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急诊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09年1月间22例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急诊行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对患者预后、存活率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总结.结果 22例患者中,与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肝功能衰竭14例,与药物相关性肝功能衰竭8例.术前等待供肝的平均时间为2.3d.围手术期死亡3例(13.6%),1例于术后5个月时死于严重肺部感染,1例于术后6个月时接受再次肝移植治疗,其他受者术后移植肝功能恢复良好.手术并发症主要为腹腔出血2例,胆道并发症2例,无血管并发症.非手术并发症主要包括不同程度的肾功能障碍22例,肺部感染11例,排斥反应3例,神经与精神症状17例,癫痫1例.术后1、2、3年受者存活率分别为81.8 %(18/22)、81.8 %(18/22)和81.8 %(18/22),移植物存活率分别为81.8%(18/22)、77.3 %(17/22)和77.3%(17/22).结论 急诊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效果良好,术前应合理评估供肝和受者情况,减少等待供肝时间,术后有效地处理各种并发症是提高受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肝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急性肝衰竭治疗急性肝移植的可行性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接受急诊肝移植治疗的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急性肝衰竭实施肝移植的经验。结果8例患者均于术后12~72h苏醒,未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的并发症。1例重型肝炎合并急性肾衰竭(ARF)的患者因肺部感染、ARDS于术后第7天死亡。1例于术后12个月因拒绝服用药物出现慢性排斥发应死亡。1例术后14个月出现胆管狭窄及胆泥淤积,存活18个月。余5例患者中,4例随访17个月,1例14个月,生活质量良好,其中有3例已重返工作岗位。结论肝移植是治疗急性肝衰竭(AIJF)的有效方法,术前的重症监护和有效治疗是保证急诊肝移植(EOLT)成功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4.
5.
原位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1例因急性肝功能衰竭行原位肝脏移植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急性肝衰竭实施肝移植的经验。结果21例病人随访时间为3~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生存时间为1—1530d,中位生存时间为517d。病人的围手术期存活率为66.7%,1年存活率为66.7%,2年存活率为66.7%。死亡原因包括多脏器功能衰竭、颅内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急性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移植物原发性无功能。14例的远期性生存病人中,13例移植前合并乙型肝炎(乙肝),其中有1例(1/13)在术后1年出现乙肝复发。结论肝移植术是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最有效的方法,严格把握适应证、合理选择手术时机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急性肝功能衰竭病人的病死率较高,其治疗仍是临床上较为棘手的问题,原位肝移植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手段。但由于供肝缺乏等原因,急性肝功能衰竭病人仅有少数能够接受肝移植,因此,需对急性肝功能衰竭病人进行有效肝功能支持,帮助共渡过危险期,为肝移植争取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诊右半肝活体肝移植(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LDLT)治疗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的价值。方法 同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11月至2007年2月6例接受急诊LDLT的ALF患者临床资料,评价转归和疗效。结果 全部供体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或死亡,3周后恢复日常生活。全部受体均接受不含肝中静脉的右半肝,手术顺利,术后48h内苏醒,未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与术前水平相比,血氨术后第1天明显下降至(53.3±21.6)μmol/L (P〈0.05);总胆红素(TB)术后第1天即可恢复至(212±130)μmol/L(P〈0.05),以后呈继续下降趋势;凝血酶原时间(PT)术后1周内即可降至正常水平(13±1)s(P〈0.05);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变化与PT类似;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术后1周内持续下降,至术后第7天降至较低水平。1例患者术后第10天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经激素冲击疗法治愈,其余5例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全组受体均于术后1月内康复出院。结论 急诊右半肝LDLT能有效治疗ALF。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新型组合式生物人工肝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犬的作用.方法 D-氨基半乳糖给药构建犬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实验分组:组合式生物人工肝治疗组(n=8);生物人工肝治疗组(n=8);非生物人工肝治疗组(n=8);对照组(n=8).观察和检测所有犬一般情况、生化指标及生存率,同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组合式生物人工肝具有良好的解毒及合成功能.4组犬的生存率分别是87.5%、62.5%、50.0%、37.5%,仅组合式生物人工肝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组合式生物人工肝对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10.
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疾病凶险,自然死亡率高达80%以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肝移植开始应用于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现今,结合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病人存活率大大提高,英国伯明翰伊丽莎白医院一组110例ALF结合肝移植病人1年存活率达到81%,5年存活率高达73%。笔者一组86例ALF结合肝移植资料表明病人的1年存活率为88%,5年存活率达71%。这些数据表明现代外科干预处理ALF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行肝移植的手术时机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5年3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50例因急性肝功能衰竭行肝移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效果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总结术前临床及生化等指标分别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与围手术期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指导手术时机的选择.结果 50例行肝移植术的患者中,围手术期死亡11例,分别死于肺部感染5例、肾功能衰竭3例、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1例、消化道出血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围手术期、术后1、3年生存率分别为78%、74%、72%.单因素分析提示患者年龄、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INR、肌酐、肝性脑病分期、MELD评分在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65岁、INR≥3.5、肌酐≥2.5 mg/dl、MELD≥40分是影响围手术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肝移植是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有效办法,把握恰当的手术时机可使患者获得较高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患者肝移植术后肾功能衰竭的原因,评价以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为基础的综合疗法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6年6月在我院施行的412例肝移植资料,根据UNOS肝功能分级标准筛选出54例ALF患者(UNOS1和2A),其中17例移植术后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在CRRT治疗基础上,进行抗排斥、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并对患者围手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死亡原因及随访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 CRRT治疗过程中无并发症发生.无ARF组围手术期死亡率为5.4%,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5.1%,1、3年生存率分别为89.2%和81.1%.ARF组围手术期死亡率为58.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0%,1、3年生存率分别为41.2%和41.2%.结论 肝移植效果主要取决于肝外器官功能和术前肝功能状态.ALF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较高,其中术前血肌酐高术后出现ARF率高,死亡率更高.以CRRT为基础的综合疗法能有效治疗ARF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等待肝移植期间应用分子吸附循环系统的治疗效果.方法 本组共有16例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在等待肝移植期间接受了分子吸附循环系统治疗.结果 16例患者经治疗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凝血酶原时间、总胆汁酸、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氰酶、肌酐和血氨水平明显降低(P<0.05);肿瘤坏死因子α、一氧化氮和白细胞介素10等细胞因子水平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性脏器衰竭评估的计分由9.91±1.09降至6.64±1.76,Glascow昏迷评分由7.29±2.06升至13.26±2.14.16例患者中14例成功过渡到肝移植治疗,13例痊愈出院.治疗成功率为81.25%.结论 分子吸附循环系统是治疗肝功能衰竭安全而有效的辅助方法,帮助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顺利渡过肝移植等待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观察单纯性EB病毒(EBV)感染引起肝功能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肝功能变化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8月至2012年8月诊治的104例EB病毒感染所致肝损害患者。根据流行病学史、病毒学、血清学和肝脏影像学检查等,所有患者均排除了其他原因引起的肝功能损伤,观察患者肝脏生化指标、凝血机制、血液常规和腹部超声等,了解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预后。结果本研究104例患者中,男性54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37.33岁;平均发病天数为17.51 d,最早的发病后2 d即出现转氨酶增高,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均升高,分别为正常值的19倍和11倍;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增高至正常值的3.5倍,碱性磷酸酶(ALP)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血总胆红素(TBil)异常者70例(67.3%),最高达426.5μmol/L。TBil与GGT、ALP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r =0.374、P<0.001,r =0.328,P=0.001);ALP和GGT呈正相关关系(r =0.525、P<0.001)。4例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低于40%,3例患者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7例患者发展为慢性肝炎,最长时间维持2年1个月。所有患者预后良好,肝功能均恢复正常。无死亡病例,无1例发展为肝硬化。结论 EBV感染所致肝能损伤为自限性肝炎,可引起胆汁淤积,少数可发展为慢性肝炎及肝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5.
生物人工肝构建及临床应用14例次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用聚砜膜纤维管构建的新型生物人工肝是否能有效支持肝脏功能。方法应用两步胶原酶法分离猪肝细胞 ,构建聚砜膜中空纤维管生物反应器 ,细胞数量 1× 10 10 个 ,与非生物人工肝同期或非同期使用 ,对 12例患者治疗 14例次 ,每次支持时间为 6h ,治疗前后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并检测血氨、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肝功能指标。结果 应用生物人工肝治疗后血氨、凝血酶原时间和总胆红素均明显改善 ,治疗 2d后血氨仍为 (10 6± 131) μmol/L ,与治疗前相比较 [(172± 187)μmol/L]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治疗后 1个月 ,同期生物人工肝治疗组死亡 1例 ,非同期生物人工肝治疗组死亡 2例 ,患者总存活率 75 % (9/12 )。结论 我们构建的新型生物人工肝可支持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肝功能 ,同期生物人工肝治疗可能优于非同期生物人工肝。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败血症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近10年败血症ARF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计算APACHE Ⅱ和ATN-ISI积分,并与非败血症ARF进行对比,运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观察由败血症引起ARF的临床和主要生化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败血症并发ARF者66例,占同期ARF患者的15.6%。多脏器衰竭发生率为87.9%,病死率高达69.7%。单因素分析发现外科原因的败血症、并发呼吸衰竭、肝功能衰竭、辅助呼吸、少尿、昏迷、多脏器衰竭、在ICU中出现ARF以及慢性疾病数目为影响其预后的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少尿、在ICU中出现的ARF、慢性疾病数目和多脏器衰竭为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败血症所致ARF患者预后差,其高病死率与少尿,在ICU中出现ARF、合并慢性疾病数目和多脏器衰竭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肝功能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26例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和病原菌分布,并根据有无肺部感染将病例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在性别、年龄、并发症及转归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226例肝功能衰竭患者中有81例合并肺部感染,肺部感染发生率为35.84%(81/226),病原菌以真菌最多见(78.79%,26/33)。60岁以上肝功能衰竭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为52.94%(18/34)显著高于60岁以下患者(32.81%,63/192)。感染组合并其他部位感染及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疾病转归方面感染组的好转率(46.91%,38/81)低于对照组(61.38%,89/1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18,P=0.036),但两组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功能衰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多见,尤其是年龄≥60岁的患者较易发生,病原菌以真菌为主。肺部感染常与其他部位感染及其他肝功能衰竭并发症并存,影响预后转归,需采取综合措施来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