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205例分裂样精神病(SFP)进行了5~10年的随访调查,结果显示:91例(44.4%)改诊为精神分裂症,108例(52.6%)维持SFP诊断,6例(3%)改诊为情感性精神病。作者认为通过5~10年的随访调查,仍有52.6%维持SFP诊断,因此,SFP是否可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单元,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78例分裂样精神病临床资料分析表明,该病多发生于性格内向者,有遗传倾向。起病年龄多在25~29岁之间,有明显心理社会因素者占61.53%,临床症状以认识和思维障碍为主,绝大部分(96.15%)病人最终归属为精神分裂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裂样精神病的临床特征和转归,为分裂样精神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106例首次入院诊断为分裂样精神病的患者进行为期3~5年的随访。结果33例分裂样精神病维持了原诊断,65例改诊为精神分裂症,6例改诊为分裂情感性精神病,2例改诊为心境障碍。分裂样精神病和精神分裂症在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分裂样精神病很有必要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单元存在。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分裂样精神病与精神分裂症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对25例分裂样精神病、115例精神分裂症及60例健康人做血液流变学检测的前瞻性研究。结果,无论分裂样精神病与精神分裂症的全血粘度、刚性指数、低切还原牯度、纤维蛋白原、电泳率都显著高于正常人。分裂样精神病与精神分裂症比较,除全血粘度(1.01/s)、血浆压积的改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以及前者的血小板粘附率高于后者外,其余各项指征相似,说明分裂样精神病与精神分裂症具有相似的血液流变学改变,从一个侧面提示两者可能是同源性疾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分裂样精神病与精神分裂症的血液流变性改变。方法 对25例分裂样精神病,115例精神分裂症及60例正常健康人做血液流变学检测 的前瞻性研究。结果 分裂样精神病与精神分裂症的全血粘度、刚性指数、低切还 原粘度、纤维蛋白原、电泳率都显著高于正常人,分裂样精神病与精神分裂症比较, 除全血粘度(1.0s-1)、血浆压积的改变存在程度上的差异外,其余各项无显著差 异。结论 分裂样精神病与精神分裂症具有相似的血液流变性改变,从一个侧面提 示两者可能是同源性疾病。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精神分裂症和分裂样精神病前躯症状诊断价值,对80例首次诊断为分裂样精神病,复发后改诊为精神分裂症病人(SC组)与60例维持诊断分裂样精神病的病人(SCF组)的前躯症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前躯症状的发生率,尤其是不恰当行为、性格改变、讲话离题、躲避亲人或与人疏远、敏感、多疑、怪异想法、无端恐惧、强迫症状等发生率SC组显著高于SCF组。提示精神分裂症与分裂样精神病的前躯症状确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裂样精神病与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为分裂样精神病分类与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将112例首次发病诊断为分裂样精神病患者,按病程达1mo痊愈否分为分裂样精神病组(痊愈者)43例,精神分裂症组(未愈者)69例,于入院初1w内开始收集入组患者的阳性家族史,Schneider一级症状的频度等临床资料,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定精神症状,根据DSM-Ⅳ分别标明是否伴有预后良好的4项特征。结果分裂样精神病组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分关心健康、焦虑、敌对、猜疑及定向障碍因子分显著高于精神分裂症组(P<0.01),而动作迟缓、情感平淡、不合作因子分显著低于精神分裂症组(P<0.05或0.01);4项预后良好特征及患者合作率均显著高于精神分裂症组(P<0.01);初诊前症状持续的平均时间及同一患者Schneider一级症状≥2条的频率均显著低于精神分裂症组(P<0.01)。结论分裂样精神病仅用病程标准区别于精神分裂症而不附加上述的内涵特征,则可能会包含异源性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心理治疗在分裂样精神病康复过程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0例分裂样精神病随机分成两组,A组15例为精神病药物合并心理治疗的观察组,B组15例为单一药物治疗的对照组,结果:治疗前,后及出院1年后随访,经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抑郁量表,阴性阳性症状评定量表评分比较,有显差异(P<0.01),观察组缓解14例(93.3%),1例1有访后复发(6.7%),平均住院日43d,对照组缓解9例(60%),1年内随访复发6例(40%),平均住院日50d,结论:分裂样精神病患在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开展与之相适应的心理治疗,促进患康复,并提高对负性因素的应对能力,干预并减轻精神病的阳性症状,服药的依从性好,复发率低,住院天数相对较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分裂样精神病的转归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138例入组病人分别于首次诊断、病程6个月及病程2年时进行3次随访调查。出院病人由精神科医师电话随访或根据其门诊记录进行测评,同时采用ICD-10诊断标准进行再诊断。结果 病程6个月时,138例分裂样精神病转归为精神分裂症者93例(67.4%),转归为心境(情感)类障碍者11例(8.0%),转归为分裂情感类障碍者3例(2.2%),转归为器质性精神障碍者1例(0 7.%);病程2年时,又有13例(14 0.%)精神分裂症转归为分裂情感类障碍,4例(2 9.%)分裂样精神病转归为心境(情感)类障碍。年龄〈45岁、性格内向、慢性起病、起病无诱因、缺乏活力评分较高、阴性症状量表评分较高的分裂样精神病以后可能会转归为精神分裂症;慢性起病、女性、焦虑抑郁评分较高、思维逻辑评分和阳性症状量表评分较低的分裂样精神病以后可能会转归为心境(情感)类障碍;慢性起病、阴性症状量表评分较高的分裂样精神病以后可能会转归为分裂情感类障碍。结论 首次诊断为分裂样精神病的病人在2年内会转归为多种疾病,过分依赖目前诊断标准可能造成误诊,追踪观察对确诊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心理治疗在分裂样精神病康复过程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0例分裂样精神病随机分成两组,A组15例为精神病药物合并心理治疗的观察组,B组15例为单一药物治疗的对照组。结果治疗前、后及出院1年后随访,经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抑郁量表、阴性阳性症状评定量表评分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观察组缓解14例(93.3%),1例1年随访后复发(6.7%),平均住院日43d。对照组缓解9例(60%),1年内随访复发6例(40%),平均住院日50d。结论分裂样精神病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开展与之相适应的心理治疗,促进患者康复,并提高对负性因素的应对能力,干预并减轻精神病的阳性症状,服药的依从性好,复发率低,住院天数相对较短。  相似文献   

11.
比较分裂样精神障碍和精神分裂症在首次发病时的特点。将首次发病的符合CCMD-2诊断标准的分裂样精神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各147例进行对照比较。结果显示:分裂样精神障碍患者多为急性起病、病前性格外向、病程短、疗效好;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为慢性起病、病前性格内向、病程长、疗效差,且两者存在临床症状上的差异。提示两者在病程之外,还存在其他多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精神病人的社会残疾状况及其原因,对我院1998年住院病人1367例的社会残疾作跟踪调查。结果,精神病人的社会残疾率为70.75%.其中社会因素占11.39%,家庭因素占31.65%,病人因素占56.96%。提示:精神病人的社会残疾是一个严重而普遍的社会问题,所致原因除疾病因素外,人为因素亦为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笔者对109例服用抗精神药物患者的脉搏分别计数5s15s30s1min并将得出的每分钟脉搏次数用同体对照的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处理,同时对计数1min的脉搏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1计数5s15s和计算1min的每分钟脉搏次数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01计数30s和计数1min的每分钟脉搏次数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2本组病人脉搏异常61例,异常率56.0%,以速脉为主,经x^2检验,脉搏异常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西安市流浪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现况调查。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西安市4个辖区作为目标研究单位,按照街道逐个登记流浪人群数量,收集基本信息,建立流浪人群数据库,采用等级统计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西安市流浪精神障碍患者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救助需求增加明显,专科的救助结局分布特征主要表现为家庭回归和社会救助。结论西安市总体流浪人群数量大,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政府部门要关怀这些人群,及时建立健全流浪精神疾病患者的救助,诊治等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分析亚健康人群中失眠患者与正常人群的脑电地形图,获得诊断学上的证据.方法:对500例亚健康人群中失眠患者(亚健康组)及500例健康人群(健康组)均进行脑电地形图及头颅CT检测,并把二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脑电地形图中亚健康组中失眠者α波波幅降低463例,调节调幅欠佳474例.β活动增多473例.过度换气(HV)后θ活动增多456例.δ活动增多27例.无明显变化17例.α频带平均功率谱降低且不对称,在Scale(标尺)为32时其平均功率谱值<1.5uV,颜色灰阶为<3灰阶为479例 ,θ频带平均功率谱在大脑前部有增高者276例.平均功率谱值在<1.5 uV.β频带平均功率谱增高为479例 .健康组中α波波幅降低26例,调节调幅欠佳23例.β活动增多37例.过度换气(HV)后θ活动增多33例.δ活动增多2例.无明显变化465例.α频带平均功率谱正常并且对称,在Scale(标尺)为32 时其平均功率谱值在>3.5uV,颜色灰阶为>5灰阶为465例.与健康组比较,亚健康组出现的异常率明显增高(P<0.05);头颅CT检测2组均显示正常范围.结论:亚健康失眠患者的脑电活动不稳定,具有明显焦虑趋势,脑电地形图侧重于大脑功能性诊断,对亚健康人群中失眠患者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女性精神病人控制冲动行为的能力,将1996年2月—1996年10月符合CCMD-2-R诊断标准的106例入院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实行传统管理,实验组实行专人管理,并利用各种活动进行控制冲动行为能力的训练,4周后,两组均采用住院病人护士观察量表(NOSIE)评定。结果显示:实验组社会兴趣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激惹因子分明显降低(P<0.01)。提示:住院女精神病人多参加一些有计划的活动,对稳定情绪、降低激惹性、提高控制冲动行为的能力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对2054例住院病人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中,发现有52例诊断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发生率为2.53%,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4.2±9.0岁,发生率呈逐年增加趋势。嗜酒的原因与遗传、职业、文化水平、民族风俗有关,黎族患者占27例(51.92%)。临床以幻觉、被害妄想、妒嫉妄想、行为障碍为多见。治疗:使用奋乃静23例(44.23%)的频率较高,显效率88.46%。长期大量酗酒,可致躯体损害,复发达11例(21.15%)。早期限制及戒酒可减少躯体的损害。  相似文献   

18.
皮层下失语的BEAM及CT图像标准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皮层下失语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理。方法:选择经颅脑CT扫描证实为单侧皮层下病变患者105例,在发病2周,1个月及2个月分别进行失语症检查。同时进行脑电地形图(BEAM)及CT图像标准化处理。结果:皮层下失语患者病灶多在基底节区偏外侧、偏前部及偏上部。病变偏外侧及丘脑性失语患者BEAM异常率高,且此类患者多有较重的听理解障碍,而尾状核受损患者失语中有明显的构音障碍及音韵障碍。结论:皮层下失语有其临床特点,导致失语的机制多与皮层下病变直接或间接影响皮层语言区(血流量减少、代谢低下)有关,但尾状核似可作为言语的皮层下整合中枢,丘脑可作为皮层下语言中枢,在部分患者的失语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