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颅骨海绵状血管瘤供血丰富,手术切除困难,放疗效果不显著。我们采用联合放疗、手术切除方法,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1.1例1男性,54岁。顶骨无痛性肿物缓慢肿大20a,近来眼痛,头晕等。头颅CT扫描:顶骨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约8.0cm×7.5...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立体定向下微创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总结27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征及立体定向下微创治疗方法.结果: 全切除26例(96.2%),大部分切除1例(3.8%),26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安全和有效的方法,未完全切除者术后放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随着MRI检查的普及,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变得相对简单。因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以髓内型最多见.显微外科治疗甚为关键。本研究旨在探讨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和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0年1月至2005年4月间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治疗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26例,均行MRI检查,全组均经后正中直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结果:26例病灶均为单发,均经手术切除。其中23例全部切除,2例近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所有病例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术后神经功能状况改善20例,无变化5例.恶化变差1例。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是本病的首选治疗方法,全切除病灶可避免病变复发和再出血。术中精细的显微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前症状轻和病灶处理及时与术后恢复良好相关。  相似文献   

4.
背景和目的:目前海绵状血管瘤以手术切除为主,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由于位于生命的中枢,手术治疗风险和难度较高。本文探讨显微手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可行性及预后。方法:对2002年12月至2011年6期间收治的12例行显微手术治疗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效果进行分析,肿瘤位于中脑2例,中脑脑桥交界8例,延髓2例。结果:10例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病理结果均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随访6~24个月,未见肿瘤再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改善6例,4例同手术前,加重2例。结论: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对有手术指征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积极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包膜外钝性剥离法切除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经验.方法:分析总结1990年1月至1998年1月在肝门阻断下采用包膜外钝性剥离法切除59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手术经过顺利,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良好,并发症低于其他术式.结论:包膜外钝性剥离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且创伤小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用包膜外纯性剥离法切除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经验。方法:分析总结1990年1月至1998年1月在肝门阻断下采用包膜外纯性剥离法切除59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手术经过顺利,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良好,并发症低于其他术式。结论:包膜外纯性剥离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且创伤小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曾新桃  吴硕东  田雨 《陕西肿瘤医学》2009,17(10):1940-1941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海绵状血管瘤(肝血管瘤)切除的可行性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超声刀为主要切肝器械,并结合pringle法阻断第一肝门,完成腹腔镜肝血管瘤切除7例。包括局部切除4例,左外叶切除3例。结果: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75—225min,(156±47.9)min,术中出血200~1200ml,(460.0±302.5)ml,术后住院时间3-10d,(6.6±3.0)d,除一例出现广泛皮下气肿外,其余病例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肝海绵状血管瘤。结论:腹腔镜下肝海绵状血管瘤切除对于经选择的病例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海绵状血管瘤(肝血管瘤)切除的可行性及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超声刀为主要切肝器械,并结合pringle法阻断第一肝门,完成腹腔镜肝血管瘤切除7例.包括局部切除4例,左外叶切除3例.结果: 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75-225min,(156±47.9)min,术中出血200-1200ml,(460.0± 302.5)ml,术后住院时间3-10d,(6.6±3.0)d,除一例出现广泛皮下气肿外,其余病例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肝海绵状血管瘤. 结论: 腹腔镜下肝海绵状血管瘤切除对于经选择的病例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在切除脑功能区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中的临床价值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应用神经导航技术,对脑重要功能区的21例海绵状血管瘤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结果:在神经导航辅助下,病灶全切除率为100%,无手术死亡,病人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无明显神经功能受损表现。结论:对位于脑功能区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神经导航辅助下的显微手术,可明显提高脑功能区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在切除脑功能区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中的临床价值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应用神经导航技术,对脑重要功能区的21例海绵状血管瘤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结果:在神经导航辅助下,病灶全切除率为100%,无手术死亡,病人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无明显神经功能受损表现.结论:对位于脑功能区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神经导航辅助下的显微手术,可明显提高脑功能区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手术切除治疗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对无论肿瘤大小,诊断不明恶性不除外,症状反复出现者;直径≥5cm,肿瘤位于肝脏表面,易受外力而致破裂出血者,直径≥10cm的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应采用肝叶、半肝切除术或血管瘤摘除术。对直径<5cm、无症状、偶然体检发现,非肝脏表面者,可以随访观察。自1984年8月-1987年8月,共完成14例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采用常温下一次性阻断切肝法,左右半肝切除各4例,扩大右半肝切除、,右前叶切除各1例,左外叶切除3例,肝血管瘤摘除1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与目的:锁孔技术是微创神经外科技术之一。本文介绍应用锁孔技术显微镜下切除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经验。方法:复习我们于2007~2008年间应用锁孔技术治疗各种颅内肿瘤、动脉瘤、功能性疾病150余例,对其中23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3例中男性13例,女性10例,术后通过做磁共振检查,随访2年以上。(1)所有手术定位准确,顺利找到病灶,并得以全切除,无新的神经功能障碍产生。(2)所有手术均未输血,手术时间短,比常规开颅手术平均缩短1小时左右。(3)随访2年以上,没有一例复发。结论:显微镜下锁孔技术是神经外科常用的微创技术,正确合理的使用,能够明显提高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完整切除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双重供血及外科处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3年来,住院治疗的68倒成人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男31例,女37例.年龄36~67岁,平均43岁.肿瘤直径3.5~29cm.手术包括单纯肿瘤切除,肝脏楔形切除,肝叶切除,肝动脉TH胶栓塞或99.8%酒精注射.TH胶异位栓塞致死1例.肝动脉和门静脉造影显示: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系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肝动脉栓塞,硬化疗法和结扎的适应证;有症状的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切除困难或有较大的手术危险性者.  相似文献   

14.
刮吸解剖法在肝海绵状血管瘤剥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刮吸解剖法在肝海绵状血管瘤剥除术中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93年 1月~2 0 0 1年 9月用刮吸解剖法剥除 12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病例手术过程顺利。瘤体均完整切除 ,解剖清晰 ,无手术死亡 ,术中平均失血量 370 ml(2 80~ 80 0 ml) ,术后并发症少 ,效果满意。结论 对于包膜完整或伴随有肝硬化的肝血管瘤的患者 ,刮吸解剖法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剥除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瘤体减容后肝脏巨大血管瘤的手术切除经验,探讨其手术切除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0月至2011年7月行肝脏巨大血管瘤肝叶切除术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均成功实施了肝脏不规则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均为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术后无1例发生胆漏及肝功能衰竭。结论肝门阻断+瘤体减容后肝脏巨大血管瘤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简便、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性,68岁,因间断性进食梗噎1年来住院。查体无明显异常。食管钡餐造影显示主动脉弓下3cm处食管左侧壁不规则压迹。食管镜检查所见:距门齿32cm处食管左侧壁有3×2×X1cm紫兰色肿物突出管腔,表面粘膜光滑无波动。诊断食管肿物。经准备后全麻下剖胸手术。术中见于食管左侧壁粘膜下3×2×1cm紫兰色质软肿物,边界清楚,行肿物切除。术后恢复顺利,2周全愈出院。,病理报告:原发性食管海绵状血管瘤。随访1年,病人情况良好。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良性间叶组织肿瘤。源于食管的海绵状血管瘤极罕见。治疗方法可采用手术切除和放射治疗。单…  相似文献   

17.
巨大肺血管瘤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肺血管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2月~2008年6月12例巨大肺血管瘤的临床资料,肺海绵状血管瘤2例,肺动脉瘤3例,肺动静脉瘘7例。均行肺叶切除,双侧多发患者,仅切除严重一侧肺叶。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术中出血80~150ml。随访6~204月,术侧无复发。结论综合病史及各项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特征显示和术前正确诊断。对巨大肺血管瘤的手术治疗应采取肺叶切除。对广泛脏壁层胸膜黏连病例,手术时应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立体定向放射(γ刀)治疗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探讨治疗的适应证和制定治疗计划的注意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至1995年间,γ刀治疗的57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边缘剂量平均为20.6Gy(9.0~25.2Gy).30%~80%的等剂量曲线包绕病灶.运用质子磁共振波谱进行脑坏死的鉴别.结果53例随访(4.38+1.40)年,4例失访,1例死亡.影像随访中19例见病灶缩小.5例治疗后4~39个月再次出血.21例(60%)治疗后癫痫发作频度和程度减轻,6例主诉癫痫未改善.4例额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停药后未再出现癫痫.17例病灶位于额顶叶及颞叶内侧功能区的患者治疗后4~25个月出现肢体肌力减退、失语等症状.33例病灶周围出现中到重度水肿,经脱水、激素及尼莫通扩血管治疗,4~14个月后影像随访,脑水肿明显减轻好转.5例出现明显的肢体活动障碍.2例治疗后14、16个月行手术切除病灶.3例出现明显视力下降.结论边缘剂量>16Gy时治疗后再出血比率明显减低.从治疗后再手术切除的病理标本中未找到血管瘤内机化闭塞的确切证据.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γ刀治疗必须慎重.  相似文献   

19.
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组化表达特征,为该肿瘤病理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化S-P法标记LCA、L26阳性以确定诊断。结果:580例手术切除脾脏标本中恶性肿瘤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16-65岁,平均43岁,7例恶性淋巴瘤,海绵状血管瘤恶变,恶性血管瘤和纤维肉瘤各1例,病变完全局限于脾内和仅累及肺门淋巴结,组织学以淋巴细胞性淋巴瘤预后较好。恶性血管瘤,纤维肉瘤预后较差。结论:原发性脾脏恶性肿瘤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肿瘤,根据组织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可以作出明确的病理诊断。治疗应首选脾切除和放疗加化疗。  相似文献   

20.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 ,以往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 ,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 ,介入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已成为当前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取得与手术切除相同的疗效。笔者以平阳霉素、地塞米松和碘油的混合乳剂在 1995~ 1999年介入栓塞治疗 2 5例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 ,疗效显著 ,安全性好。临床资料病人总数 2 5例 ,男 8例 ,女 17例 ,年龄 2 7~ 5 6岁 ,平均 4 3岁。经CT、B超及肝动脉造影证实为肝海绵状血管瘤。肿瘤 :5 .7× 6.3cm2 ~ 2 4 .5× 30cm2 。平均直径为 12 .5cm。直径在 10cm以上者 18例。肿瘤位于肝右叶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