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介入治疗过程中不同患者所受辐射剂量的分析,探讨影响辐射剂量的主要因素。方法 应用热释光测量法,对不同疾病患者,不同部位受照体表剂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平均体表剂量中肝癌患者腹正中最高,为(125.50±215.49)mGy,其次为肿瘤患者。个体受照剂量最高为1 097.00mGy,为骶尾部脊索瘤患者。上球管较下球管使患者受照剂量高。结论 介入操作中,患者受照剂量差别很大,受多种因素影响:病种、手术复杂程度、术者的操作技术等。因此,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使患者的受照剂量合理降低,特别是主动防护。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介入治疗过程中放射工作人员所受辐射剂量水平,探讨影响辐射剂量的因素及其减低剂量的途径和方法。方法选择河北省4家省级三甲医院的放射工作人员56人,应用热释光测量法,对不同放射工作人员,不同部位受照体表剂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平均体表受照剂量中,手背部最高,为317.86μGy,其次为甲状腺部位,为233.15μGy。个体受照剂量最高部位为骶尾部脊索瘤栓塞术术者的手部,为3 122μGy。不同手术类型中,肿瘤栓塞术致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明显高于其他手术。上球管较下球管使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高。结论介入操作中,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差别很大,受手术类型、手术复杂程度、术者的操作技术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使其受照剂量合理降低,特别是主动防护。  相似文献   

3.
在介入放射学中,由于X线照射条件复杂,角度变化多样,对患者有辐射风险,特别是有效剂量的估算一直是个难题。本文通过体模实验,验证PCXMC软件在介入放射学中估算器官剂量的准确度,为介入放射学辐射防护提出了相关软件测评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 加强介入放射学诊治时患者的防护和剂量控制。方法 依据介入放射学中剂量的特异性及辐射防护要求。结果 从介入放射学患者受照剂量特征,我国介入放射学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患者剂量控制和防护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防护措施。结论 严格遵循最优化原则可有效实施介入放射学中患者的辐射防护与剂量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患者受照的辐射剂量.方法 选取1家省级医院进行现场调查并记录相关数据,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体模实验.结果 胸部的体表剂量最高(1.89×10-5~1.18×10-2 C/kg);吸收剂量最大的器官或组织为肾上腺(1.22×10-1 Gy),性腺(5.22×10-6 Gy)的吸收剂量最小;有效剂量为1.43×10-2 Sv.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受照剂量明显偏高,且多集中在照射野周围,对距离操作部位较近的重要器官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投照角度与剂量的关系对在介入诊疗过程中优化患者受照剂量十分重要。本试验的目的是分析不同投照角度下的曝光条件,摄影剂量和有效剂量,为优化投照角度,有效降低患者受照剂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某院心血管内科介入手术第一术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受照剂量,为提高介入术者的辐射防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广西某院心血管内科5名介入手术第一术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国家标准《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 128—2016),用热释光剂量计(TLD)监测介入术者的眼晶状体、左小手指、右小手指、左脚踝、甲状腺、左胸、会阴等共7个部位,记录每名术者的受照时间、手术例数、受照剂量,分别计算铅防护衣对X射线的衰减率,评估铅防护衣的屏蔽防护效果。结果 各监测部位受照剂量最高值分别为:眼晶状体2.04 mSv,左小手指为7.22 mSv,右小手指2.40 mSv,左脚踝为0.736 mSv,甲状腺为0.204 mSv,左胸0.054 mSv,会阴0.032 mSv;甲状腺、左胸部、会阴等部位铅防护衣对X射线衰减率平均值由高到低排序为:会阴(91.4%)、左胸部(85.1%)、甲状腺(71.2%)。结论 预估算,眼晶状体年受照剂量为24.5 mSv;除眼晶状体外,其余监测部位的年受照剂量均不超过国家标准限值,介入术者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可有效降低其受照剂量,应强化术者自身防护意识,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提高介入手术操作技术水平,减少不必要的照射。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介入工作人员职业受照剂量水平,分析特殊监测中存在的问题.方法 依据北京市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监测项目,为北京地区部分医疗机构介入工作人员配发铅衣内、外剂量计和眼晶体剂量计.剂量计类型均为热释光剂量计(thermoluminescent dosimeter,TLD),监测周期为2个月,通过监测铅衣内、外Hp...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沈阳军区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情况,为保障从业人员的健康和安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双热释光剂量计(TLD)方法,测定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结果 6所医院的176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全体人均年剂量为2.38 mSv。其中173人低于国家剂量限值(20 mSv/a),占98.3%;3人高于国家剂量限值,占1.70%。结论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高于常规放射诊断工作人员所接受剂量,需要加强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管理,确保从业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安全。  相似文献   

10.
介入放射学患者受照剂量水平研究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介入放射学发展十分迅速,已经发展成为了继内科、外科后的临床医疗支柱。  相似文献   

11.
苏萌  赵健  米丽娟 《职业与健康》2012,28(22):2712-2714
目的了解天津市和平区从事医疗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建立个人剂量档案,加强放射防护管理,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方法采用热释光剂量仪检测天津市和平区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计,对2009—2011年该区1 232人次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按照不同年份、不同工种、不同剂量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2011年的总集体剂量当量为807.8人.mSv,人均年剂量当量为0.656 mSv/a,97.40%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小于5 mSv。不同工种中,以临床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最高,为1.479 mSv/a,其次为医用诊断X射线,核医学最低。结论该区大部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处于较低水平,工作条件和环境基本是符合要求和安全的,但仍有以临床介入为主的部分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超过了标准规定的限值。提示我们应重视临床介入放射工作人员高剂量的情况,加强对临床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管理,降低个人剂量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辐射暴露情况,为介入手术医务人员,提供实时辐射剂量监测数据。方法 选择2019年9月—2022年3月在介入手术室参与心脏手术的医务人员96人次作为研究对象。按时间进展进行分组,干预组43人次,对照组53人次。干预组研究对象在手术过程中,提供实时剂量监测数据;对照组研究对象按常规流程进行手术。比较2组研究对象的平均术中辐射剂量率。结果 干预组研究对象的中位辐射剂量率为88.80 μSv/h,对照组研究对象的中位辐射剂量率为188.40 μSv/h。干预组较对照组研究对象,辐射剂量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 = 637.000,P = 0.000)。结论 为介入手术医务人员提供实时剂量监测数据,可有效降低医务人员职业辐射暴露,改善医务人员的职业辐射防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辽宁省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为更好的开展辐射防护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 GBZ 128—2016《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采用热释光法测量介入放射工作人员铅衣内剂量(HW)、铅衣外剂量(HN),运用 Mann-Whitney U 检验和 Kruskal-Wallis H 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9 年共采集307 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双剂量监测数据,人均年有效剂量为 0.81 mSv,最大年有效剂量为 7.03 mSv,72.96% 监测对象年有效剂量小于 1 mSv;三级医院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0.95 mSv)高于二级医院(0.65 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科室人均年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介入放射科人均年有效剂量(0.92 mSv)高于其他科室 (0.64 mSv),心血管科人均年有效剂量(0.78 mSv)和脑血管科(0.78 mSv)剂量水平相当。结论 辽宁省307 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照射剂量水平满足国家法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根据医院介入手术临床应用需求,研制一种抽拉式介入手术性腺防护装置。方法:通过对环绕式双层结构的可弯曲式放射防护材料收纳器和三段式放射防护材料等进行技术设计,实现患者盆部性腺的环绕式防护。结果:该装置设计简单、结构合理,可在不透X射线的防护状态和透X射线的可视状态之间方便地进行切换,并符合介入手术的无菌要求。结论:抽拉式介入手术性腺防护装置在保证临床介入手术效果的同时,解决了患者性腺防护的难题,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熊中奎  夏国园  夏瑞明  余忠强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6):1355-1356,1360
目前介入放射学技术主要采用X线透视引导下介入操作,且操作时间较长,致使介入放射学工作者受照剂量比传统X线工作者高出数倍。而现行高等医学教育体系未给予放射卫生防护和安全教育充分重视,因此有必要在我国建立起一个以高等医学院校教学为主,职业培训为辅的新的放射卫生防护和安全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18—2020年北京某三甲综合医院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为保障工作人员健康和医院放射防护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北京市某医院321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收集2018—2020年介入工作类型、岗位、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等信息,用SPSS 22.0对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8—2020年每年有效监测率分别为78.82%、81.65%和96.85%,呈上升趋势(χ2趋势=16.134,P <0.001);人均年剂量当量分别为0.142 mSv、0.142 mSv和0.265 mSv,2020年人均年有效剂量高于2018年(H=24.562,P <0.001)和2019年(H=39.378,P <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20年人均年有效剂量介入临床医生组>介入护理人员>技师组(H=10.699、6.562,P <0.01);2020年心内科介入医生个人年剂量监测结果高于综合介入、神经介入、血管外科3个科室(H=35.530、37.614、35.496,P <0.001...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医学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的损伤情况。方法 对226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和336名放射诊断工作人员眼晶状体混浊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结果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混浊率为8.85%,高于放射诊断工作人员(P<0.05);不同性别组介入放射人员眼晶状体混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岁以上组介入放射人员眼晶状体混浊率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工龄组介入放射人员眼晶状体混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低剂量辐射会造成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混浊率增高,应加强介入放射人员眼部的辐射防护。  相似文献   

18.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医疗机构从事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的个人剂量情况。方法:选取浙江省3家综合性医院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50名,普通放射工作人员49名,采用个人剂量监测方法进行检测分析。结果: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2.22 mSv,普通放射工作人员为0.36 mSv,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剂量明显高于普通放射工作人员(P<0.01)。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中高于5 mSv而低于10 mSv,占总数的12.0%,高于10 mSv而低于20 mSv,占总数的8.0%。结论:应加强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监督与管理,以降低个人剂量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现阶段不同疾病类型的儿童介入手术患儿的受照剂量,并对临床中与辐射剂量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以降低患儿的辐射剂量。方法 回顾性的收集2019年7—9月济南某儿科三甲医院导管室手术间所进行的所有介入手术病例,记录患儿的个人情况及辐射剂量报告。结果 纳入263例患儿中,血管瘤所占比例为27%、脉管畸形49%、母细胞瘤14%、先天性心脏病8%、其他疾病2%,剂量面积乘积(DAP)的中位数最大的为毛细血管畸形66.0 mGy·m2、最小的为视网膜母细胞瘤 0.6 mGy·m2和淋巴管畸形0.02 mGy·m2。累积剂量中位数最大的为毛细血管畸形4132.0 mGy、最小的为淋巴管畸形1.2 mGy。对具有分析意义的血管瘤、视网膜母细胞瘤和静脉畸形组进行组间比较,结果静脉畸形组和血管瘤组的DAP值表现均显著高于视网膜母细胞瘤组(P < 0.05),静脉畸形组和血管瘤组间无显著差异性(P > 0.05);血管瘤组的CD值表现均显著高于视网膜母细胞瘤组和静脉畸形组(P < 0.05),视网膜母细胞瘤组和静脉畸形组间无显著差异性(P >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手术中年龄(β = 0.188,P < 0.05)、体重(β = -0.185,P < 0.05)、球管电压(β = 0.565,P < 0.05)、球管电流(β = -0.061,P < 0.05)和光野大小(β = 0.335,P < 0.05)因素均会对患儿的受照剂量产生影响,脉冲时间和铜过滤与患儿受照剂量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本研究总结了儿童介入手术的类型和比例,评估了每种介入手术的患儿受照剂量水平,患儿本体特性、设备的曝光参数与患儿辐射剂量相关,可用于儿童介入手术辐射剂量与防护的初步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