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传统的多浆膜腔积液常需反复穿刺抽液,易致损伤等并发症,笔者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对23例多浆膜腔积液病例进行了治疗,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2004年11月~2005年4月共23例多浆膜腔积液患者,年龄18~81岁;男15例,女8例;胸腔积液12例,心包积液6例,腹腔积液2例,心包积液并胸腔积液2例,心包积液并腹腔积液1例;结核性积液14例,肿瘤性积液6例,尿毒症、肝硬化及类风湿关节炎所致者各1例。1.2方法和结果所有病人均经胸片、B超等检查,部分病人并作B超定位,全部病例均使用8 Fr艾贝尔引流专用中心静脉导管。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后用连接…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液净化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护理进展,分析静脉留置导管护理风险及护理措施。方法:通过梳理血液净化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护理相关文献资料。总结研究静脉留置导管健康宣教、导管留置期间干预、术后观察、并发症护理等护理措施。结果:静脉留置导管期间,存在相关性感染和并发症风险,通过加强健康宣教和护理干预,能够预防感染和并发症发生风险。针对并发症护理,护理人员应根据并发症类型及时、分类处置,延长导管使用寿命,改善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结论:血液净化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期间,护理人员应加强护理干预,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和护理工作满意度,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延长导管使用寿命,预防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堵管、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功能不良的原因,并探讨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功能不良的有效防治措施。方法自1999年2月—2005年2月对带有CUFF的中心静脉透析导管的329例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进行观察,发生导管功能不良有31例,发生率为9.42%。试用30ml生理盐水加尿激酶1万U以5ml/h微泵维持,持续5h,查看效果。结果31例病人经尿激酶溶栓后导管恢复通畅,溶栓复通成功率达93.80%。结论及时处理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功能不良,可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导管生存率并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菌群分布和药敏分析结果,为临床预防治疗中心静脉CRI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于医院血液透析中心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365名患者,将在透析治疗过程中并发CRI 58例患者为感染组,将未感染307名患者为对照组,分析总结应用CRI相关影响因素,并对CRI患者进行菌群分布和药敏检测。结果本实验中,CRI发生率15.89%,Logistic分析发现高龄、多次穿刺、长期留置导管、合并糖尿病为CRI独立危险因素(P<0.05);CRI患者主要为革兰阳性菌属感染(60.67%),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感染率最高菌种(22.47%)。革兰阳性菌主要对青霉素、头孢类有高耐药性,而对利奈唑胺耐药性低,革兰阴性菌则主要对头孢菌素有高耐药性,对莫西沙星、阿卡米星耐药性低。结论高龄、多次穿刺、长期留置导管、合并糖尿病是血液透析患者并发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感染菌群主要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不同感染菌种在药敏结果上有明显差异,应重视病原菌鉴定和药敏分析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肝胆外科患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感染状况,为降低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于医院肝胆外科住院41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414例患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采集样本检测病原菌分布状况。结果 414例患者中共有16例发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感染,感染率为3.9%;对发生感染的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进行病原菌检测,检出革兰阳性菌14株占53.8%,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以及溶血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8株占30.8%,其中以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其他菌种4株占15.4%。结论肝胆外科住院患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易发感染,且感染发生受多因素影响,可针对性地对其加以控制以降低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长期化学治疗患者延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留置时间的可行性。方法对我科2002年6月-2006年6月间留置PICC的826例患者的留置时间、拔管原因、维护方式、导管相关性感染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PICC留置时间为7天-34个月,其中留置时间达1年以上者112例(13.6%);拔管主要原因是治疗结束及死亡,占95.4%;因导管相关性感染拔管者12例,仅占2.5%。结论因治疗方案需要长期化疗的患者,在经过PICC资格培训的护理人员的维护下,能够将PICC导管的留置时间延长至1年以上。  相似文献   

7.
陈云霞  李燕 《现代保健》2009,(27):124-125
本文总结了3例特殊原因致导尿困难患者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行留置导尿的护理经验,分析了导尿困难的原因并从术前评估、术中技巧、术后注意等方面介绍了切实可行的新的操作方法。认真细致的术前评估和灵活运用中心静脉导管技术是成功解除患者痛苦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调查分析,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防治。方法分析2007年1月-2008年12月临床31例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病例。结果 31例置管感染患者置管时间最短7 d,最长58 d,平均置管时间23.38 d;感染发生>7 d者29例,占93.55%,其中>2周的22例,占70.97%;20例感染前全身性使用抗菌药物,占64.52%;感染与导管留置时间、置管部位等相关,危重、老年患者是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易感人群。结论减少导管留置时间,长期留置导管患者需加强导管的监测与管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分析血液透析应用带涤纶环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患者医院感染情况,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于医院应用带涤纶环中心静脉留置导管进行血液透析患者247例,分别取导管端及采集患者的血液进行病原菌培养,分析其感染率、病原菌类型及分布,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47例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8例,感染率7.29%,患有糖尿病肾病、慢性肾炎、高血压肾病及其他肾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率分别为8.99%、4.10%、10.64%以及5.26%;共检出18株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共10株占55.55%,其次为革兰阴性菌,共7株占38.90%,真菌1株,占5.55%。结论应用带涤纶环中心静脉留置导管进行血液透析,医院感染率低、安全性高、留置时间长,为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通路,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留置治疗中到大量胸腔积液的有效性。方法 35例胸腔积液患者经胸腔内置管引流。结果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穿刺成功率100%,患者均成功引流胸腔积液,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结论胸腔置管引流治疗胸腔积液疗效满意,并发症少,患者耐受性好,住院时间缩短减少医疗费用,是安全、方便、有效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1.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素艳 《职业与健康》2008,24(2):200-200
静脉留置针作为一种先进的新型输液器材,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患者因反复静脉穿刺引起的痛苦,有保护血管,便于抢救和用药,减轻护士工作量的优点。同时静脉留置针引起的血管炎症反应,对人体也构成不同程度的潜在危害j。我们将2006年6月—2007年2月静脉留置针病人100例,从卧床与非卧床、高渗与低渗、生理盐水与肝素盐水封管等方面进行比较,探讨留置时间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姚彬彬 《药物与人》2014,(7):311-312
目的:探讨门诊患儿浅静脉留置针滑脱与折叠的原因与防范措施。方法:分析我院122例患儿发生留置针滑脱和折叠的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防护措施。结果:门诊患儿留置针滑脱和折叠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患儿拉扯,家长看护不周,护士操作不当,可以通过加强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对患儿家长宣传留置针维护相关知识,加强留置部位的保护来避免留置针滑脱或折叠的发生。结论:为了减少患儿浅静脉留置针滑脱与折叠的发生,必须从多处着手,尽量避免,减轻患儿的伤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肿瘤科住院患者中心静脉导管(CVC)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其临床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共纳入120例肿瘤科的住院患者,均放置CVC,详细记录患者的相关信息,并根据其是否发生感染分为两组,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中有10例患者发生CVC感染,发生率为8.3%;CVC发生感染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多腔导管及患有糖尿病史的发生率分别为80.0%、70.0%,非感染组分别为35.5%、36.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10.1±1.3)d,白蛋白(29.1±3.1)g/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6±2.3)mmol/L、甘油三酯(2.4±0.3)mmol/L、总胆固醇(5.5±0.7)mmol/L水平,非感染组患者分别为(6.3±1.2)d、(36.8±4.2)g/L、(5.4±3.1) mmol/L、(1.6±0.5)mmol/L、(4.6±0.5) 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校正相关因素,结果表明,导管留置时间长、导管管腔多是肿瘤科患者发生CVC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肿瘤科CVC感染的发生与导管留置时间长、导管管腔多存在密切的相关性,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护理过程中,要严格进行皮肤的局部护理,可以避免感染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4.
经皮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以其安全、操作迅速、病人痛苦小、使用方便而取代了静脉切开术 ,在抢救危重病患者方面有其独到的优点 ,但术后并发症却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本文对 80例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分析 ,探讨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1 临床资料1·1 病例  1996年 10月~ 1999年 2月在我医院ICU救治并行经皮穿刺静脉置管的危重病患者 80例 ,其中男 52例 ,女 2 8例 ,年龄 19~ 6 0岁 ,平均年龄 4 2岁。据颅脑CT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少于 8分确定重度颅脑外伤 2 6例 ,按休克发生的原因 ,低血容量性休克 10例 ,…  相似文献   

15.
静脉留置导管在临床治疗广泛应用,特别对ICU患者的治疗提供方便,鉴于此,我们对176例ICU患者静脉留置导管进行微生物监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后病原菌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引起病原菌感染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医院2005年5月-2008年4月516例所有送检PICC导管培养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找出感染相关因素.结果 所有送检的516例样本中,静脉导管培养阳性有119例,阳性率为23.0%,PICC导管培养阳性患者的年龄,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导管培养阳性患者的留置时间长与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16例患者留置PICC平均时间是65 d,均无相关性感染发生,仅有15例患者发生轻微上肢肿胀.结论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仔细观察、定期更换输液装置,使用有效过滤器会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7.
王春秀 《现代保健》2010,(23):87-88
目的 探讨引起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外周中心静脉置管2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比较感染组与无感染组患者在可能影响感染因素上面的差异,将单因素分析得出的显著性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统计学分析.结果 248例患者共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17例,发生率为4.4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1个变量是早产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有实际意义影响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因素为:操作经验少、股静脉置管、导管留置时间长、年龄大,其OR值分别为3.48、2.89、2.45、1.98.结论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针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针对性预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生儿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以降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12月414例接受PICC的新生儿临床资料,对新生儿PICC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SPSS16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14例新生儿经PICC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24例,感染发生率为5.8%;感染新生儿中检出病原菌24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12株占50.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8株占33.3%,真菌4株占16.7%;导管执行地点、是否计划拔管、穿刺时间、导管堵管、穿刺次数与导管相关性感染有关,为其主要影响因素;导管执行地点(OR=1.702,95%CI:1.439~3.716)、是否计划拔管(OR=2.162,95%CI:1.682~4.902)、穿刺时间(OR=2.386,95%CI:2.251~5.392)、导管堵管(OR=1.381,95%CI:1.298~3.979)、穿刺次数(OR=1.402,95%CI:1.372~4.592)等因素为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繁多,宜对上述高危因素进行预防控制,以减少新生儿PICC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及周围静脉留置针在重症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随机将老年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分成中心静脉导管组及周围静脉留置针组,通过观察两者在并发症发生、穿刺次数以及留置的时间进行对比。结果:中心静脉置管组在减少并发症发生率、静脉穿刺次数及留置导管时间明显优于周围静脉置管组。结论:中心静脉置管减少老年患者应用周围静脉穿刺带来的副作用,在重症老年患者中可作为建立静脉通道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持续性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因素及相关处理方案,以降低其在持续性血液透析中的发病率。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月进行持续性血液透析的5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研究,通过实验室检查等手段,确定中心静脉导管的感染因素,应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50例持续性血液透析患者中7例发生中心静脉导管感染,感染率为14.0%;检出革兰阳性菌7株占70.0%、革兰阴性菌1株占10.0%、真菌2株占20.0%;对于持续性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主观因素有透析医师对于无菌操作未加重视及操作不规范,客观因素有患者自身免疫力差、有相关的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等。结论针对持续性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因素,需要透析医师采取有效地防护措施等,以提高患者透析后的生活质量及降低其感染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