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88,(4)
作者自1984年6月~1987年2月对哈尔滨地区母乳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带毒状况进行了调查,以了解人群中CMV的感染途径。结果从103例分娩1日~12日的母乳中分离出22株CMV,分离阳性率为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了解登革热病例在病程中后期血液和尿液标本中登革病毒的带毒情况。方法 连续采集4例登革热病患者的血液、尿液样本,提取病毒核酸,采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对血凝块、血清、尿液标本分别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并分型。结果 收集4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及病情好转出院后的临床样本44份,采集时间为发病后6~60 d,有21份样本登革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检出率分别为血凝块100.00%(16/16)、血清6.25%(1/16)、尿液33.33%(4/12),均为登革病毒1型。结论 血凝块可作为登革病毒核酸检测的标本类型之一,能提高病程中、后期登革热疑似病例的实验室确诊率。 相似文献
4.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89,(4)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很普遍,哈尔滨地区4岁之内儿童的感染率在60%以上。为查明CMV的感染途径,我们于1983年1月~12月,对215例育龄妇女的子宫颈分泌物做了病毒分离,结果显示:215份子宫颈分泌物分离出25株CMV,分离率为11.6%,其中,妊娠末期妇女为12.5%,非妊娠妇女为10.8%, 相似文献
5.
1 临床资料 体内带毒已成为贩毒分子逃避检查的贩毒方法之一.我院自2000-01/2004-01对1180例犯罪嫌疑人进行X线照片、透视及彩超检查,其中确诊体内带毒980(男402,女578)例,平均年龄35.5(14~65)岁.体内带毒者检出率为100%,随机抽取10(男4,女6)例进行CT检查.使用日产IMAGE/MAXⅡCT机,扫描方法:嘱犯罪嫌疑人脱衣,平卧于扫描床,常规先扫描腹部定位像,根据定位像选取毒品位置进行轴位扫描.层厚10 mm,层距10,12,15 mm不等.结果:体内带毒为海洛因9例,冰毒1例;经口腔吞咽海洛因8例,阴道内塞人海洛因1例,经口腔吞咽冰毒1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贵州省自然界白纹伊蚊体内登革病毒(DEN)带毒情况进行调查。方法:采集贵州省9个地(州)市共计18个县(区)白纹伊蚊幼虫标本,饲养成蚊;制备蚊悬液,碘化钠法提取RNA,用DENNSl基因区通用引物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TR-PCR)检测DEN核酸,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阳性PCR产物并分型;蚊悬液接种C6/36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制作细胞片,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DEN抗原。结果:从独山县麻尾镇白纹伊蚊标本中分离到1株DEN-2型病毒,从凯里、黄果树和镇远3处地方株白纹伊蚊体内检测出DEN核酸,用抗DEN1~4型单克隆抗体经间接免疫荧光(IFA)和RT-PCR产物酶切分型鉴定,分别为登革病毒2型、4型。结论:贵州省存在DEN感染的自然循环。 相似文献
7.
自1978年李镐汪等报导从黑线姬鼠脏器中分离朝鲜出血热病毒(V·Hantaau)。国内并用免疫荧光技术对疫区鼠类、猫、 鼩鼱、野兔进行了带毒调查,还相继分离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1,2,3]。利川县地处鄂西,毗邻蜀东,平均海拔1070公尺,年平均发病率为14.35/10万,鼠密度最高为20.59%,最低为4%[6]。为查清疫区中鼠类自然带毒情况,于1985年10月至11月用免疫荧光技术法对利川县都亭镇教场村EHF疫区的鼠类做了带毒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了解胶南市的鼠侵害及鼠携带出血热病毒情况,为灭鼠防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农村居民区室内及野外场所,夹夜法连续监测2晚,并取鼠肺进行出血热病毒分离。结果:全市平均鼠密度1.25%;且以小家鼠为优势种,占51.02%,大家鼠次之占36.74%;鼠平均带毒率为2.04%。结论:农村居民室内鼠密度较高,特别是小家鼠的侵害比较严重且带毒率高,须加强农村居民户的室内灭鼠。 相似文献
9.
我国流行性出血热(EHF)疫区宿主动物调查结果确定,黑线姬鼠是农业区野外感染的主要传染源,经多年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我县黑线姬鼠与EHF的流行有密切关系,但无病原学资料佐证。为进一步查明黑线姬鼠是否为我县野栖鼠中的主要传染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率与黑线姬鼠带毒率有密切关系。本文仅就1983年长安县滦村与韦曲公社(病区)捕获的3028只鼠(7个种)的带毒率与该地区发病率的关系加以报道。一、7个种,3028只鼠带毒率结果3028只鼠其中黑线姬鼠2060只、褐家鼠414只、社鼠17只、小家鼠105只、黄胸鼠85只、大仓鼠291只,鼩鼱6只。各种鼠捕获后消毒、取肺切片,做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果,黑线姬鼠检出率10.96%、褐家鼠0.22%、社鼠为 相似文献
11.
蓝明扬 《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4)
日本北海道上矶町垃圾处理场,是位于日本海和太平洋交界海滨的山林之中。据以往调查,流行性出血热疫源地仅限于该处理场的周围,而附近农田及城镇的鼠类均未查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或抗体。此地是北海道地区唯一的流行性出血热疫源地。笔者于1988年10月上旬到该地进行鼠、螨带毒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淄博市农村鼠密度、鼠间带毒率以及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情况,以制定有效综合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较高的淄川区、沂源县和博山区为调查点。各调查点同时用标准鼠夹,晚放晨收,记录有效鼠夹数、捕获鼠数并分类。采集样本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T)检测抗原。结果2004-2007年三区县调查点平均鼠密度为2.81%,其中室内、外鼠密度分别为2,38%和3.27%,褐家鼠、小家鼠为优势种群;平均鼠间带毒率为8.05%。结论淄博市流行性出血热鼠间带毒率较高,应进一步加强有效综合防制措施,降低鼠密度.灭鼠重点放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 相似文献
13.
流行性出血热鼠间带毒与人群发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流行性出血热(EHF)鼠间带毒对人间的影响和流行规律。方法:采取现场监测的方法对1998-2000年鼠带毒率及人间隐性感染和发病进行比较。结果:监测点平均鼠密度为6.07%,3年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鼠种为褐家鼠(占83.83%)和小家鼠(占16.67%),二者间差别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其3年的带毒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EHF的发病率为16.56/10万,各年EHF的发病率间线性趋势无显著性意义(P>0.05)。健康人群的EHF抗体阳性率为1.82%,其平均滴度为1:38。结论:宅区灭鼠是预防EHF发病阻断流行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淄博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疫情及宿主动物的分布及带毒情况进行了连续调查检测。结果显示 :淄博地区室内大家鼠为优势鼠种 ,其次为小家鼠 ,野外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 ,其次为大仓鼠 ;八十年代 ,室内大、小家鼠均带出血热病毒 ,室外未检测到带病毒鼠 ,为家鼠型疫区 ,九十年代 ,室内大、小家鼠 ,室外黑线姬鼠、大仓鼠均带出血热病毒 ,疫区类型为家、野鼠混合型。提示 :淄博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疫区类型已从八十年代单纯家鼠型转为家、野鼠混合型 ,防治重点也应做出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15.
<正> 引言褐家鼠是流行性出血热(EHF)的主要传染源之一。本文就三年21个EHF疫区(点)流行病学资料,探讨EHF病人与褐家鼠带毒率的地域关系。资料来源与方法 1、流行病学调查:基本情况调查、景观调查、个案流行病学调查。 2、标本采集:病人及健康人血清逐户 相似文献
16.
1993年10月在海南儋市沿海部分乡镇,对健康人群肠道病毒带毒率进行调查,共采集259人的大便标本,病毒分离阳性21人,带毒率8.11%。其中,分离到脊髓灰质炎病毒Ⅰ型和Ⅱ型各1株,检出率0.77%,非脊灰肠道病毒19株,检出率7.34%,各乡镇健康人群带毒率无显著性差异。各年龄组人群带毒率波动在1.92-16.67%之间,0-2岁组獐带毒率高于其他组人群。提出要重视做好婴幼儿的卫生保健。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热带医学》2017,(1)
目的探讨用鼠带毒指数对鞍山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进行预测的科学性,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开展人间及鼠间疫情监测,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χ2检验对2008—2014年鞍山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与鼠带毒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鞍山市流行性出血热监测点年平均发病率为1.796/10万,非监测点发病率为0.435/10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鞍山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与鼠带毒指数呈线性相关关系,建立线性回归方程模型为:发病率=1.591×带毒指数-0.825。结论根据鼠带毒指数预测人间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水平具有一定可靠性和参考价值,可为流行性出血人疫情的风险预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1 情况概述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HFRS病毒引起,由鼠类等传播的自然疫源性急性毒传染病.包括流行性出血热(EHF)、阿根廷出血热、玻利维亚出血热及拉沙热.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该病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引起HFRS的病毒则根据原型株的分离地点命名为Hantaan(汉坦)病毒.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利用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贵州省自然界白纹伊蚊体内带登革病毒 (DEN)情况进行调查。方法 :采集贵州省9个地 (州 )市共计 18个县 (区 )白纹伊蚊幼虫标本 ,饲养为成蚊 ;制备蚊悬液 ,碘化钠法提取RNA ,用登革病毒NS1基因区通用引物经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DEN核酸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阳性PCR产物并分型 ;蚊悬液接种C6 /36细胞进行病毒分离 ,制作细胞片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DEN抗原。结果 :从独山县麻尾镇白纹伊蚊标本中分离到 1株DEN 2型病毒 ,从凯里、黄果树和镇远 3处地方株白纹伊蚊体内检测出DEN核酸 ,用抗DEN 4型单克隆抗体经间接免疫荧光(IFA)和RT PCR产物酶切分型鉴定分别为登革病毒 2型、4型。结论 :贵州省存在DEN感染的自然循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