局部导管扩张;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敏感性为74 .5 % (38/ 5 1) ;定位准确率为98.0 % (5 0 / 5 1)。结论:导管造影是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目前较可靠的方法,结合临床特征及触诊检查,仔细操作,可提高诊断与定位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陈光平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9):1218-1219
目的 评价导管造影检查对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观察5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特征及导管造影钼靶照片表现.结果 导管内乳头状瘤在导管造影钼靶照片上表现为典型的充盈缺损、局部导管扩张;导管造影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敏感性为74.5%(38/51),定位准确率为98%(50/51).结论 导管造影是目前导管内乳头状瘤较可靠的诊断方法,结合临床特征及触诊检查,仔细操作,可提高诊断率与定位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K7、CK18、CK5/6及P63在各类型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对104例肺癌手术标本进行免疫组化分析,联合检测CK7、CK18、CK5/6及P63的表达,同时分析它们在不同类型肺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CK7在腺癌、腺鳞癌及大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1.07%、85.71%及50.00%,在鳞癌和小细胞癌中无阳性表达。CK18在腺癌、腺鳞癌、小细胞癌及大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43%、85.71%、100%及100%,在鳞癌中无阳性表达。CK5/6在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00%,在腺癌、腺鳞癌、小细胞癌及大细胞癌中无阳性表达。P63在鳞癌和腺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及14.29%,在腺癌、小细胞癌及大细胞癌中无阳性表达。结论CK7及CK18可用于肺腺癌诊断,CK5/6及P63可用于肺鳞癌诊断。同时,CK18还可用于肺小细胞癌及大细胞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TTF-1、Napsin A、CK7、P63和CK5/6在肺活检标本中不同肺肿瘤内的差异表达结果,探讨它们在各类型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寻找最经济有效的抗体组合。方法 209例肺穿刺活检和支气管镜检标本中,原发肺癌202例,转移性腺癌7例。原发癌中,非小细胞癌162例,其中腺癌(AC)102例,鳞状细胞癌(SCC)55例,大细胞癌(LCC)5例;小细胞癌(SCLC)40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TTF-1、Napsin A、CK7、P63和CK5/6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判定:阳性瘤细胞数≥10%为阳性,阳性瘤细胞数<10%为阴性。结果 TTF-1在小细胞癌中表达率最高为97.5%(39/40),在鳞状细胞癌中表达率最低为3.6%(2/55)。TTF-1和Napsin A在肺腺癌具有较高特异性,分别为96%、100%,而CK7具有较高敏感性(100%);P63在鳞状细胞癌具有较高特异性(96%),而CK5/6具有较高敏感性(95%)。结论肺活检取材较少的小标本,在鉴别低分化腺癌与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小细胞癌与低分化鳞状细胞癌较困难时,辅助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联合应用TTF-1、Napsin A、P63和CK5/6,是一组最经济有效的抗体组合,同时也有助于对肺原发性腺癌与转移性腺癌的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BIP)与导管内癌(DCIS)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超声表现为乳腺占位性病变伴周围导管扩张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BIP与32例DCIS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BIP与DCIS周围导管扩张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肿瘤大小、形态、边界、周边管壁回声、内部钙化灶、血流分级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对BIP与DCIS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p6 3蛋白和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 ,CK) 5 / 6在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10 2例鳞癌和98例非鳞癌组织p6 3和CK5 / 6蛋白表达。结果 p6 3在鳞癌和非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8% (10 0 / 10 2 )和7 1% (7/ 98) ,前者高于后者(χ2 =16 5 . 99,P <0 . 0 1) ,CK5 / 6在鳞癌和非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 9. 8% (6 1/ 10 2 )和9 2 % (9/ 98) ,前者高于后者(χ2 =5 0 . 2 9,P <0 . 0 1) ;p6 3和CK5 / 6蛋白在鳞癌和非鳞癌组织联合表达率分别为39 .2 % (40 / 10 2 )和3 .1%(3/ 98) ,前者高于后者(χ2 =38 71,P <0 . 0 1)。结论 p6 3和CK5 / 6蛋白的联合表达有助于提高低分化鳞癌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彩超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的诊断价值。方法:观察分析16例超声诊断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患者的声像图表现,并与病理比较。结果:16例中,病理证实12例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2例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增生结节2例。结论:对于有导管扩张,回声致密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彩超诊断较为准确,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病理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来我院就医的37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的病理资料进行研究。结果在37例患者当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16例,导管内乳头状癌患者10例,实性乳头状癌患者5例,囊内乳头状癌患者6例。2年后乳头溢液患者复发率为3.25%,未表现出乳头溢液患者复发率为2.75%;有乳腺癌家族史的患者复发率为3.45%,没有乳腺癌家族史的患者复发率为3.59%;肿瘤直径小于等于2 cm的患者复发率为4.65%,肿瘤直径大于2 cm的患者5.61%。经检查结果可以看出,乳头溢液、乳腺癌家族史、肿瘤直径不是影响患者复发率的主要因素。结论若想针对此病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对患者进行病理检查是十分有必要的,对结果进行详尽的分析,使得对于患者的后续治疗更加具有针对性。呼吁在今后进行病理工作时,对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的研究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neoplasms,IDPN)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并探讨其诊断。方法根据WHO分类(2012)有关标准,筛选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82例,对上述病例进行HE形态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选用的一抗有CK5/6、CK34p El2、CK8、SMA、p63、CD10。结果 82例IDPN患者中导管内乳头状瘤(IDPMa)64例,乳头状瘤伴ADH和DCIS 12例,导管内乳头状癌(IDPC)6例。IDPN在形态学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皮细胞和间质增生,以及继发病变等,这些使病灶呈现异常复杂的多样性。免疫组织化学SMA均为强阳性,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63和CDl O的染色分布在IDPMa与IDPC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细胞角蛋白(CK5/6)染色显示良性病变的表达呈镶嵌状阳性表达,在IDPC中表达明显减少或缺如,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IDPN是一组组织学改变复杂的疾病,应注意其诊断标准的掌握。肌上皮、细胞角蛋白和腺腔上皮标志物联合应用在该组复杂病变中有很好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彩超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彩超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及分析。方法观察分析26例经病理证实的导管内乳头状瘤声像图表现,其中对3例导管内乳头状癌着重分析。结果导管内乳头状瘤声像图大致分四种:导管扩张型、导管囊状扩张型、导管无扩张型及多发肿瘤型,导管内乳头状癌具有边界不整回声不均伴钙化,基底部邻近管壁有增厚及血供丰富等特点。结论超声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价值很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临床上并不少见,本文对超声及病理诊断相结合方式,对26对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加以分析,旨在探讨超声对本病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断特点。方法对1999年6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77例导管内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患者的诊断特点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乳管内视镜诊断病例数占总数的53.25%,其中20例乳腺摄影及B超检查均无恶性病变;57.14%的患者乳腺X线摄影检查提示为导管内癌,其中8例其他两种检查无恶性病变;23.38%的患者乳腺B超提示有可疑病变,其中3例其他检查无恶性病变。结论乳腺X线摄影、乳管内视镜和乳腺B超检查联合应用可提高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7.
18.
乳管内视镜下活检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讨论乳管内视镜(FDS)下乳腺导管内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临床资料。对50例乳管内视镜下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乳腺活检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50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92%。结论:乳管内视镜能早期发现乳管内微小病变的性质,是一种诊断率较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的细胞学诊断价值与病理分析。方法选择2001年1月至2015年10月所具有的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并且细胞学资料完整的12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均为女性病例。在穿刺之前,对于病史进行详细的调查与询问,并且对乳腺肿块大小、硬度以及活动度进行检查、涂片操作与HE染色。结果本组128例导管内乳头状瘤中,乳头溢液涂片细胞学诊断正确者68例(53%),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正确者84例(66%),二者相结合细胞学诊断正确者108例(84%),误诊12例(9%),可疑者8例(6%)。结论采用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与溢液涂片,可以更加准确的对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进行病理诊断,有效的提高了病理诊断的科学性。但是,诊断过程也要注重与其他相关疾病的病理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DP)是一种良性肿瘤,可合并非典型增生,并具有复发、癌变风险,进一步发展为乳腺癌后会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本文就IDP外科治疗及乳腺癌预防性内分泌治疗策略作一综述,为今后IDP诊治及乳腺癌预防提供思路,对存在风险的IDP及时干预,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