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目的]探讨TC-Dynamic膝关节假体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方法]自2005年10月~ 20l0年12 月,采用TC-Dynamic膝关节假体行TKA共40例(50膝)与Depuy P.F.C.Sigma膝关节假体行TKA 40例(45膝)进行临床对比研究.对比两组术前、术后KSS评分、功能评分、Feller评分、测量膝关节ROM、术后膝前疼痛及髌骨弹响.[结果]两组术后与术前的KSS评分、功能评分、Feller评分及膝关节RO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KSS评分、功能评分、Feller评分、膝关节ROM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用时TC-Dynamic膝关节假体较Depuy P.F.C.Sigma膝关节假体组平均少10 min.TC-Dynamic膝关节假体组膝前疼痛1例(1膝),髌骨弹响1例(1膝),Depuy P.F.C.Sigma膝关节假体组膝前疼痛2例(2膝),髌骨弹向3例(3膝).两组术后随访X线片观察膝关节假体位置、力线、固定性能等均显示良好,无松动、透亮线等异常表现.[结论]使用TC-Dynamic膝关节假体行TKA临床疗效满意,术后膝关节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骨不稳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 1997年9月至2005年4月对94例(105膝)膝骨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前膝外翻14例,膝内翻80例,力线正常者11例.所用假体包括可旋转铰链型膝假体RK 10例14膝,活动衬垫型膝假体TACK 40例43膝,GEMINI假体44例48膝,所有患者均不置换髌骨.术前、术后在屈膝30°髌骨轴位片上测量髌骨的排列.结果 术前有膝外翻和髌骨不稳者术后髌骨不稳的发生率分别为28.6%和29.5%,使用RK、TACK、GEMINI假体的患者髌骨不稳的发生率分别为28.6%,20.9%和16.7%.4例有明显股骨或胫骨假体旋转异常.结论 膝关节置换术后出现髌骨不稳定的原因包括患者术前状态、假体设计、假体位置不良等.选择合适的假体,熟练掌握手术技巧,能明显减少膝关节置换术后髌骨轨迹异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国产AK后稳定型全膝关节假体置换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2004年3月~2006年7月初次膝关节置换患者80例(101膝).国产组使用AK假体29例(34膝),进口组使用GenesisII假体51例(67膝).全部患者获术后随访,并对住院情况作统计分析.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国产组25.7个月,进口组24.3个月.术后HSS和WOMAC评分、患者满意度、关节活动度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平均单膝住院费用国产组23 112元/每膝,进口组41 252元/每膝,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国产AK后稳定型全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近期疗效满意,并能显著降低治疗费用,但其远期疗效仍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前痛与髌骨置换及假体设计的关系,GenesisⅡ与PFC两种股骨假体与髌骨之间的友好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由同一组高年资医生施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45例(145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后十字韧带替代型全膝关节假体,髌骨置换74例,其中32例使用GenesisⅡ假体、42例使用PFC假体;髌骨未置换71例,其中38例使用GenesisⅡ假体、33例使用PFC假体.术后评估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髌骨评分、髌骨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膝前痛评分、满意度和X线片上髌骨倾斜和半脱位情况.结果 随访144例,随访时间21~43个月,平均33个月.术后膝前痛发生率:髌骨置换组与未置换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使用GenesisⅡ假体与PFC假体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使用PFC假体者4例再次手术.功能评分:髌骨置换组及髌骨未置换组中使用GenesisⅡ假体与PFC假体术后HSS评分、活动度、满意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髌骨评分及髌骨功能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与是否置换髌骨无关,而与假体设计有关;GenesisⅡ假体与髌骨的关系更加友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T-Free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国产TFree假体(后稳定固定平台型假体,PS型)行TKA治疗39例膝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41膝)。按HSS评分标准进行膝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度、畸形三方面的评价。结果 39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30个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术前为(39.1±8.5)分,术后12个月为(89.2±1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国产T-Free假体行TKA能纠正患者下肢屈曲、力线畸形,消除行走疼痛,减少伸膝受限,重建膝关节稳定性,具备高屈曲度功能,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假体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早期疗效。方法对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诊断为膝骨关节炎的患者,随机应用活动平台型假体和固定平台型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手术。记录术前及随访时术膝的膝关节评分、疼痛评分、功能评分、髌骨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以及股骨角、胫骨角、膝外翻角、胫骨平台后倾角、截骨高度。结果术前活动平台组和固定平台组的年龄、体重指数、患膝内翻畸形、最大屈曲角度及屈曲挛缩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平均随访26个月,活动平台组和固定平台组的术前术后膝关节评分、疼痛评分、功能评分、髌骨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都明显地改善了患膝的症状和功能。活动平台组和固定平台组的术后最大屈曲度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股骨角、胫骨角、膝外翻角、胫骨平台后倾角、截骨高度和术前术后髌骨高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活动平台型假体和固定平台型假体TKA均明显改善了患膝的症状和功能,两组的膝关节评分、功能评分、疼痛评分、髌骨评分及X线检查评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固定平台组的术后最大屈曲度大于活动平台组的最大屈曲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髌骨保留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外侧支持带松解与否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132例单侧膝关节退变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n=66),试验组TKA术中行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对照组术中不松解外侧支持带。试验组2例患者失访,对照组4例患者术中发现需松解外侧支持带,排除研究;试验组和对照组最终纳入64例和6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侧别、病程及术前髌骨形态、髌股关节炎分级、髌骨软骨退变等级、髌骨位置不良、髌骨轨迹不良、髌骨评分、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患者主观满意度;术后膝前痛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采用KSS评分、髌骨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在X线片上测量股骨角、胫骨角、股骨屈曲角及胫骨后倾角评价假体力线;观察术后髌骨轨迹及髌骨位置,以及有无骨溶解、假体松动、髌骨骨折和髌骨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结果术后两组患者均随访24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患者主观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膝前痛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P=0.033)。两组术后24个月KSS评分及髌骨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24个月时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血肿3例(试验组2例、对照组1例),轻度切口裂开4例(各2例),切口皮缘坏死1例(试验组),切口表浅感染2例(各1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两组均未发生髌骨坏死、髌骨骨折、膝外侧痛等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2)。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假体力线均满意,两组股骨角、胫骨角、股骨屈曲角及胫骨后倾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水泥-骨界面均无透光带及骨溶解。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例和5例发生髌骨轨迹不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8);但试验组髌骨位置不良发生率(18.8%)明显低于对照组(35.5%)(χ~2=0.173,P=0.034)。结论髌骨保留型TKA术中行外侧支持带松解能够降低术后膝前痛发生率,并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固定平台和高屈曲旋转平台假体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OA)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10—2018-10间在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76例膝OA患者的资料。按不同假体分为2组,各88例。固定组采用固定平台假体,旋转组采用高屈曲旋转平台假体。比较2组术前,术后6个月、12个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旋转组HSS评分、ROM均高于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高屈曲旋转平台假体实施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OA,中期效果显著,有利于患者膝关节功能及活动度提升,且不增加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旋转平台高屈曲假体(Depuy,RPF)与旋转平台标准假体(Depuy,RP)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早期临床效果的差异。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因膝关节骨关节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并使用RP或RPF假体的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使用两种假体的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主动高屈曲动作的能力和髌骨摩擦音的发生率;影像学检查测量术后髌骨倾斜角及Insall-Salvati比值。结果共计随访患者48例(55膝),其中使用RP假体15例(18膝),RPF假体33例(37膝),平均随访时间18.7个月(7~31个月)。术后膝关节ROM:RP组(124.17±12.04)°,RPF组(121.41±14.06)°;HSS评分:RP组(94.00±4.61)分,RPF组(92.59±4.44)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完成蹲起等高屈曲动作的比率:RP组44.4%,RPF组37.8%(P=0.64);髌骨摩擦音发生率:RP组5.56%,RPF组16.22%(P=0.27),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影像学结果显示,术后RPF组InsallSalvati比值(1.022±0.087)显著低于RP组(1.077±0.082),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3);术后两组间髌骨倾斜角RPF组(3.70±1.72)°,RP组(3.67±1.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结论在TKA术中使用RP及RPF假体的患者,术后短期随访膝关节疼痛及功能均有显著改善。高屈曲旋转平台假体相对于标准假体并未显现出在术后关节最大屈曲度、HSS评分和高屈曲活动能力方面的显著优势。同时,高屈曲假体组术后髌骨摩擦音发生率有高于标准假体组的趋势,但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2):2053-2058
[目的]评价膝关节置换固定平台假体(fixed bearing,FB)和旋转平台假体(rotating platforms,RP)的疗效。[方法]64例患者随机接受FB或RP假体的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临床和放射学随访至少2年。HSS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及I-S指数进行髌骨评分;SF-12评分表评估生理及心理状况。术后3、6个月,1、2年复查X线片及上述各项评估。[结果]FB组患者与RP组患者各个随访时间点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疼痛评价、膝关节屈曲活动度、HSS总分、I-S指数及SF-12生理、心理状况比较,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术前I-S指数和术后出现局部膝前痛(HSS疼痛评分<15)的比较,发现高位髌骨患者中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较低位及正常髌骨患者的发生率均升高。[结论]RP假体至少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上等同于FB假体。使用两种假体均能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术前CT测量胫骨前后轴确定胫骨假体旋转对线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7-12完成的264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其中132例术前CT测量胫骨前后轴确定术中胫骨假体安放处(CT测量组),132例术中以胫骨结节中内1/3处为标志安放胫骨假体(常规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3 d胫骨角与胫骨后倾角,以及术后1、3、6个月膝关节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疼痛VAS评分。结果 26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5.5(10~32)个月。CT测量组手术时间较常规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T测量组与常规组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膝关节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测量组术后6个月膝关节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疼痛VAS评分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术前CT测量胫骨前后轴并以此为参照可以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体旋转对线的准确性,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股骨髁间截骨膝关节假体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方法]自2005年5月2010年10月本科行TKA术的患者107例(122膝)。使用深盘型后稳定假体62例(72膝),使用桩柱型后稳定假体45例(50膝)。对比两组术前、术后KSS评分、功能评分、测量膝关节ROM。[结果]两组术后与术前的KSS评分、功能评分、膝关节RO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KSS评分、功能评分、膝关节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深盘型后稳定假体组有1例,术后出现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经过一期骨水泥旷置,3个月行二期翻修;桩柱型膝关节假体组有1例术中发生股骨外髁骨折,术中及时发现给予螺钉内固定,1例术后7个月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给予钢板内固定术,患者均痊愈出院。两组术后随访X线片观察膝关节假体位置、力线、固定性能等均显示良好,无松动、透亮线等异常表现。[结论]两种不同术式股骨髁间截骨膝关节假体行TKA临床疗效满意,术后膝关节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国产T-free膝关节假体与同类进口假体膝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方法 2008年7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国产T-free膝关节表面假体施行膝 关节置换25例35膝,单侧15例、双侧10例;屈曲挛缩19例25膝、内翻畸形11例18膝、外翻畸形4例5膝。膝关节活动度75.11°±27.68°,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系 统(Knee Society Score,KSS)膝评分(17.88±14.37)分,KSS功能评分(21.62±21.27)分。同期同一术者施行的同类进口膝关节假体置换27例39膝做为对 照进行回顾性研究。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随访时间、术前膝关节活动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KSS膝评分及KSS功能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国产假体组24例平均随访(14.92±8.32)个月,与进口假体组26例(15.42±9.87)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国产假体组的膝关节活动度平均 107.53°±18.32°,与进口假体组112.84°±9.76°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SS膝评分平均(86.71±9.78)分,与进口假体组(86.68±6.01)分的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KSS功能评分平均(65.88±25.01)分,与进口假体组(71.35±16.74)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国产假体组患者的满意率为95.8%(23/24)。结论 国 产T-free膝关节表面假体与同类进口产品的近期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髌骨缩小联合外侧支持带松解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前痛发生及膝关节功能疗效的影响。 方法筛选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骨科136例退行性膝骨关节炎拟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36例(136膝),剔除同侧髋病及严重内外翻畸形膝,术前按随机分配法分为观察组(术中行髌骨缩小联合外侧支持带松解,68例)和对照组(术中常规去除髌骨边缘硬化骨但不松解外侧支持带,68例),余手术操作均一致。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膝前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时间、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髌骨Feller评分、膝前痛评分,并进行术前术后和两组间的比较。拍摄术后膝关节正侧位和Merchant位X(屈膝30°髌骨轴位片)线片,观察髌骨轨迹情况。对计数资料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t检验。 结果观察组3例患者失访,2例外伤致胫腓骨骨折;对照组7例患者术中行"无拇指"试验发现需松解外侧支持带,排除研究;两组最终纳入63例和61例。所有患者均获得相同的随访时间。观察组术后膝前疼痛率为4.8%(3/63),对照组为16.4%(10/6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25,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时两组患者HSS评分、Feller评分、膝前痛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观察组在HSS评分、髌骨Feller评分、膝前痛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t=3.125,P<0.05);两组均未发生髌骨坏死、髌骨骨折、髌骨高压等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2例和11例发生髌骨轨迹不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18,P<0.05)。 结论膝关节置换术中进行髌骨缩小联合外侧支持带松解能明显减少膝前痛及并发症发生,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并较好维持术后髌骨的轨迹,提高TKA手术的整体疗效。  相似文献   

15.
髌骨置换与否对全膝关节置换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髌骨置换与否对全膝关节表面置换的影响。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1年6月间行膝关节表面置换的165例病人随机分为髌骨置换组和不置换组。置换组均采用同一种膝关节假体系统,由同组医生完成,术前和随访时评价HSS评分、髌骨评分和髌骨适合角、髌骨高度等影像学结果。所有评价均采用双盲的方式。结果在HSS评分和髌骨评分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影像学评价两组无统计学差异。髌骨置换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非置换组。结论对于骨关节炎病人,不置换和置换髌骨临床效果相当,影像学表现无明显区别。但置换组的手术时间更长。不论置换与否,手术时应注意对下肢力线的矫正。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对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操作和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老年女性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47例,其中骨质疏松患者21例,非骨质疏松患者26例.观察切口大小、手术时间、引流量和并发症.采用HSS 评分法对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采用X线摄片对股骨假体力线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在切口大小、术后引流量、假体力线上无统计学差异,所有股骨假体大小与股骨髁匹配,骨质疏松组中1例术后X线摄片发现内侧胫骨平台轻度劈裂,但骨折无明显移位,其余患者无感染、脂肪栓塞或下肢深静脉血栓,无假体位置不良.所有患者均获得了完整的随访,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12~60月).末次随访患者膝关节内侧间室疼痛明显减轻,HSS 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加,无假体位置不良、脱位及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 老年绝经后女性骨关节炎患者中合并骨质疏松十分常见,通过注意手术技巧术中操作避免使用暴力,术后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单髁膝关节置换术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和股骨假体力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旋转平台和固定平台假体全膝关节置换(TKA)两型假体间的疗效有无差异及髌骨置换与否对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同一医师施行的78侧初次TKA进行回顾。术前诊断包括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施行固定平台TKA手术的患者共30侧,14侧置换髌骨;施行旋转平台TKA手术的共48侧,36侧置换髌骨。术前和术后随访行膝HSS评分、测量关节伸直角度和屈曲角度,以比较两型假体TKA疗效;比较髌骨置换组与未置换组TKA疗效;在髌骨置换组与未置换组中,分别比较固定平台TKA和旋转平台TKA的疗效。结果成功随访76侧,平均25.2个月。旋转平台组术后HSS评分、伸直角度与固定平台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者术后的屈曲角度(112.0±11.5)°优于固定平台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70,P0.01)。髌骨未置换组术后HSS评分、伸直角度与髌骨置换组(102.5±15.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9,P0.05;t=3.747,P0.01),术后屈曲角度与后者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髌骨未置换组中,旋转平台TKA与固定平台TKA的术后HSS评分、屈曲角度无差异,伸直角度差别无临床意义。髌骨置换组中,旋转平台TKA术后HSS评分、伸直角度与固定平台TKA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者术后的屈曲角度(112.9±13.0)°与后者术后的屈曲角度(96.7±18.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8,P0.05)。结论旋转平台假体与固定平台假体TKA术后总体疗效相似,旋转平台假体能够更好地改善关节屈曲角度;置换髌骨并不能更好地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5—2020-05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20例MontⅢ、Ⅳ期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膝关节HSS评分、膝关节K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测量髋-膝-踝角、股胫角、胫骨后倾角评估下肢力线的改变情况。结果 2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6(6~61)个月。随访期间无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假体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为(121.8±5.8)°,较术前(114.9±10.4)°明显增加。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较术前降低,膝关节HSS评分、KSS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髋-膝-踝角得到矫正,胫骨后倾角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前后股胫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合并症状性髌股关节炎、外翻畸形、累及股骨外侧髁的晚期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能明显减轻患者膝关节疼痛、改善下肢力线、增加膝关节活动度、良好恢复膝关节功能,术后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治疗严重膝关节畸形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严重膝关节畸形36例(48膝)。使用HSS评分标准评估分析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及术后疼痛、膝关节活动度的改善情况。43膝采用后稳定型人工全膝关节假体,5膝采用CCK型人工全膝关节假体。结果术后早期均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X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下肢力线良好。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HSS评分术前为(41±5.3)分,术后6个月为(87.7±6.5)分。手术优良率为83.3%。患者疼痛、功能方面及活动度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对严重膝关节畸形的治疗效果满意。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20.
唐晓波  董佩龙  王健 《中国骨伤》2014,27(4):274-277
目的:比较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髌骨截骨和髌骨置换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2004年4月至2011年4月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52例(54膝),分为髌骨置换组和髌骨截骨组.髌骨置换组24例24膝,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53~78岁;髌骨截骨组28例30膝,男16例,女12例,年龄55~79岁.术后对其进行临床评价,包括膝关节评分(HSS评分系统),髌骨评分(Feller评分标准),膝关节活动度(ROM),患者满意度,髌骨相关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20~80个月,平均56个月.髌骨置换组HSS评分由术前38.4±8.2提高为末次随访时的91.2±8.6,Feller评分由13.6±6.2提高为25.2±4.2,膝前痛分数由3.9±3.2提高为11.2±3.7,ROM由(78±26)°提高为(108±18)°.髌骨截骨组HSS评分由术前39.5±8.4提高为末次随访时的91.0±8.5,Feller评分由13.4±6.5提高为25.6±4.0,膝前痛分数由3.7±3.1提高为11.3±3.6,ROM由(76±27)°提高为(110±19)°.术后满意度髌骨置换组91%,髌骨截骨组89%;髌骨相关并发症髌骨置换组16.7%,髌骨截骨组10.0%.两组术后HSS评分、Feller评分、膝前痛分数及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髌骨相关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髌骨截骨组低于髌骨置换组.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与髌骨截骨均能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和减轻疼痛,髌骨相关并发症与髌骨的处理方式有关,但术后膝前痛及患者满意度与髌骨的处理方式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