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抚触配合足部反射区按摩对早产儿体重的影响。方法:选取胎龄32~36周的早产儿69例,随机分成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均予母乳喂养、早产儿护理常规,治疗组予以抚触配合足部反射区按摩。观察两组早产儿排胎便和黄便的时间、出生第5天抚触后第一次睡眠持续时间和一天睡眠总时间、出生第7天体重、第30天的体重,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早产儿第一次排便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第一次黄便时间提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抚触后第一次睡眠持续时间与一天睡眠总时间延长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治疗组出生后第7天、第30天体重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抚触配合足部反射区按摩对早产儿体重增加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早产原因和早产儿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产发生的主要原因和早产儿的预后.方法:对2009年1-12月分娩的84例早产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胎膜早破、不明原因、妊娠高血压疾病居早产原因前三位,不明原因早产组患者外周血涂片白细胞数高于足月临产组;胎龄〈32周、体重〈1500g、尤其是双胎妊娠的早产儿死亡率高;胎龄≥34周,早产儿体重增长明显、而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的发病率明显下降,差异显著(P〈0.05).结论:早产与妊娠并发症和妊娠合并症等密切相关,感染因素可能是不明原因早产的病因之一;产前产后联合治疗可使RDS的发病率下降,从而降低了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极低体重儿(VLBW)是指胎龄≤32周,体重≤1500g的早产儿,由于其各器官功能发育不成熟,生活能力低下,易发生合并症,死亡率高。近几年来,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建立和医疗技术的提高,VLBW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相应的问题,如:神经精神发育异常,视网膜病变、急慢性肺炎等。因此,加强对极低体重儿的发育支持护理,降低其风险性疾病的发生,对提高极低体重儿的生活质量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不同胎龄预防性应用肺表面活性剂(PS)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防治效果。方法:收集运城市中心医院儿科新生儿病房2008年底至2011年12月收治的出生体重〈2000g,胎龄〈35周,进行过PS替代治疗的高危早产儿108例,进一步分为预防性用药组与非预防性用药组。预防组为入院后立即给予PS且应用PS前无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临床及胸片表现的患儿,非预防组为在发生RDS后再给予PS治疗的患儿。用统计学方法评价两组间的疗效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与给药前相比,RDs患儿在给药后2h动脉氧分压(PaO2)、pH、动脉氧分压/吸入氧气浓度(PaO2/FiO2)明显上升,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02)明显下降(P均〈0.01)。给药后24h胸部X线片表现也明显改善(P〈0.01)。预防组的患儿呼吸窘迫症状(RDS)的发生率较非预防组为低(P〈0.01),病死率明显降低(0%与25%,X^2=4.519,〈0.05),预防组RDS病人的总机械通气时间,需氧时间及住院时间也均明显短于非预防组(P〈0.05;P〈0.01;P〈0.05)。预防组与非预防组患儿合并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S替代治疗能改善NRDs患儿的肺换气功能。可能发生NRDS的高危儿预防性补充PS可降低RDS发生率、减轻RDS的严重程度及降低死亡率,一定程度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PS的应用对颅内出血的发生无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5.
早产儿又称未成熟儿,指胎龄〉28周而未满37周,出生体重〈2500g,身长小于47cm及头围在33cm以下的活产新生儿。  相似文献   

6.
极低出生体重儿指的是胎龄<32W,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死亡率为极高。及时做好抢救护理工作,对降低并发症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护理是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成活率的关键环节。我院今年4月份分别救治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胎龄分别为26W 2、30W,体重分别为850g、1200g)均获成活,健康出院,现介绍如下:1病例简介例一:男,以难免晚期流产经阴道分娩,孕期26+ZW,出生体重8509,身长37crn,出生即时Apgar评选6分,反应差,哭声微,呼吸急促伴呼吸暂停,四肢青紫,四周发组,皮肤菲薄,鲜红发亮,觅食反射末引出,军丸未下降,于1998年…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镇痛作用及其对血浆β-内啡肽(β—EP)的影响。方法:将68例LD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进行比较,观察两组的镇痛起效时间、维持时间、镇痛效果,并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血浆β-EP含量。结果:治疗组镇痛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疗效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且血浆β-EP含量增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电针夹脊穴可提高LDH患者血浆β-EP活性,具有良好的即时和远期镇痛效应,且维持时间长。  相似文献   

8.
徐鸿雁 《新中医》2011,(1):48-49
目的:观察解毒活血汤配合芦黄散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8例采用解毒活血汤(龙胆草、赤芍各20g,黄芩、大青叶、白芍、甘草、柴胡、栀子、黄柏、苦参、生地黄、当归、川芎、川楝子各10g,板蓝根30g,茯苓15g)口服配合芦黄散(雄黄20g,蜈蚣10g,白芷15g,冰片5g,芦荟30曲外敷治疗;对照组62例采用阿昔洛韦、维生素B,、甲钴胺片治疗。2组治疗2周后观察疗效。结果: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止疱时间、止痛时间、结痂时间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1天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改善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1周、2周、1月后VAS评分改善值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解毒活血汤加芦黄散治疗带状疱疹明显缩短了止痛、止疱、结痂时间,且治愈率高,无后遗神经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辨证取穴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3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健  田宝刚 《新中医》2007,39(6):43-44
目的:观察辨证取穴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单纯性肥胖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辨证取穴埋线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体针针刺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体围、体重指数、脂肪含量及基础代谢的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7%,对照组为94.4%,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体重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但2组体重治疗前后均差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腰围、股围、臀围减小明显,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治疗后2组的体重指数、脂肪含量均下降,基础代谢均增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后比较,脂肪含量、基础代谢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体重指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辨证取穴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疗效优于体针针刺,是一种疗效显著、安全便捷的减肥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复方中药提取物(葆盛口服液)对小鼠的抗疲劳作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低、中、高三个剂量葆盛口服液喂养小鼠30天,观察小鼠负重游泳时间,测定游泳后血尿素氮、血乳酸及肝糖原的含量。结果低、中、高剂量葆盛口服液组与对照组比较可显著延长小鼠负重的游泳时间(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三个剂量葆盛口服液时小鼠运动时产生的血清尿素氮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中、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小鼠运动前后三时点血乳酸曲线下面积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低、中剂量组的肝糖原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结论 葆盛口服液具有明显的抗疲劳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乳酸浓度及提高肝糖原等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综合疗法治疗难治性斑秃的临床疗效及对部分免疫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64例患者分为综合组32例,西医组16例,中医组16例,分别给予相应治疗。并设正常组20例,观察各组疗效差异和免疫学指标治疗前后变化。结果:3组临床疗效比较,综合组临床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中医组(P〈0.05),与西医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综合组毳毛开始生长时间显著短于中医组和西医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前综合组、西医组、中医组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2受体(IL-2R)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治疗后综合组IL—1β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西医组和中医组治疗后虽较治疗前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3组IL-2R均较治疗前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综合组和中医组IGF-1与治疗前比较,含量明显下降(P〈0.05),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法对难治性斑秃临床疗效和免疫学指标均有良好作用,优于或显著优于常规西医和中医疗法,且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舒痛安汤对吗啡依赖大鼠镇痛及生殖功能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建立吗啡依赖模型大鼠,采用放免法观察舒痛安汤对吗啡依赖大鼠下丘脑和血浆β-内啡肽(β-EP)、结状神经节和孤束核P物质(SP)以及血清内分泌激素的变化。结果吗啡依赖大鼠下丘脑β-EP的含量均较正常大鼠降低,舒痛安汤高剂量组可增高下丘脑D-EP含量(P〈0.01),舒痛安汤中、高剂量组可增高血浆β-EP含量(P〈0.01,P〈0.05);吗啡依赖大鼠结状神经节和孤束核SP含量升高,舒痛安汤高剂量组可降低结状神经节和孤束核SP的含量(P〈0.01,P〈0.05)。吗啡依赖雌性大鼠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泌乳素(PRL)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舒痛安汤中、高剂量组均可增高血清FSH、E2、PRL含量(P〈0.01,P〈0.05);吗啡依赖大鼠睾丸酮(T)含量显著降低(P〈0.01),舒痛安汤中、高剂量组均可增高雄性大鼠血清T含量(P〈0.01),而对大鼠血清黄体生成素、PRL含量无显著影响。结论舒痛安汤可能通过改善吗啡依赖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的变化,消除戒断症状,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3.
芪灵汤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中药复方芪灵汤对2型糖尿病脾虚痰阻型患者胰岛素抵抗的改善,探讨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选择符合2型糖尿病脾虚痰阻型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中药复方芪灵汤治疗组和二甲双胍对照组,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中医症状单项疗效积分及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程度;并对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FPG,2H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体重指数(BMI)、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敏感指数(IAI)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8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各单项中医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部分单项中医症状有显著性差异(P〈0.01~0.05);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的疗效为60%,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两组的BMI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TG有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的FINS和IAI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中药复方芪灵汤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脾虚痰阻型患者的各项中医临床症状,作用明显优于二甲双胍。能明显降低血糖,调节血脂和体重,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娠期胆汁淤积症(ICP)血清NO、ET、SOD变化与新生儿预后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间产前诊断为ICP的孕妇且并发胎儿窘迫剖宫产45例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正常孕妇30例为对照组。测定两组孕妇胎母血,脐血中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比较两组孕妇新生儿的妊娠结局。结果研究组的母亲静脉血中的ET、SOD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NO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新生儿脐血中NO含量显著对照组,SOD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ET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的新生儿早产、死胎及窒息现象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ICP患者的NO、ET及SOD含量发生显著变化,提示其在ICP发病及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不同胎龄、日龄新生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时蓝光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87例高胆红素血症足月儿及52例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并分别按日龄≤7 d和7 d分成4组,均采用光照疗法,并给予其他对症治疗。测定治疗前后微量血胆红素指数及血清胆红素(TSB)浓度,每3 h测暴露部位及非暴露部位经皮胆红素指数(TCB),比较各组的治疗效果。结果①经连续单面光疗24 h,4组非暴露部位TCB均下降明显,4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②治疗前后4组间(除早产儿组内)非暴露部位TCB差值与微量血胆红素指数差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③光疗24 h内4组内TCB指数平均下降速率各有不同,足月儿≤7 d组光疗前15 h平均TCB下降速率较后9 h速率快,早产儿≤7 d组光疗前12 h平均TCB下降速率较后12 h速率快,7 d足月儿及早产儿组光疗前9 h平均TCB下降速率较后15 h速率快,但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不论足月儿或早产儿,光线疗法对高胆红素血症疗效确切,不同组别可采用不同间隔时间来行间断光线疗法,≤7 d足月儿组光疗15 h、≤7 d早产儿组光疗12 h、7 d组光疗9 h后胆红素下降减慢,可考虑暂停光疗。待回升到需光疗水平再行光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早产儿在危重新生儿中,已占有越来越多的比例。静脉营养为低出体重儿现代综合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对于早产儿静脉营养何时加用氦基酸和脂肪乳,国内外有很大差别,国内传统静脉营养为生后48小时后加用氨基酸,72小时后加用脂肪乳,而国外则是提倡早期静脉营养:生后第1天即给予氨基酸和脂肪乳。该实验对比研究两种静脉营养方法的疗效。方法将30例不能耐受全胃肠道喂养的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早期静脉营养,对照组采用传统静脉营养,记录两组患儿2周内体重增长情况,过渡到全胃肠道喂养的时间,静脉营养相关并发症。结果(1)实验组2周内体重增长均高于对照组(p〈0.01);(2)过渡到全胃肠道喂养时间无显著性差异:(3)两组静脉营养相关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静脉营养不会增加静脉营养相关并发症,不会缩短过渡到全胃肠道喂养的时间,但可以避免早产儿早期营养不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长期用药嘎木朱尔涂膜剂家兔血砷浓度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家兔连续外用高、中、低剂量的嘎木朱尔涂膜剂4周,2周及4周后从耳缘静脉取血,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定血液中砷的含量。高中低剂量组及对照组用药2周后血砷浓度依次为0.266μg/ml、0.200μg/ml、0.151μg/ml、0.072μg/ml;用药4周后分别为0.352μg/ml、0.270μg/ml、0.178μg/ml、0.085μg/ml。用药组血砷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与用药剂量呈正相关;低剂量组2周与4周血砷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高剂量组给药4周时血砷浓度比2周明显增高(P〈0.05),提示:家兔长期大剂量外用嘎木朱尔涂膜剂,制剂中的砷在体内有明显的吸收蓄积作用,但按低剂量(0.45g生药/kg)短时间(小时2周)给药,砷的吸收在血中基本无蓄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观察卡维地络和美托洛尔对慢性心衰(CHF)患者促炎细胞因子浓度的影响。方法:选择54例CHF患者,随机分为卡维地络组和美托洛尔组,25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卡维地络或美托洛尔治疗12周。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β(IL-1β)的浓度,比较治疗前后促炎细胞因子浓度以及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指标的变化。结果:(1)CHF患者3种细胞因浓度子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治疗后卡维地络组3种细胞因子浓度显著降低(P〈0.01或P〈0.05);美托洛尔组TNF-α、IL-1β降低(P〈0.05),而IL-6降低无显著差异(P〉0.05)。(3)治疗后二组心功能分级以及LVEF、LVFS、SV、LVD、LVS均有显著改善(P〈0.01或P〈0.05),其中以卡维地络组改善更为显著。结论:卡维地络比美托洛尔更显著降低慢性心衰患者升高的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1β水平,这可能是卡维地络改善心功能、逆转心室重塑的作用优于美托洛尔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早产儿是指胎龄在37周之前出生的活产婴儿,其解剖生理特点是各系统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低下,易发生各种并发症,死亡率较高,我院自1995年卫月~1997年1月共收治早产儿78例,其中死亡15例,死亡率为19.2%,现就我们的体会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78例中男48例.女30例;胎龄32~36周58例,28~32周16例,不满28周4例;低体重儿51例,极低体重儿16例,最小体重为1100g;最小胎龄26周;有窒息史36例;体温不开59例。临床诊断:产时窒息30例,肺炎29例,硬肿症19例,呼吸暂停18例,呼吸窘迫综合征12例,缺氧缺血性脑病20例,颅内出血9例,高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头痛I号方对偏头痛的防治作用及对血清一氧化氮(No)、血清内皮素-1(ET-1)浓度的影响。方法:将临床确诊的偏头痛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4例予头痛I号方随症加减治疗;对照组36例口服盐酸洛美利嗪片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12周患者的头痛指数及NO和ET-1的含量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4周、12周外周静脉血ET-1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2组治疗后4周、12周ET-1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4周、12周外周静脉血NO含量均逐渐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后4周、12周血N0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头痛I号方能有效地防治偏头痛及降低血清NO和ET一1浓度,其疗效与西药盐酸洛美利嗪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