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观察背根神经节(DRG)电压门控钠通道SNS/PN3在大鼠坐骨神经压迫性损伤(CCI)的变化,以探讨慢性神经痛的发生机制。方法 对大鼠建立慢性神经痛模型,14d后,将神经痛模型大鼠18只,均分为6组,每组3只,组内同侧(CCI)与对侧自体对照(Control),在深麻醉下快速断头,分别取L4和L5 DRG,用Trizol试剂提取DRG总RNA。以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分析CCI后大鼠背根神经节钠通道SNS/PN3转录物的变化,以及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CCI对急性分离大鼠背根神经节TTX-R钠电流的影响。结果 CCI术后14d,感觉神经元特异性的TTX-R钠通道转录物SNS/PN3下调,与对照组相比,下降了大约60%,TTX-R钠电流密度明显减弱,但不影响其激活与稳态失活。结论 钠通道SNS/PN3与慢性神经痛后初级感觉神经元过度兴奋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中小白蛋白(PV)的分布特征及表达变化.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假手术组(Sham组)、CCI术后1、3、5、7、14 d组,6只/组.所有动物隔日进行热、机械痛觉过敏痛觉阈值测定,行为学测试完成后取出术侧L5 DRG作冰冻切片,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经PV单克隆抗体和MAP-2多克隆抗体检测PV神经元的分布特征和表达变化规律.结果 (1)与Control组和Sham组比较,CCI组大鼠分别于术后1、3 d出现明显的机械、热痛觉过敏(P<0.05),术后7 d 50%机械缩爪阈值(50%PWT)和热缩爪潜伏期(PWL)均降至最低(P<0.01),术后14 d有所恢复,但仍低于术前水平.(2)在正常大鼠L5DRG中仅有少量PV阳性神经元,多以大型、中型神经元为主,少数为小型神经元.PV阳性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环绕在PV阴性神经元的胞体周围.(3)手术侧PV阳性神经元数目在CCI 1、3 d未见明显改变.在术后5、7 d明显减少(P<0.05),术后14 d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结论 CCI模型大鼠DRG中PV的表达水平呈时间依赖性改变,这种改变与疼痛行为学变化在时相上基本保持一致,因此推测外周感觉神经元中PV表达下降可能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观察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BCCs)移植对坐骨神经慢性挤压伤(CCI)大鼠脊髓GABAA受体α2、γ2亚单位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脊髓GABAA受体是否参与APA-BCCs蛛网膜下腔移植镇痛机制。方法 20只体重200-250 g的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CCI组(右侧坐骨神经结扎);APA组,CCI大鼠于术后第7 d蛛网膜下腔移植500-600个APA空囊;APA-BCCs组,CCI大鼠于术后7 d蛛网膜下腔移植5×106个APA微囊化BCCs。测定各组移植前和移植后7d的触诱发痛阈值(g)和CO2激光刺激痛阈值(ms)。动物处死后取L4-5脊髓,RT-PCR法测定各组GABAA受体α2、γ2亚单位mRNA表达。结果 与C组比较,CCI组、APA组脊髓GABAA受体α2、γ2亚单位mRNA表达量降低(P<0.01),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移植后APA-BCCs组手术侧触诱发痛阈值和CO2痛阈值高于CCI组和APA组结扎侧(p<0.01),同时脊髓GABAA受体α2、γ2亚单位mRNA表达量与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较CCI组和APA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 APA-BCCs蛛网膜下腔移植可矫正CCI大鼠脊髓GABAA受体α2、γ2亚单位表达的下调,通过恢复GABA能神经元的活性产生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Nav1.8反义寡核苷酸对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镇痛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n=6):Ⅰ组(CCI+生理盐水组);Ⅱ组(CCI+Nav1.8错义寡核苷酸45μg组);Ⅲ组(CCI+Nav1.8反义寡核苷酸45μg组);Ⅳ组(CCI+Nav1.8反义寡核苷酸90μg组)。按Bennett法制作CCI模型,CCI5d鞘内置管,CCI8d开始鞘内给药,每日给药2次,连续5d。于CCI前2d和CCI1、3、5、7、9、11、13d测定机械痛阈和热痛阈,CCI 14d取双侧L4-6背根神经节(DRG),测定钠通道Nav1.8mRNA的表达。结果与CCI前2d前比较,Ⅰ、Ⅱ组在CCI5~13d术侧机械痛阈降低,热痛阈缩短;Ⅲ组CCI5~13d术侧机械痛阈降低,CCI3.9d热痛阈缩短,Ⅳ组CCI5—9d术侧机械痛阈降低,CCI3~7d热痛阈缩短(P〈0.05或0.01)。与Ⅰ、Ⅱ组比较,Ⅲ、Ⅳ组CCI 11、13d术侧机械痛阈增加,热痛阈延长(P〈0.05或〈0.01)。CCI14dⅢ、Ⅳ组术侧DRG中Nayl.8mRNA表达低于Ⅰ、Ⅱ组(P〈0.01),Ⅳ组DRGNay1.8mRNA表达低于Ⅲ组(P〈0.01)。结论鞘内注射45、90μg/次Nayl.8反义寡核苷酸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有镇痛作用,90μg/次剂量效果较好,其机制是通过下调DRG中Nay1.8mRNA钠通道表达实现。  相似文献   

5.
曲马多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P2X3受体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曲马多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作用及背根神经节(DRG)P2X_3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 30只 SD 大鼠建立慢性缩窄性损伤(CCI)模型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 组,不给药)和手术组(T5组、T10组、T20组、NS 组),于术后第3天开始腹腔分别注射不同剂量的曲马多(5、10、20 mg/kg)及生理盐水,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第3、7、10、14天测定大鼠右后足热痛阈,术后第14天取大鼠 DRG 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 P2X_3。结果术后大鼠右后足热痛阈明显缩短。P2X_3在 NS 组表达最高,NS、T5、T10组明显高于 S 组(P<0.05);T20组表达最低,与 S 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曲马多能剂量依赖性地缓解 CCI 大鼠的热痛觉过敏现象,达到镇痛效果,同时能使 P2X_3表达减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氯胺酮对慢性坐骨神经挤压损伤(CCI)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DRG)细胞内Ca2 含量([Ca2 ]i)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n=12):假手术组(Ⅰ组);CCI组(Ⅱ组);氯胺酮组(Ⅲ组)。Ⅲ组于CCI术前30min、术后1、2、3、5、7、9、11d鞘内注射氯胺酮1mg/kg,Ⅰ、Ⅱ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以vonFrey纤维丝和冷水测定触痛阈值及冷刺激反应。术后7、14d断头取L4-6双侧DRG,以流式细胞仪测定脊髓DRG细胞[Ca2 ]i。结果与Ⅰ组比较,Ⅱ组术后7d术侧触痛阈值下降,冷刺激反应升高,Ⅱ组、Ⅲ组术后14d术侧触痛阈值下降,冷刺激反应升高(P<0.01或0.05);与Ⅱ组相比,Ⅲ组术后7、14d术侧触痛阈值升高,冷刺激反应降低(P<0.05)。与Ⅰ组相比,Ⅱ组术后7d双侧、Ⅱ组和Ⅲ组术后14d术侧脊髓DRG细胞[Ca2 ]i升高;与Ⅱ组比较,Ⅲ组术后7d双侧及术后14d术侧脊髓DRG细胞[Ca2 ]i明显降低(P<0.05或0.01)。结论鞘内注射氯胺酮治疗慢性神经痛可能与拮抗NMDA受体进而抑制脊髓DRG细胞[Ca2 ]i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人神经生长因子β(hNGFβ)基因转染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P物质(SP)含量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200~250 g,随机分为3组(n=16):假手术组(Ⅰ组)假手术后立即鞘内注射人工脑脊液;Ⅱ组和Ⅲ组制备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模型,术后分别立即鞘内注射人工脑脊液或重组腺病毒介导入神经生长因子β(Ad-hNGFβ)基因.于术前1 d、转染后28 d内每4天测定热痛阈、机械痛阈及行为学评分.每组分别于转染后4、7、14及28 d各处死4只大鼠,取脊髓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SP和CGRP含量.结果 与Ⅰ组比较,Ⅱ组和Ⅲ组行为学评分升高,机械痛阈及热痛阈均降低(P<0.01);与Ⅱ组比较,Ⅲ组行为学评分及机械痛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后8~24 d热痛阈升高(P<0.05).术后Ⅱ组和Ⅲ组术侧脊髓背角SP及CGRP含量明显高于Ⅰ组,术后7~28 dm组术侧脊髓背角SP及CGRP含量明显低于Ⅱ组(P<0.05或0.01).结论 Ad-hNGFβ基因转染可能通过降低脊髓背角SP及CGRP含量减轻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的热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8.
氯胺酮对CCI大鼠背根神经节GAP-43 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氯胺酮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CI)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生长相关蛋白(GAP-43)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180~220g,随机均分为三组.氯胺酮组(K组)和CCI组(C组)均采用CCI模型,假手术组(S组)仅暴露坐骨神经,不结扎.K组大鼠于CCI后3~14d每天腹腔注射氯胺酮10mg/kg,C组和S组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在术前(To)、术后3d(T1)、7d(T2)、14d(T3)时测定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值;T1~T3时测定痛阈后,每组随机取4只大鼠取腰段脊髓背根神经节(DRG)检测GAP-43 mRNA的水平.结果 与S组比较,K组和C组术后机械痛阈和热痛阈降低,GAP-43 mRNA表达升高(P<0.05);与NP组比较,T2、T3时K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升高,GAP-43 mRNA表达降低(P<0.05).结论 腹腔注射氯胺酮10mg/kg可减轻CCI大鼠疼痛,其机制可能与抑制DRG中GAP-43 mRNA表达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9.
坐骨神经结扎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GDNF和NCAM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观察坐骨神经结扎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隙G)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和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表达的变化.方法 成年SD大鼠42只,随机均分为疼痛组(CCI组)和对照组(C组).CCI组行左侧坐骨神经结扎术,建立慢性限制性损伤模型;C组行假手术.分别于术前1d和术后1、3、5、7、14、21 d测机械痛阈(MWT)和热痛阈(TWL).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适时PCR技术检测DRG中GDNF和NCAM的表达.结果 CCI组术后3、5、7、14 d MWT明显低于、TWL短于C组(P<0.01),而GDNF和NCAM表达明显高于C组(P<0.05或P<0.01).结论 坐骨神经结扎大鼠术后可出现痛阈下降,同时伴有DRG中GDNF和NCAM的表达增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背根神经节(DRG)P2Y2受体mRNA的表达在大鼠慢性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方法SPF级大鼠24只,体重150~200g,雌雄不拘,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S组)和慢性神经痛组(N组),每组12只。N组结扎左侧坐骨神经建立大鼠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模型,S组只暴露,不结扎左侧坐骨神经。2组分别于CCI前1d、CCI后1、4、7、10、14 d进行行为学观察,测定大鼠双后肢热痛阈和机械痛阈,并分别于CCI后7、14 d各取6只大鼠断颈处死,取双侧L(4-6)背根神经节,RT-PCR法测定P2Y2受体mRNA的表达。结果两组CCI后4 d热痛阈、机械痛阈明显降低(P〈0.05),持续至CCI后14 d;N组左侧DRG P2Y2受体mRNA表达较右侧明显下调,CCI后14 d较CCI后7 d下调(P〈0.05);与S组右侧比较,N组DRG P2Y2受体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背根神经节P2Y2受体mRNA的表达下调参与了大鼠慢性神经病理性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骨癌痛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电压依赖性钠通道Nav1.8 mRNA的表达.方法 成年雌性SD大鼠16只,体重180~200 g,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骨癌痛组,每组8只.对照组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300 mg/kg麻醉后处死,冰上取L5,6 DRG.骨癌痛组采用胫骨内注射肿瘤细胞的方法制备大鼠骨癌痛模型,术前及术后14 d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和CO2激光热痛阈,术后14 d处死大鼠,取L5,6 DRG.采用定量PCR方法测定DRG Nav1.8 mRNA的表达.结果 骨癌痛组机械痛阈与热痛阈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骨癌痛组术后14 d DRG Na 1.8 mRNA表达上调(P<0.01).结论 骨癌痛大鼠DRG Nav1.8 mRNA表达上调,该通道可能参与骨癌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观察APA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 (BCCs)移植对坐骨神经慢性挤压伤(CCI)大鼠脊髓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 (nNOS)的影响 ,探讨脊髓NO通路是否参与APA微囊化BCCs蛛网膜下隙移植镇痛机理。方法 SD大鼠分为四组 ,每组 5只 ,即对照组 (C组 ) ,正常大鼠 ;CCI组 ,右侧坐骨神经结扎 ;APA组 ,CCI模型后 1周 ,蛛网膜下隙移植 5 0 0~ 6 0 0个APA空囊 ;APA BCCs组 ,CCI模型后 1周蛛网膜下隙移植 5× 10 6个APA微囊化BCCs。测定各组移植后 1周的感觉异常和痛觉过敏阈值 ,感觉异常以VonFrey细丝触诱发痛阈值 (g)表示 ,痛觉过敏阈值用CO2 激光刺激痛阈值(ms)表示。动物处死后取脊髓冰冻切片 ,按照标准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脊髓中nNOS的表达变化。结果 CCI组、APA组脊髓中nNOS活性较C组明显升高 (P <0 0 1) ,但CCI组和APA组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APA BCCs组结扎侧触诱发痛阈值和CO2 痛阈值高于CCI组和APA组结扎侧 (P <0 0 1) ,同时脊髓中nNOS活性较CCI组和APA组明显降低 (P <0 0 1) ,与C组基本相同 (P >0 0 5 )。结论 CCI大鼠脊髓nNOS表达增加 ,APA微囊化BCCs蛛网膜下隙移植缓解CCI大鼠的触诱发痛和痛觉过敏 ,同时降低CCI大鼠脊髓nNOS表达 ,提示脊髓NO通路参与APA微囊化BCCs蛛网膜下隙移植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TMEM16A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NI)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大鼠中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180~22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6)和SNI组(n=12),sham组大鼠仅暴露左侧坐骨神经分支;SNI组行SNI。在术前1 d、术后3、7、10、14 d测定大鼠热缩足潜伏期(TWL)、冷缩足潜伏期(CWL)和机械缩足阈值(MWT)。采用Western blot测定术前1 d和术后7、14 d术侧背根神经节(DRG)中TMEM16A蛋白含量。另取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sham+生理盐水组(CS组)、SNI+生理盐水组(SS组)、SNI+CaCCinh-A01组(SC组)和SNI+T16Ainh-A01组(ST组),每组18只。在给药前3 d行鞘内置管术,CS、SS组大鼠术后14 d鞘内单次注射生理盐水10μl,SC、ST组大鼠相同时点鞘内单次注射10μl浓度为1 mg/ml的特异性钙激活氯通道(CaCCs)抑制剂CaCCinh-A01或T16Ainh-A01,在给药后的8 h内每隔1 h测定TWL、CWL和MWT。另设相同四组大鼠于术后第12天开始每隔6 h分别鞘内注射10μl的生理盐水、CaCCinh-A01或T16Ainh-A01,共注射5次,于术后第14天提取术侧DRG进行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实验,观察TMEM16A蛋白含量及TMEM16A分布特点。结果与sham组比较,SNI组术后3、7、10、14 d CWL明显延长(P0.05),MWT明显降低(P0.05),TW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1 d比较,SNI组TMEM16A蛋白含量在术后7、14 d明显增高,且术后14 d明显高于术后7 d(P0.05)。与SS组比较,SC组和ST组CWL从给药后1 h开始降低,3 h达到最低,且在给药后的1~4 h内SC组CWL明显小于ST组(P0.05);MWT从给药后1 h开始升高,分别在2 h和3 h达到最高且在给药后的1、2、4、7和8 h内SC组MWT明显高于ST组(P0.05);TWL在各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SS组比较,SC组和ST组TMEM16A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且ST组明显低于SC组(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TMEM16A主要表达在与伤害感受相关的中小神经元上。结论 TMEM16A可能在SNI诱导的持续性痛觉过敏中起关键作用。TMEM16A可为神经病理性痛提供新的药物靶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脊髓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激活在三种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脊髓水平致痛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SD 大鼠24只,体重150g~200g,随机分为4 组,每组6只,分别为对照组、CCI 组、SNL 组和 SNI 组。对照组不实施手术;CCI、SNL、SNI 组分别于左侧制作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损伤模型(CCI)、脊神经结扎模型(SNL)和保留性脊神经损伤模型(SNI)。术前3d 至术后15d 隔日使用机械刺激测定术侧后爪50%缩爪阈值。术后15d 测痛后,用多聚甲醛灌注大鼠,取L_(5,6)脊髓,进行免疫组化实验;用抗原癌基因蛋白 c-Fos、星形胶质细胞标记蛋白(GFAP)和小胶质细胞标记蛋白(OX-42)抗体分别检测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状况。结果术后7d CCI、SNL、SNI 组术侧50%缩爪阈值均达到最低值,并维持至术后15d;术后15d,对照组、CCI 组、SNL 组和 SNI 组50%缩爪阈值分别为14.1±1.5、2.6±0.5、1.5±0.6、(0.8±0.4)g,大小顺序依次为对照组、CCI 组、SNL 组、SNI 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CCI、SNL 和 SNI 组Ⅳ~Ⅵ层 c-Fos 阳性神经元数量增加,脊髓背角Ⅰ或Ⅱ层星形胶质细胞及Ⅰ~Ⅳ层小胶质细胞的激活状态升高(P<0.05), 但 CCI、SNL 和 SNI 组间脊髓背有Ⅳ~Ⅵ层 c-Fos 阳性神经元数量、术侧脊髓背角Ⅰ或Ⅱ层星形胶质细胞的及Ⅰ~Ⅳ层小胶质细胞激活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中脊髓背角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状况一致,提示其在脊髓水平致痛机制相似。  相似文献   

15.
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γ及Cα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慢性神经收缩损伤(CCI)和脊神经结扎(SNL)模型大鼠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γ及Cα表达的变化,以探讨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枢敏化中的作用。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CI组和SNL组,CCI组于左肢制备CCI模型,SNL组于左肢制备SNL模型。分别于术前2d、术后2、4、7d行机械痛阈和辐射热痛阈测定。术后7d测痛后大鼠灌注固定,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γ、Cα和Fos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CCI组和SNL组术后4、7d机械痛阈和辐射热痛阈降低,术后7d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γ、Cα和Fos蛋白表达增加(P〈0.05)。与CCI组相比,SNL组机械痛阈、辐射热痛阈在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蛋白激酶Cα和Fos蛋白表达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蛋白激酶Cγ表达升高(P〈0.05)。结论 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γ及Cα表达的增加,可能是产生中枢敏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吗啡对非伤害性刺激后CCI大鼠脊髓c-fos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慢性坐骨神经收缩损伤 (CCI)大鼠触摸刺激后机械痛阈和热痛阈的变化 ,以研究吗啡 (2mg/kg)腹腔注射后对非伤害性刺激后脊髓后角c fos表达的影响 ,探讨脊髓痛觉调控机制。方法 选择雌性SD大鼠 30只 ,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CI组和吗啡组 ,分别于术前 2d、术后 4、7、14d给予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测试。大鼠处死前 3h给于非伤害性触摸刺激 ,处死后取脊髓切片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 fos表达。结果 CCI组和吗啡组大鼠坐骨神经结扎 4d后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痛觉过敏 ,以术后 14d为甚 ,触摸刺激导致的脊髓c fos的表达明显增加 ,主要集中分布于脊髓背角表层Ⅰ~Ⅱ层的中间内侧部 ,Ⅴ~Ⅹ层也有一定程度增多。 2mg/kg腹腔注射不能有效的阻断慢性缩神经损伤大鼠痛觉过敏。吗啡组与CCI组相比c fos的表达无明显减少 ,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2mg/kg吗啡腹腔注射不能有效抑制非伤害性刺激诱发痛觉过敏以及脊髓背角c fos的表达 ,可能与吗啡用药途径和用量过小有关 ,也可能与脊髓背角二级感觉神经元兴奋性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背根神经节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MAPK)表达的变化与非压迫性髓核所致的炎性反应及病理性神经痛的关系。方法:选择成年SD雄性大鼠5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8只)和模型组(36只)。模型组在左L5神经背根神经节(DRG)应用自体髓核组织移植建立大鼠非压迫性腰椎间盘突出模型,假手术组应用自体肌肉移植。测量各组大鼠术前至术后21d时左后肢50%机械性撤足阈值(50%PWT)以测定机械痛敏的变化,假手术组术后7d及模型组术后7d、14d、21d取左L5DRG分别进行HE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和免疫组化法测定环氧化酶-2(COX-2)与p-p38MAPK的阳性细胞比率。结果:假手术组50%PWT术后无明显变化,模型组术后7d时出现明显的50%PWT下降损伤,术后14d达最低值,术后21d部分恢复。假手术组术后7d时DRG无明显组织损伤,COX-2和p-p38MAPK微弱表达。模型组术后7d时DRG组织损伤严重,COX-2、p-p38MAPK高表达;术后14d时组织损伤进一步加重,COX-2、p-p38MAPK表达更高;术后21d时组织损伤减轻,COX-2、p-p38MAPK表达减弱。结论:背根神经节p-p38MAPK的表达与非压迫性髓核所致炎性反应和病理损伤及病理性神经痛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远位触液神经元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MAPK)表达的变化.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230 ~ 270 g,2~3个月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n=24):假手术组(S组)和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性损伤(CCI)组.CCI组采用CCI方法制备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5、7、14 d时取4只大鼠,测定热刺激缩足潜伏期(TWL),每个时点处死大鼠前48 h时侧脑室注射30%霍乱毒素亚单位B与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物3μl,然后处死,取中脑导水管所在的脑组织,采用四氨基联苯胺-钨酸钠显色的组织化学染色结合p-p38MAPK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中缝背核远位触液神经元及表达p-p38MAPK远位触液神经元的计数.结果 与S组比较,CCI组CCI后1~14d时TWL缩短,CCI后5~14d时表达p-p38MAPK远位触液神经元计数升高(P<0.01),远位触液神经元计数及CCI后1、3d时表达p-p38MAPK远位触液神经元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远位触液神经元p38MAPK参与了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维持,而不参与其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急性切口痛模型中脊髓背根神经节(DRG)河豚毒素不敏感型钠通道(TTX-R)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通道分布改变,探讨急性切口痛这种复合炎性痛和神经源性疼痛的分子基础,并探讨钠离子通道在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两组,实验组(A组):大鼠右足底行1 cm长手术切口建立急性痛模型;对照组(B组):行假手术处理.原位杂交、实时(RT)-PCR监测术前、术后24、48、96 h右侧L4~L6DRG上Nav1.8和Nav1.9 TTX-R钠通道mRNA表达水平、通道分布情况的变化.结果 原位杂交和RT-PCR表明两组Nav1.8和Nav1.9的mR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在术后各时点不同直径DRG细胞上存在"再分布"现象.结论 DRG细胞TTX-R钠通道"再分布"现象可能在急性切口痛模型痛敏状态中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艾芬地尔预先给药对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性损伤(CCI)大鼠脊髓背角NR2B亚基表达的影响及其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预防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50只,体重180~200 g,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n=10)、CCI组(n=20)和艾芬地尔组(n=20)。建立CCI动物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分离坐骨神经,但不结扎神经。艾芬地尔组大鼠在术前30 min及术后1、2 d连续3 d腹腔内注射艾芬地尔(10 mg/kg);CCI组大鼠腹腔内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假手术组未给药。各组均于术前,假手术组于假手术后3 d、艾芬地尔组和CCI组均于CCI术后7、14 d分别取10只大鼠,以von Frey纤维测定机械痛阈,随后断头处死,取患侧L4.5脊髓背角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NR2B亚基的蛋白表达。结果各组术前基础机械痛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CCI组术后7、14 d时机械痛阈降低(P<0.05),艾芬地尔组术后7、14 d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CI组比较,艾芬地尔组术后7、14 d时机械痛阈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艾芬地尔组和CCI组术后7、14 d时脊髓背角NR2B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与CCI组比较,艾芬地尔组术后7、14 d时脊髓背角NR2B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大鼠腹腔内预先注射艾芬地尔,通过特异性地拮抗含NR2B亚基NMDA受体,可有效地预防CCI导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其机制与降低脊髓背角NR2B亚基表达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