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比较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路单开门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3月—2016年8月,本院收治40例多节段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其中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伴颈椎椎管狭窄症18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22例;均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A组采取传统门轴侧肌肉椎板剥离入路方式,B组采取改良的门轴侧经多裂肌间隙入路。记录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椎管矢状径以及术后门轴侧组织液渗出面积,并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无切口感染、脑脊液漏等情况发生,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2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JOA评分、术后椎管矢状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VAS评分、术后NDI、门轴侧渗出液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优于A组。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MCSM伴椎管狭窄及多节段颈椎OPLL具有良好的疗效,经多裂肌间隙入路与传统肌肉骨膜下剥离入路相比不会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且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VAS评分及NDI改善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经颈后肌间隙入路椎板成形术与正中入路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脊髓病(multisegmenta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4年7月~2016年5月治疗的66例M-CSM患者进行研究,其中36例行经颈后肌间隙入路椎板成形术(观察组),30例行颈后正中入路椎板成形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基本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术中失血量明显增加,但轴性症状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13.89%vs 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JOA评分、VAS评分分别于术后1周、3个月显著改善,但观察组术后JOA评分改善速度更明显(P0.05)。两组术后3、12个月的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均显著改善,但观察组术后12个月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维持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颈后肌间隙入路与正中入路行椎板成形术治疗M-CSM的临床效果相当,但前者并发症更少,且更有利于长期维持理想的颈椎曲度及活动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效果,并与传统后正中入路进行比较.方法 应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无神经损伤表现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51例,其中23例采用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28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观察两组病例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显著少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P<0.05);VAS评分在术前1d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周时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采用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椎旁肌损伤,减少术后腰背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胸腰椎钉棒内固定系统取出的疗效.方法 对收治的221例胸腰椎骨折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后采用经椎旁间隙入路取出内固定.结果 随访6~36个月,与传统的采用后正中入路剥离棘旁肌显露椎板及关节突关节取出内固定相比具有明显优越性.结论 采用该入路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引流量明显减少、切口疼痛轻、椎旁血肿及感染发生率低的优点,其护理方便,可降低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远期腰背痛症状减轻或消失.  相似文献   

5.
胸腰段骨折经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内固定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前瞻性对比研究Wiltse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在胸腰段椎体骨折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中对脊旁肌损伤的差异.方法 自2004年6月至2006年12月,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47例,ASIA分级均为E级.随机采用脊旁肌间隙入路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19~49岁,平均37.6岁;传统骶棘肌剥离入路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16~65岁,平均40.1岁.患者术前及术后1、3、5、7d测定肌酸激酶水平.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前1天及术后1、6个月进行视觉模拟数字法疼痛评分,并在末次随访时行多裂肌肌内静息肌电图评估.结果 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入路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肌间隙入路组术中平均出血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术后肌酸激酶水平均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入路组术前1天VAS评分无明显差异,而术后1、6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肌间隙入路组术后肌电图未发现失神经电位;而传统入路组术后肌电图存在明显失神经纤颤电位.结论 肌间隙入路相比开放入路具有置钉容易,术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和对脊旁肌的损伤、干扰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李锋  徐勇  熊伟  方忠  廖晖  关邯峰  吴巍  李勇  李晶  阮智 《骨科》2019,10(5):412-417
目的 探讨一种改良微创入路——后路经肌间隙保留颈后伸肌群入路的颈椎椎板成形术的技术要点及其早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采用后路经肌间隙保留颈后伸肌群入路治疗的21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14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为54.9岁(40~72岁)。记录手术时间、病人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记录病人手术前后颈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 SF-36)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手术效果,分析该方法的技术要点。结果 经颈后肌间隙入路可以获得良好的颈椎椎板成形术手术区暴露,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为196 min(170~240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336 ml(150~700 ml),平均术后引流量为160 ml(50~330 ml),平均住院时间为13.2 d(8~19 d)。术后1例伤口出现脂肪液化,处理后好转;无脑脊液漏、伤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无内植物松动、移位情况;发生C5神经根麻痹1例,轴性症状3例,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发紧感,但症状均较轻,不需特殊处理。末次随访时,颈椎VAS评分、NDI评分、SF-36评分及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JOA改善优良率为85.7%(18/21)。结论 颈后路经肌间隙保留颈后伸肌群入路行颈椎椎板成形术体现了微创的理念,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颈后伸肌群及其附属结构的完整性。该入路可在脊髓充分减压、缓解术后神经症状的同时,减轻轴性症状,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取鹿邑县人民医院2015-09—2017-10间收治的9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48例)采取腰椎后路正中入路,观察组(49例)以腰椎后路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比较2组手术指标、术前及术后腰腿疼痛VAS评分、腰椎功能ODI评分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多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6个月,观察组ODI、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腰椎后路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减少术中失血量、缓解疼痛、改善腰椎功能,而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有利于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8.
治疗寰枢椎不稳定或脱位的经典方式为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是由中线切开、剥离枕颈部后方肌群显露寰枢椎椎板进行手术。该术式需要纵行切开项韧带,显露寰枢椎的椎板时需剥离多组肌肉止点(头夹肌、头后大直肌、小直肌、头下斜肌、头半棘肌等),其缺点包括:剥离破坏后方的项韧带、肌肉,术后枕颈部疼痛发生率高;肌肉止点剥离后,对术后枕颈部活动功能造成影响;术中出血及术后引流造成的失血量较多。近5年来,国内外多位学者借鉴腰椎Mis-TLIF技术,报道了由后路肌间隙入路实施寰枢椎固定、融合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自2018年开始应用此术式(后路微创肌间隙入路寰枢椎侧块融合术Mis-posterior atlantoaxial lateral mass joint fusion,Mis-PALF),并结合显微镜实施该手术,从而达到微创、精确的固定融合。2022年本课题组首次于国内报道了显微镜下微创肌间隙寰枢侧块融合技术(Mis-PALF)与传统开放寰枢椎固定融合术的队列比较,证实该术式能显著减少围术期出血、术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达到快速康复外科的目标,同时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症状,不增加并发症风险、寰枢椎融合率良好。目前本术式实施已逾150例,临床应用效果安全、有效。现将该术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胸腰椎骨折多采取后路复位内固定。传统后路手术方法为后正中入路跨伤椎4钉双平面复位固定,广泛剥离椎旁肌,损伤大,复位困难、不理想。为解决以上问题,近年来,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技术、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技术逐渐应用于胸腰椎骨折。本文选择2013-03-2015-06笔者收治41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取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内固定和传统后路双平面椎弓根钉固定  相似文献   

10.
对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DF)后需接受再次减压处理的患者,多采用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和颈后路单开门或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减压同时,又可避免经前方入路对重要结构的损伤,并保留部分颈椎活动度。但目前关于颈后路手术作为ADF后再次手术效果评价的研究极少,且尚未检索到关于两种手术效果比较的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