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1):2002-2005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搜集2010年6月~2016年3月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寰枢椎不稳患者31例,其中,男23例,女8例;年龄21~70岁,平均45.4岁。寰枢椎不稳的原因:陈旧性齿状突骨折17例,游离性齿状突7例,陈旧性寰枢关节脱位3例,横韧带断裂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Jefferson骨折合并齿状突骨折2例。所有患者均伴有枕颈痛症状,均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术前JOA评分6~13分,平均9.4分。[结果]31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2 h,平均出血量250 ml。术中均未发生脊髓、神经根损伤,有3例出现静脉丛出血。术后1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后经抗感染治疗后得到控制。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8个月(12~48个月)。术后JOA评分12~17分,平均15.9分,平均改善率为85.5%。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植骨均融合。[结论]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有效方法,具有固定牢靠、操作安全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路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2月-2012年12月,行后路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寰枢椎失稳患者,有效随访资料36例,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21-66岁,平均42.3岁;有脊髓损伤症状者28例,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9.3±1.8;有颈枕区疼痛症状者30例,颈枕区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3.9±1.1;36例患者颈椎障碍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术前27.6±8.3;有发作性眩晕症状者6例;寰枢椎脱位26例,术前均行颅骨牵引术并达到复位。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为80-600 mL,平均295 mL;手术时间95-210 min,平均157 min。术后随访个6-42个月,平均21个月,35例术后6月获得融合,影像学检查可见连续骨小梁,植骨融合率97.2%。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至13.7±2.0,平均改善率58%;术后VAS评分1.8±0.9;NDI降低至12.9±6.4。JOA评分、VAS评分和NDI评分术前与术后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未出现椎动脉、脊髓神经损伤或脑脊液漏等并发症。随访期间未发现椎板钩脱位、松动,6例有发作性眩晕患者眩晕症状消失。结论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手术操作简单、风险低,手术时间短,有良好临床的效果,可作为治疗寰枢椎失稳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寰椎侧块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方法2002年2月至2004年3月,采用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15~57岁,平均39.5岁;齿突陈旧性骨折5例,先天性游离齿突4例,新鲜齿突骨折6例(AdersonⅡC型)。所有患者均伴有寰枢椎半脱位或不稳,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颈枕区疼痛,活动受限。术前JOA评分5.1 ̄10.9分,平均7.6分。术前行颅骨牵引。寰椎侧块螺钉进钉点选择在寰椎后结节中点旁18 ̄20mm与后弓下缘以上2mm的交点处,钉道与冠状面垂直,矢状面上螺钉头端向头侧倾斜约5°。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为枢椎下关节突根部中点,钉道与矢状面夹角约15°,与横断面夹角约30°。螺钉直径3.5mm,寰椎侧块螺钉长28~32mm,枢椎椎弓根螺钉长22~26mm。应用Vertex7例,Axis3例,Cervifix5例。结果15例患者共置入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根螺钉各30枚。术后无一例患者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5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6个月JOA评分13.2~16.8分,平均14.8分,改善率为87.5%。骨折的齿突均骨性愈合,植骨块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结论后路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具有稳定的三维固定效果,可用于治疗寰枢椎不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后路寰枢椎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个体化方案。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10月~2011年6月治疗的各种原因导致的寰枢椎不稳98例,男57例,女41例。年龄4~71岁,平均37.2岁。其中,先天发育性34例,外伤性5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8例,强直性脊柱炎5例。所有病例均行手术复位内固定、自体髂骨移植植骨融合术,其中,采用双侧寰椎椎板钩及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24例,采用双侧C1/C2关节间隙螺钉及寰椎椎板钩28例,双侧C1/C2关节间隙螺钉加改良Gallie法5例。双侧C1侧块螺钉加C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16例,双侧C1侧块螺钉加C2椎板螺钉7例,组合钉棒内固定18例。根据病情、内固定的稳定情况决定术后是否行外固定及制动时间。其中,89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脊髓压迫症状。治疗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B级12例,C级48例,D级29例,E级9例。 结果 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32个月。所有病例枕颈部症状得到很大改善,91例获得骨性融合,7例发生延迟愈合。术后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B级1例,C级12例,D级32例,E级53例。手术操作无椎动脉及脊髓神经损伤病例。无内固定脱落、断裂、退钉等并发症。结论 完善的术前准备,个体化选择合适的固定融合术式,是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疗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侧块固定治疗寰枢不稳或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5月至2008年1月,共收治各种原因引起的寰枢椎不稳或脱位患者31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8例;年龄17~67岁,平均43.5岁.寰枢椎不稳或脱位原因有:齿状突陈旧性骨折17例,游离齿状突8例,齿状突骨折4例,横韧带断裂1例,类风湿关节炎1例.31例患者均有枕颈痛表现,28例有颈椎活动受限,19例有不同程度颈髓受压症状和体征.所有病例均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对手术前后有关临床疗效指标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评价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31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2.5 h,平均出血量300 ml.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7个月,平均13个月.1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通过调整抗菌素和切口换药2周后得到控制;1例患者术后第5天出现肺动脉栓塞(经肺动脉造影证实),经抗凝等治疗2个月后康复.术中无椎动脉损伤,术后无C_2神经分布区疼痛或麻木病例.31例患者术前存在的枕颈部疼痛均减轻.19例颈脊髓损伤症患者末次随访脊髓功能JOA评分与术前相比明显提高(P<0.01).31例末次随访动态X线片未见寰枢椎移位,无内固定物断裂或松动;CT三维重建有2例患者寰枢椎后弓间骨小梁连续性中断.总融合率达93.6%.结论 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侧块固定具有直视下置钉、术中复位、良好的三维短节段固定等优势,是良好的寰枢椎后路固定融合技术.  相似文献   

6.
经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工伤及交通事故的增多,寰枢椎不稳较以前多见,近几年本院开展经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1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5年9月~2007年7月,共开展了10例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融合术,男8例,女2例;年龄为24~72岁;车祸伤6例,坠落伤3例,肿瘤1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和评估寰枢椎椎弓根钉板/棒固定融合治疗上颈椎不稳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对2005年5月-2007年6月收治的16例寰枢椎不稳患者(其中先天性齿突发育不良2例,创伤性陈旧性寰枢关节脱位6例,C2椎管内肿瘤1例,陈旧性齿突骨折7例)施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术并行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其中1例难复性脱位者先行前路松解术。结果全组病例未发生与置钉相关的并发症;所有病例术后随访12-24个月,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复查X线片、CT未见上颈椎失稳及复位丢失,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断钉,术后随访效果满意。结论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上颈椎不稳,效果良好,是寰枢椎后路固定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寰枢椎不稳后路手术固定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比较研究寰枢椎不稳后路固定的方法,为寰枢椎不稳患者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方法 回顾5年来手术治疗的34例寰枢椎不稳病例,并对几种手术方法的适应证、稳定性和疗效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结果。结果 寰枢椎不稳的不同病因采用不同的固定方法临床结果不同。后路钢丝法对齿状突骨折引起的寰枢椎不稳固定效果良好,类风湿关节炎所导致的寰枢椎不稳后路钢丝固定也有好的疗效,但术后需用严格的头颈胸石膏固定。Apofix椎板夹固定与Brooks法固定效果无显著差异。Magerl螺钉是最牢靠的内固定方法。结论 寰枢椎不稳采用后路手术固定应根据不同的病因选择不同的固定融合方法和术后辅助外固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结合单侧枢椎棘突椎板钉加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4年4月,采用枢椎棘突椎板钉结合寰枢椎椎弓根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10例寰枢椎不稳定患者资料,男6例,女4例;年龄16~62岁,平均39岁;单侧椎动脉高跨畸形伴寰枢椎不稳定7例,枢椎单侧关节突破坏累及椎弓根致寰枢椎不稳定3例。患者均表现为颈部活动受限及疼痛,VAS评分1~8分,平均(3.70±2.11)分,其中3例伴肌力下降及感觉异常。术前常规行影像学检查,术后7 d及1、3、6、12个月行X线和CT检查,了解内固定位置及植骨融合情况;比较手术前后VAS评分。结果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18个月,平均13个月。术中无一例发生颈脊髓和椎动脉损伤,除1例颈部肌肉肥厚者需另开软组织通道置入螺钉外,其余均一次性置钉成功。1例术后第3天切口出现渗液,考虑为同种异体骨排异反应,对症换药后5天停止渗液,余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VAS评分(1.01±0.89)分,较术前明显减轻。术后X线片示颈椎序列恢复良好,CT示1例患者寰椎椎弓根钉道内侧皮质破损,椎管未侵犯,余螺钉位置正常;术后6个月X线片及CT检查均见骨性融合。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结合单侧枢椎棘突椎板钉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评价双侧寰椎椎板钩及枢椎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10月~2007年2月,采用自体髂骨植骨、双侧寰椎椎板钩及枢椎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共治疗寰枢椎脱位21例,男14例,女7例。其中,陈旧性齿突骨折11例,齿突游离小骨6例,横韧带断裂4例。术前ASIA(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脊髓神经功能分级(2000年修订):C级3例;D级12例;E级6例。结果随访3~25个月,平均随访8个月。21例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D级5例;E级16例。无患者因手术操作致椎动脉和脊髓损伤。结论与传统寰枢椎后路融合术相比,本术式操作简便易行,生物力学稳定性良好,植骨融合率高,且能够在术中对寰枢椎进行加压复位,有利于提高术后临床疗效。该术式在寰枢椎融合术中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融合治疗上颈椎不稳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融合术治疗C1-2不稳的可行性.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对18例C1-2不稳患者施行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融合术,取髂骨植骨,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17~62岁,平均37.7岁;病程3 d~30个月,平均10.6个月.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区疼痛和(或)四肢感觉、运动障碍,影像学均提示存在寰枢椎脱位和(或)不稳,JOA评分8~15分,平均11.4分;术后门诊随访,定期复查X线、CT和MRI,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并记录JOA评分.结果:18例患者72枚螺钉成功置入,寰枢椎复位及固定满意,15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1.5个月,术后脊髓压迫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末次随访JOA评分12~17分,平均14.5分;患者在3~6个月寰枢椎骨性融合,无螺钉松动,断钉及寰枢椎不稳现象.结论:对C1-2不稳的患者行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融合术,具有固定牢固、融合率高的优点,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但不推荐对存在寰椎椎动脉沟、后弓变异患者使用该技术.  相似文献   

12.
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寰枢关节不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寰枢关节不稳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寰枢关节不稳患者行前路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无脊髓、椎动脉和食道损伤等并发症发生。23例获4~45个月随访(平均18.4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寰枢关节稳定性良好,21例寰枢关节螺钉位置满意,17例获得植骨融合。结论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是治疗寰枢关节不稳的有效方法,能使寰枢关节即刻稳定性获得良好恢复,同时达到植骨融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王春丽  梅伟  王庆德 《中国骨伤》2010,23(4):275-277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枢椎钉板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6月至2008年6月,采用后路寰枢椎侧块钉板固定颗粒状自体松质骨植骨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19~72岁,平均41.7岁。其中齿状突陈旧性骨折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齿状突发育畸形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高位颈脊髓病症状体征,影像学显示寰枢椎不稳,术前JOA评分6~11分,平均7.4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40个月,平均28个月。所有植骨达到骨性融合,复位无丢失,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脊髓功能明显改善者10例,略有改善者4例,无变化者1例;术后JOA评分13~17分,平均15.6分。结论:寰枢椎钉板内固定颗粒状自体松质骨植骨,可保障寰枢椎稳定,促进寰枢关节融合,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后路多种内固定技术联合应用治疗寰枢椎不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后路多种内固定技术联合应用、个体化治疗寰枢椎不稳的适应证、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联合应用多种后路内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19例患者的病历资料, 男7例,女12例;年龄15~57岁,平均(40±13)岁。1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及颈椎活动受限,5例(26%)颈痛是唯一症状;另14例(74%)伴有脊髓压迫症状和体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和反射亢进。19例中8例(42%)寰齿间距>3 mm,为3~10 mm,平均(6.4±3.0) mm。11例(58%)寰椎爆裂骨折侧块分离距离7~9mm,平均(7.7±0.9)mm。采用颈椎CT评估双侧枢椎椎动脉上方侧弓的高度,其中4例(21%)单侧< 4 mm。采用寰椎侧块螺钉、寰椎椎板钩、枢椎椎弓根螺钉、椎板螺钉或寰枢椎经关节螺钉等多种后路内固定技术联合应用行寰枢椎融合术。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19例患者颈部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14例有颈脊髓损伤症状患者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评价患者术后改善情况。通过X线及CT评价内固定位置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3±4.2)个月。术后所有患者枕颈部疼痛均明显改善,VAS评分术前平均为(4.5±1.54)分,术后3个月为(1.2±0.97)分,末次随访为(0.63±0.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OA评分术前平均为(12.2±1.9)分,术后3个月为(14.5±1.8)分,末次随访为(16.1±1.2)分,JOA改善率平均为8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CT检查均显示植骨融合良好。随访期间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及新发寰枢椎不稳。结论术前对寰枢椎的解剖情况及损伤类型进行全面、准确地评估,根据各种内固定技术的应用指征及术者技术特点,选择个体化的多种后路内固定技术联合应用治疗寰枢椎不稳安全且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后路寰椎侧块螺钉联合枢椎椎板钩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取6例新鲜尸体颈椎标本,每具标本分别依次进行完整(正常组)、寰枢椎不稳(失稳组)、寰枢侧块螺钉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钉棒固定(Harms组)、寰椎侧块螺钉联合枢椎椎板钩固定(钉钩组)状态的生物力学测试,每组6个标本,将各标本装载在脊柱三维运动机上,分别施予1.5 N·m力矩,记录标本在前屈后伸、左右侧曲、左右旋转3个方向上的活动度(ROM),比较各组ROM。结果相对于正常组标本,失稳组标本在上述3个方向上的ROM显著增大;相较于正常和失稳组标本,Harms组和钉钩组的标本在上述3个方向上ROM显著减小;钉钩组与Harms组间在上述3个方向的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寰椎侧块螺钉联合枢椎椎板钩内固定在生物力学稳定性上与Harms固定相似,可以起到良好的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路钛缆与钢丝治疗少儿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方法:63例15岁以下寰枢椎不稳患者,男38例,女25例。分别行后路钛缆固定(32例),钢丝内固定(31例),均采用颗粒状自体松质骨植骨的寰枢椎后路融合术治疗。术后对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性融合时间、术后骨性融合病例数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手术时间:钢丝固定组(110±35.6)min,钛缆固定组(70±25.4)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05 4,P<0.05)。手术出血量:钢丝固定组(160±55.8)ml,钛缆固定组(120±35.3)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35 7,P<0.05)。6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12.9个月,平均6.1个月。术后骨性融合时间:钢丝固定组(3.8±0.3)个月,钛缆固定组(3.1±0.2)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314 4,P>0.05)。钢丝固定患者中钢丝断裂4例,钢丝松脱2例,25例获骨性融合;钛缆固定患者中钛缆松脱1例,31例获骨性融合,未发生钛缆断裂、脊髓损伤等其他并发症。术后骨性融合病例数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4.199 4,P<0.05)。按疗效评定标准,钛缆固定组,优21例,良10例,可1例,差0例;钢丝固定组,优14例,良11例,可4例,差2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134 2,P<0.05)。结论:钛缆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并发症少等优点,是后路治疗少儿寰枢椎不稳的一种更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