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例MB-MCA行16层螺旋CT(16SCT)检查,并用容积重建(VRT)、多平面重建(N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作图像后处理,显示心肌桥厚度及壁冠状动脉发生部位、长度、管腔狭窄及邻近血管、心肌情况。结果MB-MCA位于前降支中段6例,近中段1例,前降支中段及回旋支近段1例。壁冠状动脉长度5~28mm,心肌桥厚度2~6mm。显示心肌缺血梗死2例,室壁瘤1例,MB-MCA远端冠状动脉变细狭窄1例。结论16SCT可准确显示壁冠状动脉发生的部位、长度及覆盖于冠状动脉表面的心肌厚度,并可判断管壁有无斑块、管腔狭窄程度及心肌桥邻近血管情况,而且安全、经济、简便,可作为诊断MB-MCA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段凯  林丽红  韩丽萍 《当代医学》2011,17(10):48-4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时的显示方法,并总结其形态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426例患者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资料,共检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398例,观察其位置,测量心肌桥深度及壁冠状动脉长度,总结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显示方法及CT表现。结果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共检出378例(412段),检出率为28.5%(378/1326),发生于左前降支中段占65.3%(269/412),心肌桥深度0.5mm~12.3mm,平均约1.9mm,壁冠状动脉长度6.8mm~61.4mm,平均约21.7mm,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CT表现包括:冠状动脉主干或分支穿行于心肌内;迂曲成角;圆锥样改变;挤奶效应。结论 64层螺旋CT可准确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并可显示其形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王利东  杨晓光  刘挨师  苏秉亮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41(10):1161-1163,F0004
目的:分析壁血管-心肌桥(MB—MCA)在16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成像的图像特征。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经MSCT检查临床疑似冠心病(CHD)患者300例中检出的67例MB—MCA影像学特点,并判断MB—MCA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MB—MCA在MSCT的检出率为22.3%,最常出现在左前降支,壁血管平均长度为13.1mm,心肌桥厚度为1.6mm,合并临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为29.9%。结论:MSCT可用于判断MB—MCA的结构特点;MB—MCA与动脉粥样硬化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探讨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关系。方法分析1 230例行冠状动脉CTA扫描患者,对心肌桥的发生率、位置、厚度、长度,壁冠状动脉在收缩期及舒张期受压及其伴随的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进行评估;并按心肌桥存在与否进行分组配对,比较有心肌桥组与无心肌桥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的差别。结果1 230例患者中356例发现心肌桥(28.9%)。左前降支(LAD)中段发生率最高(220/356)。LAD心肌桥组与无心肌桥组相应节段冠脉斑块发生率以及狭窄程度的比较发现,二者不仅在冠状动脉斑块是否存在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5),在冠状动脉斑块引起管腔不同程度的狭窄上也具有统计学差异(轻度,P0.01;中度,P0.02;以及重度,P0.001)。壁冠状动脉是否狭窄与心肌桥的厚度和长度相关。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能准确显示壁冠状动脉与心肌的解剖关系,是确诊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首选方法。心肌桥的存在预示着邻近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越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心肌桥可以认为是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一个解剖学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吴宇 《四川医学》2014,(1):119-12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对心肌桥的诊断价值,提高心肌桥检出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行CTCA与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CTCA心肌桥检出率为52.50%、心肌桥长度(1.94±0.53)cm和完全性心肌桥厚度(3.48±0.41)mm;CAG检出率为22.50%、心肌桥长度(1.13±0.40)cm和完全性心肌桥厚度(1.57±0.33)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CA检查与CAG检查显示的心肌桥主要位于前降支,分别为21处和9处.CTCA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越重,心肌桥厚度越厚、长度越长(rY1=0.357,P<0.05;rY2=0.312,P<0.05).结论 CTCA能多方位、多角度、直观显示冠状动脉与心肌的解剖关系,提高心肌桥的检出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320-slice dynamic volume CT,320-DVCT)评价壁冠状动脉-心肌桥(MCA-MB)的形态学特征、准确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85例可疑冠心病住院患者行心脏320-DVCT并冠脉CTA,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分析MCA-MB影像学特点.结果 320-DVCT对MCA-MB的检出率为30.6%,其中82.4%出现在左前降支中、远段,平均长度为(13.38±5.06)mm,MB平均厚度为(3.61±2.53)mm.MCA-MB合并邻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96.2%.CAG的MCA-MB的检出率为8.2%,320-DVCT对MCA-MB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AG.结论 320-DVCT可准确判断MCA-MB的结构特点;临床怀疑冠心病者MCA-MB与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相关性.320-DVCT是一种无创、准确诊断和评价MCA-MB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的诊断价值及检出率。方法:应用128层螺旋CT对305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 coronary angiograph ,CTA)。结果:305行 CTA的患者中发现141(46%)例心肌桥,共218段,多位于前降支中段115(52.8%)段,其次为回旋支远段35段(16.1%).结论:128层螺旋CTA可以显示MB的部位、长度、厚度及MCA管腔和管壁情况,是一种有效的诊断MB-MCA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的诊断价值及检出率。方法:应用128层螺旋CT对305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 coronary angiograph,CTA)。结果:305行CTA的患者中发现141(46%)例心肌桥,共218段,多位于前降支中段115(52.8%)段,其次为回旋支远段35段(16.1%).结论:128层螺旋CTA可以显示MB的部位、长度、厚度及MCA管腔和管壁情况,是一种有效的诊断MB-MCA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64排128层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A)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64排128层CT对212例有冠心病症状或心脏体检患者行冠状脉成像检查,分析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发生率、发生部位、长度、厚度、狭窄程度及心肌桥近端管壁粥样硬化情况.结果 212例中CTA发现心肌桥55例(64处心肌桥),阳性率25.9%; 46例为单一心肌桥,9例为两处受累,同时累及前降支近段、钝缘支5例,同时累及前降支中段、后降支4例;其中前降支48处,第一对角支3处,第二对角支1处,左旋支1处,钝缘支5处,右冠状动脉4处,后降支2处,以前降支最多见,占75%.左前降支心肌桥组近端较无心肌桥组近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结论 64排128层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可准确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在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CA)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S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450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在450例受检患者中,发现心肌桥126例,共153处发生率为28%,25例为多支受累,前降支占70%,左旋支占18%,右冠状动脉占3%.MCA肌桥长度5~35 mm,平均20 mm,厚度2~5 mm,平均2.5 mm.结论: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能明确检出心肌桥,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心肌桥与壁冠状动脉形态学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测心肌桥与壁冠状动脉形态学变化,探讨心肌桥与壁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收集40例尸体心脏标本,观测心肌桥的出现率;测量心肌桥的长、宽、厚度;取心肌桥前、桥下、桥后的冠状动脉,分别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各部位血管壁结构的变化。结果在40例心脏标本中,发现心肌桥23处,出现率为56%。其中左冠状动脉及分支上出现心肌桥为18例(占45%),右冠状动脉及分支上发现心肌桥为5例(占12.5%)。心肌桥平均长、宽、厚度分别(1.49±0.135)cm、(0.39±0.036)cm、(0.18±0.050)cm。心肌桥冠状动脉内膜测量,桥前段较桥下、桥后段有明显不规则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桥的出现以单一前室间支为主。心肌桥宽度、长度对桥前壁冠状动脉内膜厚度影响较小,心肌桥的厚度与桥前冠状动脉内膜增厚呈正相关。心肌桥的厚度对冠状动脉病变可能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与心血管造影(CAG)对壁冠状动脉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经由CTCA和CTA确诊的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的图像,观察壁冠状动脉的发生部位、长度、埋藏深度及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同时分析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埋藏深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46例患者中CTCA与CAG共同发现心肌桥62段,其中LAD心肌桥45段(占72.6%),LCX心肌桥7段(占11.3%),RCA心肌桥10段(占16.1%)。CTCA诊断壁冠状动脉平均长度为(6.8±2.5)mm,平均埋藏深度为(3.2±1.3)mm,平均狭窄程度(47.2±10.1%)。CAG诊断壁冠状动脉平均长度为(5.3±1.9)mm,平均埋藏深度为(2.9±1.4)mm),平均狭窄程度(57.3±11.2%)。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埋藏深度之间存在相关性,深埋型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表浅型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更严重。结论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有力检查方法,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心肌桥对冠状动脉血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心肌桥对壁冠状动脉血流量的影响。方法利用心肌桥模拟装置,建立壁冠状动脉受压迫状态的圆形收缩模型,并进行心肌桥在收缩期到舒张期影响壁冠状动脉血流量的数值模拟,用有限元软件CFD对数值进行模拟分析。结果在血管狭窄部位血流主要为高速层流,随压迫程度增大,高速层流区流速加快。在同一心率、同一血压范围内,流速随着收缩程度的增大而加快。结论心肌桥对冠状动脉压力和流量的影响与其对冠状动脉的压迫程度和频率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CTA)对壁冠状动脉-心肌桥的诊断价值。方法共416例CCTA纳入本研究,观察有无心肌桥的发生,并测量壁冠状动脉的深度、长度、直径。结果 85例病人发现有心肌桥,CCTA心肌桥发现率为20.4%(85/416)。冠状动脉心肌桥平均发病年龄为56.3±14.2岁。男性发病率为24.5%(63/257),女性为13.8%(22/159)。发生率最高的血管为前降支(LAD),并且87.3%的壁冠状动脉位置浅表,6.7%的桥血管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论心肌桥的CCTA检出率明显高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本次研究没有证明心肌桥与心血管事件存在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142例拟诊冠心病患者进行256层CTA和X线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计算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以Kappa检验分析二者诊断冠脉狭窄的一致性。结果 1、CTA诊断左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脉狭窄的灵敏度分别为97.66%,100%和100%,特异度为92.86%,90.91%和91.67%,阳性预测值为99.20%,92.86%,93.75%,阴性预测值为81.25%,100%和100%,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851、0.915、0.924;2、CTA显示冠状动脉狭窄分级的Kappa值为0.786;3、CTA显示冠状动脉狭窄部位的Kappa值为0.520。结论 256层CTA判断冠状动脉是否狭窄、狭窄程度及部位均与CAG有较好的一致性,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前降支心肌桥患者冠状动脉迂曲与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发现前降支心肌桥患者,从中选取前降支无迂曲者及迂曲者各278例,记录入选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史及家族史)、前降支狭窄发生率及狭窄程度情况。比较前降支心肌桥患者冠状动脉无迂曲组与迂曲组的临床资料、狭窄发生率及狭窄程度的差异;比较冠状动脉无、轻、中、重度迂曲组的临床资料、狭窄发生率及狭窄程度的差异。结果冠状动脉无迂曲组的狭窄发生率(57.6%)低于迂曲组(7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08,P<0.001);冠状动脉轻度迂曲组狭窄发生率(78.5%)高于无迂曲组(5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462,P<0.001);冠状动脉轻度迂曲组狭窄发生率(78.5%)高于中度迂曲组(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72,P=0.005);冠状动脉迂曲组狭窄程度与无迂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迂曲组比无迂曲...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心脏64-排螺旋CT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心肌桥的诊断价值.方法 入选同时行心脏64-排螺旋CT和选择性冠脉造影的疑诊冠心病患者78例,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心肌桥诊断的阳性率.结果 心脏64-排螺旋CT对心肌桥的诊断阳性率是17.9%,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心肌桥的诊断阳性率是3.8%.结论 心脏64-排螺旋CT可以作为一个诊断心肌桥可靠方法并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SCT在合并壁冠状动脉的心肌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9例心肌缺血患者进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重建,并结合三维重组图像观察冠状动脉,采用MPR重组观察左心室短轴、水平长轴切面、垂直长轴切面各段心肌灌注情况。结果同时存在壁冠状动脉及相应供血区心肌缺血患者共9例,全部位于左前降支,其中壁冠状动脉舒张期狭窄超过50%4例,舒张期狭窄小于50%5例。心肌缺血部位位于心尖部6例,室间隔壁2例,前壁1例;增强扫描缺血区早期呈小片状、线状低密度灌注缺损。结论 MSCT不仅可以显示心肌与冠状动脉间的解剖关系,而且能够同时显示心肌灌注的情况,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评估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作为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A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用16CT机对临床诊断VBAI的患者(试验组)30例与正常对照组30例行MSCTA检查,图像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和容积再现(VR)等技术进行重建,观察椎-基底动脉的形态学变化和周围骨性结构的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30例中,椎动脉表现正常3例;椎动脉走行迂曲3例;单侧椎动脉变细12例,双侧椎动脉变细2例;椎动脉局部狭窄9例;单侧椎动脉闭塞1例;2例基底动脉延长扩张,其中1例伴有动脉瘤形成;7例基底动脉局部狭窄。对照组30例中,仅有5例单侧椎动脉变细,其余均表现正常。两组中椎动脉表现正常和狭窄(血管变细和局部狭窄)的出现比率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有显著差异(χ2=28.72,P<0.01)。试验组30例中,单侧横突孔变小14例,对照组30例中,横突孔变小2例,两组中横突孔变小出现比率差异显著(χ2=12.27,P<0.01)。结论:MSCTA能清晰显示椎-基底动脉,横突孔及钩椎关节等结构的改变,对VBAI的病因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