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评价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直接PTCA)的成功率及有效性。方法42例发病在0.5~10h的老年AMI患者接受了直接PTCA,术后随访半年。结果40例患者中的45支梗塞相关血管(IRA)获得再通.成功率达95.2%(40/42),均达到TIMI-3级血流灌注,再通血管残余狭窄0%~20%。5例合并左心功能不全(Killip分级Ⅱ~Ⅲ级)及3例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住院期间1例死亡(病死率2.5%)。术后随访半年,6例直接PTCA成功患者(15.0%)心绞痛复发,再次PTCA后血管再通。结论直接PTCA治疗老年人AMI成功率高,病死率低,近期预后良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张萍  贾树蓉  程训民  王耿 《心脏杂志》2002,14(4):340-342
目的 :利用 Tei index评价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对冠心病患者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冠心病患者 60例 ,分为心绞痛组 40例 ,心肌梗死 (心梗组 12例 ) ,心力衰竭 (心衰组 8例 ) ;正常对照组 3 0例。观察 HYNA心功能分级 ,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Dd) ,左室收缩末期内径 (L VDs) ,二尖瓣舒张晚、早期血流峰值比值 (A/ E) ,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 E峰减速时间 (EDT) ,等容舒张期 (IRT) ,左室短轴缩短率 (F S) ,左室射血分数 (L VEF) ,等容收缩期 (ICT) ,射血时间 (ET) ,Tei index。Tei index=(IRT+ ICT) / ET,由二尖瓣关闭至开放时间减去 ET所得值再除以 ET而得。结果 :正常对照组 Tei index为 0 .3 6± 0 .0 7,PTCA术前心绞痛组 ,心梗组 ,心衰组 Tei index分别为 0 .49± 0 .15 ,0 .62± 0 .13 ,0 .81± 0 .17,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5 ,P<0 .0 1)。 PTCA术后 1年 ,心绞痛组Tei index为 0 .3 9± 0 .0 8,较术前明显下降 (P<0 .0 5 ) ,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 ;心梗组和心衰组的 Tei index分别为0 .47± 0 .10和 0 .66± 0 .14 ,较术前显著减低 (P<0 .0 5 ) ,但仍显著高于正常组 (P<0 .0 5 ,P<0 .0 1)。结论 :Tei index是评价左室整体功能的简便、准确的多谱勒超声新指标 ,根据 PTCA术前、术后 T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心脏康复治疗的疗效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目的:探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后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60例PTCA患随机分组为康复治疗组(30例)、且(30例),康复治疗组接受12周的Ⅱ期康复运动训练和教育程序,3个月后进行平板运动试验,心理焦虑表测试,生活质量调查。结果:康复治疗组在运动时间、运动负荷数、心理焦虑表得分、性生活改善、危险因素控制等方面优地对照组,有显差异(P<0.05)。结论:康复治疗对PTCA术  相似文献   

4.
我院成功地为 1例右位心、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了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治疗 ,现报道如下。1.病史资料 :患者男性 ,71岁 ,反复胸痛 17年 ,持续胸痛 10h入院。既往史 :5 0年前发现右位心、内脏转位。查体 :血压 114/ 74mmHg(1mmHg =0 .133kPa) ,心浊音区位于右胸侧 ,心率 5 2次 /min ,律齐 ,无杂音。心电图示右位心 (图1) ,将左右手导联互换 ,左右脚导联互换 ,V1、V2 导联互换 ,于V3~ 9的右胸相对应位置描记V3 R~V9R ,提示急性下壁、正后壁心肌梗死 (图 2 )。立即予链激酶 15 0万U静脉溶栓 ,2h…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的近期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原发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近期疗效。方法:204例AMI患发病0.5-26h内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冠状动脉闭塞,仅对梗死相关血管直径行TPCA及原发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结果:全组204例患再通197例,成功率96%,发病至血管再通的时间1-27h,平均5.6h,PTCA失败7例,其中心包填塞2例,钢丝不能通过2 ,术中死亡2例(均发生在伴有心源性休克的前壁心肌梗死患),率为0.9%,5周内死亡2例(经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心功能未明显改善,死亡心功能不全),2-6个月死亡6例(因再发心肌梗死而死亡,总死亡率4.9%。结论:AMI后早期(6h内)成功的再灌注可挽求涉死的心肌,缩小梗死面积和明显降低死亡率,即使 在较晚时间(>12h),病人仍有胸痛及ST段抬高,使梗死的血管再通仍可达到治疗的目的。早期充分的再灌注可明显改善患的预后,急诊TPCA治疗,可命名开通闭塞血管的届时时间提前,PTCA后残余狭窄甚微,再灌注血流充分,极少发生恢复期心肌缺务及心功能不全,在条件的大型A,TPTCA治疗AMI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6.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5例PTCA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患的PTCA前后的临床资料。PTCA后心绞痛症状未缓解5例,术后2天至17个月复发心绞痛20例,平均再狭窄发生时间PTCA后4.6个月。一次PTCA后选择CABG19例,2次4例,3次2例。除PTCA或支架部位处发生再狭窄外,5例狭窄以冠状动脉病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成功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选择32例AMI后成功的PTCA患者,分别记录术前1天、术后1天的心电图,测量QTd及校正的QTd(QTcd),并与30例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进行对照。结果AMI组行PTCA术前,QTd及QTcd均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TCA术后QTd及QTcd均较术前显著缩短;而单纯行冠脉造影对QTd及QTcd无明显影响;冠状动脉造影及PTCA对心率亦无明显影响。结论AMI患者QTd及QTcd显著高于正常人,成功的PTCA可使QTd及QTcd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急性心肌梗死行紧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观察中性粒细胞(PMN)的活性变化过程。方法:24例急性心肌梗死行紧急PTCA的病例,根据血管阻塞的程度及有无侧支循环的形成分为缺血不完全组(n=10)和缺血完全组(n=14),测定PMN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活性作用。结果:缺血完全组在PTCA后较缺血不完全组PMN的活性明显增强,同时血浆丙二醛(MDA)含量也增高。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行紧急PTCA后可能存在着由PMN介导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而且PMN的活性与血管阻塞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研究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 (SR)后即刻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临床结果。方法 选择 1996年 1月至 2 0 0 1年 3月的 118例SR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TIMI 2级血流患者 36例中 2 4例施行了即刻PTCA ,12例在梗死后 7~ 14d施行了择期PTCA ;TIMI 3级血流患者82例 ,其中 4 5例施行了即刻PTCA ,37例施行了择期PTCA。结果 发病 2周后 ,TIMI 2级血流两组的死亡率、再梗死率以及TIMI 3级血流两组的死亡率、再梗死率、复发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 ,但TIMI 2级血流择期PTCA组的复发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即刻PTCA组 (1 2 4vs 4 12 ,P =0 0 34)。此外 ,择期PTCA组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的应用显著多于即刻PTCA组 (4 2 4vs 11 12 ,3 4 5vs34 37,P <0 0 0 1)。 6个月随访时 ,TIMI 2级血流择期PTCA组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率较即刻PTCA组有增高的趋势 (1 2 4vs 3 12 ,P =0 0 98) ,而且择期PTCA组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即刻PTCA组[(6 1 4± 6 3) %vs(4 3 8± 5 4 ) % ,P =0 0 3]。结论 发生SR的患者进行即刻PTCA的临床结果优于择期PTCA ,同时可以降低住院总费用 ,减少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99mTc MIBI运动 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对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 (PTCA)术后患者的远期预后价值。方法 对 181例接受PTCA术或PTCA +支架术后行99mTc MIBI运动 静息心肌灌注显像的患者 ,随访 ( 36± 30 )个月。结果 根据心肌显像结果将患者分为三组 :心肌显像正常组 (n =10 1) ;心肌梗死组 (n =39) ;心肌缺血组 (n =41)。随访期间 ,如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和死亡为恶性心脏事件 ,再次血运重建术和不稳定性心绞痛为良性心脏事件。共 37例 ( 2 0 4 % )患者发生心脏事件 ,其中心肌缺血组心脏事件发生率为 70 7% ( 2 9 4 1) ,明显高于心肌梗死组的 12 8% ( 5 39) ( χ2 =2 7 4 3 ,P <0 0 0 1)和心肌显像正常组的 3 1% ( 3 10 1) ( χ2 =72 87,P <0 0 0 1)。心肌缺血组的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率为 7 3% ,高于正常组的 0 % ( χ2 =4 4 3 ,P <0 0 5 )。在心肌显像后 1年、3年、5年和 10年的无心脏事件率在心肌缺血组分别为 5 0 5 % ,34 4 % ,17 2 %和 17 2 % ;在正常组分别为 98 0 % ,96 4 % ,96 4 %和 96 4 % ( χ2 =96 32 ,P <0 0 0 1)。Cox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运动显像的总积分(SSS)是预测PTCA术后发生恶性心脏事件的惟一独立危险因子 (RR 1 12 ,95 %CI:1 0 3~ 1 2 0 ,P =0 0 0 3)。运动 静  相似文献   

11.
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5年8月至1996年10月急性心肌梗塞(AMI)胸痛后1.0~6.0小时(平均3.6±1.2小时)入院患者28例行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结果:25例(89.3%)血管再通,再通血管残留狭窄平均为14.5%±10.3%(0%~40%),血管再通距胸痛发病时间平均为5.6±2.2小时(3~9小时),23例再通存活患者中1例(4.3%)发生梗塞后早期(起病后30天内)心绞痛,认为直接PTCA在AMI治疗中占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室壁瘤形成的阻抑效应及心功能改善作用。方法:发病12h以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室壁瘤形成患者随机分为直接PCI(A组36例),溶栓治疗(B组:31例),常规药物治疗(C组31例);各组患者均在治疗后1周、24周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和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评价左室质量指数(LVMI)和局部室壁运动积分(RWMI)、心室收缩同步性(VSS)和心功能(HF)等参数的改善状况。结果:治疗后1周和24周时,A组RWMI、VSS和HF均优于B组和C组,均P<0.05。A组和B组24周时上述各参数均优于1周。C组VSS参数中相角程在24周时较1周有所改善,余各项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CI治疗和溶栓对AMI患者室壁瘤有阻抑作用且改善心功能,而直接PCI优于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和评价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及支架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重构和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初次发病、发病 12小时以内或 12~ 2 4小时之间仍有心肌缺血证据、且无溶栓禁忌症的患者 ,随机给予直接PTCA和尿激酶 (15 0万IU)溶栓治疗 ,于 2周、12周和 2 4周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记录有关心脏事件。结果 共入选 6 5例患者 ,男性 5 5例 ,女性 10例 ,平均年龄 5 8 95± 8 94岁。其中PTCA组 32例 ,血管再通率为 10 0 % ;溶栓组 33例 ,血管再通率为 75 76 %。 2周后PTCA组的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 (ESVI)、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 (EDVI)、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和梗死区室壁运动指数 (RWMI)均显著优于溶栓组 (P <0 0 5 ,P <0 0 5 ,P <0 0 1,P<0 0 5 )。溶栓组 12周和 2 4周ESVI(P <0 0 1,P <0 0 1)、EDVI(P <0 0 5 ,P <0 0 1)、LVEF(P <0 0 5 ,P<0 0 1)、GWMI(P <0 0 1,P <0 0 1)以及RWMI(P <0 0 5 ,P <0 0 1)与 2周时比显著改善 ;PTCA组ESVI(P <0 0 1,P <0 0 1)、EDVI(P <0 0 1,P <0 0 1)、LVEF(P >0 0 5 ,P <0 0 5 )、GWMI(P <0 0 5 ,P <0 0 1)以及RWMI(P <0 0 5 ,P <0 0 5 )也有显著改善。至 2 4周时 ,PTCA组和溶栓组EDVI(P >0 0 5 )、LVEF(P >0 0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测定二尖瓣环运动速度,定量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近期患者的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方法:研究对象为68例确诊首次AMI的患者和22例正常人。所有患者于发病后第3天、出院前、发病后4周、发病后12周,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及DTI测定二尖瓣环运动速度频谱。结果:68例患者中有56例患者完成了12周的随访。随访的12周内,患者二尖瓣环收缩期运动速度(Sm)、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m)始终低于对照组;除AMI后第3天以外,患者的二尖瓣环舒张晚期运动速度(Am)始终低于对照组、E/Em始终高于对照组。AMI后12周时的Sm、Em及Am均低于AMI后第3天水平(均P<0·05)。结论:DTI测量二尖瓣环运动速度,可作为定量检测AMI患者近期心脏功能状态的一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AMI患者近期组织多普勒参数的变化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急诊PCI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左室重构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急诊PCI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恢复期左室重构的作用。方法9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岁)随机分为2组,其中PCI组50例,对照组48例。PCI组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术;对照组给于尿激酶150万u静脉溶栓治疗。两组患者均长期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及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并分别于发病后1个月、6个月做心脏彩超了解心功能及左室重构情况,观察1年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发病1个月后左心室容积及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6个月后,PCI组左心室容积小于对照组,射血分数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I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能阻止患者的左室重构,改善患者的远期左室功能,并能减少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心血管疾病已经超越传染病和肿瘤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其中最为凶险的就是急性心肌梗死。统计资料显示,全球每年有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一半以上死于急性心肌梗死。目前研究证实,心梗后约有56%的患者会出现心功能下降,而1/3的患者会发展成为心力衰竭。心力衰竭不但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又是介入治疗后晚期血栓形成的重要预测因素,因此,临床工作中全面了解心梗患者心功能的预测因素,积极进行处理事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应用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对 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回顾 95例 AMI患者 ,通过测量入院时及入院后不同时间心电图 ,计算校正 QTd(QTcd)。对比分析其中 68例 PTCA再通患者 (PTCA组 )与 2 7例未行 PTCA或溶栓患者 (对照组 )不同时间 QTd与 QTcd的变化。结果  PTCA组再通即刻 QTd、QTcd较再通前明显延长 (P<0 .0 1 ) ,2小时后恢复到入院时水平 ,4小时后较入院时明显缩短 (P<0 .0 1 ) ,以后 2 4小时内相对稳定。对照组入院后 2 4小时内 QTd、 QTcd变化不大 (P>0 .0 5 )。结论  AMI患者应用成功的 PTCA治疗可以缩短心室复极的 QTd,但再灌注即刻可加重心室复极的 QTd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直接PTCA)的成功率及有效性。方法42例发病在0.5~10h的老年AMI患者接受了直接PTCA,术后随访半年。结果40例患者中的45支梗塞相关血管(IRA)获得再通,成功率达95.2%(40/42),均达到TIMI-3级血流灌注,再通血管残余狭窄0%~20%。5例合并左心功能不全(Kilip分级Ⅱ~Ⅲ级)及3例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住院期间1例死亡(病死率2.5%)。术后随访半年,6例直接PTCA成功患者(15.0%)心绞痛复发,再次PTCA后血管再通。结论直接PTCA治疗老年人AMI成功率高,病死率低,近期预后良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rt PA(5 0mg)静脉溶栓后即刻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与直接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疗效。方法 14 0例AMI患者 ,随机分为A、B两组。A组 75例行rt PA半量 (5 0mg)静脉溶栓后即刻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PTCA及冠状动脉支架术。B组 6 5例直接行CAG、PTCA及冠状动脉支架术。术后观察 2 0d。结果 :①首次冠状动脉造影显示 :A组梗死相关动脉 (IRA) 83支 ,开通率 5 2 % ;B组IRA 71支 ,开通率 15 %。两组开通率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②A、B两组行PTCA加支架置入术后IRA恢复TIMIⅢ级血流效果基本相同 ,A组 10 0 % ,B组 98.6 % ,两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③患者住院 10~ 2 0d ,二维超声心动图显示 ,左室射血分数达到或超过 6 0 %者 ,A组为 94 .7% ,而B组仅占 4 3.9%。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④脑卒中或大出血并发症两组病例均未发生。⑤住院病死率 ,A组 4 .0 % (3/ 75 ) ,B组 3.1% (2 / 6 5 ) ,两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A组较B组具有更早地使IRA前向血流再灌注 ,从而具有较好的左室保护功能 ,且不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