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淋巴清扫范围与淋巴结转移区域分布规律。 方法  分析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山西省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肿瘤数据库,基于Nishi分型选取其中胃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肿瘤,直径≤40 mm并R0切除患者相关肿瘤学数据勾勒胃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淋巴高频转移站别区域图。 结果  纳入306例胃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结果显示:pT4期肿瘤占87%、pN阳性占778%、pTNM分期Ⅲ期占745%;肿瘤直径(2544±1803)mm;腹腔淋巴结转移高频区域依次是贲门左右侧(第1、2组)、小弯侧胃左血管周围(第3组)、胰腺上缘腹腔干(第9组)及其主干分支胃左动脉(第7组)、肝总动脉(第8a组)、脾动脉近端(第11p组)、肝动脉(第12a组)周围以及食管裂孔周围(第19、20组);胃远端区域转移较为罕见。 结论  瘤体直径≤40 mm胃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淋巴清扫区域应集中在贲门左右侧、小弯侧、胰腺上缘腹腔干及其主干分支以及食管裂孔周围,胃远端及大弯侧区域淋巴清扫外科获益价值存疑。  相似文献   

2.
1994年10月以来,我们对6例贲门癌病人施行了保留幽门的全胃切除回结肠间置代胃术,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5例,女1例,年龄48~56岁,平均52岁,病程6~11个月。病变均已浸润胃小弯,浸润食管下段最长者4cm。术前胃镜检查及活检证实为腺癌5例、粘液性腺癌1例。术中同时行脾及胰尾切除2例。1.2 手术方法手术采用左胸腹联合切口,上腹斜切口过中线。先行腹腔探查,确定病变范围后,再将切口扩大到胸部,经第7肋间进胸。游离全胃,清除淋巴结。按根治要求,距肿瘤近端5cm切断食管,距幽门3cm左右切断胃窦,切除肿瘤标本。仔细观察…  相似文献   

3.
保留幽门全胃切除间置空肠代胃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告6例贲门胃底癌及胃体上部癌行根治性全胃切除,保留幽门问置空肠代胃术的临床效果。选择5、6组淋巴结无转移,不影响根治效果的6例病人,行保留幽门全胃切除术后,将25cm空肠间置于食管与十二指肠之间。术后通过临床观察,上消化道锁餐X线摄片、电子纤维胃镜检查及食管、问五空肠活检等证明此术式有良好的抗返流作用,并延长了食物在“代胃”内停留时间,幽门录作用正常。术后3个月、半年、1年钡餐摄片观察代胃扩张,幽门开放功能良好,无返流现象;术后半年、1年、2年电子胃镜检查并活检,无返流性食管炎发生。生存期与同期不保留幽门间置空肠代胃术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腹食管裂孔径路进行食管胃交界部腺癌(AEG)根治性手术的合理性、优越性.方法 对264例AEG患者经腹食管裂孔径路行根治性切除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4例AEG经腹食管裂孔径路完成根治术.其中,AEG Ⅰ型2例,Ⅱ型、Ⅲ型共262例.行全胃切除103例,近端胃切除161例,联合脾切除3例,联合胆囊切除或(和)胆总管探查取结石20例.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清扫淋巴结8~30枚,平均19.1枚;根治性全胃切除清扫淋巴结8~36枚,平均22枚.无围手术期心、肺功能障碍死亡,术后并发症减少.结论 经腹食管裂孔径路不但能满足AEG根治术中对腹部脏器切除、淋巴清扫的需要,也能满足对第110、111组淋巴结清扫及食管下段切除的要求,减少了开胸手术的创伤,对AEG进行根治手术可以选择经腹食管裂孔径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腹食管裂孔径路进行食管胃交界部腺癌(AEG)根治性手术的合理性、优越性.方法 对264例AEG患者经腹食管裂孔径路行根治性切除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4例AEG经腹食管裂孔径路完成根治术.其中,AEG Ⅰ型2例,Ⅱ型、Ⅲ型共262例.行全胃切除103例,近端胃切除161例,联合脾切除3例,联合胆囊切除或(和)胆总管探查取结石20例.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清扫淋巴结8~30枚,平均19.1枚;根治性全胃切除清扫淋巴结8~36枚,平均22枚.无围手术期心、肺功能障碍死亡,术后并发症减少.结论 经腹食管裂孔径路不但能满足AEG根治术中对腹部脏器切除、淋巴清扫的需要,也能满足对第110、111组淋巴结清扫及食管下段切除的要求,减少了开胸手术的创伤,对AEG进行根治手术可以选择经腹食管裂孔径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腹食管裂孔径路进行食管胃交界部腺癌(AEG)根治性手术的合理性、优越性。方法 对264例AEG患者经腹食管裂孔径路行根治性切除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4例AEG经腹食管裂孔径路完成根治术。其中,AEG Ⅰ型2例,Ⅱ型、Ⅲ型共262例。行全胃切除103例,近端胃切除161例,联合脾切除3例,联合胆囊切除或(和)胆总管探查取结石20例。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清扫淋巴结8~30枚,平均19.1枚;根治性全胃切除清扫淋巴结8~36枚,平均22枚。无围手术期心、肺功能障碍死亡,术后并发症减少。结论 经腹食管裂孔径路不但能满足AEG根治术中对 腹部脏器切除、淋巴清扫的需要,也能满足对第110、111组淋巴结清扫及食管下段切除的要求,减少了开胸手术的创伤,对AEG进行根治手术可以选择经腹食管裂孔径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术后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入选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173例,从手术结束开始随访5年为研究终点,统计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时间.分析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是否化疗、HER-2表达与否等因素与该病的相关性.结果 经过5年随访,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在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7.9%、48.6%、44.5%,中位生存期为38.0月.分别统计和分析患者的各项因素,其中性别(P=0.000)、年龄(P=0.012)、TNM分期(P=0.000)、淋巴结转移(P =0.000)、化疗(P=0.000)、HER-2表达(P=0.000)等因素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术后生存期与性别、年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是否化疗、HER-2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关联,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贲门癌的全胃切除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4年8月~1988年12月采用全胃切除治疗贲门癌64例.其中全胃R_25年生存率为37%,R_1者为14.3%,姑息切除者中位生存期为12个月.全组无Ⅰ期患者.Ⅱ期4例中淋巴结有无转移对生存无显著影响.Ⅲ期35例,其3、5年生存率分别为37.1%和28.6%.Ⅳ期25例无1例生在5年.本组第2站淋巴结转移率不比第1站淋巴结转移率低.淋巴结转移、浆膜累犯明显影响预后.本文认为为改善贲门癌术后生存,应视患者的具体病情以全胃切除为宜,力争R_2特别对Ⅲ期患者或只有第1站淋巴结转移者,S_1者应持积极态度采用全胃R_2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贲门癌的短期疗效比较.方法选择2015年1月到2016年2月在本院行腹腔镜贲门癌根治术的患者46例,其中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式组(全胃切除组)26例,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式组(近端胃切除组)20例,比较两组术中情况、术后近期并发症、术后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首次排气时间、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进流食时间、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狭窄、肠梗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近端胃切除组患者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较全胃切除组高(P<0.05);全胃切除组患者在整体健康状况、情绪功能、呃逆等维度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近端胃切除组(均P<0.05).结论对比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在治疗贲门癌中能够获得更好的近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淋巴结转移分布特征。方法 收集2006—2009年间 393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病理资料,分析不同Siewert分型、肿瘤浸润深度、肿瘤最大径等淋巴结转移特征和分布特点,探讨高危淋巴引流区。χ2检验组间差别。结果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率为69.2%、转移度为31.31%,以贲门、胃小弯、胃左动脉、脾动脉、脾门、肠系膜根部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为16.4%、转移度为8.3%,以下段食管旁、食管裂孔及膈上区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SiewertⅠ型较Ⅱ、Ⅲ型纵隔淋巴结转移率高(P=0.003),腹腔淋巴结转移度低(P=0.002)。T3+T4期及肿瘤最大径≥6 cm者淋巴结转移度在腹腔多个区域均高于对照组,纵隔淋巴结转移度在肿瘤最大径组间差别不明显。胃大弯、肝十二指肠韧带和膈下部位淋巴结转移度在不同组间均低于<10%。结论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放疗腹腔高危淋巴区域应包括贲门、胃小弯、胃左动脉、脾动脉、脾门旁、肠系膜根部及腹主动脉旁,纵隔高危淋巴引流区包括下段食管旁、食管裂孔及膈上区域,并依据不同Siewert分型及临床病理特征的淋巴结转移特点进行个体化靶区设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AEG)全胃与近端胃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8—2010年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140例SiewertⅡ/Ⅲ型AEG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临床效果及分析影响AEG复发的因素。结果全胃切除术组R0切除例数、远端切缘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目、阳性淋巴结检出数均高于近端胃切除术组(均P0.05)。全胃切除术组在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胃液TBil、胃液IBil、胃液胆汁酸、术后抗生素应用时间均短(低)于近端胃切除术组(均P0.05)。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术后血清CEA水平、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阳性淋巴结检出数目、R1切除例数是SiewertⅡ/Ⅲ型AEG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β=0.30~0.52),相对危险度1.91~3.12。结论全胃切除术治疗SiewertⅡ/Ⅲ型AEG的效果及术后生活质量均优于近端胃切除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特异性核基质结合区蛋白质-1(SATB1)在SiewertⅡ、Ⅲ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经免疫组化染色(SP法)检测80例SiewertⅡ、Ⅲ型胃食管结合部组织中SATB1蛋白表达.结果:SiewertⅡ、Ⅲ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组织中SATB1的阳性表达共30例,阳性表达率为37.5%;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SATB1阳性表达18例,阳性表达率为2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286,P<0.05).淋巴结转移(x2=5.150,P<0.05)及肿瘤浸润深度(x2=4.364,P<0.05)是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SATB1蛋白在SiewertⅡ、Ⅲ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中表达强于正常黏膜组织.SATB1蛋白阳性表达与肿瘤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成正相关性,可作为评估SiewertⅡ、Ⅲ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肿瘤进展的一种指标.  相似文献   

13.
贲门腺癌行全胃切除术与近侧胃大部切除术的疗效对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者20年间手术切除485例贲门腺癌,其中283例行全胃切除术,202例行近侧胃大部切除术,通过疗效对比研究二种术式的选择。二组病人一般情况、年龄、性别、病期、肿瘤大小、手术根治程度、淋巴结有无转移、胃壁浸润程度和组织学类型相似,具有可比性。治疗结果:两种术式的1、3、5年生存率Ⅰ、Ⅱ期患者相似,Ⅲ期患者全胃切除组优于近侧胃大部切除组,3及5年生存率分别提高了14.6%和15.1%,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Ⅳ期患者如无远处转移,争取行扩大全胃切除术,如病变超过扩大全胃切除范围,局部条件许可,为解除梗阻或出血等症状,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行姑息性近侧胃大部切除术或姑息性全胃切除术。  相似文献   

14.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作为一类独立的疾病在解剖、发病率等方面与胃其他部位的肿瘤存在明显差异,对其定义、分型、淋巴结转移等方而的研究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对于外科治疗的手术路径、切除范围、淋巴结清扫等问题长期以来各学派意见不一.本文就近年来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外科治疗研究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复习并加以综述,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326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分为经胸、经腹、经胸腹联合组,观察比较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食管切除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目、成功率等;术后记录患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抗生素应用时间、术后疼痛评分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经胸、经腹入路组比较,经胸腹联合组术中出血量多;手术时间延长;食管切除长度缩短;淋巴结清扫数目增多;手术成功率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天数缩短;住院费用少;抗生素使用时间缩短;术后疼痛评分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肺部感染9.09%,腹腔感染4.55%,无术后出血、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瘘者,均明显低于经胸、经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采取经胸腹联合入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食管切除少,淋巴结清扫彻底,手术成功率高,并且可减轻术后疼痛,降低感染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优化治疗效果,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术式治疗胃底贲门癌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58例胃底贲门癌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其中全胃切除术29例,近端胃大部切除术29例.分析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和5年生存率.结果 全胃切除术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患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62.07%和44.83%(P>0.05),5年生存率为48.28%和20.69%(P<0.05).近端大部切除组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为75.86%,高于全胃切除组的34.48%(P<0.05);2组患者的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肿瘤>3.0 cm和淋巴结转移患者全胃切除后5年生存率高于近端大部切除组(P<0.05),其他情况2组的生存率比较无差异.结论 对胃底贲门癌患者实施全胃切除术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尤其是对于肿瘤>3.0 cm和出现淋巴结转移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腹腔镜辅助胃切除后食管-空肠(残胃)吻合,探究完全腹腔镜全胃或近端胃切除后使用经口抵钉座置入OrVil装置行食管-空肠(残胃)吻合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10例近端胃癌行完全腹腔镜全胃或近端胃切除后使用经口抵钉座置入OrVil装置行食管-空肠(残胃)吻合,15例近端胃癌行腹腔镜辅助全胃或近端胃切除后食管-空肠(残胃)吻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吻合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病例手术顺利,无中转开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日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完全腹腔镜手术组食管-空肠(残胃)吻合时间为(25.80±6.86)min,小于腹腔镜辅助手术组(36.53±6.6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完全腹腔镜手术组发生1例吻合口瘘,腹腔镜辅助手术组发生1例吻合口瘘、1例吻合口狭窄,两组患者吻合相关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完全腹腔镜经口抵钉座置入OrVil装置行食管-空肠(残胃)吻合安全、可行,操作简单,缩短吻合时间,并不增加吻合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胃或近端胃切除时的体会,从而提高手术疗效。方法:统计1999年1月~2004年12月,资料完整并经病理证实的胃体及胃底贲门癌160例。其中142例全胃或近端胃切除,行食管空肠吻合和残胃食管吻合。结果:本组160例,其中18例为肿瘤晚期未能切除,余142例胃体或胃底贲门癌行切除手术。全胃切除空肠食管吻合100例。用吻合器吻合85例,手工吻合10例,5例记录不详。近端胃切除,残胃食管吻合42例,吻合器吻合36例,手工吻合6例。160例中除2例为胃平滑肌瘤外,其余均为恶性肿瘤,切除的142例中,仅2例食管切缘存在癌细胞,其余均切除干净。未切除的18例手术,术后伤口愈合出院综合治疗,手术切除的142例病人中,伤口裂开3例,肺部感染5例,伤口感染1例,腹泻1例,肠瘘1例,手术死亡1例,其余全部痊愈出院。结论:全胃或近端胃切除,在术中仔细操作,在腹腔可彻底切除肿瘤,在胃肠道重建中,无论吻合器吻合或手工吻合,极少发生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胸腹腔镜辅助下Ivor-Lewis术式切除食管胃结合部癌的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2年4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诊断为食管胃结合部癌并行胸腹腔镜辅助下Ivor-Lewis术式切除患者(84例)的相关资料, 分析治疗模式及手术安全性。结果 84例患者中, 以SiewertⅡ型(92.9%, 78例)、腺癌(95.2%, 80例)为主。84例患者术中共清扫淋巴结2 774枚, 中位清扫淋巴结数为31枚(16~88枚)。45例患者有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转移率为53.6%(45/84);全组患者淋巴结转移总数为294枚, 淋巴结转移度为10.6%(294/2 774)。腹腔淋巴结(100%, 45/45)较胸腔淋巴结(13.3%, 6/45)更易转移。68例患者术前行新辅助治疗, 术后病理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9例(13.2%, 9/68)。83例患者切缘阴性, R0切除率为98.8%(83/84);1例患者术中冰冻切缘阴性, 术后病理提示上切缘可见脉管瘤栓, 为R1切除(1.2%, 1/84)。84例患者的手术时长为234.5 min (199.3, 275....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及胃癌各自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本院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院340例术后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及胃癌病例, 选择13项临床病理因素(性别、年龄、病变长度、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情况、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周围器官受侵情况、残端情况、脉管瘤栓、术中淋巴结清扫程度及出现症状到首诊治疗时间)分别进行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结果  1)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与胃癌比较预后更差; 2)淋巴结清扫及淋巴结转移均为二者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 淋巴结转移个数越多, 患者预后越差, D2式手术较D1式手术可能带来更大的生存获益; 3)浸润深度为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 浸润越深预后越差; 而病变长度为胃癌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 病变越长预后越差。  结论  与胃癌相比,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预后更差, 并且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 提示二者有所区别, 今后应将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做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