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检测二肽酶1(dipeptidase 1,DPEP1)mRNA及其蛋白质在人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RFQ)-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从mRNA和蛋白质水平检测DPEP1在60例结直肠上皮内瘤变(腺瘤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35例,腺瘤并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5例)组织,结直肠正常黏膜上皮组织30例,高分化腺癌组织20例石蜡包埋标本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DPEP1 mRNA 在35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5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中的表达量分别为0.560±0.052和0.328±0.040(P=0.001),在60例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组织、30例结直肠正常黏膜上皮组织及20例高分化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量分别为0.684±0.108、0.235±0.045和0.832±0.136(P<0.001)。DPEP1蛋白在高分化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100%(20/20),明显高于结直肠上皮内瘤变83.33%(50/60)和结直肠正常黏膜上皮组织20%(6/30),弥漫性分布于细胞质中(P<0.01)。DPEP1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57%(31/35)、76%(19/25);DPEP1表达水平与上皮内瘤变病理分级及进展相关(P<0.05),但在不同性别、年龄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PEP1在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和早期结直肠癌中表达并可影响肿瘤细胞的侵袭性,与肿瘤的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6例。行肠镜下电切术7例,经肛门局部切除术2例,肠段切除术2例,根治性手术5例,全结肠切除术1例,剖腹探查术1例。结果 18例中术前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术后病理结果为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6例,术后病理结果为腺癌8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8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中50%病理结果为腺癌。结论术前高度怀疑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实为腺癌,如果不涉及保肛问题,宜首选病变肠段切除,如术前或术中可确诊为腺癌,则应行根治性切除手术。  相似文献   

3.
WHO工作小组自应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这个诊断术语以来,给临床及病理科医师带来了很大困扰,目前仍没有一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和循证医学检验了的统一处理方案标准,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如何把握结直肠HGIN的临床诊断及采取何种处理策略值得研究。现将结直肠HGIN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结直肠黏膜上皮内瘤变诊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作为诊断术语在临床引入以后,给病理医生本身及病理医生与临床医生之间带来不少麻烦,少数还引起了病人和家属的误解。究起原因是没有正确理解诊断术语的内涵。病理学上为了确切表述在结直肠腺瘤及其相关病变中所见的组织学改变使用了许多诊断名称,如异型增生(d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结直肠腺瘤患者外周血中炎症因子的变化,探讨炎症指标与结直肠腺瘤上皮内瘤变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经病理诊断的结直肠腺瘤患者临床资料,按瘤变分级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LGIN)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HGIN),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腺瘤位置、腺瘤数量、最大腺瘤直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癌胚抗原(CEA)等的临床病特征进行ROC曲线分析获得最佳截断值。并对危险因素进行单因数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LR、NLR、SII、MLR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14、0.653、0.656、0.593,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65.01、1.87、465.71、0.26。单因素分析显示,PLR、NLR、SII、MLR、CEA、淋巴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腺瘤位置、最大腺瘤直径与结直肠腺瘤的上皮内瘤变分级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及病理特征 ,探讨外科治疗原则和策略。方法 :本院腹外科 2 0 0 2年 1月~ 2 0 0 4年 7月收治的结直肠肿瘤患者中 ,术前经内镜病理活检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 83例 ,术前提示癌变者 2 8例 (33.7% )。 83例中男性 4 5例 ,女性 38例 ;年龄 33~ 88岁 ,中位年龄 6 0岁 ;肿瘤位于盲肠 1例 ,升结肠 7例 ,结肠肝曲 2例 ,横结肠 3例 ,结肠脾曲 1例 ,降结肠 5例 ,乙结肠 15例 ,直肠 4 6例 ,多原发 3例肿瘤分别位于盲肠 /直肠、升结肠 /乙结肠、降结肠 /乙结肠。 83例患者中 1例单纯探查 ,4例单纯扩肛肿瘤局切术 ,2例扩肛局切术后补充行Miles术 ,8例行姑息性肿瘤切除手术 ,余 6 8例行根治性结直肠癌手术。手术标本与术前病理作比较。结果 :术后病理 4例 (4 .8% )仍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肿瘤最大径 1~ 2cm ,平均 1.5cm ;余 79例 (95 .2 % )均证实为腺癌 ,肿瘤最大径 1~ 8cm ,平均 3.76cm ,两组大小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术前后病理结果比较 ,Kappa一致值为 0 .0 4 4 ,一致性较差。多元相关分析显示肿瘤癌变与大小及浸润深度相关。证实为腺癌的 79例中已有 7例伴有肝转移 ,4例伴有盆腔转移 ;34例 (4 3.0 4 % )有局部淋巴结转移。 4 7例直肠肿瘤 (包括 1例多原发 )  相似文献   

7.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于2000年出版的WHO肿瘤新分类中由Hamilton和Aahonen教授主编的《消化系统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一书,对胃肠道病变的诊断名称、定义和标准作了一些新的规定,有些规定与我国使用的名称和诊断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把上皮内瘤变的概念引入胃肠道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现就胃肠道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IN)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肺癌患者外周血富含亮氨酸的G蛋白偶联受体5(LGR5)、乙醛脱氢酶l(ALDHl)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及其模型构建。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马鞍山市人民医院医院收治的NSCLC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外周血LGR5、ALDHl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外周血LGR5、ALDHl最佳截断值,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NSCLC化疗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根据ROC曲线图结果显示,外周血LGR5及ALDHl最佳截断值分别为0.65μg/L、7.26μg/L,二者联合预测NSCLC化疗患者预后的灵敏度、特异度及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86.31%、82.33%、0.836,二者联合预测优于单一指标预测(P<0.05)。LGR5与病理类型、TNM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疗效相关(P<0.05),ALDHl与病理类型、TNM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低LGR5与低ALDHl组总生存时间(OS)较高LGR5与高ALDHl...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手术前后病理诊断的差异.方法:对47例内镜活检病理诊断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的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好发部位以直肠最多,其次为乙状结肠和横结肠.最终确诊35例为结直肠癌,12例仍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结论: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术前与术后病理诊断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在直肠部位.临床及病理医生应充分沟通,以提高诊断正确率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P16蛋白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中表达的意义, 探讨其与高危型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相关性, 以期用P16蛋白的表达预测CIN进展。  方法  收集大连大学附属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宫颈活检及手术切除标本137例,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16蛋白的表达并评分, HC2方法检测高危型HPV-DNA, 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P16蛋白表达在慢性子宫颈炎伴鳞状上皮化生中均阴性(0/40), CINⅠ阳性90.91%(20/22), CINⅡ阳性为95.00%(19/20), CINⅢ阳性为100.00%(25/25), 浸润性鳞癌阳性为100.00%(30/30)。在慢性子宫颈炎伴鳞化中高危型HPV阳性1例, CINⅠ12例, CINⅡ14例, CINⅢ22例, 浸润性鳞癌29例。CIN中感染高危型HPV的病例, P16蛋白均呈阳性表达。  结论  P16蛋白可作为区分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与良性反应性增生的标记物, 其表达的分层现象能够很好的反映出CIN的分级, P16蛋白阳性表达的评分有助于区分出有高危发展倾向的CIN。   相似文献   

11.
0 引言 乳腺导管上皮内瘤变(Duct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DIN),自1998年Tavassoli~([1])提出以来,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的DIN分类逐渐得到认可和应用,本研究收集一组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以DIN分类为标准,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urvivin和雌激素受体亚型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各类病变中表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宫颈上皮内瘤变的阴道镜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我院阴道镜检查400例患者中宫颈上皮内瘤变(CIN)50例的阴道镜下特征.方法采用TZ-YDJ数字电子阴道镜检查.结果 CIN1级阴道镜下主要表现为边界模糊的平坦醋酸白色上皮,可有细镶嵌;CIN2级镜下为边界清楚的稍突起白色上皮,合并细镶嵌或点状血管;CIN3级可见边界明显的突起白色上皮,镶嵌、点状血管及多种构图.结论 阴道镜检查是早期发现宫颈癌前病变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结合镜下定位活检可提高CIN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宫颈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全球范围内其发病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仅次于乳腺癌.全球子宫颈癌每年有49.3万例新发病例,其中27.4万例 死于该病[1].我国宫颈癌患病率和病死率均约占世界三分之一,且近年来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女性健康[2].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阴道上皮内瘤变(VAIN)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50例VAIN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VAINⅠ、Ⅱ、Ⅲ级分别为16、5、29例,年龄33~76岁。结果 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少数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82%患者病变位于阴道穹窿或上1/3,18%位于阴道中、下1/3,VAINⅠ级患者观察随访,VAIN Ⅱ级患者阴道局部用药,VAIN Ⅲ级患者行三维高剂量率腔内后装放疗。HPV感染与VAIN级别呈正相关(P=0.028)。结论 VAIN级别与高危型HPV感染呈正相关,腔内后装放疗对VAIN Ⅲ级患者起到有效治疗作用,副反应小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射频治疗宫颈CIN的疗效、特点及安全性。方法对2001年至2005年应用阴道镜、细胞学涂片、活检门诊筛查出的年轻妇女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52例,进行射频治疗并随访。结果本组CINⅠ级24例,CINⅡ级16例,CINⅢ级12例,应用射频治疗52例,其中5例CINⅢ级者射频后行子宫切除术,术后病理未见癌前病变及癌性病变。本组宫颈CIN治疗有效率为100%。结论射频治疗宫颈CIN是一种较好的物理治疗方法,与其他方法比较具有方法简单、效果确切、时间短、见效快、能保留年轻妇女的宫颈等特点,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阴道上皮内瘤变(vagin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AIN)是指发生在阴道的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一类病变。与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及宫颈浸润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是阴道浸润癌的癌前病变,近年检出率明显增加。但至今尚无统一的临床诊疗标准方案。本文就近年来VAIN的诊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上皮内瘤变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长期以来,有不少临床医师对肿瘤的理解形成了一个十分简单的概念,即“肿瘤非良性即恶性”,而病理医师在检查标本后有时诊断为“异型增生,不排除癌变可能”或“重度异型增生,癌变趋向或癌疑”等,临床医师常难对此类诊断正确理解,认为这种诊断无助于临床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这种对早期肿瘤的简单理解在以往曾引发不少诊治工作中的是非。如何正确理解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是当前病理和临床较为关注的问题,为了理清目前临床上特别是临床医师对癌前病变命名的概念,并在充分理解癌前病变命名的基础上,能果断而有效地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本刊特请余心如教授撰写了“上皮内瘤变的概念及临床意义”一文,以帮助读者对这一问题提高认识,并用以指导临床实践。作者从事病理教学、科研和临床实践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是一位病理领域的资深专家。本文立论明确,分析清晰,深入浅出,行文流畅,特予刊登,但愿对读者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8.
PPARγ在子宫颈癌和子宫颈上皮内瘤样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 PPARγ) 在子宫颈癌和子宫颈上皮内瘤样变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1例子宫颈癌、18例子宫颈上皮内瘤样变和10例正常子宫颈组织石蜡包埋组织中PPARγ的表达.结果:PPARγ在子宫颈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0.7%,在CIN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0.0%,在正常子宫颈组织中的表达率为10.0%.三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PPARγ高表达与宫颈癌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和组织学类型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PPARγ在宫颈癌中的表达高于宫颈上皮内瘤变和正常宫颈组织,PPARγ高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9.
20.
bcl—2蛋白在宫颈上皮内瘤样变及宫颈癌中的表达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bcl-2在宫颈上皮内瘤样变及宫颈浸润癌中过度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了1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及57例宫颈癌中bcl-2蛋白的表达,并以11例正常宫颈组织作对照。结果:bcl-2蛋白在CIN中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5);bcl-2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表达,不仅表达阳性率(94.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54.5%)(P<0.01),而且表达强度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1);bcl-2蛋白在宫颈癌临床Ⅲ期中的过表达(64.3%)明显高于临床Ⅱ期(22.2%)(P<0.05)。结论:bcl-2蛋白的过度表达不仅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而且与宫颈癌的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