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期疗效。方法60例COPD呼吸衰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视病情使用西医基础治疗,并给予无创通气。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大承气汤保留灌肠。结果2组患者在撤机1d后,呼吸频率、pH、PaCO2、SaO2等指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通气后误吸、腹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COPD急性期能更好更快地控制患者肺部感染,降低通气后腹胀、误吸、VAP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陈宝华  郑玉龙 《江苏医药》2003,29(3):202-203
目的:探讨序贯性机械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呼吸衰竭的治疗价值。方法:通过前瞻性和回顾性研究,对比分析序贯性和有创性机械通气治疗COPD呼吸衰竭的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例数、撤机成功/失败例数及死亡例数。结果:序贯性机械通气组较有创性机械通气组的有创通气时间明显缩短(P<0.01),总机械通气时间亦明显缩短(P<0.05),VAP的发生率减低(P=0.05)。而撤机成功/失败及死亡率两组间无显差异。结论: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COPD呼吸衰竭的有创通气时间及总机械通气时间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低,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对于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收治的成人SCAP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合并COPD与非合并COPD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建立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SCAP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果 166例SCAP入选,平均年龄72.3岁,死亡41例,病死率24.7%.合并COPD者以男性(80.6%)及吸烟者(62.7%)居多;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率(13.4%)、机械通气(31.3%)和激素治疗(52.2%)的比例、住院病死率(29.9%)均明显高于非COPD患者.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合并COPD(OR=8.1,95% CI:4.7~23.9,P<0.01)、多肺叶或双肺病变(OR=9.3,95% CI:4.5~26.3,P<0.01)和发生休克(OR=7.0,95% CI:3.2~9.4,P<0.01)是SCAP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SCAP患者发病率高、预后差.合并COPD将增加SCAP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诊治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和观察组(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每组30例,对两组治疗前后心肺功能(HR、RR、FEV1%、FEV1/FVC)、血气指标(PaO2、PaCO2、SaO2)以及再插管率和VAP发生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心肺功能和血气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心肺功能和血气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再插管率和VAP发生率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的疗效显著,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和血气指标,降低再次插管和VAP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辛绍斌  魏海苓 《中国医药》2011,6(10):1176-1177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无创正压机械通气(NIPPV)有效但不能长时间耐受时,呼吸机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 将43例无创正压机械通气( NIPPV)有效但不能长时间耐受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传统机械通气组(对照组,25例)和序贯机械通气组(研究组,18例)。对照组患者继续给予NIPPV,无效后再改为有创机械通气(IPPV);研究组患者给予IPPV,根据病情早期脱机,序贯以NIPPV。比较2组患者最终的病死率、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住院费用。结果 对照组21例好转出院,4例死亡,病死率为16.0%;平均住院时间(16.6 ±4.9)d,平均住院费用(50 766 ±21 082)元。研究组17例好转出院,1例死亡,病死率为5.5%;平均住院时间(13.7±5.1)d,平均花费(78 576±25 540)元。2组比较,研究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平均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NIPPV有效但不能长时间耐受的患者,序贯机械通气治疗病死率和住院时间明显低于传统机械通气治疗,但住院费用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纳洛酮联合Bipap无创通气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衰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常规抗感染、平喘、祛痰、无创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的基础上,43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衰患者联合纳洛酮治疗作为治疗组,同样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衰患者患者32例使用呼吸兴奋剂作为对照组,观察纳洛酮联合Bipap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结果两组在治疗结束时pH、PaCO2、PaO2、心率和呼吸频率与各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1),而治疗组在降低PaCO2,呼吸频率和提高PaO2方面更明显(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和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均降低(P〈0.05)。结论纳洛酮联合Bipap呼吸机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7.
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4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臻  藤国海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0):1394-1396
目的 探讨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0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元创呼吸机进行治疗.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呼吸频率、心率、动脉血气等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无创呼吸机可以有效改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运用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的合理时机。方法66例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按pH值≤7.25分为严重呼吸性酸中毒组(A组),7.25<pH值<7.35为中度呼吸性酸中毒组(B组),pH值≥7.35为轻度呼吸性酸中毒组(C组),每组22例;再将ABC三组每组22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施以BiPAP通气,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2h后的血气分析变化。结果pH值≤7.25组(A组):两小组疗效均不理想;7.25<pH值<7.35组(B组):研究组疗效显著,对照组效果有限,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pH≥7.35组(C组):两组均有显效,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应用BiPAP通气时,中度呼吸性酸中毒患者效果最佳,对轻、重度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并重症呼吸衰竭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52例COPD重症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后,随机分为序贯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继续按常规有创机械通气方法治疗;序贯组:立即拔出气管插管,改用无创口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观察两组患者有创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例数、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病死率等。结果两组间有创机械通气的时间和总的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VAP的发生率序贯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并重症呼吸衰竭可明显缩短机械通气,降低VAP发病率,缩短住院时间,是临床有效脱机方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无创通气(BiPAP)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 40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BiPAP呼吸机辅助治疗,比较上机前、上机后4 h动脉血气分析的变化,并检测SaO2、血压、脉搏变化.结果 BiPAP呼吸机辅助治疗可提高PaO2和SaO2(P<0.01),降低PaCO2(P<0.05),并改善通气,使心率、呼吸频率减慢.结论 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是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一种有效的通气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纳洛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5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对照组27例和观察组31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基本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纳洛酮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静脉血PaCO2、PaO2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平均PaCO2低于对照组,两组PaCO2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平均PaO2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PaO2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0.1%、93.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洛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降低PaCO2,提高PaO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舒利迭治疗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分别选取2010年3月至2012年7月在我院呼吸内科治疗的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各175例,分别作为哮喘组和肺疾病组,两组患者均予对症常规治疗的同时,吸入舒利迭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舒利迭吸入治疗后,两组患者FEV1、FEV1/FVC、PEF及PaO2数值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PaCO2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哮喘组临床疗效更加显著(P<0.05)。结论相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舒利迭能更有效的改善哮喘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卡托普利联合复方丹参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收治的76例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联合治疗组(观察组)各38例。两组患者均采取化痰平喘,控制呼吸道感染,利尿,纠正酸碱失衡,持续低流量吸氧及电解质紊乱加强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卡托普利每次12.525 mg,每日3次空腹口服,并予以复方丹参40 mL加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用14 d。结果观察组在临床症状、体征改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气分析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较都有明显的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的6 min步行距离结果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89.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3.68%)(P<0.05)。结论卡托普利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可以提高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经济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意义。方法 4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作为观察组,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测定所有入选人群的hs-CRP,MMP-9,TIMP-1及观察组的呼吸功能。结果观察组hs-CRP,MMP-9,TIMP-1,MMP-9/TIMP-1与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P<0.05)。观察组FEV1%为(43.6±14.9)%,与hs-CRP有明显负相关关系(r=-0.6133,P<0.05),与MMP-9/TIMP-1有明显负相关关系(r=-0.2644,P<0.05)。结论 Hs-CRP和MMP-9/TIMP-1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呼吸衰竭患者入急诊抢救室时机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10年因呼吸衰竭入急诊抢救室的83例患者的资料。结果工作时间进行急诊抢救者74.7%(62/83)明显高于休息时间抢救者25.3%(21/83)(P<0.05),Ⅰ型呼吸衰竭者60.2%(50/83)明显大于Ⅱ型呼吸衰竭者39.8%(33/83)( P <0.05)。与住院时间延长有关因素包括:年龄(OR=0.97,95%置信区间0.87-1.01),吸烟史(OR=0.89,95%置信区间0.76-0.97)和血液中乳酸含量(OR=1.01,95%置信区间0.90-1.22)。影响死亡率的因素有pH值(OR=1.22,95%置信区间1.18-1.35)、PaO2值(OR=1.08,95%置信区间0.98-1.20)和PaCO2值(OR=0.97,95%置信区间0.82-1.13)。结论呼吸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及住院时间与入急诊抢救室的时机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青年和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特点,为青年和老年冠心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北京安贞医院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青年女性患者(年龄18~44岁)248例和老年女性患者(60~80岁)240例的病历资料,记录并比较患者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和血运重建情况。结果①青年女性冠心病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的比例均明显低于老年女性冠心病组[52.4%(130/248)比70.8%(170/240),16.9%(42/248)比56.7%(68/240),25.8%(64/248)比45.0%(108/240)](均P〈0.05);②青年女性冠心病组冠状动脉造影单支病变比例高于老年女性冠心病组[76.6%(190/248)比35.0%(84/240)],三支病变比例低于老年女性冠心病组[3.2%(8/248)比30.8%(74/240)](均P〈0.05)。③青年女性冠心病组接受单纯药物治疗者明显多于老年女性冠心病组[29.8%(74/248)比16.3% (39/240)],行单支血管介入治疗者明显多于老年女性冠心病组[82.6%(133/248)比62.8%(113/240)](P〈0.05)。④心肌梗死患者相应冠状动脉病变情况:青年女性组心肌梗死病史患者60例(24.2%),老年女性组心肌梗死病史患者57例(2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青年女性心肌梗死患者以单支病变为主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老年女性心肌梗死组[66.7%(40/60)比38.6%(22/57)](P〈0.05),青年女性心肌梗死三支病变患者明显低于老年女性心肌梗死组[13.3%(8/60)比35.1%(20/57)](P〈0.05)。⑤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青年女性心肌梗死独立相关的危险因素依次是高血压、体重指数、高三酰甘油水平和冠心病家族史[比值比(OR)=22.182, 95%置信区间(CI): 5.590~96.182,P=0.000;OR=0.892, 95%CI:0.858~0.969,P=0.004;OR=0.762, 95%CI:0.612~0.901,P=0.003;OR=0.357, 95%CI: 0.158~0.418,P=0.000]。与老年女性心肌梗死独立相关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OR=3.027, 95%CI:1.799~5.102,P=0.000;OR=1.678, 95%CI:1.004~2.811,P=0.040)。结论青年女性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较老年女性少,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相对局限,以单支病变为主。高血压、体重指数、高三酰甘油水平、冠心病家族史是青年女性心肌梗死重要危险因素,应积极防治。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是老年女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应积极控制血压及血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62例,以上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常规疗法,观察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24h后动脉血气改变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呼吸频率、心率、pH值、PaO2、PCO2分别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呼吸频率、心率、pH值、PaO2、PCO2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能够显著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82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1例,在进行内科常规治疗的同时,对照组持续静脉滴注尼可刹米和洛贝林,治疗组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和生命体征变化。结果两组治疗7d后,治疗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24h后不同时期内,对照组pH值无改善,而治疗组pH值显著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有动脉血氧分压上升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下降,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1);治疗组在心率、呼吸频率方面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疗效显著,其在改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和临床生命体征方面均优于常规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呼吸系统重症患者动脉血气的指标及其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准确的指导性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用GEMPremier3000型血气分析仪对本院呼吸科148例危重患者进行动脉血气的全自动检测。并与对照组30例相比较,从pH,PCO2,PO2和HCO-3等主要血气指标的变化分析,得出血气诊断及统计结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支气管哮喘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组、呼吸衰竭组和晚期肺癌组pH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组、呼吸衰竭组和晚期肺癌组PaO2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组、呼吸衰竭组PaCO2升高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组、呼吸衰竭组HCO3-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支气管哮喘组PaO2降低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主要表现为呼吸性碱中毒或呼吸性酸中毒,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组、呼吸衰竭组和晚期肺癌组主要以呼酸或呼酸合并代碱为主,除晚期肺癌外还出现多种酸碱失衡的临床改变。结论动脉血气监测可用于评价呼吸功能状况和判断酸碱失衡类型,对危重患者的及时救治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在减少肺气虚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同时提高治疗效果,分析和探讨在治疗过程中应用培土生金法的意义和价值。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呼吸科病房住院治疗的7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在给予西医药物治疗的同时采取培土生金法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则给予常规西医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结局。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对照组患者的肺功能各项检测结果均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对照组患者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总分(34.78±8.70)明显高于观察组患(20.85±5.21)分,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肺气虚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培土生金法治疗,不仅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内环境紊乱,而且有利于其肺功能的恢复,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