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新生儿肺出血的高危因素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新生儿肺出血的诱因、治疗方法及其与预后的关系.50例中早产儿43例(86%),低出生体重儿40例(80%),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28例(56%),新生儿肺炎23例(46%),窒息21例(42%),硬肿症13例(26%),先天性心脏病12例(24%),败血症8例(16%),合并代谢性酸中毒和混合性酸中毒41例(8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32例(64%),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16例(32%),休克14例(28%).结果 尽早机械通气和气管内应用止血药能有效止血;输液速度影响预后,未愈及死亡病例的输液速度为(6.63±2.73)ml/(kg·h),而治愈病例的输液速度为(3.86±0.64)ml/(kg·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新生儿肺出血的高危因素主要为早产、低出生体重、NBDS、新生儿肺炎、窒息、DIC、合并代谢性酸中毒和混合性酸中毒.尽早机械通气和气管内应用止血药是抢救新生儿肺出血的主要手段,控制输液速度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肺出血发生情况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择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105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为研究对象,统计影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肺出血发生情况及预后相关的主要影响因素,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探讨影响肺出血发生情况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收回问卷的105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均在温州市中医院进行诊治,其中在治疗后有90例患儿未发生肺出血状况,有15例的患儿发生了肺出血症状,发生率为14.29%。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患儿的预后发生不良(如肺出血、败血症、颅内出血及呼吸机有关肺炎等病症)水平较高(P<0.05)。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的患儿用氧连续时长、机械通气时长及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有所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470、12.970、13.341,均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发生肺出血与Apgar评分(出生后5 min)、性别、胎膜早破、产前服用激素、妊娠期糖尿病、分娩方法、心率、多胎、呼吸及出生72 h后的红细胞压积水平表达变化无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t=1.250、0.103、2.100、2.626、2.227、0.680、0.317、0.784、0.317、0.232,均P>0.05);而与出生体质量、胎龄、重度窒息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宫内感染、胎儿窘迫及血小板计数水平变化有关(χ^(2)/t=6.111、3.566、11.843、12.444、3.775、10.083、12.444、6.310,均P<0.05);相较于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组的患儿胎龄、出生体质量、血小板计数水平升高,PaCO_(2)表达降低(P<0.05)。以影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肺出血发生及其预后为因变量(预后良好=0;预后不良=1),选择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重度窒息、出生体质量、胎儿窘迫、PaCO_(2)、宫内感染、血小板计数、机械通气时长及用氧连续时长为影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发生肺出血及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胎龄、胎儿窘迫、出生体质量、重度窒息、PaCO_(2)、血小板计数、宫内感染及机械通气时长等为造成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发生预后不良情况的主要威胁因素,为临床治疗、干预此病提供了有力参考,有效降低了肺出血等并发症状的发生,调节PaCO_(2)水平,以此提升患儿的预后治疗效果,促使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胎龄小于32周早产儿(超早产儿和极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的发生率,并探讨ROP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6月于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NICU住院的231例胎龄32周早产儿的ROP筛查结果,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31例胎龄32周早产儿ROP发病率为18.18%。随着出生体重减小,ROP发生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胎龄减少,ROP发生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内感染、败血症、有创通气、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肺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肺出血、吸氧浓度(≥40%)、输血、颅内出血与ROP相关(P0.05);性别、试管婴儿、多胎妊娠、窒息、动脉导管未闭(PDA)、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与ROP无相关性(P0.05)。结论出生体重低、胎龄小、宫内感染、败血症、有创通气、NRDS、肺炎、BPD、肺出血、高吸氧浓度、输血、颅内出血均是ROP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需要重复使用肺表面活性剂(PS)危险因素,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9年6月在嘉兴市妇幼保健院住院治疗的103例NRDS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PS使用次数将其分为对照组(单次使用) 65例和观察组(重复使用) 38例,收集患儿的临床基本资料包括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孕妇产前发热、宫内窘迫、胎盘异常、羊水异常、新生儿窒息、X线片情况,治疗情况包括PS首次给药日龄和药物剂量、PS给药前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浓度(PaO_2/FiO_2)、机械通气时间,并发症情况包括肺部感染、心衰、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高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败血症、肺出血以及休克等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新生儿窒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X线片Ⅲ~Ⅳ级、PS首次给药日龄、PS给药前PaO_2/FiO_2、机械通气时间、败血症、肺出血及休克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X射线检查Ⅲ~Ⅳ级(OR=5.2,P0.05)、新生儿窒息(OR=6.24,P0.05)、败血症(OR=2.660,P0.05)、首次PS日龄(OR=3.63,P0.05)、休克(OR=7.457,P0.05)是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表面活性物质重复使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重视早产儿窒息和休克患儿的抢救,监测败血症高危患儿,尽早给予PS对降低PS使用次数、改善患儿预后有益。  相似文献   

5.
952例住院早产儿临床特征及预后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住院早产儿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方法选择2013-2015年在宁夏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对住院早产儿的基本资料、并发症及临床结局等指标进行统计描述分析。结果 2013-2015年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的早产儿952例,平均胎龄(32.45±6.39)周,平均出生体质量(1.92±0.59)kg,住院中位天数为29.64 d,早产儿并发症所占比例前3位依次为高胆红素血症306例(32.14%)、新生儿肺炎232例(24.37%)和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87例(19.64%)。治愈或好转出院752例(78.99%);经治疗无效而死亡或自动出院(转院或放弃治疗)200例(21.01%)。2013-2015年住院早产儿中早期早产儿所占比例逐年增加(P0.05),住院早产儿出生体质量逐年增加(P0.05),高胆红素血症、颅内出血在住院早产儿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新生儿肺炎和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所占比例逐年下降(P0.05),住院早产儿治愈/好转率提高,死亡率(自动出院)下降(P0.05),住院费用逐年上升(P0.05),早产儿胎龄、出生体质量及神经系统疾病(颅内出血、新生儿脑损伤)影响住院早产儿的临床结局(P0.05)。结论早期早产儿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并影响住院早产儿的临床结局。医护工作者应加强孕期保健指导,帮助孕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律产检的习惯,降低早期早产的发生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住院早产儿的临床结局,提高住院早产儿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陈光蓉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9):1446-1448
目的:探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发生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4年1月~2009年10月收治的150例NRDS临床资料,分为颅内出血组(31例)与无颅内出血组(119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影响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妊娠及异常分娩、窒息、低氧、酸中毒、高血糖、呼吸衰竭、呼吸暂停、气胸、肺出血、肺动脉高压、动脉导管未闭、心肌损害及使用高呼吸机参数在颅内出血组与无颅内出血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胎龄、低体重、窒息、呼吸暂停最终进入具有统计学意义的Logistic回归分析方程(P<0.05)。结论: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窒息缺氧、呼吸暂停是早产儿NRDS发生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方法:对42例住院死亡的新生儿以死亡第一诊断为死亡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住院新生儿死亡原因主要为早产,而主要死亡疾病顺位为窒息,出血性疾病(颅内出血、肺出血),感染性疾病(感染性肺炎、败血症),肺透明膜病,先天畸形,高胆红素血症等。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预防早产,窒息,积极处理孕期并发症,加强对早产儿及窒息新生儿的监护,是降低新生儿病死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早产儿颅内出血相关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危住院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颅脑超声,对320例高危早产儿进行了颅内出血筛查,对颅内出血的可能影响因素分别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共检出颅内出血56例(17.50%),其中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eriventricular-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PIVH)50例(15.63%),PIVH中66%为Ⅰ度出血,20%为Ⅲ~Ⅳ度严重出血;②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胎龄、窒息和/或宫内窘迫、机械通气治疗、高浓度氧疗、代谢性酸中毒是颅内出血的高风险因素,而母产前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以减少颅内出血的发生。将上述因素进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胎龄、窒息和/或宫内窘迫对高危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发生有重要的作用。【结论】加强围生期保健,预防早产,避免宫内缺氧和窒息是减少颅内出血发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产的主要因素和并发症对早产儿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2月~2002年12月出生的356例(10.8%)早产儿,将其分为阴式分娩组和剖宫产组,对不同原因所致早产儿的预后作统计学分析,并比较产式对其的影响.结果 ①胎膜早破127例,占35.67%,是引起早产的主要原因;胎膜早破组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为27.81%,而未破膜组为12.45%,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8.152,P<0.05);②胎龄越小死亡率越高,死亡的5例早产儿平均孕龄为28.5周;③356例早产儿中发生合并症的有266例,占74.72%,居前四位的分别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71例,占19.94%;新生儿贫血67例,占18.82%;新生儿肺炎30例,占8.43%;新生儿窒息29例,占8.14%;④入住重症监护室的早产儿共126例,主要病因是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及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结论 早产是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窒息、颅内出血和多脏器器官功能衰竭是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加强早产儿并发症的预防,提高抢救水平是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陈长英  陈立民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5):871-873,883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出生的危险因素及影响其存活率的因素,为降低其死亡率提供帮助。[方法]122例VLBWI按出生体重分为3组,即≤1000g,1001~1250g和1251~1500g,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愈69例,治愈率56.56%,治愈率随体重增加而上升(P=0.018);死亡13例,病死率10.66%,死亡率随体重增加而降低(P=0.000)。导致VLBWI的主要原因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30人,24.59%),胎膜早破(28,22,95%),多胎妊娠(24人,19.67%),前置胎盘/胎盘早剥(12例,9.83%),妊娠期母患内科疾病(10人,8.19%)。,胎儿宫内窘迫(6人,4.92%),原因不明(12人,9.83%)。住院的VLBWI均有1种或1种以上并发症,主要有代谢性酸中毒(94例,77.05%),高胆红素血症(74例,60.65%),新生儿暂时性凝血功能异常(72例,59.02%),新生儿贫血(68例,55.74%),新生儿心肌损伤(52例,42.62%),新生儿肺透明膜病(40例,32.79%),肺炎(26例,21.31%),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8例,14.75%),颅内出血(12例,9.83%),肺出血(4例,3.27%)。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RDS),肺出血,感染和脑室内出血。[结论]加强对VLBWI围生期高危因素的认识,积极预防早产,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降低其病死率,提高VLBWI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临床并发症的比较,探讨更合理VLBWI的管理模式,为提高其存活率及生存质量提供临床资料。方法将2004-2012年来本院收治的332例VLBWI探讨其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根据2009年后,管理模式有所改变,将VLBWI分成2组,即2004-2008年组(综合管理前)及2009-2012年组(综合管理后),比较了不同年份出生的VLBWI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VLBWI临床发生相关并发症为新生儿贫血187例(56.33%),新生儿败血症155例(46.69%),消化道出血喂养困难144例(43.37%),呼吸暂停109例(32.83%),新生儿特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53例(15.96%),新生儿休克33例(9.94%),新生儿窒息51例(15.36%),颅内出血31例(9.34%),BPD24例(7.23%)等,且两组常见并发症比较,新生儿贫血、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率综合管理后高于综合管理前(χ2=35.87、13.39,P0.05),新生儿窒息的发病率综合管理前高于综合管理后(χ2=27.60,P0.05),消化道出血、呼吸暂停、NRDS、颅内出血、新生儿休克、BPD的发病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2.89,Р0.05)。结论新生儿窒息的发病率逐渐降低,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率有所增加,消化道出血、呼吸暂停、NRDS、颅内出血、新生儿休克、BPD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RDS、颅内出血发病率低,不再为常见并发症,提示加强产科、儿科医生的合作,合适的氧疗及呼吸支持方式,注意感染监测与防治,维持内环境稳定,早发现与及时处理并发症是改善VLBWI预后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分析早产儿与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RDS)的临床特点,总结其高危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46例RDS的患儿,其中早产儿21例,足月新生儿25例,观察比较两组高危因素及临床特点。结果:两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具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种高危因素中,两组患儿在早产、妊娠糖尿病、新生儿低体重、吸入性肺炎、剖宫产、胎膜早破、窒息方面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产、妊娠糖尿病、新生儿低体重、吸入性肺炎、剖宫产、胎膜早破、窒息等皆是新生儿RDS的高危因素,积极防治吸入性肺炎、剖宫产和窒息等高危因素对降低足月新生儿RDS发病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不同时段新生儿病死率和死亡原因的变化,以分析并提高预防及诊疗水平.方法 10年来死亡的住院新生儿379例按时间段分为两组,A组为1998年5月~2003年5月共183例,B组为2003年6月~2008年5月共196例,分析两组活产新生儿病死率及死亡原因.分析死亡原因与原发病、胎龄、出生体重、日龄的关系.结果 A组与B组比较,B组病死率(4.5‰)、硬肿发生率(0.1%)、窒息发生率(2.2%)均较A组有所下降(P<0.05).但B组早产儿出生率升高;死亡日龄高峰多数≤72 h(91.5%).死亡原因主要是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44.9%)、肺出血(13.5%)、早产儿脑出血(3.9%)和感染(5.3%).结论 B组较A组的早产和先天畸形发生率增加,窒息、硬肿发生率下降.做好气道管理,正确应用氧疗,积极推广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合理使用呼吸机,积极保暖,严格消毒隔离措施和输液泵静脉营养的应用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生儿肺出血的高危因素和原发病以及临床抢救主要措施。方法:对2006年1月~2007年12月在NICU呼吸机治疗43例新生儿肺出血进行总结,分析其疗效及相关因素。结果:呼吸机治疗新生儿肺出血治愈率58.14%,死亡率27.91%,早产儿占发病60.40%,死亡组胎龄体重和存活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引起原发病中以围产期窒息占首位,其次是感染。结论:呼吸机是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主要抢救措施,成功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合理使用机械通气,加强综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河南省早产儿的并发症及其结局,为改善早产儿不良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河南省17地市53家医院产科分娩的共计12 406例活产早产儿的并发症及结局的情况。 结果 1)并发症:发生率依次为肺炎(39.3%)、呼吸窘迫综合征(34.7%)、窒息(17.0%)、动脉导管未闭(13.5%)、败血症(5.6%)、脑室内出血(5.5%)、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2%)、支气管肺发育不良(1.7%)、脑室周围白质软化(1.6%)、早产儿视网膜病(1.2%)等,除气胸外,不同胎龄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胆汁淤积症、颅内感染、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外,不同级别医院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结局:好转、放弃、死亡及转院发生率分别为93.4%、2.6%、0.8%、3.2%;除死亡率外,不同级别医院早产儿治疗结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早产儿死亡主要发生在生后1周内(占比63.2%);主要死亡原因为感染性疾病、呼吸窘迫综合征、窒息、先天畸形、肺出血等。结论 早产儿并发症主要包括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窒息、动脉导管未闭、败血症、脑室内出血等,出生胎龄与早产儿并发症及结局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各级救治网络,加强产前筛查及围生期保健,积极防治并发症,改善早产儿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晚期早产儿出生后早期神经发育异常的高危因素。方法选择本院新生儿科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71例晚期早产儿为观察对象,根据1周岁时发育商评分(DQ评分)分为神经发育正常组和神经发育异常组,并对引起神经发育异常的高危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晚期早产儿生后早期神经发育异常与小于胎龄儿、体重2 500 g、胎儿宫内窘迫、休克、新生儿重度窒息、机械通气、呼吸窘迫综合征、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颅内出血、母亲血糖未控制、父母文化程度不高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小于胎龄儿、新生儿重度窒息、机械通气、颅内出血、母亲血糖未控制、父母文化程度不高是晚期早产儿出生后早期神经发育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多种因素可以影响晚期早产儿神经发育,生后早期需加强监护和随访并进行针对性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区域内胎龄≤33周早产儿不同转运模式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2年收入胎龄≤33周早产儿805例,按照不同的转运模式分为胎儿宫内转运组209例、新生儿转运组211例和本院分娩组385例。比较3组母亲高危因素、早产儿早晚期并发症和预后情况。结果新生儿转运组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临床羊膜炎、产前抗生素使用率、产前24小时激素使用率和医源性早产发生率低于其他两组,自发性早产发生率最高;宫内转运组和本院分娩组胎膜早破发生率、产前抗生素使用率和临床羊膜炎发生率较高;新生儿转运组入院体温低,危重新生儿评分高和窒息发生率高,1分钟及5分钟Apgar评分低;宫内转运组特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低,重症肺炎发生率高,出生体重低,极低体重儿多,晚发性败血症发生率高。结论早产儿宫内转运至具备新生儿重症监护的产科中心,减少窒息、特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低体温的发生率,不降低早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硬肿症的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丽杰  孙建梅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1):1519-1521
目的:探讨影响新生儿硬肿症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994年3月~2004年3月收治的148例新生儿硬肿症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愈67例(45.27%),好转38例(25.68%),放弃8例(5.41%),死亡35例(23.65%)。单因素分析发现新生儿硬肿症病死组较治愈组合并或并发败血症、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肺出血、高血糖、代谢性酸中毒、休克、全心衰、D IC、肾功能衰竭、呼吸衰竭、中毒性脑病的发生率高,(P<0.05),治愈组白细胞≤5×109/L或≥20×109/L的发生率为25.37%,病死组为51.43%(2χ=6.924,P<0.01)。治愈组血小板(P lt)≤100×109/L发生率为19.40%,病死组60.0%(2χ=17.051,P<0.001)。治愈组低体温轻度、重度发生率分别为89.58%、10.44%,病死组分别为42.86%、57.14%(2χ=25.75,P<0.001)。治愈组硬肿面积轻度、重度发生率分别为85.07%、14.93%,病死组分别为45.71%、54.29%(2χ=17.504,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高血糖、休克、P lt≤100×109/L是影响新生儿硬肿症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积极防治新生儿硬肿症及其合并症、并发症,有助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技术受孕新生儿期疾病构成特点。方法收集103例辅助生殖技术(ART)受孕儿和115例同期住院自然受孕儿的一般情况、新生儿疾病情况,采用问卷调查结合回顾病例收集两组母亲妊娠期的基本情况,了解住院ART受孕儿的主要疾病构成及与自然受孕儿存在的差异。结果 ART受孕儿组的胎龄较小,出生体质量较低,与自然受孕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小于胎龄儿比例明显高于自然受孕儿,住院时间较自然受孕儿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RT受孕儿疾病构成依次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61例、感染性肺炎22例、早产儿脑白质损伤28例、新生儿窒息22例、颅内出血21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20例,其中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颅内出血的构成比例明显高于自然受孕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辅助生殖技术受孕儿的新生儿疾病以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感染性肺炎、颅内出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为主,其中颅内出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构成比明显高于自然受孕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新生儿死亡率是衡量国家和地区医疗水平及社会经济、文化和妇幼保健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调查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新生儿监护室2008-2017年死亡病例,探讨新生儿死亡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以期进一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方法选取2008-01-01-2017-12-31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死亡的34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死亡率变化趋势和死亡原因。观察指标包括患儿死亡时间、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分娩方式、产科因素和死亡原因等。结果 2008-2017年新生儿死亡率有逐年下降趋势,2008-2012年死亡率为2.45%,2013-2017年为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6,P<0.01。早产儿前3位死亡原因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败血症和重度窒息,分别占早产儿死亡的27.2%、17.7%和13.6%。足月儿前3位死亡原因为败血症、肺炎和重度窒息,分别占足月儿死亡的37.5%、21.25%和16.25%。结论 2008-2017年,新生儿死亡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死亡原因也逐年变化,NRDS和窒息缺氧引起的死亡率有下降趋势,败血症、肺出血和肺炎引起的死亡率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