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2008年1月6日,美国联合航空公司向首都机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简称机场局)报告:由华盛顿飞抵北京的UA897航班上发现活鼠。接到报告后,机场局立即按照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进行处置。应急处置过程包括:控制现场、启动预案、成立指挥部、组织实施监测、确定除鼠方案、加强监测、实验室鉴定及检测、告知确认及放行。经过3d的紧张工作,应急处置工作顺利完成。此次突发事件的成功处置表明:(1)加强对航空器上医学媒介生物的监测,对疫情疫病控制及保障飞行安全有重要意义;(2)加强对航空公司检疫法规的宣传非常必要;(3)加强检验检疫机构与航空口岸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对妥善处理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十分重要;(4)妥善处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完善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体系建设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国境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框架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法]结合国境口岸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际情况,从3个方面对如何构建国境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框架体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构建国境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应包括构建框架体系的准则、框架体系内容、编制框架体系应把握的要点。[结论]构建国境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对于提高检验检疫机构预防和处置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全面履行卫生检疫行政职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4,20(3):189-189
依法组织协调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负责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相关法律法规立法的起草工作;组织拟订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组建与完善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系统;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组织预案演练;组织对公共卫生和医疗救助专业人员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和处理技术的培训;指导各地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帮助和指导各地应对其它突发事件的伤病救治工作;承办救灾、反恐、中毒、放射事故等重大安全事件中涉及公共卫生问题的组织协调工作;对突发重大人员伤亡事件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新沙口岸2006—2007年鼠形动物及寄生蚤监测结果,掌握鼠类的种群构成、密度、季节消长、妊娠变化等情况,为口岸开展卫生检疫工作、建立预防机制、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6—2007年在新沙口岸范围内(包括新沙港区、中兴码头区、马士基集装箱公司),采用夹(笼)夜法定人、定时、定点进行鼠形动物调查。〔结果〕全年共捕获鼠形动物315只,经鉴定为2目2科3属4种,以小家鼠为优势鼠种,占捕获总数的57.78%,年平均鼠密度为2.10%,年妊娠率达22.72%。〔结论〕持续性地实施鼠类防制措施,能保持鼠害在低密度水平,但仍然需要密切监控,倍加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验证一次性投放溴敌隆毒饵能否控制海港口岸地区鼠害。方法室内采用粉迹法调查鼠密度,室外采用夹夜法调查鼠密度;投饵方式为一次性饱和投放溴敌隆毒饵。结果福建马尾口岸灭鼠效果为37.26%,天津东疆保税港灭鼠效果为95.10%。结论在投放毒饵面积足够大的情况下,一次性饱和投放溴敌隆毒饵可取得满意灭鼠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国境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以应对国际交流日益紧密的今天,自然疫源性疾病和国际生物恐怖活动给我国带来的威胁。[方法]通过研究具有代表性的4个国家(美国、英国、日本、中国)的应急反应体系,结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提出我国国境口岸应建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框架。[结果]提出了国境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指挥协调系统、危机应对准备系统、预警与监测系统、应急响应系统、信息网络系统、法律保障系统、危机处理效果评估系统、国内国际地区协调联络系统。[结论]国家应该在财力、物力和人力上加强对国境口岸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以确保国家的卫生安全。  相似文献   

7.
《泰山卫生》2007,31(1):F0004-F0004
为明确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中的职责,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依法、科学、规范、有序、高效地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与预案,卫生部日前制定并出台了《全国卫牛部门卫生应急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提高处置和预防我国国境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为研究目的,使其能更加有序、规范、高效的进行。方法以比较为基本研究方法,借鉴美国、日本国境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策略;以天津口岸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合《国际卫生条例(2005)》的实施,针对国境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新的变化,客观的对我国国境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预案提出了若干补充建议。结论以期建立建全应急管理系统,有效控制、及时消除和预防国境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护国境口岸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社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基本构成。方法 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参照上级制定的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结合宝安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际,分析社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的基本构成。结果 宝安区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构成主要有预案的组织机构与职责、预案的适用范围、预防与应急准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应急处理5个部分。结论 社区应急预案的建立对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2008年卫生应急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下简称《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搞清首都机场地区鼠类的种类、组成及其季节消长,为鼠害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密度监测采用夹夜法,在T2航站区采用粘鼠板法调查鼠密度,在毒饵盒中放置粘鼠板,1周检查1次。鼠类控制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即控制鼠类的食物来源和隐蔽场所,根据鼠密度监测结果,使用鼠夹、粘鼠板和毒饵进行防治。原粮毒饵和蜡块放在毒饵盒中投放,毒饵的有效成分为溴敌隆。结果首都机场地区鼠类由小家鼠、黑线姬鼠、褐家鼠3种鼠组成,全年平均鼠密度2006年为1.32%,2007年为0.31%。小家鼠为优势鼠种,2006年和2007年鼠种组成有明显的差异,且2007年平均鼠密度低于2006年。结论首都机场地区室外环境小家鼠为优势鼠种,是今后鼠防工作的重点防治对象,室内褐家鼠是重点防治对象。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宜昌市大型机场的病媒生物现状,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卫生先进机场提供依据和得力措施。方法对三峡机场所属范围进行“四害”种群及密度调查。结果三峡机场鼠害比较严重,粉块法平均鼠密度为43.42%。蚊类以库蚊(91%)为优势种,成蚊密度为5.00只/h。蝇类及蜚蠊密度较低。结论三峡机场总体环境较好,但应继续加强灭鼠及灭蚊工作,确保机场环境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成都双流国际机场鼠类密度、种群分布和季节消长情况。方法 采用Eiton夹日法和鼠宪法在机场的不同地点进行调查。结果 共布放鼠夹 10800个,捕获鼠类 25只,属于啮齿目,鼠科,鼠属,其中褐家鼠占64%;黄胸鼠12%;小家风24%。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另外还捕获女虫目,的眼科耶服属,四川短尾的服 16只,占总捕获率的 29.02%。鼠类季节消长以二月为最高峰,鼠密度为0.56%,在7月、11月和笠年1月鼠密度为零。年均密度为0.23%,若加四)11短尾在内,最高峰(6月)密度为o.78%。全年平均密度为o.38阮。结论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鼠类密度已控制在1%以下,达到基本无鼠害机场。今后还必须巩固达标成果。  相似文献   

14.
Given the need for public health professionals well trained in emergency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students in public health programs require ample practical training to prepare them for careers in public health practice. The 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Center for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has been instrumental in the cre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course entitled, "Bioterrorism: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This course features lectures on specific applications of public health practice in emergency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In addition, it provides students the opportunity to operationalize and apply their knowledge during an interactive tabletop exercise. In light of their university affiliations and expertise in providing preparedness training, other Academic Centers for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be instrumental in providing similar training to graduate students of public health.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首都机场T3航站楼施工工地鼠类情况。方法采用夹夜法,先后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施工工地进行了3次鼠类调查。结果在T3航站楼施工工地上共发现了3种鼠,分别为小家鼠、黑线姬鼠和褐家鼠。3次调查的鼠密度依次为5.33%、6.47%和3.02%。结论该工地鼠类种群结构简单,由小家鼠、黑线姬鼠和褐家鼠组成,其中以小家鼠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青岛空港口岸鼠类、蝇类的种群分布和季节消长情况,为本口岸鼠类、蝇类防制及国际卫生机场创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3年5月~2004年4月采用笼捕法对鼠密度进行监测;从2004年1月~12月采用笼诱法进行蝇类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的调查.[结果]共捕获鼠类114只,经鉴定隶属1目1科2属.年平均鼠密度为1.3%.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捕鼠总数的49.1%;小家鼠占25.4%;黄胸鼠占25.4%.雌雄性别比为10.97.在调查中共捕获蝇类1268只,分3科8属8种,其中丝光绿蝇为优势种,蝇类活动高峰期为8~10月.[结论]通过本次调查基本摸清了青岛空港口岸的蝇类情况,应在蝇类密度达到高峰前采取措施,控制蝇类密度,防止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青岛空港口岸鼠密度较低,鼠种构成简单.  相似文献   

17.
福州长乐国际机场登革热媒介种群密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长乐国际机场登革热媒介种群密度,预防和控制登革热暴发流行。方法 于媒介密度高峰期9月份调查机场及其周围环境蚊虫种类与孳生习性,机场候机大楼等公共场所以千人指数、容器指数,其他场所主要应用布雷图指数、房屋指数和容器指数计算幼虫密度,以刺叮率(只/人工小时)计算成蚊密度。结果 共查获蚊虫4种143只,分别为白纹伊蚊、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和致倦库蚊。机场候机楼及其周围环境白纹伊蚊千人指数和容器指数均为0。周边附属设施修理厂、宿舍区、食品厂、货运站、酒店等白纹伊蚊的布雷图指数分别为0.00、4.11、7.55、25.81、33.33,邻近居民点大鹤村白纹伊蚊的布雷图指数高达67.92。候机楼未捕获白纹伊蚊。宿舍区、食品厂和大鹤村白纹伊蚊成蚊刺叮率分别为0.22、0.33和6.22只/人工小时。当地白纹伊蚊主要孳生环境为旧缸罐和桶类积水,分别占阳性容器的62.50%和23.86%。结论 机场周边环境普遍发现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毗邻居民点白纹伊蚊种群密度较高,清除机场周边环境白纹伊蚊孳生地是防止登革热暴发流行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高速公路收费站老鼠控制的有效方法。方法在调查鼠种构成、分布、密度的基础上,采用防鼠、灭鼠毒饵、粘鼠板相结合的方法控制鼠害,观察其效果。结果灭鼠4周后,收费站的平均鼠密度由8.4%下降至0.6%,下降率达92.9%,鼠密度远低于全国爱卫会的标准。结论防鼠、灭鼠毒饵、粘鼠板的综合控制方法可以有效降低高速公路收费站的鼠密度,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高速公路收费站鼠害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9.
Beginning with the spring semester of 2001, a course designed to prepare future public health leaders for potential bioterrorism events has been offered by the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Graduate Program in Public Health. Entitled "The Public Health Response to Bioterrorism," this popular course was one of the few developed by academic programs in the United States prior to the attack of September 11, 2001. The course utilizes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and presentations by distinguished guest speakers to educate public health personnel, public health and medical students, and physicians and nurses about the complex issues involved in the public health response to bioterrorism. The instructional methods and curriculum can serve as prototypes for similar efforts.  相似文献   

20.
Assessing the training needs of local public health workers is an important step toward providing appropriate training programs in emergency preparedness and core public health competencies. The North Carolina Public Health Workforce Training Needs Assessment survey was implemented through the collaboration of several organizations, including the North Carolina Center for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at the North Carolina Institute for Public Health, the outreach and service unit of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the Office of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in the North Carolina Division of Public Health Epidemiology Section, and local health departments across the st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