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溶血磷脂酸(LPA)认知情况,指导护理人员有目的地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护理干预.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456例LPA检测异常患者进行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LPA干预前后及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调查.结果:干预前456例LPA检测异常患者中有8%了解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LPA;干预后456例LPA检测异常患者中有81%了解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L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1.5%LPA检测异常患者干预前了解其他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干预后95.2%LPA检测异常患者了解,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LPA认知情况调查,尽早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实施一级预防,从而降低发病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健康体检,调查和掌握某厂矿50岁以上在职职工的心脑血管病流行病学及其危险因素,对指导积极的干预和防治有重要的意义。方法:对该厂矿50岁以上在职职工健康体检中的资料完整者为观察对象,按有无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分为危险与非危险因素两组,以同期50岁以下接受健康体检的在职职工为对照组,观察50岁以上职工1995年~2005年10年以来心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病情况,作统计学处理。结果:50岁以上组心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病率明显大于50岁以下组(P<0.01),危险因素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病率明显大于非危险因素组(P<0.01)。结论:厂矿职工心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危险因素组的心脑血管病事件发病率显著高于非危险因素组(P<0.01),对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进行长期、个体、持续化干预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高的三高特征。高血压是脑血管病最重要危险因素,我们在天坛医院社区,自1986~1996年,针对高血压等主要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开展了为期11年的脑血管病综合防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人口资料由天坛街道派出所提供,每年核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延伸网络社区护理服务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社区网络服务中心年龄>40岁、具有脑血管高危人群2 5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1 362例和对照组1 198例。对观察组进行定期随访观察、健康教育、生活指导和用药指导等行为干预,对照组仅在就诊第1次监测时给予卫生宣教和用药指导。结果:观察组脑血管病发病率明显低与对照组(P<0.01),长期坚持预防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社区护理服务通过行为干预能有效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有利于社区居民的健康促进,加强对脑血管病的预防和干预,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今后脑血管病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选取到专科门诊及体检中心进行身体检查的无症状成人168例,对其进行心血管危险评估。将中危、高危人群按自愿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接受普通治疗或观察,综合干预组进行个体化综合治疗加健康教育、改善生活方式,电话咨询,长期随访。观察期为两年。比较并观察两组人群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控制,血脂变化情况。结果综合干预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综合干预组对危险因素的控制明显优于对照组,综合干预组干预后血脂水平明显低于干预前,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对无症状成人心血管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并对其进行综合干预,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对危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维持血脂平衡,为心血管疾病防控提供新的可操作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健康干预对社区高血压防治的意义.方法通过普查了解人们对高血压认识情况;将首次普查高血压1 637例患者按镇、村分为健康干预和宣传对照两组,并对健康干预组进行系统健康干预,3年后观察两组血压及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情况.结果人们对高血压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明显提高;健康干预组的血压及高血压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宣传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通过区、镇、村三级网络,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导措施控制高血压危险因素,改变不良行为习惯,优化生活方式,从而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是低投高效具有可行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正>高脂血症是脑血管病常见的危险因素,早期干预可降低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稳压调脂丸为我院自拟治疗高脂血症的纯中药水丸,经临床观察及药理、毒理实验,对高脂血症治疗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庆阳市老年保健医院心内科、神经内科就诊和体检者200例,均符合《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治疗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综合性干预对代谢综合征(MS)患者多重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将50例M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5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治疗、护理,干预组给予规范化综合性干预,观察、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多项危险指标的变化。结果:干预后干预组各项观察指标(体重、BMI、腰围、SBP、DBP)、代谢指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及服药依从性与对照组及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干预措施可使MS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其治疗依从性,使多重危险因素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急性脑血管病是内科常见多发病症,医护人员采取及时适当治疗、干预措施达到减少对人类的威胁。方法:本文就我院2003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712例脑卒中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岁以上脑卒中发病率明显增加。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性脑卒中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脑血管病是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全面积极防治控制危险因素刻不容缓。医护人员要依靠实践经验及辅助检查对患者作出及时正确诊断及处理。对高危人群进行重点监护及干预,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将238例进入心脏防护网的冠心病高危人群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20例进行疾病知识、生活方式、个体用药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危险程度,并进行综合干预;对照组118例仅进行评估,不给予干预.两组分别在入网后1年、2年观察冠心病的危险程度及发病率,并进行评价.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入网2年后实验组危险程度明显下降(均P〈0.01),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P〈0.01).提示以心脏防护网的形式对冠心病高危人群进行有效的一级预防,可有效减少、弱化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明显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因此研究中青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一级康复预防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分析.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对象脑卒中组100例为1997-07/2000-12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神经科住院患者,其中青年(<44岁)患者63例,老年前期(45~49岁)患者37例,平均年龄(42.91±6.38)岁.另随机收集同期100例无脑血管病史的外科病患者为对照组,年龄(42.70±2.98)岁,中青年组61例,老年前期组39例.方法两组进行12项危险因素对照研究,并将中青年和老年前期分别与对照组进行比较.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各项危险因素患病率比较.结果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心电图异常、脑卒中家族史、眼底动脉硬化、糖尿病、风湿性心脏病是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论降低血压、血脂水平对预防缺血性卒中发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压疮的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将203例脑卒中患者依据是否发生压疮分为压疮组(45例)和对照组(158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脑卒中患者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营养不良、感觉功能障碍、潮湿环境、压力、摩擦力、剪切力。结论压疮的发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需通过制订护理制度、加强皮肤护理和营养支持、进行冷敷和药物预防以及健康教育指导等措施加以预防及管理。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二级预防干预模式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卒中二级预防干预模式的实施效果.方法:将1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两组均建立健康档案,应用自行设计的脑卒中复发危险因素评估表对出院患者进行评估.观察组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个体化强化教育和行为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和基本知识健康教育,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后3个月、6个月收集两组相关资料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在疾病知识掌握正确率、不良生活方式改善情况及治疗依从性方面明显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脑卒中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二级预防干预模式可有效降低脑卒中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ro-Kin平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跌倒风险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2组均给予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另外给予Pro-Kin平衡仪训练,对照组另外给予常规平衡训练。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平衡量表评定平衡能力,采用Holden步行能力分级量表(FAC)评定步行能力,采用巴氏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同时采用Berg平衡量表评估跌倒风险。结果:治疗后,2组BBS评分、Fugl-Meyer平衡量表、Holden步行分级、BI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BBS及FA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跌到风险评估显示,观察组跌倒风险下降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仪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减少跌倒风险,Pro-Kin平衡训练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5.
背景国外研究发现脑卒中危险因素与微量白蛋白尿有一定的关系,但结果并不一致.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率、与脑卒中危险因素及脑梗死复发的关系.设计以急性脑梗死患者和有脑梗死危险因素者为研究对象,以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的病例-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病房.对象选择2000-01/2001-1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脑梗死及有脑梗死危险因素的住院病例共214例,年龄50~80岁.急性脑梗死组(发病在1周之内)78例,脑梗死危险因素组,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史(6个月以上)患者56例,28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其中联合组包括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和脑梗死危险因素组中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史者31例,共109例.方法测定过夜空腹12 h以上血白蛋白、血肌酐、血糖、总胆固醇、总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早晨第1次尿中白蛋白.主要观察指标①终点结局指标随访2年新血管事件(包括脑卒中复发、心肌梗死和血管性死亡)的发生率;②危险性指标脑梗死危险因素与微量白蛋白尿的关系;③替代指标各组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率.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微量白蛋白尿者占35%,显著高于脑梗死危险因素组(15%)和对照组(3.5%)(P均<0.01).急性脑梗死组和联合组中存在6个独立预测微量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分别是糖尿病、血白蛋白水平、年龄、冠心病、高血压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5或P<0.01).随访(1.5±0.9)年,急性脑梗死组23%再发血管意外,显著高于脑梗死危险因素组(12%)和对照组(0%)(P均<0.01).急性脑梗死组微量白蛋白尿者36%再发血管意外,与大量白蛋白尿者(41%)和正常白蛋白尿者(10%)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急性脑梗死组、脑梗死危险因素组控制糖尿病、高血压后,微量白蛋白尿是脑卒中复发独立的预测指标,危险率分别是3.8(95%CI,1.2~13.5;P<0.05)、4.7(95%CI,1.4~16.7;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微量白蛋白尿较常见.在调整脑卒中基本危险因素后,微量白蛋白尿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负荷的危险因素。方法: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CAS)的脑梗死患者280例纳入研究,经头颅320CTA或MRA明确颅内动脉狭窄支数及动每支脉狭窄的程度。根据动脉狭窄数量分为单支动脉狭窄组102例和多支动脉狭窄组178例;以颅内动脉狭窄评分作为评价狭窄程度的标准,分为颅内动脉狭窄低分组126例和高分组154例;分别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卒中家族史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颅内动脉狭窄负荷呈正相关(P<0.05);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家族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为多支动脉狭窄(OR=4.900、3.139、1.945、1.861)与动脉狭窄高分组(OR=4.900、3.139、1.945、1.86)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家族史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为颅内动脉狭窄负荷的独立危险因素,这4种危险因素均能使颅内动脉狭窄支数增多及狭窄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负荷控制下的本体感觉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1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Bobath技术为主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运用Pro-Kin训练系统进行控制负荷的本体感觉训练,两组患者均进行8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简式Fugl-Meyer评价量表,FMA-L)、平衡功能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10m最大步行速度(MWS)及Barthel指数(BI)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过8周康复训练后的两组患者,治疗组的FMA-L、BBS、MWS、BI,治疗前与治疗后分别为:20.9±4.9、28.0±3.3;33.4±6.9、52.1±3.2;32.4±22.7、71.7±42.4;21.2±13.4、62.8±11.2;对照组的FMA-L、BBS、MWS、BI,治疗前与治疗后分别为:21.9±2.7、24.5±2.3;32.2±6.1、39.3±3.6;31.2±23.4、58.5±39.6;20.8±14.1、43.2±12.7;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功能指标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负荷控制下的本体感觉训练对提高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有积极作用,从而明显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凝视稳定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5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凝视稳定训练。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静态和动态平衡功能,动态步态指数(DGI)评定动态平衡功能,Balance-B平衡评定与训练系统评定静态平衡功能和跌倒风险,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中下肢部分(FMA-LE)评定下肢运动功能,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评定步行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BBS、DGI、FMA-LE、FAC和MBI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且观察组均更高于对照组(P<0.01,0.05);2组患者X轴和Y轴重心偏移、X轴和Y轴重心移动平均速度、重心移动总轨迹长和跌倒风险系数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观察组均更低于对照组(P<0.01,0.05)。结论:凝视稳定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静态和动态平衡功能,降低跌倒风险,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青年脑卒中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关系。方法比较65例青年脑出血,85例脑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Hcy、血清VitBl2、叶酸水平。分析年龄、性别、血压、体重指数(BMI)、吸烟、饮酒、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对血浆Hcy的影响。结果①青年脑卒中血浆Hcy平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脑出血组血浆Hcy水平高于脑梗死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浆叶酸及维生素B12与血浆Hcy水平呈负相关;③Hcy水平与血压、血脂、体重、年龄及性别各指标间无明显关系。结论①血浆Hcy升高是青年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脑卒中的传统危险因素无关;②叶酸、维生素B12是Hcy的非遗传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训练系统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42例,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Rejoyce上肢康复训练。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Rejoyce手功能测试(RAHFT)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评定2组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2组FMA-UE、RAHFT及FIM评分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2组FMA-UE、RAHFT及FIM评分均较治疗前及治疗4周时明显提高(P0.05,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Rejoyce上肢康复训练结合常规康复作业治疗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偏瘫上肢及手的功能,更有效地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