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肾嫌色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组织病理学特点,对肿瘤组织进行大体、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研究及Hale’s胶状铁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和进行随访。结果 5例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24~61岁,平均43.6岁;肿块直径3.5~10cm。镜下肿瘤由嫌色细胞和嗜酸细胞构成,呈实性片状、梁状和腺泡状分布。免疫组化:CK7(5/5),EMA(5/5),CD117(5/5),Ksp-cadherin(5/5),CD10(0/5),Vimentin(0/5),RCC(0/5),Ki-67计数〈3%。Hale’s胶体铁染色阳性。随访23~97个月,5例患者均无肿瘤复发及转移,并存活至今。结论肾嫌色细胞癌是1种少见的肾肿瘤,预后较透明细胞型肾细胞癌好,与乳头状肾细胞癌相当;其特征性的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Hale’s胶体铁染色和电镜及遗传学改变,为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肾嫌色细胞癌资料,4例男性,1例女性,年龄34~75岁,平均55岁,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5例均行肾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证实为肾嫌色细胞癌。病理分期:pT1N0M02例,pT2N0M01例,pT3N0M02例。病理分级:G12例,G21例,G32例。随访1至13个月,5例均无瘤存活。结论:肾嫌色细胞癌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肾细胞癌,确诊有赖于典型病理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与同期、同级的其他类型肾癌相比,肾嫌色细胞癌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 CD34和CD31在不同亚型肾细胞癌(RCC)中的表达,及其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与RCC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34和CD31在149例RCC组织(肾透明细胞癌76例,肾乳头状癌42例,肾嫌色细胞癌31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肾透明细胞癌、肾嫌色细胞癌和肾乳头状癌组织中CD34 标记的MVD分别为128.04±46.44、48.55±14.09和38.12±10.98,CD31标记的MVD分别为98.35±55.05、30.70±17.72和21.60±9.38,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CD34标记的MVD和CD31标记的MVD均明显高于肾非透明细胞癌组织(均P<0.01).在肾嫌色细胞癌和肾乳头状癌组织中,CD34标记的MVD均明显高于CD31 标记的MVD(均P<0.01).CD34和CD31标记的MVD均与肾透明细胞癌的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r_(CD34)=-0.618,P<0.01;r_(CD31)=-0.442,P<0.01),也与临床分期呈负相关(r_(CD34)=-0.283,P<0.05;r_(CD31)=-0.256,P<0.05),其中CD34的相关性较强;但与肾非透明细胞癌的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无明显的相关性(均P>0.05).结论 CD34 和 CD31均能清晰地、选择性地显示RCC的MVD,但CD34比CD31更敏感.肾透明细胞癌的MVD显著高于肾非透明细胞癌.肾透明细胞癌的MVD与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呈负相关,而肾非透明细胞癌的MVD与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并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黏液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肾黏液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进行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肾黏液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患者临床无特殊表现,肿块与周围肾组织分界清楚.镜下观察:肿瘤呈不规则管状结构、间质呈黏液状,瘤细胞呈立方形或梭形、胞浆嗜酸,核形规则,核分裂少见.免疫组化染色AE1/AE3、EMA、Vimentin阳性表达,S-100、Desmin、SMA、CD34、HMB45、CD10、CD15、CgA、Syn、NSE、CD99阴性表达,Ki-67(3%).结论:肾黏液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为少见肿瘤,明确该肿瘤的组织起源及病理特征,对于病理与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儿童肾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儿童肾母细胞瘤(包含3例会诊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肿瘤的组织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点.结果 22例儿童肾母细胞瘤年龄6个月~11岁,≤5岁者共19例(86%),男/女比例1:1.75,维族16例,汉族6例,维族明显高于汉族.肿瘤最大径4~17 cm(平均9.9 cm).镜下:肿瘤主要由3种成分构成:未分化的胚芽组织、间叶成分和上皮成分,以混合型最多.免疫组化:AE1/AE3,Vimentin,WT1阳性率分别为73.7%,84.2%,89.5%;Ki-67值为10%~90%(平均57.4%).肿瘤伴横纹肌及神经内分泌分化时Desmin(26.3%),NSE(52.6%)阳性.结论 肾母细胞瘤是儿童常见的肾原发性恶性肿瘤,肿瘤呈三相分化,免疫组化表达AE1/AE3、Vimentin、WT1、Desmin和NSE,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分析肾嫌色细胞癌的影像检查与病理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51例肾脏嫌色细胞癌的临床资料。结果51例患者肿瘤大小1.5~18 cm,平均6.1 cm,影像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与相似肾肿瘤较为明显的差异表现。其中5例予以肾部分切除,其余46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后经随访3个月到4年,3例广泛转移,7例失访,其余41例均未见局部肿瘤复发、转移。结论肾脏嫌色细胞癌术前影像学检查具有较大程度的意义,能与大多数相似肾脏肿瘤进行鉴别;确诊主要依据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7.
Cui W  Zhang YH  Chen M  Liu SX  Liu YX  Yang XJ  Yao X 《中华肿瘤杂志》2010,32(10):772-776
目的 比较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肾细胞癌组织学分类标准与旧分类标准的异同,总结容易出现的诊断差异及可能原因,纠正对肾细胞癌传统病理分类的观念.方法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998年2月至2005年12月间,根治性肾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非透明性细胞癌79例,按2004年WHO肾癌组织学分类标准进行重新分类,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重新分类后,透明性肾细胞癌14例,乳头状肾细胞癌23例,嫌色性肾细胞癌34例,肾集合管癌1例,未分类的肾细胞癌1例,混合型肾细胞癌5例(透明及乳头状肾细胞癌混合型2例,透明及嫌色性肾细胞癌混合型2例,乳头状及嫌色性肾细胞癌混合型1例),肾嗜酸细胞瘤1例.结论 以往,部分嫌色性肾细胞癌与乳头状肾细胞癌易被诊断为颗粒细胞癌,主要原因相似的嗜酸性颗粒样胞浆特点以及对嫌色性肾细胞癌及乳头状肾细胞癌的组织学特点认识不清.旧有诊断中颗粒细胞癌的结构特点可见于多种肾细胞癌,但不是一种独立的肾癌类型,应从分类中去除.对于混合两种或以上不同类型肾细胞癌的诊断标准有待定义与完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MTSC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组织起源。方法:对3例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进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2例患者女性,年龄分别49岁和56岁,1例患者男性,51岁。3例患者均无临床特异症状。体检发现肾占位性病变。巨检:肿瘤大小3.5cm×3cm×2.5cm-7cm×6cm×5cm,切面灰白、浅褐色,质地均匀。镜下见瘤细胞主要呈两种结构:由单层立方细胞排列呈大小不一管状结构、缎带样及类似于平滑肌瘤的梭形细胞结构,立方状细胞及梭形细胞均形态温和。背景中见大量黏液,并可见灶状泡沫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CK、AE1/AE3、Vim、EMA阳性表达;CD10、SMA、HMB45、SYN均阴性表达。结论:MTSCC是一种少见的低级别恶性肿瘤,预后较好,可能来源于远端肾单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黏液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肾黏液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进行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肾黏液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患者临床无特殊表现,肿块与周围肾组织分界清楚。镜下观察:肿瘤呈不规则管状结构、间质呈黏液状,瘤细胞呈立方形或梭形、胞浆嗜酸,核形规则,核分裂少见。免疫组化染色AE1/AE3、EMA、Vimentin阳性表达,S-100、Desmin、SMA、CD34、HMB45、CD10、CD15、CgA、Syn、NSE、CD99阴性表达,Ki-67(3%)。结论:肾黏液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为少见肿瘤,明确该肿瘤的组织起源及病理特征,对于病理与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其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28例肾嫌色细胞癌患者的资料,其中男12例,女16例;年龄27~78岁,中位年龄57岁。患者肿瘤均局限于单侧肾脏,其中左肾17例,右肾11例。结果2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肾嫌色细胞癌。7例行开放肾癌根治术,16例行腹腔镜下腹膜后肾癌根治术,5例行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手术。病理分期:pT1N0M0期23例,pT2N0M0期5例。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2~72个月,平均24个月,28例患者均无瘤生存,行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差异。结论肾嫌色细胞癌是具有特殊形态的少见肾癌类型,确诊有赖于典型的病理特征。手术切除是肾嫌色细胞癌的主要治疗方式,其较少复发和转移,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2例肾集合管癌进行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和免疫表型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肾集合管癌位于肾髓质,镜下呈弥漫性腺管状排列,周围集合管可见异型增生,间质纤维组织反应性增生。免疫组化:AE1/AE3(+)、CK8/18(+)、CK19(+)、CD15(+)、CD10(-)、Villin(-)。结论肾集合管癌是一种少见的肾脏恶性上皮性肿瘤,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对诊断可起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不同亚型囊肿相关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病理亚型囊肿相关性肾细胞癌临床特点,总结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2000年我院经手术治疗的39例囊肿相关性肾细胞癌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病理类型归纳其特征。结果:多囊肾基础上发生的肾细胞癌2例,囊肿内肾细胞癌20例,囊性肾细胞癌17例。3例行肾部分切除术,36例行肾癌根治术。RobsonⅠ期16例,Ⅱ期23例。透明细胞癌38例,嫌色细胞癌1例。随访5~14年,1、3、5年存活率分别为100%、100%、94.8%(37/39)。结论:囊肿病例需定期复查。囊肿相关性肾细胞癌多为低期透明细胞癌。增强CT扫描和肾动脉造影是术前确立临床诊断的主要方法。手术治疗远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李昌水  赵明  朱音 《肿瘤学杂志》2014,20(5):437-440
[目的]观察嫌色细胞肾细胞癌(CRCC)的形态学表现谱,探讨免疫组化染色在鉴别诊断CRCC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切除病理确诊的CRCC的临床资料,组织形态学表现,免疫组化染色特征以及预后等信息。[结果]30例肿瘤患者中,18例肿瘤位于左肾,12例位于右肾。组织学上,6例为经典型CRCC,14例为嗜酸细胞型,10例为混合型。所有病例肿瘤细胞均可见双核化和核周空晕。3例和7例分别可见核内假包涵体及核沟。核分裂相从0~8个/10HPF不等(平均1个/10HPF)。23例肿瘤内可见间质玻璃样变,17例可见钙化,12例存在坏死。免疫组化染色,100%CRCC表达广谱CK和CK7,93.3%表达CD117,50%表达CD10,所有病例肿瘤细胞均不表达Vimentin。[结论]CRCC在组织构型,生长方式及细胞形态上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熟悉CRCC这些形态学特征以及在适当的情况下辅以免疫组化染色标记可将其与其它形态学类似的肾肿瘤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4.
He Q  Yang Y  Hong BF 《中华肿瘤杂志》2007,29(6):477-478
肾嫌色细胞癌临床少见,我院1998年至2005年间发现5例,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肾嫌色细胞癌患者5例,男2例,女3例;年龄29~69岁,平均54岁。左侧2例,右侧3例。病程1~24个月,平均6.8个月。临床症状:肉眼血尿1例、腰胀痛2例、体检发现2例、腰部不适2例。1例合并糖尿病,1例合并高血压病,余3例无特殊既往史。3例患侧肾区叩痛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renal chromophobe cell carcinoma,RCCC)的临床特征、病理学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5年4月期间经病理检查证实的11例 RCCC 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并进行讨论。结果:11例患者中7例男性,4例女性,年龄40~71岁,平均59岁。肿物直径3.5~14.5cm。病变位于右侧者6例,左侧5例。术前无症状者6例,单纯性腰背部疼痛不适5例。11例患者均经 CT 检查确诊,均行手术治疗。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均有病理证实为肾嫌色细胞癌。出院后随访3~36个月,无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RCCC 是一种低度恶性,少见的肾脏肿瘤。手术治疗是首选方法,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肾细胞癌伴肉瘤样分化疾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治方法.方法 分析1例巨大肾细胞癌伴肉瘤样分化的临床及病理特点,行右肾癌根治术并文献复习.结果 病理检查:40 cm×40 cm×30 cm,肿瘤质量7 kg.镜下肿瘤大部分由嗜酸性胞质的肾癌细胞组成,Ⅱ~Ⅲ级,部分区域细胞呈梭形细胞形态,排列密集,肿瘤伴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100-、Syn-、CGA(±)、AE1/AE3部分(+)、Vim+、CD+10、EMA部分(+)、SMA-、CD117,部分(+)、CD-34、Ki-67 30%(+).病理诊断:肾细胞癌伴肉瘤样分化.随访未见复发.结论 巨大肾细胞癌伴肉瘤样分化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但与肉瘤样成分比例相关,确诊依赖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根治性切除、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可行.  相似文献   

17.
比较2004年WHO肾细胞癌组织学分类标准与1997年WHO及更早的分类标准的异同,总结常见的诊断差异及可能原因,纠正及更新对肾细胞癌的传统病理分类的观念。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4年2月至2008年2月间,根治性肾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透明性肾细胞癌249例,按2004年WHO肾癌组织学分类标准重新分类,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原分类法的249例透明细胞癌,经重新分类后,发现透明细胞癌176例,乳头状肾细胞癌42例,嫌色细胞癌5例,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3例,混合型肾细胞癌23例(透明细胞癌+乳头状肾细胞癌21例,乳头状肾细胞癌+嫌色性肾细胞癌2例)。结论:部分乳头状肾细胞癌与嫌色肾细胞癌过去易被诊断为透明细胞癌,两者具有相似的胞浆特点,及对其组织学特点认识不清是其主要原因;中国人乳头状肾细胞癌的发病率与国外相近,且其亚型的分类及诊断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BAI-1在不同分期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差异以及BAI-1抑制肿瘤血管内皮增殖的机制。  方法  取人肾细胞癌标本133例, 正常肾组织标本133例(癌旁 > 4 cm处正常肾组织, 病理学检测证实)。正常肾脏标本为对照组, 肾细胞癌标本为研究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BAI-1、VEGF、MVD、P53, 进行半定量统计学分析。取临床新鲜肾细胞癌组织标本27例, 癌旁4cm以外肾组织15例。应用Western blot方法分析BAI-1肾细胞癌组织及正常肾组织中的表达差异。  结果  免疫组化统计分析及western blot检测显示正常肾组织中BAI-1表达明显高于肾细胞癌组织, 并且与临床分期相关, T1~2局限期肾细胞癌中BAI-1表达远高于T3~4进展期肾细胞癌(P < 0.05)。同时BAI-1表达与VEGF具有相关性(r=0.586, P < 0.05), 与MVD具有相关性(r=0.577, P < 0.05), 与P53表达具有相关性(r=0.513, P < 0.001)。  结论  在肾细胞癌组织中BAI-1含量较正常肾组织明显降低且与肾细胞癌临床分期相关, BAI-1表达与VEGF、MVD负相关, 与P53正相关性。BAI-1可能参与了肿瘤微血管增殖的负调节, BAI-1的表达减少可能与P53的突变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 方法 观察2例肾黏液样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患者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66岁和54岁。1例因体检被发现,另1例因贫血就诊。病理检查:肉眼瘤组织切面呈实性、灰白色,边界多清楚,未见囊性变。镜下瘤组织由多少不一的小管状和梭形细胞区构成,间质富含黏液。瘤细胞部分呈立方状,胞浆透明或弱嗜酸颗粒状,核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分裂相少见。部分细胞梭形,束状或编织样排列,似平滑肌瘤。1例以立方状细胞成分为主,另1例以梭形细胞成分为主。免疫组织化学:2例瘤细胞均呈CK(AE1/AE3)、EMA、Vimentin阳性,其中1例并呈Syn局灶阳性;而desmin、CgA、S-100、SMA、CD117、CD34、CD10、 HMB45、p53、ER及PR均阴性,Ki67指数均小于1%;术后分别随访7月和11月,均未见复发和转移。 结论 肾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为罕见的肾脏低度恶性肿瘤,病理诊断时需与其他肾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20.
100例小肾癌螺旋CT多期扫描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Han XN  Peng LR  Liu GH  Wang J 《中华肿瘤杂志》2007,29(5):382-385
目的评价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肾癌(≤3.0cm)在螺旋CT多期(平扫、皮髓、排泄)扫描时的表现。结果100例小肾癌患者中,左肾38例,右肾62例,肿瘤长径为1.0-3.0 cm,平均2.5 cm。根据WHO 2004年公布的肾肿瘤组织学分型,透明细胞癌76例,多房性透明细胞癌4例,乳头状癌9例,嫌色细胞癌4例,未归类癌7例。上述各亚型小肾癌有其特征性的CT表现,透明细胞癌呈不均匀(因出血、坏死、囊变)而富血供;多房性透明细胞癌呈多房囊性肿块,囊壁和间隔薄而均匀,且无膨胀性结节;乳头状癌呈不均匀而少血供;嫌色细胞癌呈较均匀而少血供,未归类癌与透明细胞癌相似,但更具侵袭性生长。结论常见小肾癌各亚型螺旋CT多期扫描时有其特征性的表现,有助于鉴别诊断,各亚型应分别与肾嗜酸细胞瘤、囊性肾瘤、复杂性肾囊肿、肾少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浸润性泌尿上皮癌等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