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膈俞穴注射川芎嗪对冠心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100例冠心病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增高的患者,进行了穴位注射药液及穴位电针刺激的疗程作用比较观察。结果表明,治疗1疗程后,膈俞川芎嗪组、膈俞生理盐水组、膈俞电针组、肺俞川芎嗪组均能使增高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P<0.05~0.01),而肺俞电针组无此作用(P>0.05),其中膈俞川芎嗪组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2.
化瘀通脉注射液对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和凝血酶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韩艾 《中医杂志》2000,41(6):353-354
将360例脑梗塞患者分为化瘀通脉注射液组(治疗组)270例和复方丹参注射液组(对照组)90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及凝血酶的变化。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和凝血酶值较治疗前均有较明显改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全血粘度高切、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值,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另外,观察中发现,两组临床症状、体征均有一定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3.
疏血通注射液对脑梗塞患者凝血酶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观察疏血通对脑梗塞患者凝血酶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疏血通注射液组(治疗组)90例和维脑路通组(对照组)30例,观察治疗前后凝血酶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凝血酶值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同时两组临床症状,体征均有一定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具有抗凝、降粘、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膈俞穴注射川芎嗪治疗冠心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100例患者分别进行了穴位注射药液及穴位电针刺激,比较观察了其对血浆6-酮-前列腺素F1α(6-K-P)含量、血栓素B2(TXB2)含量和6-K-P/TXB2比值的影响。结果一疗程后,膈俞川芎嗪组、膈俞生理盐水组、膈俞电针组、肺俞川芎嗪组均能调节血浆6-K-P、血浆TXB2及6-K-P/TXB2比值(P<0.01,P<0.001),肺俞电针组无此作用(P>0.05)。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有效组间的疗效亦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血塞通治疗脑梗塞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塞通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治疗组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对照组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加维脑路通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有显著改善作用,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塞通治疗脑梗塞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活血化瘀药对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活血化瘀药治疗脑梗塞的作用机理,对31例住院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治疗前后的检测,以发现多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的规律。运用活血化瘀药治疗前后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比黏度(低切、高切)、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比黏度、还原比黏度纤维蛋白原的测定并予以统计分析。结果:红细胞聚集指数治疗前后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全血比黏度(低切)治疗前后有比较显著差异(P<0.01)、血浆比黏度、还原比黏度有显著差异(P<0.05)、全血比黏度(高切)、纤维蛋白原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提示活血化瘀药可以改善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和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7.
膈俞穴活血化瘀作用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通过针刺膈俞穴治疗血瘀证的是主免疫指标观察,证明膈俞穴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方法 将65例血瘀证患者随机分成针刺膈俞穴组33例和口服龙血竭组32例,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浆6-K-P、TXB2含量和6-K-P/TXB2值,另选20名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针刺膈俞穴治疗血瘀证疗效优于口服龙血竭(P<0.01);针刺膈俞穴能使血瘀证患者血浆6-K-P含量和6-K-P/TXB2值明显上升(P<0.01),血浆TXB2含量有所下降(P<0.05)。结论 针刺膈俞穴具有活血化瘀作用。  相似文献   

8.
穴位注射膈俞穴治疗呃逆6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呃逆症是传统的针灸适应证之一。笔者采用针灸治疗本症多例,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调神通络针刺法对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连城  张坤 《天津中医》2000,17(3):32-32
  相似文献   

11.
川芎嗪对血液流变学指标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12.
川芎嗪对家兔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LowShear-30流变测定仪观察了川芎嗪注射液对正常家兔红细胞压积、高、低切变率下血液表观粘度、血液粘弹性及红细胞聚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川芎嗪能明显降低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聚集指数,降低不同切变率下血液表观粘度,特别是低切变率下血液表观粘度,降低血液复粘度的粘性分量、弹性分量和储存模量  相似文献   

13.
光量子照射法对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梗塞患者多数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上发生 ,这些基础疾病的共同特点就是血液黏稠度高。我们从 1 998年开始应用光量子照射法治疗脑梗塞病人 60例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 ,并设同期住院的脑梗塞患者 5 8人为对照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患者均为 1 998年至 2 0 0 2年间住院病人 ,其脑梗塞诊断符合全国第 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并经 CT或 MRI证实 ,共 1 1 8例 ,其中男 68例 ,女 5 0例 ;年龄 42~ 83岁 ,平均 67.3岁 ,合并高血压者 86例 ,糖尿病者 48例 ,冠心病者5 0例 ,高脂血症者 5 6例 ,…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近年来膈俞穴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进展,从临床治疗及机理研究两方面阐述了应用膈俞治疗的广泛适应症和所取得的确切疗效,并进一步阐发了其功效特征及作用机理.为适应今后临床穴位治疗应用规范化的趋势,还对膈俞的应用提出了见解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杨倩 《山西中医》1994,10(5):12-13
益气活血、清热化痰中药对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河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050011)杨倩脑梗塞形成属于祖国医学中风范畴,是中老年人常见病之一。随着现代医学的进展,发现脑梗塞病人在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笔者在临床工作中用益气活血、清...  相似文献   

16.
膈俞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一般情况 膈俞穴出自<灵枢·背输>,为足太阳膀胱经第17号穴;背俞穴之一;八会之血会穴.别名七焦之间.<会元针灸学>云:"膈俞者……即横膈之所系于背,膈者过也,足太阳之所过,故名膈俞".很得体地说明其内应横膈,横膈自此系于背,又主膈肌之病,故而命名为膈俞.  相似文献   

17.
杨洪元  刘产明 《中成药》2000,22(4):275-277
目的观察卡通片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84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分为治疗组66例(男性51例,女性15例,年龄55.2±11.6岁),服用卡通片治疗,2~4片/次,tid×30d.对照组18例(男性15例,女性3例,年龄61.4±6.6岁),服用卡兰片治疗,5 mg/次,bid×30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94%,对照组94 44%,两组疗效经Ridit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显著性改变(P<0.05或P<0.01),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卡通片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疗效与卡兰片相似.  相似文献   

18.
膈俞穴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膈俞穴是针灸临床常用穴.日前.国家中管局主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穴典》腧穴主治临床研究项目已将膈俞穴纳入首批招标的36穴之中.本文将有关膈俞穴占籍记载及近20年的临床应用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醒脑散对脑梗塞疗效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醒脑散 (当归、川芎、胆南星 ) 用于治疗脑梗塞的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动态影响的关系。方法 :将 2 0 4例随机分成两组 ,均接受脑活素 10 ml加入生理盐水 50 0 ml中静滴 ,每日 1次 ,14天为 1疗程 ,颅压增高或 /和脑水肿者加用适量甘露醇静滴 ;观察组 10 4例服用醒脑散每日 3次 ,每次 0 .9g,连服 4周 ;对照组服用丹参片每日 2次 ,每次 2片 ,连服 4周。结果 :采用上海医大华山医院制定的脑梗塞临床药物疗效评分记分法 ,观察组服药前平均得分 30 .98± 12 .6,用药后 9.3± 10 .57,总有效率 84 .6% ,对照组用药前平均得分 2 8.87± 13.0 1,用药后 18.59± 11.67,总有效率 64%。经 Ridit分析 ,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P<0 .0 5 ) ;经醒脑散治疗后 β-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红蛋白、血浆粘度、全血粘度及全血还原粘度均降低 ,且具统计学意义 ,而红细胞压积、血沉、血沉 K值和纤维蛋白原无明显变化。结论 :血液高凝、高粘是脑梗塞的特点 ,醒脑散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溶栓、扩张血管、维护心脑正常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膈下逐瘀汤对实验性肝硬化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膈下逐瘀汤低剂量组、膈下逐瘀汤高剂量组、阳性药对照组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采用四氯化碳(60?l4)、普通饮食及乙醇建立大鼠肝硬化模型.造模成功后,低剂量组每日用药剂量为1.3g/kg(相当于成人剂量的10倍),每日1次灌胃;高剂量组每日用药剂量为2.6g/kg(相当于成人剂量的20倍),每日1次灌胃;对照组用复方鳖甲软肝片的混悬液灌胃,用药剂量1.2g/kg(相当于成人剂量的20倍),每日1次灌胃.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予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容积均为1 mL/只,每日1次,连续灌药4周.检测各组大鼠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模型组大鼠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纤维蛋白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聚集率、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升高(P<0.01).用药后,膈下逐瘀汤高、低剂量组和阳性药对照组大鼠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纤维蛋白原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P<0.01),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降低(P<0.01),其中.膈下逐瘀汤高、低剂量组与阳性药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膈下逐瘀汤可有效地纠正"低凝高聚"这一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改变,进而改善肝脏微循环,从而达到治疗肝硬化的目的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