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43例脑梗塞患急性期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澈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l)的活性,井以健康成年人28例作对照,结果显示脑梗塞患急性期t—PA活性显低于对照组(P<0.01),PAl活性显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脑梗塞患t-PA和PAI活性改变为脑血栓形成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脑出血急性期血清前清蛋白(PA)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20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作为脑出血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血清PA水平,在发病3个月后采用改良RanRin量表对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估,分为预后良好组(0~2分)和预后不良组(2~6分);将相关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脑出血组血清中清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21,P0.05);不同预后组中年龄、低密度脂蛋白、尿酸、PA、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21、4.312、4.525、4.124、4.672、3.073,P0.05);年龄、脑出血急性期PA可以作为脑出血后的独立预测指标。结论急性脑出血期低PA水平患者预后较差,该指标在脑出血急性期中异常可作为患者预后结局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缬纱坦组(30例),对照组按临床常规处理,缬纱坦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缬纱坦80mg/d,分别于入院后即刻和第3天采血测激活的凝血时间(ACT)和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I—I)。结果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ACT均无显著变化,两组的t—PA活性治疗后均比治疗前明显增高,而PAI活性明显降低(均P〈0、05或〈0.01),组间比较,缬纱坦组t—PA活性升高及PAI活性降低的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缬纱坦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凝血系统无明显影响,但可使t—PA活性增高而PAI—I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及脑脊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和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5例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栓组)的血浆和其中3l例的脑脊液t—PA、PAI-l和D-二聚体的抗原含量,与35例无心脑、肝肾及血液疾病患者(对照组)血浆和其中20例脑脊液进行比较。结果:血栓组血浆及脑脊液中t-PA、PAI-1和D-二聚体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脑脊液中t-PA、PAI-l和D-二聚体的含量分别与血浆中含量呈正相关。结论: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纤溶活性明显下降,t-PA及PAI-l参与了脑血栓形成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5.
脑出血和脑血栓形成急性期的治疗原则完全不同,但两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确较相似,特别是轻型患者,鉴别诊断比较困难,常易误诊。我科1972~1980年经临床确诊,并经脑脊液检查、脑血管造影及手术证实的104例脑出血和129例脑血栓形成住院病人,根据其临床资料对比分析,我们体会脑出血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异常变化与急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对57例脑血栓形成患者、45例脑出血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者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并作相关分析。结果:脑血栓形成组和脑出血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同进脑血栓形成组亦高于脑出血组。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广泛存在着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流变学异常是急性脑血管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程序化护理干预对急性期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的100例急性期脑出血患者的一般资料,采取随机分组方法分为观察组(50例,应用程序化护理方法)和对照组(50例,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法)。分析两组急性期脑出血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脑出血再次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脑出血再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期脑出血患者实施程序化护理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脑出血再次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定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I-1)水平及左室超声背向散射积分(IBS)参数的变化,评价纤溶活性在心肌胶原网络重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按WHO/ISH(1999年)高血压诊断标准选择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106例,正常对照组30例。根据左室质量指数将高血压患者分为左室肥厚(EH—LVH)组50例及非肥厚(EH—NLVH)组56例。用ELISA法测血浆t—PA与PAI-1含量,HP Sonos 5500型多普勒超声仪测定室间隔IBS参数(AII、PPI、CAI)。并对上述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H—LVH组和EH—NLVH组PAI-1、AII、CAI升高,t—PA、PPI降低。与EH—NLVH组相比,EH—LVH组AII、CAI升高,t—PA降低。相关分析显示:PAI-1与AII、CAI、LVMI呈正相关关系,与PPI呈负相关关系;t—PA与AII、CAI、LVM呈负相关关系,与PPI呈正相关关系。结论高血压患者存在纤溶功能异常和心肌及胶原网络重构,血浆PAI-1升高和t—PA降低在左室心肌及胶原网络重构的形成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非肿瘤性疾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的水平与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测定(ELISA)法测定血浆u—PA和u~PAR浓度。结果在神经系统疾病中,脑梗死急性期血浆U~PA升高,恢复期明显回落(P〈0.05),u—PAR水平在急性期轻度升高,恢复期进一步升高并显著于对照组(P〈0.05)。u—PAP水平在急性期轻度升高,恢复期进一步升高并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脑出血u—PA和U—PAR变化与脑梗死大致相反。重症肌无力血浆u—P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心血管病和糖尿病血浆u—PA和u—PAR改变。结论血浆U—PA和u-PAR异常见于多种非肿瘤性疾病,其水平监测有较广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我院2009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就诊的200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治疗方法;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肿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临床疗效以及预后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且两组患者治疗前脑血肿量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脑血肿量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且研究组患者下降幅度更为明显;研究组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经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1.00%,显著高于对照组78.00%;研究组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经治疗后,三个月随访结果为ADL1-ADL2人数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而ADL3-ADL5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分析。丹参类药物治疗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能够达到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且具有安全可靠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血栓性疾病患者血浆中主要纤溶指标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是人体纤溶系统的主要指标。其检测日益受到重视。用显色底物比色法对人体血浆中t-PA、PAI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该法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对照组t-PA活性为1.55±0.67IU/ml,PAI活为8.077±3.07AU/ml。心肌梗塞、脑梗塞和冠心病患者t—PA活性较正常水平下降,PAI活性则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与t—PA mRNA表达的关系。方法:用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40例脑梗死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有核细胞中t—PA mRNA的表达。结果:脑梗死患者组外周血有核细胞中t—PA 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外周血有核细胞中t—PA mRNA的表达增强与脑梗死密切相关,可作为脑梗死的辅助诊断指标;并有可能作为脑梗死疗效的动态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血栓急性期患者血浆内皮素(ET)水平24 h内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对32例脑血栓患者和20名健康人在2∶00、8∶00、14∶00、20∶00时,分别测定其血浆ET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脑血栓患者昼夜血浆ET水平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t=29.1~30.5,P均<0.001),且在24 h内2∶00时ET水平最低,8∶00时最高,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5.67,P<0.01).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的脑血栓患者24 h内ET水平均较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者显著增高(t=2.37~8.39,P<0.05、0.01).结论脑血栓急性期患者血浆ET水平24 h内有早晨高和晚上低的节律性变化,其变化与脑血栓发病以早晨为高发时间的现象一致.  相似文献   

14.
王睿智 《中国综合临床》2006,22(12):1083-1084
目的 研究脑血栓形成血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将95例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2组:血糖升高组45例,血糖正常组50例。探讨血糖水平与急性期脑缺血损害程度和病死率的关系。结果 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高血糖水平使脑缺血损害范围增大,血糖水平愈高,病情愈重,病死率愈高。结论 血糖水平的高低,可作为估计脑血栓形成范围的重要参数,若血糖〉11.1mmoL/L,提示脑组织损害范围较广,病情严重,是急性期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对71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糖水平变化与其出血部位、出血量及预后的临床观察,发现脑出血破入脑室组、大量脑出血组患者急性期血糖水平均显著升高;大量脑出血对血糖的影响较明显,血糖平均值可达9.52±4.93mmol/L;脑出血死亡组血糖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提示:下丘脑部直接受到血液刺激是导致血糖升高的主要原因。通过对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糖变化的观察,对判断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前瞻性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预防便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前瞻性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预防便秘的效果。方法:将102例有可能发生便秘的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预防组52例及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均按脑出血常规护理,对照组一旦发生便秘即给予药物治疗及护理干预;预防组在入院时即采取前瞻性护理干预措施预防便秘。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患者发生排便费力、大便硬结、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焦虑及并发症等预防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前瞻性护理干预措施能预防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便秘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对减少并发症及促进疾病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报道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患者和TIA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含量、活性及其抑制物(PAI)活性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一段时间内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脑梗塞患者血浆t—PA活性显著下降,而PAI活性却在同期增高.病后第4周PAI活性趋于恢复.本研究结果提示脑梗塞患者存在显著的纤溶激活功能异常,纠正此类异常可能是治疗脑缺血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8.
离心性收缩在高痉挛状态上肢功能训练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离心收缩训练组 34例 ,其中经CT或MRI证实为脑出血者 11例 ,脑血栓形成 18例 ,脑外伤所致四肢瘫 5例 ;年龄2 9— 6 7岁 ,平均 5 7.1岁 ;病程 4— 11个月 ,其中 4— 6个月 2 0例 ,6— 11个月 14例。对照组 34例 ,均为与离心性收缩训练组同期入院的患者 ,按照床位号随机选取 ,在治疗过程中流失 4例 ,余 30例 ;经CT或MRI证实为脑出血者 10例 ,脑血栓形成 2 4例 ;年龄 30— 6 7岁 ,平均 6 1.5岁 ;病程 4— 11个月 ,其中 4— 6个月 2 9例 ,6— 11个月 1例。两组患者均呈上肢各关节的痉挛性挛缩 ,强制固定在…  相似文献   

19.
脑出血急性期血压水平与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脑出血急性期血压水平和预后(死亡)两者间的关系。方法:测定了59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的血压水平,分为存在活组和死亡组,按出血部位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绝大多数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压升高。脑出血急性期较高的收缩压和平均动脉压预示着预后不良,死亡率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的心电图变化。方法:依据有无脑室内出血将213例脑出血急性期心电图分为脑室出血组和非脑室出血组进行分析,作χ2检验,部份异常心电图急性期与恢复期再作对比分析。结果:脑出血急性期心电图异常率为76.6%,脑室出血组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非脑室出血组,脑出血恢复期心电图好转率为65.12%。结论:脑出血急性期心电图改变以缺血性损害及心律失常为多见,多数患者随着脑出血的好转而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